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题的解题技巧

业鸿3932分享

学习文言文,就要会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对于高考,文言文的翻译既是重要的语言综合训练,又是考查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文言文知识的重要标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题的解题技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文言文翻译的5种技巧

【增补法】

文言文言简意赅,故省略成分现象较突出。文言文翻译的增补法,就是要把语句中省略的重要成分补全,使句子意思完整。文言文中大量省略主语、谓语、宾语、兼语和介词、中心词等,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中就省略了主语“异蛇”,翻译时如果不增补齐全,意义就不太明确。特别是一些句子成分省略较多的文言文句子,如“召入,使拜夫人”(《左忠毅公逸事》)一句就省略了主语和兼语,不增补全句子成分就译成“叫进来,让拜见夫人”,直接译出来,让人觉得莫名其妙,可是增补后的句子应该是“(左光斗)召(史可法)入(家),使(史可法)拜夫人”,翻译成“左光斗叫史可法来自己家里,让他拜见自己的夫人”,大家一看就明白。

【调换法】

文言文中许多句子结构和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经常出现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句式(在文言文中统称倒装句),如果原封不动地按照原句顺序翻译出来,意思就含糊不清。如“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琵琶行并序》)译成了“曾经学习弹琵琶向穆、曹两位乐师”,让人不知所云,调换成正确的语序“尝于穆、曹二善才学琵琶”后就译为“曾经向穆、曹两位乐师学习弹琵琶”。

【留借法】

“留”即保留原文不用翻译。翻译文言文时,人名、地名、官名、物名、朝代国号、帝号年号、典章制度和度、量、衡等专有名称直接留用,不用翻译。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一句中,“庆历”是年号,“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毋须翻译照用即可。 “借”即借用相关的词语代替现有的词语,这主要是针对文言文中的“通假”而言。文言文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新的物象,而没有现成的字词,只得借用相关的字词来寄托所要表达的意义(即许慎在《说文》中称之为“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在文言文翻译中,如果不懂通假借用,有的句子是无法翻译的。如“操吴戈兮被犀甲”(《国殇》)和 “颜渊蚤死”(《论衡》)两句,“被”通“披”,“蚤”同“早”,如果不会“借”,你将无法翻译通这些句子,不信试试?

【删减法】

文言文虽以言简意赅见长,但有时为了表情达意,会增加一些字词,删减法就是把多余的文言词语删除。有两种情况较常见:一是偏义复词或同义连用中,要删除这些词中陪衬的词素。像“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出师表》)中的“异同”就是偏义复词,意义偏重在“异”字上,翻译时要把“同”字删去,译为“不应当有所不同”。类似的有“死生,昼夜事也! ”(《〈指南录〉后序》)、“我有亲父兄”(《孔雀东南飞》)等,都偏重在加点的词上。二是有些文言文中有无实义的句首发语词或句中助词,在翻译的过程中也可删去不译。如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捕蛇者说》)中加点的“盖”字就不用翻译。

【互联法】

文言文中有时把几件事情(或几条线索)中相关的词语并列在一起,或相互呼应、相互补充,或起强调作用,这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叫互文并提修辞手法,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并不是说“秦朝的明月汉朝的边关”,而是说“秦汉时期的明月啊秦汉时期的边关”。翻译这类文言文句子,要先找出相互呼应、补充或并列的部分——即“互”,再一层意思一层意思进行翻译——即“联”。像“主人下马客在船”(《琵琶行并序》)、“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到影。 ”(《三峡》)之类的句子翻译都要注意到这一点。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技巧

通晓大意观倾向,结合语境是前提

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章的倾向性,在此基础上再去翻译,当事半功倍。如不知全文大意,不知作者褒贬态度,缺少语境意识,译文就可能失于准确。

例: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屈原列传》)

如果将“夺”译为“抢夺”,从字面上看很通顺,但想到两人的身份均是朝廷重臣,而抢一份草稿不符合他们的身份特征,结合上下文语境就知道,上官大夫和屈原所代表的政治集团不同、执政主张不同,“夺”应译为“更改”。如果能注意作者在文中所持的褒贬态度,本句还可以更精确地译为“怀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屈原起草尚未定稿,上官大夫见了就想强行更改它,(可是)屈原不答应”。

实词理解为根本,词类活用必译出

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语义及特殊用法,是读懂文言文,顺利进行翻译的基础。

逐字对应重直译,古今异义词语替

文言文考查强调逐字对译,所以切不可漏字,尤其是实词。

例: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如果译为“公子不能从魏王那里得到帮助,不想独自活着而让赵国灭亡,于是就约请宾客们驾着百余辆车,想去和秦军拼命,和赵国一起去死”。看似通顺,其实三处加点字均未译出,第一处“自度”应为“自己考虑”,第二处“约”应为“整治”,第三处“以客”是“率领着门客”或“凭借(这些)门客”。

