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实用文档 > 实用写作 > 心得体会 > 学习心得 > 摆脱贫困个人读后感范文

摆脱贫困个人读后感范文

华燕21147分享

摆脱贫困个人读后感范文5篇

《摆脱贫困》紧紧围绕闽东地区如何脱贫致富、加快发展这一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的制度、理念、观点和方法,如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滴水穿石”的精神。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摆脱贫困个人读后感范文,仅供参阅!

摆脱贫困个人读后感范文(精选篇1)

在习总书记的诸多著作中,最具大爱情怀的著作当属《摆脱贫困》一书,全书收录了习近平同志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期间的重要讲话和文章,语言朴实,内容接地,字里行间渗透着对农村基层浓浓的慈爱,透露着对贫困疾苦的种种感知和同情。《摆脱贫困》一书除了强调为官为民办实事外,更具有含金量的却是诸多超越时代的价值观和逻辑思维,这对于广大领导党员干部来说极具借鉴意义,更是一笔宝贵财富。

一、身居高位、根系基层

很多人都喜欢一句话:“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但对于一般人来说又是初心易得、始终难守,时过境迁、随着成长的变化和外界的各种诱惑,当时的诸多抱负和为国为民的情怀往往被淡忘。但作为当今大国元首的习总书记为当今世人做了亲身示范,他年青时的政治抱负和治世情怀依旧常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超前认识、价值观和逻辑思维在当前仍然推动全国、引领世界,身在高位,却根系疾苦群众,这是值得当今所有的领导干部学习和效仿的楷模。当前,一些人在未出人头地的时候低调、谦卑、踏实和忧国忧民,一旦走上领导岗位很快就发生了变化,甚至尾巴高高翘起,当初的理想、追求和抱负渐渐远去,慢慢脱离了群众,说话“假、大、空”,贪图安逸、消极怠慢,上班喝茶看报,遇事能拖就拖,办事效率低下。通过《摆脱贫困》一书,结合当前事实,习总书记是当今世界初心常在、坚守始终的最好例证。

二、大爱无声、身体力行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但真正能上山抓虎、打虎和杀虎,开辟一条崭新道路的人,可以说,习总书记是历史上的唯一。他没有出生在农村,而且是“官二代”,正是由于在特殊历史时期体验了几年的农村生活,对农村产生的深厚感情,由此引起的对疾苦群众的大爱之心,一直持续到现在,这种大爱不需言表、无声就是最大的声音。

在历史的长河中,历代封建王朝有不少帝王明君,也能做到身居高位、根系基层,对贫民百姓体恤有加,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做了大量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和生产力的发展,但最终目的是为了巩固他们的政权统治。在当今时代,举全国之力、上下一心为全国贫困群众摆脱贫困而努力,用实际行动兑现年青时的理想抱负,没有任何企图地解决贫困群众的实际困难,而且是覆盖全国每一个角落、不错过任何一个困难群众,在人类历史上,习总书记独一无二!这种体恤民间疾苦的大爱情怀会让历史铭记,让时代瞩目!

作为解放全人类、为人民谋取幸福的共产党员,习总书记为我们无声教诲、默默垂范,这种身体力行的大爱表现不就是我党群众路线最好的解读吗?

三、当代党员干部的活教材

阅读《摆脱贫困》一书能给我们带来许多智慧、与众不同的理念和实用可行的工作方式方法,这部著作如果是一滴水,那作者本人就是一桶水,如果这部著作比作一部教材,那作者本人更是当代党员干部的活教材。

大爱来自大智慧,大情怀来自大格局,狭隘的地域观念和世俗的人情关系已经统统不存在了,内心深处充满的是对世间疾苦和贫困百姓深深的同情,是对人民谋取幸福的责任和担当,是实现中国梦、让祖国迅速强大、重现盛唐辉煌的规划蓝图。

要想改变我们的生活状态和工作作风,达到生活美满幸福、事业发达有成,首先要改变我们的内心观念、思想作风和方式方法,其中,直接的途径就是向书本学习、向伟人学习,也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做的,读这部书既能启发党员干部的工作智慧,也能触动生活在贫困中的人们,一言一行都是身心内在的反映,一举一动都能影响我们的思想作风,这就是我们学习习总书记《摆脱贫困》一书的根本原因。

在当前这场全国性轰轰烈烈的扶贫攻坚工作中,建议扶贫部门为每一名扶贫工作者配发《摆脱贫困》这本书,采用灵活的方式来验证学习成果以及在扶贫工作中的应用情况,既要树立正面典型,也要揪出反面例子,让习总书记的扶贫理念思路、工作方式方法和大爱情怀更加细致地深入到扶贫一线工作中去。

