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学习宝典 > 物理 > 物理课件 > 九年级 > 中考物理专题伏安法实验课件

中考物理专题伏安法实验课件

文轩0分享

中考物理专题伏安法实验课件7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教案备课对教师来说是很重要的一门功课,吸引学生关注课堂教学知识,老师是怎么备课的呢?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课件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考物理专题伏安法实验课件


中考物理专题伏安法实验课件【篇1】

课题

第九章:电与磁 第三节:电生磁

学习

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电流的磁效应;

2.知道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着磁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与条形磁体相似。

过程方法:

1.通过观察直导线电流磁场和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实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通过对实验的分析,提高学生比较、分析、归纳得出结论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认识电与磁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界的奥妙,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是态度,初步领会探索物理规律的方法和技巧。

学习重点

奥斯特的实验;通电螺线管的磁场

学习难点

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及其应用

教学方式

实验法、讨论法、启发式

教具与媒体

奥斯特实验器材一套、通电螺线管、小磁针、投影仪、大头针、微机

设计依据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5min)

〖师〗电和磁从现象上看有非常相似的地方,它们之间有没有一定的联系呢?

从哲学角度看,应该是有的,但很多年都没发现。直到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的一个实验开始,揭开了电与磁联系的发展史。(板书课题──电生磁)

二、进入新课,科学探究

(一)电流的磁效应(10min)

1.【奥斯特实验】演示:沿着静止的小磁针方向,把一导线水平放置在它的正上方,最好是铜导线,因为它能够不受磁场的影响。当导线中通有电流后,发现小磁针发生了偏转,课本图8.2—2所示。

【分析】

(1)小磁针偏转→受到了磁力的作用;

(2)由磁场的基本的性质可判断出小磁针处于某个磁场中;

(3)导线通有电流,小磁针就偏转,断开电流,又会恢复原来的状态;说明是通电导线产生了磁场,即通电直导线产生了磁场。

【结论】电流周围能够产生磁场。(板书课题)

学生回答

学生观察

学生观察、讨论

师生分析

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直观的演示实验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的关系

【问题】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有没有关系呢?

【猜想】有或没有。

【演示】

改变电流方向,发现小磁针的偏转方向也发生了改变,说明磁场方向也改变了。

【结论】电流产生的.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系,电流方向变了,其磁场方向也会相应地改变。

3.电流的磁效应

【总结】总结以上现象,可以得出结论。

【结论】通电导线周围有磁场,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这种现象叫做电流的磁效应。

(二)通电螺线管的磁场(20min)

1.【问题】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较弱,怎样才能将这种较弱的磁场能够明显地显示出来,供我们加以应用呢?

【猜想】(1)增大电流;(2)让直导线集中起来绕成管状,这就是螺线管。

【练习】让学生练习螺线管的画法、有骨架的螺线管的画法等。

2.【探究】: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是什么样的?

【设计实验】

(1)如何确定一个磁场是怎样分布的?需要什么器材?

中考物理专题伏安法实验课件【篇2】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知道电磁铁的结构并能自制电磁铁

2.了解电磁体磁性强弱跟线圈匝数和电流大小的关系

教学准备:

电磁铁、电池、开关、滑动变阻器、电流表、大铁钉、漆包线、大头针、导线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设置情景:桌上有一堆大头针,请同学们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能快速地把大头针捡起来放到盒子里而又不被扎到手(旁边有一磁铁)?(请一名学生上来演示: )

然后老师手掌中藏着一个电磁铁同样把大头针吸起来又很轻松的放到盒子里。问:这是怎么回事?

下面我们来看一段录象。视频资料:电磁起重机

(放到把废钢铁吸起来时停顿)问:起重机把废钢铁吸起来了,它是利用了什么性质?

(生答: )

视频播放完后,问:起重机吸起废钢铁后又发生了什么情况?(生答: )

这个起重机里用的是永磁体吗?为什么?(生答: )

实际上它应用到的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学的内容——电磁铁。(显示课题)

二、新课教学

1。探索电磁铁的工作原理

我们把插有铁心的螺线管称为电磁铁。

板书(屏显):1。电磁铁:带有铁芯的螺线管。

在同学们的桌子上就有一个电磁铁,请同学们先观察它的构造,然后动手做一做:怎样才能利用它把大头针吸起放到另外一处?(可用摄像头记录某一组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先给电磁铁通电,才能把大头针吸起来;然后又断电,才能使得大头针被放下。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电磁铁的工作原理是什么?(生答: )

