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实用文档 > 实用写作 > 心得体会 > 关于文化的心得2000字

关于文化的心得2000字

阿祖0分享

关于文化的心得2000字(精品8篇)

关于文化的心得2000字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关于文化的心得2000字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关于文化的心得2000字(精品8篇)】,供你选择借鉴。

关于文化的心得2000字

关于文化的心得2000字篇1

喜欢读余秋雨先生的书,先生总是将自我独特的见解溶于文字中,领导读者理解问题,思辨问题。先生的文字逻辑性强,见解独特,含义深刻。每读一次都会让我深深地震撼。

《文化苦旅》这本书介绍了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但你千万不要所以认为读余先生的书会心旷神怡,简便自在。整本书还没读完,我就已经被民族意识唤醒后的沉重与悲哀压的喘可是气来。在我们欣赏历史留给我们的有形“著作”——古迹时?谁又会去潜心探究这一处处古迹背后到底隐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而余先生恰恰做到了。他运其妙笔,给我们的心灵写下了“震撼”两个大字……

曾在网上看过这样一句评论:余秋雨以历史文化散文而名世。余秋雨先生凭借自我丰富的文史知识功底,优美的文辞,引领读者泛舟于千年文化长河中。是的,他的这本著作《文化苦旅》也深深印在每个读者的脑海里。有人说,中国散文的天空星光灿烂,而《文化苦旅》是一条河系,其中每一颗星星都散发着一种魅力非凡的深不可测的力量。有人称他是本世纪最终一位大师级的散文作家,是开一代散文新风的第一位诗人。这些话道出了我的心声。我之所以要写出来与大家分享,是想要表达我至深的敬意。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展现给我们那一处处古迹背后的辛酸和沉痛以唤醒我们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让铭记我们历史的教训!

《文化苦旅》这本书在告诉我们中国古代历史的同时,告诉了我们更深一层的道理。

跟随作者走到书中,我们不得不因那历史和文化推引,走上前去——眼前出现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旧壮观,石像。壁画依然不言。跟随作者静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变化,如同它们静静地看着敦煌千年的变迁。千年前的一次刀划下,开启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壮丽。它曾遭遇浩劫,多年后的今日,那神秘又充满意义的洞窟,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并非外表炫丽而是一种人性的。深层的蕴藏。

“报纸上说我书写得简便潇洒,其实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种很给自我过不去的劳苦活,一提笔就感到年岁徒增,不管是春温秋凉,是大喜悦大悲愤,最终总是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这是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

千年之前的那场浩劫,绝不能只是过眼云烟。我们要吸取教训,将文化的精神永贮于华夏大地!

合上书卷,走向窗前,看着流动的车潮和人群,每每,处处不在宣泄着一种文化,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

我们真应当去辽阔的土地上走走,看看,咀嚼,体验……释放自我那涌动着满心。满眼。满脑的渴念……

关于文化的心得2000字篇2

9月份参加了由文化部、湖南省文化厅举办、省群众艺术馆承办的湖南省第三届文化站长培训班学习。在学习期间,本人系统的学习了由省文化厅、省群艺馆专家、教授主讲的戏剧、戏曲的基本常识、舞蹈作品的基本创作手法及作品欣赏、文物考古知识漫谈、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音乐综合素质暨合唱训练、浅谈民间书法文化的考察和研究、接近天堂的美-中外部分美术作品欣赏及其他等文化艺术知识,同时,也学习了乡镇文化站长如何争取当地党委的重视、文化市场概况、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策划、乡镇文化站文化共享工程建设与服务、乡镇文化站摄影应用与创作、农村文化站建设的几点思考等工作方法方式。通过学习,有效的提高了本人综合文化艺术素质,提升了开展农村文化工作的能力水平。

一、通过学习基本文化艺术知识,提高了个人综合文化艺术素质,为更好的开展文化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这段时间的学习,可以说是涉及到日常文化工作的各个方面常识,包括戏剧、戏曲的基本常识、舞蹈作品的基本创作手法及作品欣赏、文物考古知识漫谈、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音乐综合素质暨合唱训练、浅谈民间书法文化的考察和研究、接近天堂的美-中外部分美术作品欣赏及其他等文化艺术知识等,这些知识在我们开展文化工作时,都是必不可少的。在组织文体活动时,不会出现外行领导内行、不会因为不懂文艺常识而办坏事,走弯路。

