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学习宝典 > 物理 > 物理教案 > 九年级 > 初三物理内能的利用教案

初三物理内能的利用教案

文轩0分享

初三物理内能的利用教案大全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教案要说明属新授课,还是复习课。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教案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三物理内能的利用教案精选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 初步认识电压,知道电压的作用,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知道电压的单位:伏、千伏、毫伏。

3 会连接电压表,会读电压表。

4、指导电压表的用途及符号,会正确使用电压表,能正确读出电压表的示数。

二、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小灯泡亮度的变化,获得电路中电流的强弱的信息,从而了解电压的概念,使学生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和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学生正确使用电压表技能的训练,使学生会阅读说明书,并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

【教学重点】

1、建立电压的初步概念,通过实验观察理解电压的作用。

2、电压表的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

电压表的正确选择、连接及读数

【教学方法】

类比法、实验法、观察法

【教学器材】

小灯泡、开关、电源、导线、电压表,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我们知道导体中存在着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自由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那么是什么原因使电荷定向移动的呢?

运用抽水机提供水压,水压形成水流,类比学习电源提供电压,电压形成电流。对学生学习电压进行引导。

二、自主学习

通过引导和课前预习学生电压,教师要引导

1、电压概念的形成: 电压使电路中的自由电荷发生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电源的作用:给用电器两端提供电压的装置

(1)干电池:

(2)发电机:

(3)学生电源:干电池 学生电源

3、想想做做:电路中先后接入一节和两节干电池小灯泡的亮度一样吗?

4、总结结论

(1)电压用字母U表示.单位是伏特,简称伏,符号是V,常用单位千伏(KV),毫伏(mV),

(2)单位换算关系1 kV=10 V 1V=103 mV

(3)常见的电压值:干电池电压1.5V,我国家庭电路电压220V。

只有不高于36V电压对人体才是安全的。

5、思考:电路中有持续电流的条件:

三、合作探究

1、电压表用途、符号

2、认识电压表

(1)、电压表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2)、电压表有几个接线柱?接线柱上标着的符号或数字表示什么意思?

(3)、电压表有几个量程?对应不同量程刻度盘上的分度值分别是多少?

(4)总结出电压表使用方法(对比电流表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电压表的量程、分度值、零刻度(调零)

实验时:

①、电压表并联在待测电路两端

②、电压表的正接线柱靠近电源正极,负接线柱靠进电源的负极。

③、被测电压不能超过电压表的量程(试触)

(5)电压表正确读数

①明确量程

②明确分度值

③根据指针的偏转情况进行读数。

附练习

1、电压表读数。

2、连接电路,用电压表测量小灯泡两端电压。

3、用电压表测电压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注意师生互动)

实验结论:在只有一个用电器的电路中,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与电源两端的电压相等。

四、教学拓展

1、为什么电压表要并联在待测电路两端?串联在电路中可以吗?

串联时灯不亮,电压表有示数。

电压表等效为断路

2、中考链接:某同学使用电压表测电压时,老师提醒他电压表的接法有错误,那么,他接错的地方可能有:

①电压表的正负接线柱接反了

②电压表的量程选择不当

③把电压表串联在电路中

五、课堂小结

1.电压: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电压通常用字母U表示,单位是伏特,符号是V。

2.电压表测电压:

(1)电压表与被测用电器并联

(2)正接线柱靠近电源的正极,负接线柱靠近电源的负极

(3)被测电压不能超过电压表的最大测量值。

(4)电压表可以测量电源的电压。

六、板书设计

1.电压:(板书)

(1)电压: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2)电源: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3)电压的单位:千伏(kV),伏特(v),毫伏(mV)

1kv=1×103v, 1v=1×103v

2、电压的测量

(1)认识电压表

(2)作用:测量电压的高低

(3)用法①并联;②“+”接线柱、靠近正极极;③量程。

(4)电压表正确读数①明确量程②明确分度值③根据指针的偏转情况进行读数。

3、练习使用电压表

初三物理内能的利用教案精选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初步认识电压,了解电压的作用、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及电压的单位;了解电压表的用途及符号,会正确使用电压表,能正确地读出电压表的表示数。

(二)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小灯泡亮度的变化,获得电路中电流强弱的信息,感受推理方法;通过阅读电压表说明书,搜集电压表的使用方法和读数的相关信息。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学生正确使用电压表技能的训练,使学生会阅读说明书,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

教材分析:

本节是学生接触的第二个电学物理量,教学重点是建立电压的初步概念,通过实验观察理解电压的作用;教学难点是电压表的正确选择、连接及读数.