中考物理专题伏安法实验课件【篇3】

教材分析:

本节对功的概念,以及功的计算方法做了阐述,并使学生理解怎样才算是做了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知道什么情况下物体做了功,什么情况下物体没有做功。

●掌握功的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初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实践操作,使同学们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功的公式进行计算。

难点:判断物体是否做功。

教学器材:弹簧测力计,长木板,铁块,小车,细绳。

教学课时:1时

教学过程:

1。诊断补偿:(1)什么是力力的三要素是什么

(2)什么是重力重力的方向如何

2。导入新课:

教师演示用弹簧测力计在水平桌面上用相同的力分别拉铁块和小车,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通过两次用力铁块静止不动而小车运动,启发学生思考:这两次用力的成效是否一样由此导入本节内容。

3。探究释疑,交流合作:

学生阅读本节课本第一,二自然段,参看课本插图,提问并由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力学里所说的“功”,它的含义是什么,学生回答: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里的作用下通过了一段距离,力学里就说这个物体做了功。

分析课本插图做功的实例:货物,铁塔,火箭和原木在什么力作用下沿什么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重点让学生知道力的方向)什么力对物体做了功

引导学生逐个分析图例:货物在什么力的作用下,向什么方向通过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方向是怎样的铁塔,火箭又是如何引导学生分析得出:货物,铁塔,火箭在竖直向上力的作用下,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叉车,直升飞机,燃烧气体分别对货物,铁塔,火箭做了功。原木在水平拉力作用下,沿水平方向前进了一段距离,马的拉力对原木做了功。

根据对图例的引导分析:让学生思考力学里的功包括哪两个必要因素

(3) 教师小结并板书:

力学里的功包括两个必要的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着重指出:“两个”必要因素的含义是缺一不可。只有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而物体没有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即如果物体仍然静止不动,这个力就没有对物体做功。结合课本图15-2,分析两个小朋友做功等于零的道理。如果物体靠惯性运动,虽然在水平方向上通过了距离,但并没有水平方向上的力作用于它,所以没有什么力做功。结合"在极光滑的水平冰面上滑动的冰球"一例,说明没有什么力对冰球做功。

(4)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即力与距离,功的大小与力与距离有关,功的大小如何计算教师提出问题:在拉力F作用下,通过的距离为S;在拉力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的距离为2S;请同学比较这两次做功的大小。通过相同的距离S,一次拉力为F,一次为2F,比较这两次做功的大小。通过分析比较,让同学们懂得用力越大,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越多,做功越多。功的大小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成正比。

中考物理专题伏安法实验课件【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自己总结生活中与磁有关的现象,了解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磁现象和应用,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2、通过实验了解磁与磁、磁与电的相 互作用,掌握电流磁效应现象。使学生具有普遍联系事物的能力,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3、通过直观的多媒体手段让学生熟悉了解地磁场和其他天体的磁场及与之有 关的自然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参与课前的准备工作,收集课外的各种磁有关的现象和应用。

2、在电流磁效应现象的教育中,本节课采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还原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强调学生自主参与。

3、学生对物理现象进行分析、比较、归纳,采用老师与学生双向交流感知现象下的物理规律的普遍联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对奥斯特的电流磁效应现象的教 育中,要让学生知道奥斯特的伟大在于揭示电和磁的联系,打开了科学中一个黑暗领域的大门。也让学生懂得看似简单的物理现象在它发现的最初过程中是如何的艰难。

2、通过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精神,树立起事物之间存在普遍联系的观点。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对磁的应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3、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产生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电流的磁效应、磁场的定义与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电流的磁效 应、磁场的定义与基本特征

教学过程

(一)磁现象:

师:在初中我们已接触了一些磁有关的知识,生活中有哪些与磁有关的现象 和应用?同学之间可互相讨论。

(因课前有准备,学生相对比较活跃,要充分把学生所知道的.知识表述出来)

师:对磁的认识和应用,早 在我国古代就开始了

多媒体投影补充说明磁有关的现象和应用:

1、天然磁石(成分:Fe3O4 )2、司南的照片

东汉王充在《论衡》中写道:“司南之杓, 投之于地,其柢指南”

3、磁悬浮列车

上海磁悬浮列车专线西起上海地铁龙阳路站,东至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列车加速到平稳运行之后,速度是430公里/小时。这个速度超过了F1赛事的最高时速,车厢里上下颠簸很小,左右摇摆得相对还大一些。

4、飞鸽依靠地磁场识路等

从学生最熟 悉的磁知识着手,引出磁的一些概念:

1、 磁铁吸引铁质物质

2、实物投影指南针的指向

磁性:磁体能吸引 铁质物体的性质

磁极:磁体中磁性最强的区域。从中引出N、S极的定义。

(二 )电流的磁效应

实验一:磁铁与磁铁之间有力的作用 实验二:磁铁吸引铁钉

师:磁铁能吸引铁钉,铁钉是磁铁吗?为什么磁铁可以吸引铁钉?