一是通过学习戏剧、戏曲的基本常识、舞蹈作品的基本创作手法、音乐综合素质暨合唱训练等知识,提高了个人艺术水平,对文化艺术专业知识有了一个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能更好的欣赏艺术作品,提高了个人素养。这也是作为文化站长最基本的要求。

二是通过学习文物考古知识漫谈、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浅谈民间书法文化的考察和研究、接近天堂的美-中外部分美术作品欣赏及其他等,对历史文化常识,对文物、非遗保护等方面,明白了其重要性,在日常工作中会更关注保护身边的这些无形文化资产,更好的履行文化站长的职责。

三是通过学习文化艺术知识,要求进一步强化自身修炼,对文化工作更加热爱,更加专注,对文化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将自己的爱好兴趣融入到了文化工作中,将文化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二、通过学习日常文化工作方法方式,提升了开展文化工作的能力水平,为更好的将文化工作做出特色奠定了现实基础。这段时间的学习,涉及到了日常文化工作的方法论,包括乡镇文化站长如何争取当地党委的重视、文化市场概况、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策划、乡镇文化站文化共享工程建设与服务、乡镇文化站摄影应用与创作、农村文化站建设的几点思考等方面,都是现实工作中可以运用的,可以切实指导我们文化站长工作。

一是通过学习,明确了文化工作的基本工作职责。作为基层文化站长,有些时候工作容易被动,对一些基本职责模糊不清,通过学习知道了我们的职责,哪些工作是我们必须履行的。

二是通过学习,指明了开展文化工作的方法方式。在开展活动中,如何争取地方政府重视,如何组织策划活动、如何开展文化共享工程建设与服务等。这些都对以后开展工

作指明了工作方法。

三是通过学习,为我们文化人注入了从事文化工作的信心。文化工作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前途美好。我们也树立了信心,为新农村文化建设不懈努力。

关于文化的心得2000字篇3

回望过往的时光,总会发现如此多的极好的诗文都是在文人墨客的足迹中诞生的。他们总会以自己的独特感受写出壮美的山河,而同时也会令一个个不为人知的美景跃入人们眼中。虽说如今有无数大学,图书馆讲授着人文或古代文化,但那种就只是“纸上谈兵”而已,真正的文化却是这天地间的山山水水。

初读《文化苦旅》,只觉作者的细腻的笔触将我带入了那些各异的景色之中:敦煌莫高窟,三峡,洞庭湖,天柱山,西湖……但他又不只是单单记录景色这么简单而已,内里有着许多对过往人们故事的描写,使得旅程中似乎又融入了一丝丝的沉重与思索。

也许是人生的经历让作者深感苍老,正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说:“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沧桑感引发人生沧桑感。”坐着的心思或许正是古时文人的心思,都会在如画的景色面前大发感慨。当自己的回忆与经历与某地的自然、文化、人情相融合式便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思想。

如今的我们早失了那种与万物融为一体的美妙感觉了。每天都为生计而打拼着,没了欣赏和善河山的闲情逸致,更没了关注文化生活的心。我们都惧怕于闯荡那些人烟罕至的地方,即使那里有着非尘的美景,却还是宁愿身居嘈杂的都市,假惺惺地与别人相处,却不愿远行,感受真性情。这是进步,亦是倒退?

而同时,国庆长假的各个景点令人望而兴叹的拥挤,一片片山林因旅游开发而失了自己本真模样,尽管有许多的人前去游玩,但令人感到困惑的是,我们游历的似乎并不是自然的潇洒,而是人潮的壮观了。真正的欣赏不是这样的。

古时文人墨客的游历总是伴随着诗词文化的欣赏,他们只微微伫立,便有了联贯千年的力量。这力量只由少少的方块字组成,却能穿透时光,使人文的力量注入大地之中。这种微妙的力量是只有在远离尘嚣的宁和境地中才能真切感受到的。山水千万年间不曾改变过,如今的我们也应只用与古人同样的眼光打量世界,而非改变它们的面貌。

