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学习宝典 > 物理 > 物理课件 > 高一 > 新高一物理工功课件

新高一物理工功课件

文轩0分享

新高一物理工功课件7篇

物理学是人们对无生命自然界中物质的转变的知识做出规律性的总结。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好的课件可以创造出各种情境,书写有哪些要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物理教学教案课件,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高一物理工功课件

新高一物理工功课件篇1

知识与技能: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用“运动有快慢” 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难点:建立速度的概念、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反馈展示

1.物体叫做机械运动。

2.地球同步卫星以 为参照物是运动的,以 为参照物是静止的。 3.坐在向东行驶汽车里的小明,以自己为参照物会看到路旁的树木 ,若以 为参照物,小明是静止的。

4.在实际生活中物体的 是相对的 5.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转载于:/h= m/s,18m/s= km/h,54km/h= m/s

6.常见速度值:

(二)生生互助、合作探究----运动类型

1.匀速直线运动:; 2.变速运动: 3.例题(阅读教材21页例题,并写出计算过程)

【练一练】:

(三)小组互助、拓展提高

1.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10s内行进150m,则它第5s内的速度是______m/s 2.汽车在前20s内通过200m的路程,在后40s内通过250m的路程,则汽车在全程中 的平均速度是 。 三、堂清训练、巩固双基:

1.汽车在2h内行驶了72km,其速度是 km/h,合 m/s。

2.飞机在12min内飞行216km,其速度是 :而子弹在2s内飞行了1600m,则 运动的更快。

3.关于速度,下面说法中错误的是()

A.运动快的物体速度大 B.通过路程长的物体速度大 C.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少的.物体速度大 D.单位时间内通过路程长的物体速度大

4.两辆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它们所用时间之比为2:1,行驶的路程之比是4:3,则它们的速度之比是______。

5.南京到北京的列车第一天晚上10时发车,至第二天下午3时到达,全程1050km,该列车的平均速度是______km/h。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在平直铁路上由静止开始运动的列车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 B.投出的篮球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

C.绕地球运动的人造卫星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

D.沿直线跑道跑百米的运动员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

7.甲、乙两气球分别以1m/s和1.5m/s的速度竖直升上天空,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A.以地面为参照物,甲球在上升B.以地面为参照物,乙球在上升 C.以甲球为参照物,乙球在上升D.以乙球为参照物,甲球在上升

8.甲、乙两同学进行百米赛跑,每次甲跑到终点时,乙总落后10m,如果甲在起跑线处,乙在甲前方10m同时起跑,则()

A.甲、乙同时到达终点 B.乙先到达终点 C.甲先到达终点 D.未到终点前,乙在甲前边

新高一物理工功课件篇2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对物理学这一门自然科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知道物理学知识跟平时的实际生活比较接近,通过“动手动脑学物理”,学生们已对进一步学习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我本着“以学生发展为主”的教育理念,用“生活中的物理”这一思想进行教学,让学生从想学物理到热爱物理。现制定本学期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

通过一学期的教育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物理世界,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对周围的自然世界有一个更深入的,更加科学的认识。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的具体教学内容有

第六章 电压电阻

本章是学习电学知识、掌握欧姆定律的基础。学生只有在掌握了最基本的电学知识后才能再进行以后的学习。

1、能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能说出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

2、会使用电压表;

第七章 欧姆定律

本章是电学中的一个重要定律,在初中电学中处于核心地位,既是后面学习“电功率”的基础,也是理解日常生活中电学知识的基础。

1.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2.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3.了解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知识。有安全用电的意识;

第八章 电功率

本章在学习了欧姆定律的基础上,把对电学的研究拓展到电能和电功率。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1.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2.理解电功率和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计算。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3.知道在电流一定时,导体消耗的电功率与导体的电阻成正比;

4.了解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知识,有安全用电的意识;

第九章 电与磁

本章主要讲述磁现象、电流的磁场、电磁铁及其应用、电动机、电磁感应及其应用。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1.能用实验证实电磁相互作用

2.通过实验,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3.通过实验,了解通电导线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力的方向与电流及磁场的方向都有关系

4.通过实验,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第十章 信息的传递

本章主要讲述了电磁波及信息的传递。

1.知道光是电磁波。知道电磁波的传播速度;

2.了解电磁波的应用及其对人类社会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3.能举例说明电磁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学生基本情况。