学生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通过上学期电流的学习,对电路和电流有了初步的认识,能简单分析电路。

教学器材:

小灯泡、开关、电源、导线、电压表、电流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电流的形成。

2.电流表的正确使用方法。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按教材图6.1-2进行分组实验,让学生猜想灯泡的亮度是否一样?提醒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分析讨论,得出电压的作用和电源的作用。

问题展示:

①我知道的生活中存在电压的例子。

②电源的作用是什么?电压的作用是什么?

③你掌握电压的符号和电压单位以及单位转换了么?

④你知道了生活中那些常见的电压?

2.小组合作,学习测量电压。

(1)观察电压表。

教师:测量电压用电压表,现在观察各小组实验器材中的学生电压表,看谁能说出它由那些部分构成的?

学生:挑选电压表(电压表、电流表各一块)并观察电压表,说出电压表的构成(各小组的代表回答并相互纠正)。

(2)连接电压表。

教师:同学们阅读电压表的说明书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问题展示:

①电压表应该与被测用电器怎样连接?

②电压表的红色、黑色的接线柱应该怎样连接?

③什么情况下使用“3”接线柱?什么情况下使用“15”接线柱?

学生观察电压表并阅读电压表说明书,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教师纠正学生的错误和不足。

3.学会读数并动手测量电压。

学生按照电路图进行连接电路、进行测量并读数;教师给予点评、表扬优胜组。

三、课堂检测

1.课后“想想做做”、“动手动脑学物理”(1―3)。

2.完成练习题(多媒体呈现)。

四、教师小结

1.通过本节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哪些知识想知道的?

2.通过本节的学习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

五、布置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4、5)。

初三物理内能的利用教案精选篇3

【 目标 】

1.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液体内部压强公式,能用该公式简单说明一些物理现象;

(2) 通过观察简易压强计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 能用液体压强公式解释帕斯卡实验,培养学生用理论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橡皮膜玻璃管液柱平衡实验,引导学生初步学习替代的思想,了解它是物理学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之一。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液体内部压强公式的推导,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学逻辑性强、科学严密的特点;

(2)通过帕斯卡实验的学习,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 教学重点 】

用液体压强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 教学难点 】

液体压强公式的推导。

【 教学过程 】

活动设计

一、液体压强的大小 [来 ]

1.提出问题设计方案

演示简易压强计的实验,引导学生回忆上堂课实验得出的结论。 回忆并回答液体压强的特点。

强调:得到的这个规律是定性的,我们能不能具体测出液体内部一点上的压强是多大呢?

同学们有没有什么方案? 对于定量测量,开始时,学生可能缺乏思路,在教师提醒下大胆猜想,慢慢接近主题:

提出方案环节衔接不上时,教师适当分解问题,如:

(1)橡皮膜凹进玻璃管中受到哪些力?

(2)橡皮膜受到液体给它向上的压力被压进玻璃管中去。

(3)能否从受力平衡入手来测量液体给橡皮膜的压力?

(4)可以给膜施加一个向下的力与压力平衡。测量这个力的大小就能得到液体压力的大小。

(5)压强怎么计算?