听自然之声,感受古风古韵。

赏美景如画,回味人文悠长。

《文化苦旅》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余秋雨那伸张有力的笔法和豪迈中略带凄苦的哲语,让我们阅读后留下了丝丝挥之不去的回味——对历史的感悟,对文化的理解,对人生的思索……

关于文化的心得2000字篇4

手棒一本《文化苦旅》,随着作者的笔触在字里行间中游历了大半个中国。旅行结束,本应陶醉于祖国的壮丽山河、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然而我却无法使自我陶醉,心头莫名地涌出一种苦涩的感觉。我一向对《文化苦旅》中的“苦”字百思不知其义,起初认为无非是指旅行的劳苦,此刻才发觉这实在过于幼稚的理解。其实,苦于身无所谓苦,苦于心才实为苦。作者曾感慨:“文人似乎注定要与苦旅连在一齐。”我以为,这乃是文人最大的财富。苦涩过后总会留下一丝回味——对历史的感悟,对文化的理解,对人生的思索,全部融在这苦涩后的回味中了。

秋雨先生说:“如果说人生是一条一划而成的线,那么具有留存价值的只能是一些点。”是的,人生无非是漫长历史的一个缩影。历史从古代走到今日,还要继续走下去。历史的足迹却成了无数人一生的执著追求。历史的魅力便在于它的足迹总是隐藏在山水之间,难于寻找。所以没有博大的历史情怀,深厚的文化内涵的人是永远不会找到这些无价之宝的。无疑,余秋雨教授是“探宝”的胜利者,他的收获便是这本《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带领着我在历史长河中漫游。我们面前出现曾在历史舞台上演出过的一幕威武雄壮的活剧,一个个伟在大的人物出现了,他们的身上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良知和高尚的人格,但他们中的多数还是逃脱不掉那杯具性的结局。我的心被打碎了!但这破碎的心却真的读懂了中国文化。当莫高窟出土了大批极具研究价值的敦煌文物时,人们在为历史喝彩。

然而历史却上演了一幕极其荒诞的闹剧,让外国人大摇大摆地将一本本一箱箱的珍贵文物搬到了他们的博物馆里。或许历史是要故意磨砺一下那些过于执著的历史学家们,让他们只能凭借外国博物馆供给的微缩胶卷来研究生长在中国的敦煌学。啼笑皆非的同时,我们不得不反问历史,这种磨砺的代价是否太大了?当然,这部历史更多地留给我的是对人生的思索。

“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沧桑感到引发出人生沦桑感。”这是作者的感叹,也是对读者的启示。人的一生也是一段历史。人生之路是弯弯曲曲;回头看一眼留下的足迹,自豪的同时难免感到一丝惆怅。因为无论你拥有多么辉煌的成功,却总会留下这样或那样的遗憾。作者在山水之间跋涉是为了录求历史的足迹,文化的灵魂;我们在生活中跋涉则是为了录求人生的真谛。

读过《文化苦旅》,留下了苦涩后的回味;那么度过漫长人生后,我们又将留下什么呢?

关于文化的心得2000字篇5

纷纭世事,当城市森林里大多数人为名利荣誉奔波时,寂寞古道旁,黄沙漫天中,小楼东风里,奔腾河川下,不知何时多了一个模糊的身影。贴近了,是一身青衣白褂,再贴近,他的脸庞有岁月静静流淌的痕迹,像他的目光停驻,久久不去的温柔沧桑。那身影,像是一种符号,或者业已成为一种镌刻。刹那间,烟云蔽日,待云淡风轻后那抹身影已无从追寻。是他用生命拥抱这场文化的苦旅,还是文化苦旅渗透进了他的生命秋灯夜雨,梨花海棠相伴老。读过文化苦旅,一页页翻过的不是纸张,而是光阴的叠加呈现出的你从未见过的文化。我相信,余秋雨先生在用生命完成这场心灵的朝圣。悲壮不源自它的本身,那是天地人组合出的万千气象,在渗进人生命的一瞬迸发出的震惊世人的力量。一路走来,且吟且唱,岁月留下一地芬芳。苦旅尽头,你跨过千年等待与蜕变,我最终看见,你静好模样。