摆脱贫困个人读后感范文(精选篇2)

“衙斋卧听潇潇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读完习近平总书记《摆脱贫困》一书,我的脑海里不由自主地蹦出了这首诗,作者博大深厚的为民情怀、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清新朴实的文风深深地打动着我。

《摆脱贫困》一书收录了习近平同志担任中共宁德地委书记期间自1988年9月至1990年5月的重要讲话、文章。全书立足闽东地区如何摆脱贫困、加快发展这一主题,用接地气的群众语言,系统阐述了贫困地区如何脱贫致富的科学主张,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造性、前瞻性的战略思想和理念、观点,虽经近30年的时光洗礼,但因站位高、视角宽、目光远大,今日读来仍觉文字依然熠熠生辉,引人深思、启人心智。尤其是对当下正在如火如荼开展的脱贫攻坚工作,具有普遍而长远的现实指导意义。

书中,作者在谈到闽东这只“老、少、边、岛、穷”的代言词的“弱鸟”时写到:“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不能安贫乐道”,而要有“先飞”意识。“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能否实现‘先飞’、‘先富’,首先要看我们头脑里有无这种意识。”以此告诫闽东的广大干部群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不要言必称贫,处处说贫”,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鸿鹄之志,扶摇直上创造奇迹。安康也属于深度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数居全省第一,贫困发生率20%,在当前攻坚拔寨、啃硬骨头的脱贫大会战和全面小康的进程中,我们更需要这种“先飞”意识,物质上的贫困并不可怕,思想贫困了才可怕,如何能帮助他们摔掉“贫困意识”,树立“先飞”意识恐怕是这类人脱贫的首要任务,扶贫先扶志说的便是这个道理。

在《建设好贫困地区的精神文明》一文中,作者用思辨的方式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了脱贫致富和建设精神文明的关系,指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两个方面,两者相互关联,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由此,笔者想到了我市正在大力开展的以“道德评议、移风易俗、文化传播、文明创建、诚信建设、依法治理”为主要内容的新民风建设,便是引导贫困群众振奋脱贫志气,增强内生动力,坚持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并行的生动实践。

《摆脱贫困》一书的主线是闽东地区如何脱贫致富,但一以贯之的始终是作者以民族复兴、国家强盛、人民幸福为己任的家国情怀。“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要求自己做到‘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司马光‘预以身殉社稷,躬亲庶务,不舍昼夜’。封建官吏尚能如此,我们无产阶级的干部何言不能!”在《干部的基本功》一文中,作者提倡广大干部要练好密切联系群众这一基本功时言之殷殷,情之切切。“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在《把心贴近人民》一文中,号召广大干部要改进工作作风,克服官僚主义,到群众中去上门走访,“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以滴水穿石的精神做好新时期的信访工作,急人民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言语恳切,字字关情。读着这些句子,你会被作者引经据典的文字魅力所折服,亦会被其爱民敬民忧民的为民情怀所打动。进而会思索到,一位大政治家、一代领袖方能如此,作为我们离群众最近的基层干部,何尝不能呢?

为什么我的眼里饱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励精图治、发愤图强,以中国的繁荣昌盛为己任,尽短时间使整个国家‘脱贫’,尽短时间使中国立于发达国家之林,才是更为紧迫、更为切实的思想和行动。”今日之中国,总书记昔日的美好愿景正在逐步实现,只要我们大家都行动起来,以弱鸟先飞的勇气、滴水石穿的韧劲,众志成城,同心同德,脱贫攻坚、全面小康一定能取得伟大胜利,中国梦一定指日可待。

摆脱贫困个人读后感范文(精选篇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系列重要讲话,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主题主线,对党和国家各项工作作出全面部署。这些重要论述、决策部署和切实举措,极大地增强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信心和决心,极大地增强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极大地增强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高度信任和爱戴。实践证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处于新世纪新起点的关键时刻,党之大幸、国之大幸、民族之大幸。

历史告诉我们,既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贯通古今中西,又富有治党治军治国经验,并具有战略思维、国际眼光、政治定力的党和国家的领袖人物,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从人民群众伟大实践中磨炼而成,从中华民族复兴伟大事业中陶冶而成,从应对各种复杂矛盾复杂局面复杂关系的非凡考验中锤炼而成。

摆在我们面前的《摆脱贫困》这本书,记录的就是1988年至1990年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宁德地区担任地委书记时期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

这一时期,正是中国改革开放从起步到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地处东南沿海的福建,正面临千载难逢、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的大好机遇。然而,福建的快速发展、跨越发展,又绝非易事。面临着工农业基础薄弱、投资能力不足、全省发展不平衡的困难。就是在这样的时候,习近平同志来到作为全省贫困地区的宁德,在这里担负起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集中全力摆脱贫困的历史重任。