(6)压强=压力 / 膜的受力面积;往管内加一定的水或沙,它们的重力等于压力。

要求学生写下自己的实验方案。 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综合思考形成设计方案,写在设计卡片上。

请学生报告自己的实验方案或对各个问题的回答。教师进行适当点评和改进。 交流讨论实验方案,基本形成合理的定量推理思路。

2. 挑选方案,推导公式 画出烧杯、玻璃管的结构图,带领学生对橡皮膜进行受力分析,画出受力图,分析 F 水柱 = G 水柱 = 水 gh 水柱 S。

由受力分析得: P = F 水柱 / S = 水 gh 水柱 。 能正确分析橡皮膜的受力,推导出液体压强公式。

进行演示实验,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平衡时管内水面与烧杯水面的关系。

提示:加入水时,水柱的高度就等于膜到液面的距离,即对应位置的深度。

这也和我们以前得到的结论“越深的地方,压强越大”是一致的。 注意到最终管内水柱与液面相平。

最终明确公式中常用的 h 即为液体该处的深度。

3.推广结论 推广得出:液体内深度为 h处的压强为: P= gh

意识到公式中的 h 是液体的深度,该公式适合于任何密度均匀的液体。

指出推广公式的物理意义,适合于任何密度均匀的液体。结合公式,分析影响液体压强的几个因素。 知道影响液体压强的因素有:液体密度、该处深度和重力加速度。

二、帕斯卡实验 一定量的水改变深度将会得到不同的压强值。帕斯卡实验刚好验证了这个结论。

演示以下实验: 观察现象,关注实验现象及结论。

用输液软管连接漏斗和灌有一定量水的气球。把连接气球的一端固定在铁架台上,漏斗置于较低位置时加水。让学生观察现象。气球变大变薄,但没有破(将破未破)。问学生:改变漏斗位置会发生什么?

缓慢提高漏斗,达到一定高度时,气球破裂(课前注意反复试验,把握好灌水量,不要在提高漏斗时再加水)。 针对教师问题积极猜想:

(1)提高漏斗,不会有变化;

(2)提高漏斗,气球会破。

提问:气球怎么破的?是什么使它破的?

听取学生的解释,适当总结。 一些同学能够根据压强公式解释现象。

引入数据讲解书上例题。 积极思考例题计算过程,对实验现象及原因有更深的理解。

引申提问:生活中有没有类似帕斯卡实验的现象发生?我们是怎样利用液体这个特性的 ? 展开讨论,举出类似的例子。或在教师提示下将关注并收集相关资料。

三、课堂小结 (1)液体内 h 深度的压强公式;

(2)定量计算及定性解释帕斯卡实验。

四、课堂练习 讨论完成“发展空间”中“自我评价”的第3题。

【 实践活动 】

(1)利用身边材料,自己动手做一做帕斯卡实验,加深液体压强公式的理解。

(2)收集关于三峡大坝的相关资料,包括坝体的形状、高度、宽度等数据及坝体设计原理等,形成小型书面总结。

初三物理内能的利用教案精选篇4

课题:

液体内部压强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知道u形管液体压强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②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领会液体内部各个方向上都有压强,且在同一深度各方向上的压强相等;领会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领会不同液体在同一深度的压强不同。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

②初步认识研究物理规律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以实验和实例为基础,使学生产生对身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②培养学生具有团队合作,积极向上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

重点:液体内部压强规律

难点:探究液体内部压强规律的方法

教学用具:

大烧杯、u形管液体压强计、水,盐水

板书设计

第四章第二节探究——液体内部压强1、产生原因2、规律3、规律应用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1.发现问题:

①由固体压强联想到液体压强

②潜水员的职业病

③水库堤坝的形状

④[探究1]观察现象,并能归纳总结。

[结论]液体内部存在压强[问题]液体内部的压强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系呢?

[探究2]液体对侧壁压强演示器[思考讨论]若瓶上的三个小孔在同一高度处会发生什么现象?为什么?

[探究3]在两个相同的底部扎有橡皮薄膜的开口玻璃管中分别倒入深度相同的水和硫酸铜溶液。观察比较橡皮膜形状有何不同?