开篇莫高窟,足可见其在余先生心中的地位。

这种美,在余先生笔下被渲染得壮烈。的确,说起敦煌会令很多中国人想起那段近代血泪史。正是西北凛冽寒风中成堆的经卷诗文,雕塑婀娜的体态,撩拨起联军的荒蛮和野心。文中余先生的情绪几近失控,文字已无法负荷这段历史的重量,一位理性学者的缜密思维在这个千古最悲痛的事面前也只能被撕碎国破,家亡。

如果说这种壮烈会令人心痛,那莫高窟呈现的另一番壮烈则成就了它的风情。它因华美而矜持,它因富有而远藏。它执意要让每一个朝圣者,用长途的艰辛来换取报偿。

我曾登长白山,那耸立在天地间孤傲决然的白色身影,是那些远古帝王留下来的气数凝结而成。不必攀登,因为它无法征服。人们执意上山,可是是想接近它,感受并企图唤醒生命中那股未知的力量。

登上山顶后,途中因缺氧而难受的感觉在渐渐消退,刺骨的寒风在天地间游荡,像无数自由的灵魂。我恍惚看到有一抹蓝色,不相信,走近了才发现竟是长白山天池。人生中有许多个这样的时刻,明明陌生的场景却觉得似曾相识,于是一瞬间前世今生交互错杂,只一眼便如同度过了一生。我永远不会忘记那种蓝,像是梦境。我不敢多上前一步,仿佛随时会坠落进这个梦里。四面冷硬的岩石围绕,天池像一块温柔完整的玉,像沉睡了千年的少女,是长白山守护的天使,不言语,却牢牢的掌控了你的思想,美得逼迫你投降。

我似乎能够理解余先生置身莫高窟时的心境。斑驳画壁上,大张艳帜的色彩喧嚣着倾泻着,带着灵魂深处颤抖的絮语。那些压抑了几千年的寂寞孤独幻化成疯狂华丽的乐章,注定要选择一个时刻成就绝响,耳畔是诸仙诸佛梦魇般的低吟浅唱,身旁是飞天水袖化作历史的清风穿透屏障,万象交错,带你坠入荼蘼旧梦。身体不再属于自我,而被这空间扭曲揉碎再重新组合。走过一处,已在时间的洪流里流转了千年。

用一路的旅苦来描摹这个记忆之外的世界,所有的疼痛便有了归宿。回首间天地万物不复存在,只剩下这场盛大而宁静的狂欢还在黄沙间守望着。

公元518年夏天,有一个人正策马驰过。他的脸上有朦胧的哀戚,眉眼因岁月而模糊,乍看之下倒有几分屈原的影子。让我感觉他站在这个时代,隐隐与遥远的过去构成了对视。也罢,他们本都是同一人,他们是同一个宿命。那是中国文官的宿命。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他们的祖辈早已知晓这个道理,可他们做不到。手无刀戈长剑,他们化唇舌为利刃;不拥一兵一卒,他们指挥百万雄师。他们依仗的,无非是三寸不烂之舌和帝王的信任。只可惜他们要么生错了时代遇不上一个明君;要么深受信任却被人所嫉恨。历史,总是把机会留给有准备的小人,人生的杯具,大抵如此。贬,再贬。长长流放的路,他们的青衫給芳草留下了阴影,他们的泪盛开成了最终一季的野花。是不是选择了这个称号,无论任何一个方向,都会游向同一个宿命

一路繁华如锦衣,层层褪去后只余荒凉。我似乎听到子厚的叹息,飘荡在南下的路上。柳州刺史,为何要叹息!你将青春热血奉献给国家,换来的是朝廷无情的贬斥。不!你不甘!文人的敏感多情,和官员的多舛命运让你选择了摆正自我的地位,正视自我的现实,在这片陌生荒蛮的黄土上开垦自我的梦想,像一个鲁滨逊。神灵在苍穹隐约地微笑,这道生命的裂缝,总算透进了光。

星河倾落,长夜梦回几遍,转眼便是经年。记忆如昨,时光终究是不可跨越的银河。当晚年的你倚在斜阳柳树下,看着这座昔日令人闻风丧胆的空城日渐繁华,看着故乡和长安日渐淡出回忆,看着亲朋故友日渐离你远去,十年一梦,方觉自我已是烂柯人。