八年级学生参差不齐,尖子生少,学困生多,两极分化突出,上课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不够灵活,这需要教师在教法和学生学习方法上作进一步的改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行探究式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措施。

1、认真做好演示实验,让学生自己做好随堂探究实验,尽量进行直观教学。

2、加强概念规律教学,训练学生对知识概括整理能力。

3、注重“辅优转差”工作。

4、渗透目的教育,提高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兴趣。

5、结合教学实际狠抓“双基”,全面提高,重点辅优,全面发展。

五、具体时间安排如下:

周数日期内容

第1周2.28----3.3电压(1)探究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1)

第2周3.4----3.10电阻(1)变阻器(1

第3周3.11----3.17探究电阻上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1)欧姆定律及应用(1)

第4周3.18----3.24测量小灯炮的电阻(1)欧姆定律和安全用电(1)

第5周3.25----3.31电能(1)电功率(1)

第6周4.1----4.7电功率(1)测量小灯炮的电功率(1)

第7周4.8----4.11电与热(1)电功率与安全用电(1)

第8周4.15----4.21生活用电常识(2)

第9周4.22----4.28磁现象(1)磁场(1)

第10周4.29----5.4电生磁(1)电磁铁(1)

第11周5.6----5.12电磁继电器扬声器(1)电动机(1)

第12周5.13----5.19磁生电(2)

第13周5.20----5.26现代顺风耳—电话(1)电滋波的海洋(1)

第14周5.27----6.2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1)

第15周6.3----6.9越来越宽的信息之路(1)

第16周6.10----6.16复习和总结(2)

第17周6.17----6.23复习和总结(2)

第18周6.24----6.26复习和总结(2)

新高一物理工功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2)会使用相关的实验仪器,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有关数据和资料;

(3)经历从所观察到的凸透镜成像的有关记录和收集到的实验数据中,归纳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探究

难点:从实验数据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具:光具座、蜡烛、火柴、光屏、焦距f=10cm的凸透镜

课型:实验、讲解、讨论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演示实验:课本 图4-23

当凸透镜距灯泡较近时,通过透镜可以看到灯丝正立、放大的虚像;

适当增加凸透镜与灯泡的距离,在墙上看到灯丝倒立、放大的像,继续增加凸透镜与灯泡的距离,在墙上又能看到灯丝倒立、缩小的像。

板书:1、实像: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叫做实像。

2、物距:物体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叫做物距(u);

像距:像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叫做像距(v)。

二、新课教学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知道,凸透镜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也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还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那么,凸透镜成不同的像时,像距、物距和焦距之间到底存在什么关系呢?下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进行研究。

为了准确地测量出物距和像距,我们这个实验用到的主要仪器是光具座。

① 如何测量物距和像距?

② 强调:实验时,凸透镜中心,烛焰中心及光屏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探究活动一:倒立缩小的像

像的性质 物距(u)/cm 像距(v)/cm

倒立缩小的像

问题:

(1) 物距与焦距、像距与焦距的关系?

(2) 像是虚像还是实像?像与物是在同侧还是异侧?

(3) 物上、下移动,光屏上的像怎样移动?

(4) 用书本将透镜上半部分遮挡起来,像有什么变化?

(5) 对调蜡烛和光屏,成什么像?

结论: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f<v<2f。< p="">

应用:照相机

探究活动二:倒立等大的像

像的性质 物距(u)/cm 像距(v)/cm

倒立等大的像

讨论:

(1) 物距与焦距、像距与焦距的关系?

(2) 像是虚像还是实像?像与物是在同侧还是异侧?

结论: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v=2f。

探究活动三:倒立放大的像

像的性质 物距(u)/cm 像距(v)/cm

倒立放大的像

讨论:

(1) 物距与焦距、像距与焦距的关系?

(2) 像是虚像还是实像?像与物是在同侧还是异侧?

结论:当f<u

探究活动四:正立放大的.像

像的性质 物距(u)/cm 像距(v)/cm

正立放大的像

讨论:

(1) 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2)像与物是在同侧还是异侧?

(3) 物距与焦距的关系?

结论: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p="">

应用:放大镜

根据以上讨论,你能不能总结出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呢?

板书:3、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f<v<2f,v<u,照相机,物像异侧;< p="">

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v=2f,v=u,物像异侧;

当f<u

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放大镜),物像同侧;< p="">

讨论与交流:实验中你还有哪些新发现?