2、提出猜想:

液体内部的压强可能与液体的深度和液体的密度有关

3、设计实验:

[讲解]u形管液体压强计的结构和使用方法。液体压强计是由金属盒、橡皮软管、玻璃u形管(内装有液体)组成。u形管的右管开口向上,左管通过橡皮软管跟一个扎有橡皮薄膜的金属盒相连,当金属盒的橡皮膜没有受到压强时,u形管两边的水面相平。

(a)u形管两侧液面原先是平齐的,表示两侧液面上方的压强相等。

(b)当金属盒上的橡皮膜受到压强时,u形管两侧液面便出现高度差,压强越大时,高度差也越大。思考归纳由于液体受重力对容器底部产生压强,又由于液体具有流动性,对容器侧壁产生压强。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思考进行猜想了解微小压强计的构造通过观察大概了解微小压强计的原理及使用方法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直观的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控制变量法的渗透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遵循了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方法为更好的探究埋下伏笔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4、进行实验:

[学生探究] 4人一组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学生提出液体内部压强可能的有关因素,通过实验进行验证)。用u形管液体压强计和分别装有水和浓盐水的烧杯进一步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5、分析结论:在探究过程中,运用了怎样的科学方法,如何通过观察,比较归纳得出结论的。

6.规律应用:略

7、总结及作业进行实验归纳液体内部各方向上都存在压强,在同一深度处,液体内部各个方向上的压强相等;液体内深度越大处,压强也越大;在同一深度处,液体密度越大的压强也越大。使学生有机会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地进行物理规律的探究,体现自主性原则将规律应用于实际,体现物理来源于社会又回到社会(解决实际问题,为人类服务)

授课教师:周晓静授课

班级:初二(3)班

授课时间: 12.9授课

地点:物理实验室

初三物理内能的利用教案精选篇5

教学要求:

1.复习、总结前节实验课的内容,使学生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和规律。

2.使学生掌握计算液体压强的方法和公式。

教具:模拟帕斯卡桶实验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总结前节实验,得出液体压强的特点和规律

问:上节课,我做过什么实验?我做的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1.液体的压强

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

问:为什么液体对容器底有压强?对容器壁也有压强?

根据学生回答,着重指出是由于受到重力和有流动性。

问:上节课,同学们从自己做的实验看到了什么?能得出什么结论?哪位同学讲讲?根据学生的回答和补充,板书:

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二、讲述液体压强的计算,得出液体压强的公式

1.找一名学生朗读本节课文大问号后面的一段楷体字。讲:这一节,我们学习液体压强的计算。

板书:

2.液体压强的计算

2.让大家先计算一道固体压强的题“一根长方体铁柱,底面的长和宽都是1厘米,高20厘米,立在桌子上,对桌面的压强多大?”(板画一根长方体铁柱如课本图10-14乙)

找三、四名学生在黑板上计算,其余学生在本子上算。

3.讨论怎样计算水面下20厘米深处的压强。因为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压强相等,只要求出20厘米深处竖直向下的压强就行了。

可以设想在20厘米深处有个正方形水平面,边长是1厘米,这个面上方的水柱压着它,正方形水平面受到的压强就等于上方液柱对它的压强。(边讲边画出课本图10-14甲)

怎样计算这个水柱对这个面的压强呢?应该先求什么……

让学生讨论计算步骤,教师边总结、边板书:

(1)求水柱体积V=Sh,

(2)求水柱质量=V=Sh,

(3)求水柱对底面的压力F=G=g=gSh,

液体压强的公式p=gh

4.引导学生讨论公式的物理含义:

(1)对同种液体,p与深度h成正比,h增大,p增大。

(2)对不同液体,深度一定时,p与液体密度成正比,大的p大。

(3)公式中不包含面积S,所以压强p的大小跟所取的受力面积大小没有关系。

讨论课本中本节后面的练习题2。巩固对液体压强公式的理解。

5.做模拟帕斯卡桶实验,加深印象。(用塑料小瓶代替桶,用1米长的乳胶管代替长玻璃管。用刀片在塑料小瓶壁上竖划几条缝,把乳胶管密接在瓶口上。把少量水倒入乳胶管,把胶管提起到一定高度,瓶壁上的缝即被水压开,水沿缝流出。)

6.让学生做课本上本节的例题。

(1)做题前提醒学生注意统一单位。用千克/米3,h用米。

(2)根据计算结果进一步强调p与S无关,而压力与S有关系。

7.讨论节后的“想想议议”。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1)完成本节后面的练习题1,3,4。

(2)提倡课下阅读章后的阅读材料:“开发海洋”。

注: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液体压强的计算教案示例之二

    68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