可你已在诗文中活成了永恒,你的清廉政绩和无畏精神在柳州百姓心中活成了永恒。文武百官死去了,帝王将相死去了,你还活着。你的热血浇灌了柳州的河川,你的脊梁挑起了柳州世代的期望。

柳侯祠旁,那泓清泉里倒映着,依稀还是你当年策马绝尘而去的背影。你踏上的不归路,带你走向了真正的巅峰。

野花芳草,寂寞关山道。

柳吐金丝莺语早,惆怅香闺暗老。

罗带悔结同心,独凭朱栏思深。

梦觉半床斜月,小窗风触鸣琴。

三峡往事并不如烟

全中国,恐怕再难找到这样一个神奇的地方。

一条悠悠长江隔开了中国,从此有了江南江北,有了塞上和水乡。南北文化在那里碰撞,撞出了一个磅礴的三峡;诗情与战火在那里熔铸,铸出了一个深情的三峡;神话与科技在那里升华,升成了一个多面的三峡。

人们到此,往往欣赏它的多元文化。可我总无法原谅它多元的存在,总觉得历史的尘烟已掩盖了它的模样。在我的梦里,它应是一个堪比水柔的女子,茫然行走在深秋落叶黄花中,微敛眉头,轻挽宫纱,宛若故纸堆中浮出的仕女图,就像那温柔注视着它的月光。

几千年过去了,笼罩在你上方的硝烟从未停歇,在你耳旁的吟唱却随风弥散。人们来到那里,不会再感慨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不会再瞻仰你婉约的风姿。你已作为一个现代庞大工程的里程碑而存在着,发动机的日夜轰鸣会不会惊扰了你古典的梦

往事并不如烟。李白杜甫屈原都走了,你还在江边苦苦地守望着,等待下一个懂你的人。奔腾不息的浪涛掩盖不了你的无奈,江面的水波映照出你满脸的皱纹。你在人们欣喜的脸庞里不断寻找自我从前的样貌,日落沧桑又万年。

你失望地离开了,却把神女峰留了下来替你观望。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你的灵魂离开了这个磅礴的外表,相信远方定会有某人占据你下个轮回的梦境。烟花扬州,乌篷姑苏,到处都有你的身影。

身后,子夜吴歌又如烟如缕地飘了起来。

关于文化的心得2000字篇6

我镇文化站在上级文化部门和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提高了全镇人民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为全镇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了强大的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使我镇文化事业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文化工作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高。镇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专门召开党政联席会议研究农村文化工作,党政主要领导也曾多次了解文化站工作情况,在活动经费、人员安排上给予极大的支持,使我镇文化事业的发展有了很好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环境。

二文化工作组织机构健全

我镇高度重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进一步形成镇村文化网络,我镇成立了由镇长任组长、分管镇长任副组长,文化站长任秘书长、各村主任任成员的“__镇文化事业工作领导小组”,积极响应上级政策,组织协调建设文化大院、文化广场、文化书屋,吸引群众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艺术活动。另外,今年我镇迎接了市文化强乡镇复评工作,各项工作均达到社会文化先进乡镇要求。综合文化站建设也经党政联席会研究通过列入镇办规划,明年镇财政将首期投资80万元启动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

三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一年来,文化站以镇党委政府工作为中心,结合本镇实际,积极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节日文体活动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进一步促进了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

1 春节期间,各村群众组织了龙灯会,元宵节期间开展了“全镇锣鼓比赛”活动,丰富了群众的节日生活。

2 今年的“三八”妇女节、“五四”青年节,我站配合妇联、共青团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文艺表演、拔河比赛、跳绳比赛等,通过此次活动,为我们增添了节日气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 “六一”儿童节,我站配合中心学校对全镇的优秀少先队员、优秀共青团员进行表彰,开展了朗诵、歌舞等文艺表演。

4 九月中旬,我站积极配合民政所开展敬老爱老活动,以“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为宗旨。组织卫生院医护人员为老人查体并建立健康档案,组织机关青年和学校学生为老人整理房子床铺并送去了文娱节目。全镇上下形成了敬老、尊老、爱老的良好社会风尚,有力促进了全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协调健康发展。