学生回答:铁钉被磁化

师问:那么在自然界中还有没有什么其他的东西能使铁 质物体磁化的呢?

(请同学互相帮助想 一想,然后回答)

学 生:电流可以使铁质物体磁化

可以向学生 说明:1731年,英国商人发现雷电后,刀叉具有磁性。1751年,富兰克林发现莱顿瓶放电可以使缝衣针磁化。

另师:自然界中磁铁的相互作用早已被人所知,同名磁极排斥,异名磁极吸引,这与我们学过的什么力的作用很相似?

学生:电荷之间的作用力相似。

师:那 么会不会说明两者存在联系呢?如果让你去研究电与磁的关系,你会如何去设计?

学生由于已受初中磁知识学习的影响,大部分都提出让通电导线对小磁针作用。

投影介绍奥斯特的生平

实验演示奥斯特的电流磁效应:

师说明:在奥斯特研究的最初,他受到力总是沿着物体连线方向这个观念的影响,总是在沿电流的方向放置磁针,使磁针在导线的延长线上,均以失败告终。1820年4月,在一次讲课中,他偶然把导线沿 南北放置在一个带玻璃罩的指南针的上方,通电时磁针转动了

(三) 磁场

1.引入磁场的原因

解释磁体没有接触就能产生力的作用(在物理学中认为物理不直接接触就不能产生里的作用,如电 荷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电场而发生力的作用的)

2.磁体与磁体之间,磁体与电流 之间;电流与电流之间作用示意图为

3.存在的范围

磁场存在于磁体周围以及电流周围

4.磁场的特性

对放入其中的磁体或电流有力的作用

(四)磁性的地球

师问:司南、信鸽传书等都是利用了地磁场对它们的受力作用,那么地磁场是如何产生,又是如何分布的呢?同学们对此的了解有多少?

(先请学生说说自己对此的认识, 可分组讨论,最后由代表发言)

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后通过视频说明:

地磁场的分布及与地磁南北极与地理南北极的方向关系

视频介绍:

投影 介绍地磁场的衰减及其可能的原因

介绍磁偏角的概念及其发现的实际意义

师指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指出:“常微偏东,不全南也”。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磁偏角的记载。

师问:除了地球有磁场外,其他天体是否也有磁场呢?

有些学生的课外知识较广,可请个别学生 把自 己对其他天体的磁场的认识阐述一下。

师投影介绍:地球的磁场不是独立的,太阳、月亮等天体都有磁 场,并且太阳光、太阳黑子、极光形成都与太阳磁场有关。

视频介绍:太阳黑子 的形成

视频介绍:太阳风、极光的形成原因

小结本节要点

1.电流磁效应的发现

2.磁场的由来与磁体之间相互作用以及电流之间相互作用的解释

3.地磁的研究与作用

☆布置作业

1.完成书后P86问题与练习(1)(2)(3)。

2.自制一个指南 针。

3.完成谭老师教育工作室系列资料对应练

差异个性设计

板 书 设 计:磁现象和磁场

1、 磁现象

磁性:磁体能吸引铁质物体的性质     磁极:磁体 中磁性最强的区域

2、 电流的磁效应

奥斯特生平介绍  电流磁效应实验

3、 磁场

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

磁场的作用

4、 地球和其他天体的磁场

中考物理专题伏安法实验课件【篇5】

一、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

理解欧姆定律。

2.学情分析:

(1)欧姆定律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电学定律,而初三学生已经有较好的数学基本功,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出欧姆定律是不难的。学生虽然第一次接触简单的电学计算,但有初二的力学计算思维,在对知识的分析理解上是没有问题的,关键是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进行电学计算中的规范要求。

