读书为什么要做笔记

倩仪 0分享

上学的时候,基本上每一个老师都会要求学生做好笔记,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读书为什么要做笔记,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书上明明有,为什么还要做读书笔记啊?

书上的东西那是书上的好吧

但是通过你的笔写出来的呢

那就是你的东西了

这能一样吗

笔记代替原著?

笔记记的只是重点

或者是一些你感兴趣的

可是书上有的是全部呀

这两样东西不可以相提并论

而且读书还就是要做笔记

否则

书上的东西都将永远是书上的

不会变成你的

你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记下的笔记那才是你的东西

而且记得也牢

如果只看笔记不看原著的话那可能会远离作者本意

而随着记笔记的人的思维转圈圈

永远都不会明白

为什么读书要做笔记?

最近一段时间,我在茶余饭后,常看的一本书是《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别的先不说,我很佩服的一点,就是胡适先生在谈到某个字的读音、某首诗词的字句时,完全能够把来龙去脉讲得清清楚楚。其实不独胡适先生如此,在我们闲读书刊杂志,或者浏览报纸、网络新闻时,常常会看到当代的专家学者回忆起自己的老师——也就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那些著名的名家大师时,对他们博闻强识、学富五车钦佩不已。这些国学大师对于经典名著或者文史典故那真是如数家珍、了如指掌,比如上课的时候,需要举出例子,他们当场就能写出一篇《汉书》全文,没有事先准备,也没有拿书照抄,全靠自己的记忆默写出来。极少数人或许是由于天生就拥有超强的记忆力,但大部分人的记忆力都很平常,他们之所以能够作为博学多识,秘诀就在于七个字——不动笔墨不读书!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毛主席的老师徐特立先生最喜欢说这七个字,话说,在他孙女禹强读小学的时候,最怕写作文,费了好大劲写出来的文章,老师总是说内容枯燥,词汇贫乏,她心里非常着急。徐特立知道后,对她说:“禹强,要想写好文章,就要多读多写。

多读,就是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这样既可以扩大知识面,增长见识,又可以学习别人写文章的经验。多写,就是要练习自己的笔头,刻苦实践。”于是,禹强就下功夫多读。不管是报纸、杂志、小说,也不管是短篇、中篇、长篇,只要能找到的,就拿来读。可是,提起笔来写作文,进步却不大。徐老看到孙女这种学习方法,摇着头对她说:“你读书的方法不对,读书应该是慢是地读。要一边读,一边动脑筋想。想一想,这本书讲了哪些道理,是怎样讲清这些道理的;书上有哪些好的语句、好的描写,也要想一想。严格地说,有些好的段落,光读光想还不够,要能够背诵才行。另外,还要养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可以做摘抄、记提要,也可以写心得、记体会。这就是我常说的不动笔墨不读书。从那以后,禹强看书的时候,身边总是带上一支笔一本笔记本,一边想,一边记。不久,她的作文成绩果然提高了。古人云:“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动笔墨不读书,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优秀读书法,读书动笔能够帮助你记忆,掌握书中的难点、要点;有利于你储存资料,积累写作素材;也有利于扩大你的知识面,提高你的分析综合能力。因此,读书时要多做读书笔记,不仅要筛选摘抄其中优美的词句段,还要勤于动笔,精于总结,善于思考。

如此,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同学读到这里,一边点头称是,一边忽然醒悟,喂,这个故事好像是教科书里的,拿出来现学现卖,也太敷衍人了!呃,好吧。那我就把自己私家珍藏的故事跟大家分享了。读大学时,我最敬佩的学者,就是大名鼎鼎的钱钟书先生,他不仅写出了伟大的小说《围城》,精彩的散文《走在人生的边上》,在学术上更是成就非凡,四大本《管锥编》,用文言写成,贯通文、史、哲等领域,又能引经据典,运用了多种西方语言。或许钱钟书的才高八斗来自于天赋,但学富五车却一定来自勤奋。我当时找遍所有描写钱钟书的文章,最后在2001年出版的《钱钟书手稿集》里看到其夫人杨绛写的序,终于看到了真相——许多人说,钱钟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他本人却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所以他读的书虽然很多,也不易遗忘。钱钟书很推崇一句名言,书非借不能读也。他虽然也爱书,但家里并没有大量藏书,大多数的书都是从图书馆借的,有书就赶紧读,读完总做笔记。然后就把借来的书还掉,存留的只是笔记。做笔记很费时间。钱钟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约莫是读这本书的一倍。他说,一本书,第二遍再读,总会发现读第一遍时会有很多疏忽。最精彩的句子,要读几遍之后才发现。所以,他的笔记并不仅仅是一边读一边记,在读完后,还要再记,总结归纳,好书更要多次阅读,多次做笔记。