5 11月,我站积极配合镇应急办公室搞好“应急知识”宣传活动,主要通过发放宣传单、开展应急知识培训、播放应急知识宣传磁带等形式,丰富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应急文化知识,提高了群众应急安全意识。

6 今年8月以来,我站按照区文化局部署,积极争取镇党委政府的支持,认真组织工作人员,全力协助搞好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

四重视文化产业工作

1 进一步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

按照“开放搞活,扶植疏导,面向群众,供求两益”的精神,结合我镇实际和当前文化市场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有针对性地按照《文化市场管理条例》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明确经营指导思想,守法经营,坚持繁荣与整治相结合,使文化市场管理走上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真正实现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

2 重视文化产业项目开发

根据民间流传的民歌,经有关专家认定,我镇郑家村淄河水畔,那青山环绕下的一湾静静的碧水被认定为孟姜女当年投水自尽的地方。至今许多中老年人尤其是老年妇女仍以孟姜女传统曲调来寄托感情。孟姜女式的哭腔在农村的广泛流传,可以说形成了一种哭文化。我镇正积极操作,想法引资,努力把这一文化产业项目开发好,利用好

3 农村电影放映工作覆盖辖区所有行政村

近年来,根据上级电影下乡的政策安排,我镇文化站积极组织有关人员,配合好电影放映工作,联系村主任,安排场地,组织农民观看。一年来,我镇农村电影放映工作覆盖辖区所有行政村。

五认真做好文物保护工作

我镇积极配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安排专门文化站工作人员负责安排普查人员食宿,协调各村及景点有关工作,积极为普查工作提供有效的便利条件。通过文物普查,提高了我镇文化站工作人员的文物意识,使辖区内基本建设做到了文物勘探和建设规划同时进行,地上地下文物没有被破坏、被盗、被哄抢现象发生。

一年来,我镇文化站在上级文化部门和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文化事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今后,将继续以建设文化强市为己任,再接再厉,为建设和谐博山、和谐__贡献力量。

关于文化的心得2000字篇7

人生就像一场旅途、旅行的终点,我们可能什么都无法拥有,可是我们在乎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风景。初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就能感受到其身后的文化功底,是什么使得作者笔下的文章能够吞吐千年,博通古今而显得游刃有余是一种阅历,一种修养。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无处不在见证着他那沧桑而深邃的足迹。

“浅渚波光云彩,小桥流水江村。”这副楹联道尽了江南小镇的魅力。当你坐的船缓缓地行驶在流水间,左右两侧的房屋,依稀升起几处炊烟,依托在岸边的石踏延展到了门前,水中的杨柳,炊烟的倒影随着风儿摆动的弯弯曲曲,给人一种很宁静的视觉享受。眼帘的事物,一切都是那么静谧,似乎只能听到缓缓地流水声。江南的小镇没有雀桥、乌衣巷的沧桑感,仅有的是那一份淡泊。江南的小镇也不屑于荣华,所以没有磅礴的气势,有的只是幽幽的山林,悠悠的水流,自古以来都是这样,不曾有过升沉荣辱,只默默滋养一方土地,养活一方百姓。在现代,这样的地方很少了,似乎这已经成为了每个人所追求的一抹宁静。

把笔触指向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展示出中国文人艰难心路历程的“青云谱随想”。优美的文字在脑海中荡漾,仿佛眼前就是他笔下的山水之间。八大山人那高雅精美却不沉沦于世的笔墨趣味画作,那些燃烧着画家身心的画作,向人们展示着一个个坦诚的生命,才使得以传世,成为历史的永恒。一个和尚留下了一个最根本的身份:杰出的画家。他的名字叫朱耷,又叫八大山人,他是朱元璋的后代。随着王朝的腐败,其只能只身躲在冷僻的地方,来逃避改朝换代后的政治风雨,用画笔来营造一个孤独的精神。朽木,衰草,寒江,无一不成为其笔下的神作。这就是一个艺术的人生,用自我来绘画文化的人格和文化的良知。