(2)学生虽然已经练习了一定的电路识别,在欧姆定律的计算中时常会联系简单串、并联电路及电路故障等知识,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师在备课中要精心构建例题,使学生思维随教师的引导而逐步提高。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得到的实验数据分析得到欧姆定律;理解欧姆定律;能利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计算,学会解答电学计算题的格式要求和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解答电学计算题的良好的习惯。通过对公式R=U/I的计算,知道可通过电流表和电压表来测电阻的常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经历分析得出欧姆定律的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利用欧姆定律进行电学计算,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

4.教学重难点:

(1)欧姆定律的得出及欧姆定律的应用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对欧姆定律公式及变形公式的理解、欧姆定律的应用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5.教学思路:

本节内容是在上一节探究《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的实验结论基础之上进行的,因此本节课主要应达到让学生知道欧姆定律的内容和表达式,能够运用欧姆定律解决简单的电学计算问题,并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理解欧姆定律的物理意义。因此,本节课授课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以上一节的实验结论基础进一步探究欧姆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并介绍该定律中各个物理量的单位;二是利用欧姆定律做简单计算,并强调解题的规范要求;三是说明欧姆定律中各个物理量的关系以及运用定律要注意的问题。

6.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的教学方法是:观察法、讨论法、讲练法、分析归纳法等。

7.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二、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上一节探究了“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现在来回顾收集的实验数据、图象。(利用多媒体投影上一节的数据记录表和根据数据所得到的图象。)

请一位同学根据投影的数据和图象给我们大家回忆一下实验的结论。

(1)在导体电阻一定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加在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2)在电压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新课教学

1.欧姆定律

(1)下面请同学根据你们在数学中所学习到的函数知识来确定一下:导体两端的电压与导体中的电流的比例系数是多少?(给学生一点时间找出此种情况下的比例系数。)

(2)指导学生再仔细观察一下,该比例系数与导体的电阻值有什么样的关系?

(3)观察不同实验小组的情况,由学生发现一个普遍规律:导体两端的电压与导体的电流的比值是一个常数,且该常数的大小与导体的电阻值大小相等。可以把它们三个的关系写作:R=U/I(教师同时把该式子写到黑板上。)

(4)把R=U/I变形后写成:I=U/R

从式子我们可以看到:通过导体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这个规律叫做欧姆定律

(5)在欧姆定律中:

I表示电流,单位是安培(A);

U表示电压,单位是伏特(V);

R表示电阻,单位是欧姆(Ω)。

2.欧姆定律简单运用

在运用欧姆定律(I=U/R)进行计算的时候,各个量一定要用它们各自的主单位,如果不是安培、伏特、欧姆,则在计算过程中就需要通过单位换算统一成主单位。

下面运用欧姆定律来解决几个问题。

例题1 一辆汽车的车灯接在12V电源两端,灯丝电阻为30Ω,求通过灯丝的电流。

教师说明要求并板书示范解电学题的一般规则:

(1)根据题意画出电路图。

(2)在电路图上标明已知量的符号、数值、未知量的符号。

(3)利用欧姆定律求解。

要求学生在笔记本上跟随老师画出图,标好各个量。

解:等效电路如图所示

通过灯丝的电流为

答:通过灯丝的电流为0.4A

例题2 如图所示,闭合开关后,电压表的示数6V,电流表的示数为0.3A。求电阻R的阻值。

解:等效电路如图所示

∵为∴

答:电阻的阻值为20Ω。

3.欧姆定律各个物理量的关系以及运用定律注意事项

从两道例题可以看出,当在一个用电器上知道电流、电压、电阻三个量中的两个的时候,就可以利用欧姆定律求出第三个量。

下面再来思考一下,这几个物理量相互之间还有什么关系,以及欧姆定律使用时还应注意些什么问题。(以讨论解答的形式完成)

例3.关于欧姆定律的表达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导体的电阻越大,通过导体的电流越小

B.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C.导体中的电流与电压成正比

D.对同一导体来说,其两端的电压增大到原来的3倍,则导体中的电流也增大到原来的3倍

分析:因为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导体的电阻共同影响通过导体的电流大小,因此讨论电流大小的时候不能单一的讨论影响因素之一。因此选择答案“D”。

例4、某同学认为:“由变形可得”,这表明,“导体的电阻R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电流成反比。”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分析:不对。因为导体的电阻是由导体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它跟导体两端是否有电压或电压的大小,导体中是否有电流或电流的大小无关。公式R=U/I,它表示导体的电阻在数值上等于导体两端的电压跟通过导体的电流的比值。所以,我们不能认为电阻R跟电压U成正比,跟电流I成反比。

例5.电路中有甲、乙两个电阻串联,甲的电压为2V,乙的电阻为10Ω。能用“2V除以10Ω”来计算电路中的电流吗?为什么?