摆脱贫困,既要有勇,更要有谋。谋从何来?只能从实践中来,从群众中来,从调查研究中来。习近平同志上任以后,立即用两个月的时间深入调查研究,走遍了闽东九县和毗邻的温州等地,抓住'在‘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发展商品生产经济的态势下,闽东这只‘弱鸟’可否先飞,如何先飞“这个关键问题,形成了树立'‘先飞’意识“、学会'飞洋过海的艺术“、发展工业农业和念好山海经来使闽东'丰满羽翼“的摆脱贫困大思路。并且通过两年的埋头苦干,终于使宁德地区摆脱了贫困。

摆脱贫困个人读后感范文(精选篇4)

一滴水,既小且弱,对付顽石,肯定粉身碎骨。

我们都是平凡世界中的一个人,无论是谁,走向成功的道路上都有一个特性,那就是滴水穿石的坚韧和积极向上的态度。近期,我拜读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摆脱贫困》一书,感触颇深。

《摆脱贫困》收录了从1988年至199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的29篇讲话和文章,“滴水穿石"、"弱鸟先飞"等许多观点,在经过20多年的时光洗礼后,仍显现出熠熠的思想光辉。任何事业的成功,都需要有滴水穿石的韧劲,锲而不舍的努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滴水,既小且弱,对付顽石,肯定粉身碎骨。""但其价值和成果体现在无数水滴前仆后继的粉身碎骨之中,体现在终于穿石的成功之中"。书中很多文章都能感受到他那种对理想信念毫不动摇的坚持,那种面对工作、面对困难必胜的信心。这种精神和信念是我们每个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是我今后不断努力的方向。下面结合自己的学习和体会,谈几点感想。

一、坚定的信念

总书记是一个具有非常坚定的理想信念的共产主义者。书中很多文章都能感受到他那种对理想信念毫不动摇的坚持,那种面对工作、面对困难必胜的信心。如《弱鸟如何先飞》、《闽东之光》、《困境的突破》、《我们怎样办好教育》等篇目明显感受到他不惧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如在《弱鸟如何先飞》中习总书记讲到,"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安贫乐道’,‘穷自在’,‘等、靠、要’,怨天尤人,等等,这些观念全应在扫荡之列。""对闽东,我是充满信心的,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我们一定可以创造‘弱鸟’在许多领域先飞的奇迹。""在讲‘贫穷’的同时,不要忘记讲闽东的光彩;在讲压力的同时,不要忘了讲动力。"这种精神和信念是我们每个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是我今后不断努力的方向。

二、实事求是

总书记提出"滴水穿石"的精神,提倡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不能只热衷于做‘质变’的突破工作,而更要注重做‘量变’的积累工作。"《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充分体现了他的这种思想,如滴水穿石"喻之于人,是一种前仆后继,勇于牺牲的人格的完美体现。""在整个历史发展进程,在一个经济落后地区发展进程,都应该不追慕自身的显赫,应寻求一点一滴的进步,甘于成为总体成功的铺垫。""我们需要的是立足于实际又胸怀长远目标的实干,而不需要不甘寂寞、好高骛远的空想;我们需要的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精神,而不需要新官上任只烧三把火希图侥幸成功的投机心理;我们需要的是锲而不舍的韧劲,而不需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的散漫。"

在《为官一场造福一方》一文中说,"我不主张多提口号,提倡行动至上。过去采取的很多有效的办法,要像接力赛一样,一棒一棒接着干下去,脚踏实地干出成效来。""我是崇尚行动的。实践高于认识的地方正在于它是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担心说错什么,只是担心‘意识贫困’,没有更加大胆的改革开放新意;也不担心做错什么,只是担心‘思路贫困’,没有更有力度的改革开放的举措。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我们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如何能真正投身到改革中去,非常需要这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要勇于打破各种自身约束和禁锢,甘于做默默无闻的"铺垫性"工作,扎扎实实推进一些具体的改革措施落实到位。

三、辩证的思维

书中习总书记对每项工作、每件事的论述都能很全面地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有对策思路。《滴水穿石的启示》、《正确处理闽东经济发展的六个关系》、《新形势下闽东财政经济的辩证观》等文章充满辩证思维光辉。更难能可贵的是,习总书记用辩证法不是空谈,而是很接地气,如《从政杂谈》中谈到:"不能只热衷于做"质变"的突破工作,而要注重做"量变"的积累工作。我赞赏"滴水穿石"的精神,赞赏默默奉献的精神,提倡干部埋头苦干,着眼于长期的、为人铺垫的工作。因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质变要有量变的积累。"