笔记做完后,也不是扔在角落里,不管它,而是隔一段时间,再经过反刍、经过比较,不断添加、不断修正,亦常常前后参考、互相引证。而且钱钟书每天除了读书,也总爱翻阅一两册中文或外文笔记,常把精彩的片段读给妻子杨绛听。原来,一代“文化昆仑”就是这么炼成的。做读书笔记,不仅仅是为了把它当成储存知识点的备忘录,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推动着你的心和你的思想,真正进入到文本里面去,最大限度地促进我们对文本的理解和领悟。它不是积蓄已有知识的钱包,而是通过读书获得知识的催化剂。因为借助于笔记,最容易促使我们在阅读的同时,不断清理和消化已经获得的种种初步印象以及阅读者对此的感受,并及时把他们转化成更确定性的判断或认识,从而使得接下来的阅读更加有效。所以,最简单读书笔记,就是寻章摘句,抄录书中精彩的语录。而最有效的笔记,就是写提要,综合全文写出要点。我们在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主要内容。这要求做笔记的人在认真通读全书的同时,记下作者的总线索,基本论点和论据,总体框架和细节讨论。特别精彩或重要的地方,可以用原来的文字重新组织。从这点就可以看出自己的理解程度。当你写提要写不出来,或写得不顺畅的时候,说明你还没有真正读懂,请再读一次。胡适先生说:发表是吸收知识和思想的绝妙方法。任何吸收的知识,都只是模糊零碎的,还不能算是我们自己的东西。只有自己重新组织、论述后才算是自己的。

可以说,这一步是对训练“精读”最有助益的一种笔记方式。而根据名著《如何阅读一本书》里的说法,对一个优秀的阅读者,你必须答出以下四个问题才算是真正读完一本书:1. 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2. 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3. 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4. 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如果你能够在读书笔记里回答这四个问题,无论你答得好不好,你都已经真正把这本书读进你的心里了,除了有人问你“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你说这本书的作者是我爸爸!………………大学毕业很多年了,我还坚持读书的习惯,遇到一本好书,更是遵循古人的教导,以钱钟书先生为榜样,不动笔墨不读书,勤做读书笔记。其间获益良多,不足与人道也!

我为什么要求同学们做读书笔记

①做笔记是读书的重要方法,是读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读书时,左边是书,右边是笔记本。遇到好词佳句则随手摘抄,心有所感便顺势写下,既能加深印象,积累知识,亦方便日后检索,为作文治学打下基础。

②前人读书治学,多有做笔记的习惯,学问也常常从笔记本中得来。顾颉刚先生一生治学,勤于做读书笔记,从1914年至1980年逝世,做笔记的习惯从未间断,60余年积累笔记近百册,共四五百万言。他所从事的古史研究需大量考据,做笔记是他治学研究、著书立说的基础,“为笔记既多,以之汇入论文,则论文充实矣;作文既多,以之灌于著作,则著作不朽矣。”此外,在他看来,相对于长篇大论的学术文章而言,笔记可长可短,有简洁之美,做笔记“可以自抒心得,亦可以记录人言;其态度可以严肃,亦可以诙谐,随意挥洒,有如行云流水,一任天机”,笔记实乃学术界的小品文。

③钱锺书读书也爱做笔记,从20世纪30年代到90年代一直坚持,单是外文笔记就达200多本,共计3.5万多页。据杨绛所言,他的笔记本“从国外到国内,从上海到北京,从一个宿舍到另一个宿舍,从铁箱、木箱、纸箱,以至麻袋、枕套里出出进进”。其笔记不仅数量惊人,内容也广袤博杂,从精深博雅的经史子集,到通俗的小说院本、村谣俚语和笔记野史,古今中外,无所不容。把这些笔记前后参照、相互引证、融会贯通后,才有了如《管锥编》里那样汪洋恣肆、行走于东西之间游刃有余的文章。

④蔡元培晚年总结自己读书多年却“没什么成就”,原因之一是“不能勤笔”。“不能勤笔”即不能勤于做笔记。他说自己读书虽然只注意于他所认为“有用的或可爱的材料”,“但往往为速读起见,无暇把这几点摘抄出来,或在书上做一点特别的记号”,这样的后果是不易检索,需要用的时候“几乎不容易寻到”。

⑤可见,对于治学之人,做笔记是读书应有的步骤;而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做笔记亦是一种值得吸取的方法。不管读书是为长见识,为陶冶性灵,还是只为娱乐消遣,遇到有趣、有启发、有感于心的文字则随手记之,这文字便会在我们内心加深一层印象;日久天长,这笔记本便成了我们平日读书精华之积累,是我们知识丰富、心灵成长的记录,是一种珍贵的纪念。若干年后,当我们重温当年的笔记,看到自己熟悉的字迹时,或许还会回想起某时某地写下这笔记时的情形,内心一定无比自得与安宁。

⑥做笔记固然重要,但经常温故笔记更重要。虽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但只记笔记却不温习,一样容易遗忘,时常巩固方能加深记忆,需要用时才能信手拈来;此外,温故而知新,在翻阅读书笔记时,往往能够前后贯通,发现新的问题。

⑦做笔记需要时间,如钱锺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大约是读这本书的一倍。但当你将做笔记看成是读书的一部分,认识到做笔记的益处,便不会认为这时间白白浪费了。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唯独读书不能快,做笔记不能急躁。⑧时代在进步,电子笔记的出现让笔记的记录、保存和使用更为便捷:键盘输入、复制粘贴可以代替手写,电脑和手机客户端皆能同步保存;此外,这种云笔记还带有关键词检索功能,极大地方便了我们对材料的收集和整理。⑨读书思考,随手记之,同时不忘时常温故,无论对于治学之人还是普通读者,这习惯都值得我们承袭并坚持。无论这笔记是手抄笔记还是电子笔记,它都会成为我们好读书之人一笔宝贵的财富。

    热门标签

    165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