分析:不行。因为欧姆定律在运用的时候要注意每个用电器上的电流、电压、电阻都只能针对改用电器而不能互相之间混用,否则三个物理量就对应的不对得出的结果也就相应是错误的。所以不能用甲的电压和乙的'电阻来求解电流,这两个量并不针对同一用电器。

例6.某导体两端的电压为4V时,通过它的电流为0.2A,当它两端的电压为6V时,它的电阻是多少?能用“6V除以0.2A”来计算电阻吗?为什么?

分析:R=U/I=4V/0.2A=20Ω。

不能。首先,因为电阻是导体自身的性质,不会随电压、电流等等非导体自身原因发生变化,因此在第一状态中就能够求解电阻。其次,通过导体的电流受到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导体电阻的影响,所以同一导体两端的电压一旦发生变化则通过它的电流就会发生变化,因此当电压由4V变为6V时,电流就已经不是0.2A了。

4.对欧姆定律的理解,要注意以下几点:

(1)成立条件:I与U和R的关系是有条件的,不能只单一的讨论电流和其中之一的关系。

(2)同一性:定律中的“通过”的电流I,“两端”的电压U及“导体”的电阻R,是对同一个导体或同一段电路而言,三者要一一对应,在解题时习惯把同一导体的各个物理量角标用同一数字表示,如“R1、U1、I1”。

(3)同时性:在同一部分电路上,由于开关的闭合或断开以及滑动变阻器滑片位置的移动,都会引起电路的变化,从而导致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的变化,所以公式I=U/R中的三个物理量是对同一时间而言。

5.课堂总结

回顾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欧姆定律,知道了电流、电压、电阻三者之间的定量关系,并且能够利用欧姆定律对这三个量进行适当的计算。同时,定律在使用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它针对的是同一个用电器在同一个确定状态下,一旦用电器的状态或者针对的对象不统一则不能使用定律来计算。

我们再来回看例题2,在本题中我们通过利用欧姆定律求解了电阻R的阻值,因此我们就可以在实验室中通过测量一个未知电阻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来测量出该电阻的大小,这种方法叫伏安法测量电阻,在下一节我们会学习到。

6.板书设计

(1)欧姆定律的内容: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欧姆定律的数学表达式:I=U/R

在欧姆定律中:I表示电流,单位是安培(A);

U表示电压,单位是伏特(V);

R表示电阻,单位是欧姆(Ω)。

(3)公式I=U/R表示的物理意义: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与它两端的电压成正比;电压一定时,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公式R=U/I表示的物理意义:导体的电阻等于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与导体的电流的比值。

三、教学反思

1.在得出欧姆定律表达式I=U/R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所取得的实验数据,要求各小组利用多次的实验数据求出电压与电流的比值,发现该比值是一个常数,然后把该比值与导体的电阻大小进行比较,发现导体的电阻与电压与电流的比值相等,这不是一个偶然现象,而是一个普遍规律。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较容易一些。

2.对于公式I=U/R和R=U/I来说,它们所表达的物理意义是不同的,学生通常会把公式R=U/I理解成:导体的电阻与它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通过的电流成反比。这是受公式I=U/R的引导而形成错误的知识迁移。

3.在指导学生理解欧姆定律时,要注意该定律的成立条件、同一性和同时性等特点。

中考物理专题伏安法实验课件【篇6】

一、教材分析

压强是自然科学的重要概念,在科学技术和生产和生活中经常用到,本节内容着重学习固体压强,压强的应用十分广泛,并且学生在解释一些自然现象中也经常用到,同时本节内容也是学习液体压强、大气压、浮力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技能基础,学生的好奇心强,又积极好动,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这对学习有很大帮助,加上压强与生活联系紧密,用实验的方式导课,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九年级学生经历了一年多的物理学习,对于探究实验以及对如何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物理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新课标的具体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来制定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理解压强所表示的物理意义,知道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压强公式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并能用压强公式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通过实验观察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熟练使用控制变量法,并运用对比得出正确的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

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对压强的感性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基础

培养学生的废物利用和环保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突破

设计实验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突破重点

难点是对压强概念的理解应用,采用讲授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时,我用了一块颜色鲜艳的橡皮泥,双手用力压,使其发生形变,让学生注意观察,体会压力的作用效果,同时用夸张的语言:“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快速的进入情境,本节课就来学习压力的作用效果