在《我们应怎样办好教育》中提到:"我们除了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基本国策,创造条件,增加投入,保证教育事业必要的、合理的速度和规模以外,还必须做到两个相结合:一是把数量发展和教育结构的调整结合起来;二是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书中其他篇章像这样精彩的论述比比皆是。如"组织精神文明建设不是哪一个部门、哪些人的事情,而是全党全民共同的事业。""组织活动要立足于多办使群众满意和高兴的事情,而不是搞一些让群众厌烦的花架子,徒增群众的烦恼。应尊重群众的医院,积极引导他们参与,而不是硬性地要群众干这干那。"在《加强脱贫第一线的核心力量——建设好农村党组织》中,提出,"我们不能还是习惯于过去‘台上讲、台下听’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而应当是深入家家户户,把思想工作做到每一个农民的心坎上;""我们不能还是想依靠什么行政力量来管住农民,而是应当通过为农民办实事,密切党群关系来使广大农民紧紧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等。

正如《摆脱贫困》中写到:"为群众办实事,说起来容易,办起来难;做一件、做一天容易,坚持到底难。我们要分清轻重缓解,以‘滴水穿石’的精神,一件一件地办,坚持不懈地办,努力让群众理解、谅解、高兴和满意。" 在任何时期、任何领域,都需要我们以坚定的信念、滴水穿石的精神、实事求是的态度,为群众办实事,努力让群众满意。

摆脱贫困个人读后感范文(精选篇5)

党的以来,同志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他指出,到20_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自然包括农村的全面小康,也必须包括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的全面小康。他强调,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他在河北阜平县考察时说,“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些重要论述告诫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从总体上、总量上实现小康,更重要的是让农村和贫困地区尽快赶上来,逐步缩小这些地区同发达地区的差距,让小康惠及全体人民。这不仅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同志曾在福建工作近20_年,为福建改革开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前瞻性、战略性的思想观点。最近,应广大干部群众的要求,福建人民出版社重印了同志的重要著作《摆脱贫困》一书。该书初版于1992年,收录了同志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期间自1988年9月至1990年5月的重要讲话、文章,共29篇。全书紧紧围绕闽东地区加快发展这一主题,系统提出了贫困地区如何脱贫致富的科学主张,集中体现了同志在福建宁德工作期间推进闽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是同志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的思想方略的重要结晶。书中提出的许多富有创见的思想、观点和方法,与党的以来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有着一以贯之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一以贯之的为民情怀,一以贯之的务实作风和清新文风,是一个一脉相承、相互贯通的整体,对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普遍而长远的指导意义。

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科学路径是找对因地制宜的发展路子。实现脱贫致富,不仅要解放思想,更要把握方向、找对路子。同志在宁德工作时就提出,“要使弱鸟先飞,飞得快、飞得高,必须探讨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确定本地经济发展的路子,要从中央和省里的总体部署,从全局工作的大背景、大前提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来考虑”。党的之后,他又进一步强调,“推进扶贫开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首先要有一个好思路、好路子。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理清思路、完善规划、找准突破口。”当时,他针对宁德实际,明确提出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注重效益”的指导思想,主张充分发挥宁德的山海优势,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立足本地资源进行工业开发,使农业、工业两个轮子转起来。实践证明,贫困地区只要立足实际,廓清发展思路,找准主攻方向,发挥好比较优势与后发优势,完全可以实现加快发展、后发赶超。

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关键一招是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同志在《摆脱贫困》一书的《跋》中特别强调了“更加大胆的改革开放的新意”和“更有力的改革开放的举措”的重要性。他还专门对改革开放与扶贫的关系作了深刻的阐述,他强调,“闽东的改革应进一步深化,各项工作都要以改革总揽全局,扶贫工作也要贯彻改革精神”,“我们必须以审视的眼光看待不适应我们获得更快发展的一切并对其进行改革”。他指出,“开放和扶贫对闽东来说,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扶贫的成果将是开放的新起点,开放将使扶贫工作迈上新台阶”,“用开放意识来推动扶贫工作和在扶贫工作上运用开放政策”,“必须争取整体功能效益”。他就发展畲族经济指出:“一个关键的问题是,走开放的道路,跨出自己的小天地”,“只有处于开放交流中,经常与外界保持经济文化的吐纳关系,才能得到发展,这是历史的规律。”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鲜明指出了改革开放的关键作用,读来特别发人深省。实践证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开放。当前,福建正在深入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矛盾和挑战、困难和问题,只有通过改革开放,增强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在活力,才能抓住机遇、攻坚克难、奋力赶超,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