注意句式之特点,增删调换不可少

文言文中有大量语句与现代汉语的语法顺序不符,我们称之为文言特殊句式,此处主要谈一下翻译中如何处理特殊句式问题。我们概括为四个字“增删调补”。

1.“增”是增加语句中省略掉的成分,古文用语减省,经常省略些成分,有时还是主要的成分,译时要补出。

例:永州之蛇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

此句补齐主语后的文句应是“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如果不能补齐这些省略的成分,就很可能翻译成“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异的蛇,黑色的底子白色的花纹;这种蛇碰到草木,就全都死了;如果蛇咬了人,没有能够抵挡毒蛇的办法”。

2.“删”是删去不必要的词语,文言翻译时大致有三种词语可以删去。

一是删去无意义的虚词,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译成“沛公的侍卫樊哙”即可,语尾助词“者也”不用翻译。但不是说一切语气词都不译,如“夫战,勇气也”中的“也”字,最好译出——“打仗,靠的是勇气啊”。

二是删去偏义复词中的衬字,如“冀缓急或可救助”(《谭嗣同》),“缓急”意在急,“缓”为衬字,翻译时删去。

三是删去同义连用中的一个词,如“许诺”“允诺”“即已”“忤逆”“亡去”,等等。

3.“调”是指将文言语句的成分按现在汉语语法进行调整。比如,“沛公安在”(《鸿门宴》),如果看不出这是疑问句的宾语前置句,不把它调整为“沛公在安”的语序,就可能翻译乘“沛公哪里在”。

多数时候不调整语序并不会造成句意理解的错误,但考试时是要扣分的。比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如果不调整语序,直接翻译为“蚯蚓没有爪子牙齿的锋利,筋骨的强劲”,意思正确,但没有达到“达”的要求。

4.“换”主要有两个意思:一是将古汉语的一些说法换成现代汉语的说法,典型的如“吾”换成“我”,“汝”换成“你”;二是将古汉语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古汉语多是一字一义,现代汉语则双音节化倾向非常明显。如古汉语的“求思”二字译成现代汉语为“探索、思索”。

遇有特殊的语句,还常会综合运用增、删、调、换等方法,如“公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句就要综合运用增/调两种方法,将语句变化成“公视廉将军与秦王孰(威)”,然后再翻译。

人地馆名原样存,虚词因句定意义

古汉语中经常出现一些官名/地名/年号/器物等名词,翻译时可保留,如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洗马等都不用翻译。

虚词能译出的要译出,如表示“的”的“之”,表示反问的“其”,作为关系连词的虚词,作为介词的虚词等,但是表示特殊句式结构的词就不要翻译,如表示取消句子独立性关系的“之”,表示定语后置的“之”,表示提宾的标志词“之”“是”等。

文化常识多积累,专有名词要译出

影响句子理解的有关文化历史知识的转悠名词一定要译出,如“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张衡传》)一句中的“下车”一定要翻译成“到任”。“琴瑟不调”一定要译出“夫妻感情不和”,“入秋闱”要翻译成“考中乡试举人”,不能翻译成“进入了秋天的宫殿”。此外,“致使”是“退休”,“乞骸骨”是“申请退休”等,都要有所了解。

直译不通辅意译,信达雅工重流利

有些文言词句确实不能直译的可以考虑辅以意译的方法。

例:今南海(康有为)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谭嗣同传》)

此句是谭嗣同对梁启超说的话,如果直译为“现在康先生的生死不能预料,程婴、杵臼,月照、西乡,我和您分别充当他们”,不是不可以,但是原文的程婴、杵臼、月照、西乡的典故意思没有翻译出,生死关头谁选择什么没有译出,因此这句就应辅以意译为“现在康先生的生死不能预料,我要像杵臼、西乡那样为变法而死,你要像程婴、月照那样为变法出走以图将来”。

高考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一、了解考试内容,全面夯实基础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的仗。”要想取得高考的胜利,就必须在平时全面认真地复习,夯实基础。高考复习不仅要全面还要有针对性,考试大纲不作要求的内容不一定就不需要学习,而考试大纲明确指出需要掌握的内容却绝不能遗漏。不少学生总说自己看了很多遍书,却在考试时发现这也没看那也没看,其实就是因为他对考试内容不熟悉,有些内容复习了很多遍,有些内容却被忽略了。尤其是文言文翻译的复习,不少学生对考试内容并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哪些虚词和实词的解释是必须记熟的,也不清楚。