一个个古老的物像,大漠荒荒黄河礼貌的盛衰,历史深邃苍老之感见于笔端的“阳关雪”。“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时,“劝”的不再是“君”,是淡忘中华文化的人。中华文化,中华废墟,正如阳关。曾几何时,中国是何等的辉煌,圆明园,阿房宫,莫高窟,这些哪个不是我国的璀璨明珠,究竟是什么把这些都带走了?是贪婪,是人们无止境的贪婪,是封建思想的懦弱,是他们的畏惧。还好,中国从一断断苦难岁月中走了出来,可是谁记得我们曾有多少画,比蒙娜莉莎早不知多少年的绚烂;我们曾有多少书,流传千古却又毁于苦难的哲思;我们曾有多少楼,留下亘古墨客鸿篇巨制的史诗;我们曾有多少人,鞠躬尽瘁又挥墨洒血的美丽。

都说人生像一场旅行,文化何尝又不是呢?里头夹杂着太多不忍与亲身体验的辛酸。苦苦的味道,为这本纪录中国千年文化的书,多写了一道滋味。未看过《文化苦旅》之前,大概也不会想到,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在它们的背后会有如此深层的涵义。一种从未有过的穿越历史感油然而生,许多历史的文化绽放开来,不免让人去接触,让人去感慨,在跋山涉水中寻求文化的足迹,去感受中华伟大而又急剧吸引力的文化,深成的脚步在文化大道上发出脚步声,远处传来扣响中华文化的大门。让我们一齐去感受文化,追寻文化,就如同旅行一样,一路上的风景就是文化的收获。

关于文化的心得2000字篇8

散文,真的也可以写出历史的重量。

余秋雨的文采当然是好的,华彩明丽的辞藻,工整通畅的行文;但最吸引我的还是透过词句背后穿透历史迷雾的画面,越平凡质朴越令人动容。王道士远望外国学者拉着满载敦煌文物大车的背影,天一阁门口及膝深的积水与楼阁上满地的枣核,牌坊下尼姑庵中那些腼腆年轻女老师们,布鞋踏在昔日牌坊上的雕纹上,送孩子们远去而挥动的小手绢,那两个为开了一冬的腊梅花瓣撑着紫绸伞的小护士。画面在一个人物身上定格,停顿一下,又跳到另一个场景上,再停顿。一放一停,一停一放,那么浩大深奥的中国文化历史,一下就有了形象,有了精气神,不再抽象,不再枯燥,哪怕是屈辱的部分,也让忍辱负重有了发泄的具体出口。

读《文化苦旅》第一遍时,对这本书的感觉是复杂的,除了感慨,对有些篇章某种语气的厌烦也是强烈的。这种厌烦主要出现在作者时不时站到历史代言人的角度上发表感怀之刻,更在《狼山脚下》一篇中到达了顶峰。那些大而空的言论、呼吁、名词、慷慨陈词,那些对中国文化进行总结式陈词的语气与对古今文人命运的对比推断让人心里总不自觉的产生某种不服。

这样复杂的情绪一直伴随我读完最后一页。既然说不清,理不顺,那就必须再读一遍,直到胸中所有的情绪平复下来,所有的感想沉淀出来,才深深体会到,张狂也好,空泛也罢,每一个字背后却都是深切而诚恳的情感与倾诉,就如同那句“你来了吗,你是哪一代的中国书生”一样,背负了太多的重压与积蓄到不得不爆发的深切悲愤,题目本身太大,平实的由浅入深由小见大是多么得不易!

这份真挚,在《废墟》中表现为苦口婆心,在《漂泊者》中变成一种沉默,在《三十年的重量》中又幻化成一声长叹。我一边在为那些因为心境过于急切而突兀出来的大词汇们所皱眉,一边又为这样挚诚的一种迫切而由衷的慨叹。是的,如果他不站出来挥手,呼喊,不管语气是否不够谦卑,不管调门是否过于鼓噪,我们的时代究竟又有谁更有资格更应该肩负起这样的重量呢?或者说,难道真要具备某种资格某种背景才能站出来呼喊呼吁吗?在这样的时代,难道文化还只是精英们的特权?

文化,不管在哪个时代哪种文明下,都是一种具有凝聚力的精神感召,是超越一切政治因素与社会习惯真正为一个人的本源与根基写下定义的力量。

文字,因为真,才会苦。

    86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