问题讨论,引申拓展:

(1) 凸透镜成实像的条件是什么?实像是倒立的还是正立的?

(2) 凸透镜成虚像的条件是什么?虚像是倒立的还是正立的?

(3) 凸透镜成像时,什么情况下物像异侧?什么情况下物像同侧?

(4) 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如何变化?像的大小又如何变化?

(5) 某人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观察到像,这是什么原因?

补充:课本 最后一段文字:a、两倍焦距处是物体成缩小的像还是放大的像的分界点;

b、一倍焦距处是物体成倒立实像和正立虚像的分界点;

(6) 你能否想出两种方法测出凸透镜的焦距?

(7) 当u=f时,凸透镜能成像吗?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在凸透镜成像实验中,当光屏与透镜的距离为16cm时,在光屏上得到烛焰倒立放大的实像,则此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4cm B、8cm C、12cm D、16cm

2、见《创新作业》 第7题

四、布置作业:

课本 1、2、3、4、5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教学难度大,应分为两个课时进行。重点应放在实验探究上,以问题为主线,可以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起指导作用。

新高一物理工功课件篇4

一、学习目标设计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该根据物理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学生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价值等几个方面进行重点培养。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分清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知识体系和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完全依靠课本的知识进行讲授,而是保证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所突破。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积极的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并将知识和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能够了解到当今物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应用地位;其次,重点培养好学生对物理知识和物理现象的观察实验能力,通过练习让学生能够自己分析和理解并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对教学的主体学生的社会特点进行全面的分析,根据对不同阶段学生的知识水平进行全面的分析,保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掌握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点,并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积极的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态度,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还要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还要对学生进行辩证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等,通过教育让学生能够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最后,教学要因材施教,分析好学生的主体区域特色,用当地存在的现实问题对教材中没有涉及到的知识点进行补充和教育,并且还要保证设计出来的教学方案具有可行性,能够全面突出教学的主体。

二、学习条件设计

初中阶段的教育主要是义务教育,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全面的素质而设立的一种教育形式。在初中阶段的教学过程中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理想、道德、文化和纪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的突出教学的主体,需要我们从教学主体发展资源和处理好教学主体学习环境两方面问题上出发进行教学条件设计。对教学主体发展资源进行处理,要求在设计过程中具备一定的选择性。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完全依赖教师,应该添加与物理现象相关的知识,尤其是要保证知识和实际生活相联系。做好实验教学设计,合理的使用现代科学技术,补充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而教学主体学习环境的设计,需要我们摆脱传统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全面体现出教学活动的参与性,为学生创造一个生活多样的教学情境。

三、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针对教学主体活动也应该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保证学生都能够有效的参与其中。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采取引导和启发的教学模式,从教学主体的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出发,以典型的.案例代替传统的说教。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对知识的掌握应该准确,课堂教学形式应该多样化。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用发现的眼光看待学生,对学生使用鼓励教育和赏识教育。同时,还需要针对不同班级的实际情况,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教师要对教学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不足有解决的对策,通过与学生及时的进行沟通获取学生的信息反馈,从而对设计中存在的错

误和不足的地方进行修正,保证教学设计能够充分的展现其应有的作用。

四、学习评价设计

学习评价设计要求我们不单单只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和发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过程中,应该从教学活动的目标和标准出发,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需求,从而有利于教师帮助学生能够认清自我,并建立良好的学习信心。学习评价是整个教学环节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教师在对学生评价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发现性的原则,不间断的对评价方法进行改变,在评价方式上应该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得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都能够全面提高。

新高一物理工功课件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浮力。

2、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

2、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2、学习阿基米德善于观察思考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探究认识浮力,会测量浮力的大小。

2、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难点:

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重力关系的过程。

【教学过程】

1.引入课题:将气球和铁块分别扔到水里会怎样?但同样用钢铁制造的轮船为什么就不会下沉?如果制成潜艇却还可以浮沉自如,又是为什么呢?

(设计意图: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对于九年级的学生对浮力已有一些了解,通过情景激活学生脑海里的知识。学生通过搜集生活中的浮力现象,使思维发散。通过所列举的现象,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讲授新课1.研究什么是浮力

学生研究:把乒乓球压入水中。观察乒乓球浮在水面的情况,用手指将乒乓球压入水中,有什么感觉?