因此,在进行文言文复习之前,笔者首先将高考必须掌握的内容全部罗列出来,让学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然后按照这个纲要进行复习,并且要求学生在复习时按照这个大纲来检验自己是否每一个知识点都掌握好,有无遗漏。例如,高考要求掌握的虚词有十八个,分别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复习时,学生会将老师在复习课上讲解的内容都记录在笔记本上,笔者会要求学生先按照大纲要求将这些需要掌握的内容结合老师讲课内容全部记下,在日后的复习遇到易错点或难点时再补充进去,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架构,并逐渐补充,使其日益丰满。像“乃”字,就有以下内容:1、(代)你(的);你们(的)。《示儿》:“家祭无忘告乃翁。”2、(代)这;这样。《齐桓晋文之事》:“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9、(连)于是;就。《岳阳楼记》:“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这些例句往往都是比较好理解的,但是即便学生将这些释义都背下来,也并不是这个词出现在任何句子中都能完全解答正确,所以笔者要求学生在平时练习或者考试中遇到比较难解的句子都记录在相应的词后面,时常翻阅。

通过这样的复习可以使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避免遗漏,同时又能随时进行补充,从而广泛撒网又有所侧重,全面夯实基础。

二、了解评分细则,答题有所针对

古语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评分细则是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导向,同时也是回答问题的一种规范。学生了解了评分细则,也就明白了解题的思路,且根据这个思路,应该依次回答哪些要点,做到有所针对,避免出现答案洋洋洒洒写了一长串,实际上却没答到点子上的情况的出现。

高考文言文翻译中尤其需要注意评分细则中的非选择题,最常见的就是翻译文言文中的一个句子。例如,“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翻译这个句子有几处要点,分别是“数”、“干”和“见”。“数”即为“屡次”,“干”为“拜谒”,“见”即是“被”。全句可翻译为“申甫屡次凭借他的本领拜谒各位公卿,一直不被听从信任”。这道题如果满分是3分,那么其采分点主要为这三个重点词2分,句子的大意占1分。这个句子的句型较一般,如果是出现了倒装句、被动句和判断句等,句式特点也要占一分。

学生在进行翻译之前,首先要明确哪些词是句子中的重点词语,这些往往就是命题者要考查的内容,即“采分点”。只有了解出题人的形式,按照评分细则答题,才能符合标准,否则,容易遗漏某些重要词语,拿不到满分。

三、掌握翻译技巧,养成良好习惯

有些学生能将重点词翻译出来,句子的大意也没有出错,还是不能拿到满分。这是为什么呢?一是由于原句太长,遗漏了其中某个词的翻译,一是翻译得太过艰涩,语句不顺。

为了避免这样的问题出现,还要注意提高学生的翻译技巧。面对一个文言文句子,我们最初阅读,能够获得其一个大概的意思,但是高考翻译并不是仅有大意就足够了,如前所述,还要注意采分点,注意句式和语意通顺。因此,笔者常建议学生先按照句子进行“对译”,即逐次进行翻译,避免遗漏,在翻译完整之后,再适当调整语句顺序及修饰某些词语,以使语句通顺,这在翻译一个比较长的句子时尤为重要。

例如:“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这句话的前半部分都比较好翻译,但是最后的“独其为文犹可识”乍一看似乎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如果逐个字翻译再连起来也就不困难了。“独”即“只有”,“其”是“它的”,“犹”是“还”,“可识”即是“可以辨别出来”,连起来就是“只有从它残存的文字还可以辨认出‘花山’的名称。”这是一个省略句,还需要结合上下文才能完全翻译出来。而且为了语句通顺,虽然原句只有寥寥数语,翻译时还是补充了较多内容。但是,如果不逐词翻译,就有可能在写长的翻译句时将其中某个词遗漏。

为了养成这样良好的习惯,即便是在平时练习和考试时遇到较简短的句子也应完全按照这个方法。只有这样,才熟能生巧,在高考高度紧张时仍能熟练地进行这样的翻译而不会慌了手脚。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想取得语文高考的好成绩,并不能只将大部分注意力放在解题技巧等方面,而应扎扎实实地将基础知识掌握牢固。这不仅是学生需要知道的,也是老师需要知道的。在文言文翻译这个内容上,老师除了教会学生解题技巧,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高效全面地掌握文言文相关知识。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题的解题技巧相关文章: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解题技巧

2021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方法高分技巧

高考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2021最新

2019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翻译方法有哪些?关于文言文翻译题目的答题技巧

新高考语文答题模板归纳

高考语文文言文解题技巧汇总必看

2018高考二轮语文复习文言文翻译练习题答案解析(2)

高三语文文言文翻译方法和口诀2021

2021年高考语文题型的解答方法及题型技巧

2021新高考语文答题技巧

    201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