2、新课第一个内容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让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材料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的实验,学生自己动手积极主动,实质上有很多知识咋准备的.过程中学生就已经掌握了。

在没有实施探究前引导学生一起做压铅笔的实验,铅笔一端尖,一段平面,夹在两个手指之间,会感受到什么?找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尖的一端手疼,为什么呢?尖的一端受力面积小,压力的作用效果明显;然后用力压铅笔还会感觉到什么,学生回答用力压的时候手更疼了,为什么?因为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从上面的小实验中引导学生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少走弯路。

在探究活动中提醒学生用什么样的物理方法研究问题?怎样控制变量?如何反应压力的作用效果,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得出正确的结论。

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发言你们小组是应用哪些材料做的实验?如何控制变量?如何反应压力的作用效果?我找了四名同学回答问题

第一名是武洪斌同学:“老师我用了一个沙盒,一个压力小桌,还有一个钢笔水瓶做的实验,首先让压力小桌压在沙盒上,看桌子腿在沙盒中下陷的深度,然后在小桌上放一个钢笔水瓶,会看到小桌下陷的深度增加了,然后我把小桌倒过来,放在沙盒中,再在小桌上放一个钢笔水瓶,会发现小桌没怎么样?第一步和第二步可以对比得出: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第二步和第三步对比可以得出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第二名是张朋生同学:和上名同学差不多,但是比上名同学叙述的更完善

第三名是刘羽琦同学:“老师我用的材料是泡沫、一个装满橙汁的密封杯子有两个面,一个大,一个小,实验是这样的,我用杯子的大面与泡沫接触压在泡沫上,会觉得泡沫的形变量鄙视很大,然后我用小面与泡沫接触压在泡沫上,会发现泡沫被压的痕迹深一些,两次对比可以得出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第四名是曲冰冰同学:“老师我用的是一个压力小桌,一个沙盒和一个水杯,让水杯充当增大压力的物体,压力的改变通过加水来实现的”

第四名同学的思维和前几个有所不同,及时的给予鼓励

结束实验时,在黑板上板书结论,重点突出。

3讲授第二个内容时,在前一个问题的基础上直接引出,在物理学中用压强这个物理量来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的概念、公式、单位、利用公式解决问题,此处我设了两道题,作为例题和练习题,找同学到黑板做,难度不同找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计算时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纠正。

六本节课的优点与不足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敢于发言

在学生回答问题有偏差时,不说你错了,给予必要的提示,引导她回到正确的思维轨道上来

中考物理专题伏安法实验课件【篇7】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电流的热效应;知道导体中产热的多少与电流、电阻和时间有关。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观察、分析和讨论演示实验的过程,提高观察、分析的能力,体会控制变量法的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家在研究问题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电流热效应的概念;探究影响电流热效应的因素。

【难点】

控制变量法在实验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有没有注意过我们生活中的用电器在用了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发热,比如将手靠近灯管的时候就会感受到热,还有一些用电器就是利用发热来工作的,比如电饭煲,这种现象该怎么解释呢?引出电和热之间的关系,导出课题。

环节二:新课讲授

1.电流的热效应的概念:

根据导入的例子,教师进行讲解电流的热效应的概念,接着抛出另一个问题:通过导体的电阻产生的热量的多少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2.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阻、电流及时间之间的'关系。

学生猜想与导体的电阻、通电时间以及电流有关。

师生共同设计实验方案:

①验证与电阻的关系:两个透明容器中密封着等量的空气,U形管中液面高度的变化反映密闭空气温度的变化,封在两个容器中的两个不同阻值的电阻组成串联电路,保证电流相同;通电一定时间后,比较两个U形管中液面高度的变化,同时观察其中一个容器中液面随时间变化情况。

得到结论:在电流相同、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电阻越大,这个电阻产生的热量越多。电阻一定,电流一定的条件下,时间越长,产生的热量越多。

①验证与电流的关系:两个密闭容器中的电阻一样大,在其中一个容器的外部,将一个电阻和这个容器内的电阻并联,因此通过两容器中电阻的电流不同。在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观察两个U形管中液面高度的变化。

得到结论:在电阻相同、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通过一个电阻的电流越大,这个电阻产生的热量越多。

师生共同总结上述两个实验的结论并体会控制变量法在探究“影响因素”类问题中的应用。

环节三:巩固提高

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用电器是利用电阻来发热的。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回顾所学知识。

作业:预习“焦耳定律”的内容,搜集有关焦耳的故事。

    699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