(设计意图:不仅自然引入浮力的概念,还让学生认识到这个力是竖直向上的,对浮力方向有一个初步认识,为猜想出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浸入液体后排开的液体的多少有关做好铺垫。)

过渡:在水中上浮的物体,显然是受到了浮力的作用。但是,像石块这样的东西在水中下沉,是否也受浮力的作用呢?

学生研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实验研究得出浮力的概念及测量方法。

(设计意图:任何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离不开实验。这个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实验,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增强了他们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排除错误观点“只有上浮的物体才受浮力,下沉物体不受浮力”。通过实验学会测量、计算浮力的一种方法,并通过观察再次发现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水的多少有关,为下面的探究做铺垫。)

过渡:水会对浸在其中的物体有浮力,那么空气会不会也对其中的物体有浮力呢?

演示1:放飞的气球(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都受到向上的托力。)

演示2:把一物体放入水中用称重法测量浮力得到

F浮=G–F’(多媒体展示,增强可见度。)

(设计意图:使学生掌握称重测量浮力的方法)

2.阿基米德原理

过渡:小的物体可以用称重法求浮力,那么像轮船这样的'大家伙又该怎么测浮力呢?

演示3:阿基米德原理(结合课件展示,帮助理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这一重要原理,同时采用新老教材两实验相结合的办法,突破学生理解上的障碍。)

随堂练习

1.将一物体系在弹簧测力计上,称得其重为100牛顿,将它放入水中,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80牛顿。则物体受到的浮力是()

A、100牛顿;B、80牛顿;C、20牛顿;D、120牛顿

2.浸入水中的皮球,放手后,从它刚露出水面到最后漂浮在水面上不动的过程中()

A、浮力变大,重力变小;B、浮力不变,重力不变C、浮力变小,重力变小;D、浮力变小,重力不变。

(设计意图:巩固新知识,掌握重点。)

小结

最后,由学生交流本节课在知识上有哪些收获、哪些遗憾。通过交流、回顾来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各抒己见,对学生的见解,教师都应予以肯定。教师最后画龙点睛,简要概括。

布置作业

1、P97动手动脑学物理3、4、5。

2、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浮力的利用。

板书设计

五、浮力

1.液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有向上的托力称为浮力。

2.称重法测量浮力的大小:F浮=G–F’

3.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的重力。

用公式表示为:F浮=G排=ρ液gv排

新高一物理工功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知道火箭的工作原理,常识性了解三级火箭的结构,初步认识采用三级火箭发射的优越性。

2.过程与方法

提高从信息中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有关火箭发展史的介绍和火箭应用方面的知识的学习,受到良好的爱国主义和热爱科学等方面的教育。

教学准备:

打气筒,气球,挂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国是火箭的故乡。“冲天炮”实际就是火箭的祖先。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北宋初期,士兵们就已经发明了“冲天炮”绑在箭上。(展示挂图)点燃“冲天炮”,箭就向敌方飞去。这就是最早的火箭——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火箭升空的原理 火箭为什么能升上天呢?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先做个小实验。 演示:气球的反冲运动。(要提醒学生注

意以下几点)

①气球充气后,松开气口,气球向着喷气的反方向飞行。

②气充得越足,飞得越远。 说明:气球内的气体以很大速度向外喷出时,对气球产生一个向喷气的反方向的推力,使气球飞出去。

板书:

〈一、火箭升空的原理〉

火箭升空的原理与气球反冲运动相同。在火箭燃烧室内部装着燃料和氧化剂。燃料燃烧时产生高温高压燃气,燃气通过喷管高速喷出时,对火箭产生巨大推力,从而把火箭发射出去。从能量的角度来看,火箭也是把内能转化成机械能的机器,所以它也是热机家族中的一员。同时由于它所用燃料的形态不同,我们又把火箭分为固体火箭和液体火箭两种,较常用的是液体火箭。

(2)三级火箭

早期的火箭主要用于战争,而今人们更注重它的.和平利用。例如发射卫星、运送空间站等等。为了把卫星、飞船等有效载荷送上太空,人们研制出了多级火箭,即二级或三级火箭。(展示投影片或挂图,介绍结构)下面以三级火箭为例说明它们是怎样工作的。

板书:

二、三级火箭 三级火箭的每一级都像一支独立的火箭。发射时先点燃第一级火箭,几分钟后这级火箭的燃料烧尽自动脱落,同时引燃第二级火箭,第二级火箭燃料烧尽后也脱落,第三级火箭开始工作,直到把卫星、飞船等送到预定轨道。

三级火箭像接力赛一样,都是在前一级的速度基础上再加速。同时,由于每一级脱落后都能使剩余部分中有效载荷的质量的比例增加,火箭结构部分的质量在逐级减小,仅从这一点来看就比单级火箭优越得多。 建国以来,在我国几代航天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我国的运载技术已跃居世界先进行列,具有国际水平的“长征二号E”捆绑火箭,已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中赢得了很高声誉。航天事业有着诱人的、广阔的前景。航天事业的未来也将责无旁贷地落到你们身上。未来的航天器将会出自你们之手。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掌握本领,为祖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贡献自己的才智。

三、小结(略)

四、布置作业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火箭的发展史。

2.P331—2

五、教学反思:

新高一物理工功课件篇7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从前后联系来看,有利于巩固学生对……的认识。在理论推导过程中的……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的认识。在讲解例题时,对推理方法、思维起点的分析,为今后……打下了必要的埋伏。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的安排的目的:教材的这种结构能较好地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使学生明白物理规律既可以直接从实验得出,也可以用已知规律从理论上导出。

2、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学习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物理与现代生活、社会生产、科学技术等的密切联系和重要应用。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有了……的初步知识和实验基础,学生一般能较熟练地掌

握……,这就从理论上和实验上为学生理解….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因而本节课的一个目标是:……。

通过运用……解决……问题,使学生初步领会…….的基本思想,规范学生……良好习惯。

能力、方法目标: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综合应用能力;训练科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发展个性和特长。

通过计算机模拟培养学生的推理及想象能力;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在讨论归纳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设计能力:师生共同活动,应用……知识,设计出……;

实验操作能力: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学会使用……,并总结出……的方法和规律,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等效替代法的基本思想。树立等效观点,建立等效思想

不断发现矛盾,激发动机,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实践、修正、提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方法。

有利于培养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

这节课有利于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理解问题的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习兴趣;关心环境、能源、卫生、健康;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培养社会责任感以及勤奋、坚毅、合作等仗品德。

可以实现实事求是、坚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作画法求合力要规范,可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蕴含物理知识,物理就在身边,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坚持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可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点

成功的演示实验能使学生获得丰富正确的感性认识,严密的理论推导能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理性认识,正确深入理解……概念和决定……的因素能使学生定性地认识……的缘故。以上措施能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深入理解…….的关系。

正确深入理解……的特点和……的关系。正确确定思维入手点,是分析……问题的两

个关键。

4、教学难点

抽象思维尚处于起步阶段

二、 说教法:

情景激学法(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目标导学法(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学有方向,有的放矢,促使学生积极探索、发现);演示实验法(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推理验证物质性质);比较法(启发学生认识获得新知);讨论法;归纳法;阅读法;自学指导与自我总结相结合;“问题、探究、交流、归纳、阅读、讲解”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本节课采用了演示法和讲授法相结合的启发式综合教学方法。教师边演示边让学生分折解题思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本节教学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

观察和实验是学生认识物理世界,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发展学生智力的前提条件,是检验物理知识真理性的标准。在“摩擦力”教学中,要“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为突破口,有机地融合各种教法于一体。做到步步有序,环环相扣,前后呼应,不断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才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课是运用演示实验、融合多种教学的讲授课。

三、 说学法:观察法;归纳法;阅读法;联想法;推理法

1、教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实验的方法

为了适应高一学生的认识和思维发展水平,注意根据所讲授的每项知识,确定其演示观察的重点,有序地引导学生逐项观察,逐项分析,再综合观察,再综合分析,使学生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完成认识上的飞跃。

2、教学生用较简单的器材做实验,以发挥实验效益,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

如在引入新课时,引导学生根据课本做实验,可以增强感性认识,复习相关知识,克服错误定势,激发学生的观察热情和学习积极性,为进行新课做好知识上和情感上的准备。

3、通过设疑,启发学生思考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通过练习强化有意注意,根据练习情况及时评价鼓励学生,重在让学生弄清楚建立物理概念的过程,而不是死记硬背一个结论。

四、 教学程序:

导入;新课;练习巩固;作业;研究性课题提出。

引入新课

将课首问题稍作加工(和生活实际稍作联系)后,向学生提问,使学生在思索中对新课产生强烈的兴趣,教师再顺势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通过演示使学生对波有直观的认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练习能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识,有利于物理概念的理解和物理规律的应用

    755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