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学习宝典 > 语文 > 语文课件 > 高二 > 高二语文质量分析会课件

高二语文质量分析会课件

开鹏0分享

高二语文质量分析会课件5篇

语文课件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设计是老师对每一课时做的特定教学方式的规划, 是老师对学生的教育非常看重的一个表现,不是只照着课本去念去学,它包含了老师的心血和希望在里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高二语文质量分析会课件,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高二语文质量分析会课件

高二语文质量分析会课件精选篇1

教学目的:

1、理解泪珠与珍珠的关系,感受作者的情怀。

2、作品写作上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重点:对本文主旨句的理解

理解作者为何以泪珠与珍珠为题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

二、导入:旧小说中的描写:"眼泪就像断线珍珠般的滚落下来。"引出本文中白居易和阿拉伯诗人编的故事关于泪珠和珍珠的描写。引入本课。

三、介绍珍珠形成的过程,强调艰苦。一粒粒的珍珠比做一滴滴的眼泪。引出感悟。

四、感悟:生命的历程是悲苦的却也是如此的壮美。牡蛎努力排沙的过程越艰苦,珍珠的形成越圆润晶莹;人们阅历越多经历越丰厚对人生的体验越深刻,人生就越有价值。从这点看,人生的体验就好比珍珠一样珍贵,眼泪正是这个悲苦美丽过程的载体。即,眼泪本来不珍贵,珍贵的是"为何而泣"的"何"!

五、本文写的是"何"?

分解若干问题:

1、作者写了几种泪珠?能否颠倒来写?

2、主旨句的分析,是否是重复的写?

落实:

1、书中的泪:少女情怀,只是喜爱文学句子本身的美。天真(真情、激情、深情)

现实的泪:亲情泪、奋斗泪、慈悲泪、感恩泪

这四种泪因何而落泪:亲情泪--为故乡为亲人而落泪;奋斗泪--战胜艰苦的的艰辛之泪;慈悲泪--为芸芸众生的苦痛和罪孽而落泪;感恩泪--感激他人而最最纯洁真挚的涕泪交流。

由为一己而流的泪到为仁爱、为大众、为真诚而流的泪,像珍珠一样的宝贵。慈悲泪、感恩泪是作者感悟到并追求的人生的崇高境界。

2、内容上的层层深入;结构上注意,"读到""难怪""这也就是"。

六、作品在写作上启示。

1、主旨句的贯穿,即散文的神。

2、课文第二段关于具象与抽象对比的例子,在本文的写作上的确是给作者"多了一层领悟",给我们写作上也应该有启示。

作者把抽象的人生体验具体为泪珠,而泪珠又具体为珍珠,泪珠本身并不珍贵,珍贵的是深刻的人生体验,泪珠是人生体验大喜大悲的代言,由这个中间载体把人生体验和珍珠就很好的联系起来了,也使读者加深了对"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的深刻内涵。

高二语文质量分析会课件精选篇2

教学目的:于诵读中体味文章蕴涵的情感和意义。

课文类型:读本课文。指导自学为主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今天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琦君的一篇散文《泪珠与珍珠》。很多同学也许是第一次听到琦君的名字,其实前年电视台热播的电视连续剧《橘子红了》就是琦君的作品。影片唯美的风格、伤感而复杂的人物关系给看过电视的同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琦君的这篇文章,我想我们从中获取的也许会更多。

这篇文章比较短小,先请同学们花几分钟的时间把它读完,如果读起来有困难,不妨结合一下课文后面的自学提示。

等读完后请同学用一句话来概括你读这篇文章的第一感受。自读时注意提醒同学们给语段标号。

二、初步感知,确定学习目标。

请一组同学用一句话概括你读这篇文章的第一感受。

说得很好,看得出来同学更多的还是着眼于对琦君文章中泪珠的寓意和哲理的关注。我们今天就把这堂课的学习目标定在:体味文章中蕴涵的情感和意义。

三、配乐朗读,提问指导分析课文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更何况是这样一篇优美富有哲理的散文。读中见出作者情读者情。

老师愿意为同学作一个示范朗读,同学们呢,则带着思考,在心里默读,考虑这样一个问题:琦君写泪珠写了几种眼泪?也就是琦君从几个角度来写泪珠?

教师在音乐中朗读;

然后请同学思考后,回答朗读前提出的问题。

(提示:按照文章写作的顺序来寻找,抓住关键词语。可以边读边分析。)

总结:骨肉分离的眼泪、亲子的爱怜之泪,生命的'奋斗之泪、不为一己的慈悲之泪、为人类献身的感恩之泪。

继续提问:这种种眼泪可不可以颠倒顺序来写?为什么?

不可以。这些眼泪的顺序安排有作者的深意。它们可以分为两大类:小我的泪,大我的泪。由小到大,由浅入深。(既然要归类,就找概括的词语)

继续提问:假如把这些眼泪比做珍珠,那么贯穿起这些大大小小珍珠的线,也就是主旨句是什么?它在文中出现了几次,这几次的出现是不是简单的重复?

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

请同学回答,可以相互补充。答案比较开放,言之有理即可。

教师总结:同学们刚才的理解和分析都很深刻很好,综合刚才的分析,我们看到这句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从结构上说起着引领贯串全文的作用;从内容上看,它代表了琦君70年的所有的人生体验,无论是骨肉分离的泪、怜子之情的泪,还是生命奋斗的艰辛之泪、不为一己悲欢的慈悲与无私的泪,它们都使我们眼睛更清澈,使我们心灵更明净与温厚。这些包含着人生丰富高尚的情感的泪珠,在琦君老人眼里都已幻化成世间最美丽宝贵的珍珠,我想这也是这篇文章取名为《泪珠与珍珠》的一个原因吧。

高二语文质量分析会课件精选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体会文中蕴涵的丰富而深沉的感情,理解作者寄寓其中的人生感悟

2、过程与方法:在反复品读的基础上,进行仿写式拓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泪珠中蕴涵的真、善、美,懂得要爱和感恩这个世界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文中蕴涵的深厚感情,理解作者寄寓其中的人生感悟。

2、品味泪水中包蕴的真、善、美。

【教学构想】以标题为切入点,以泪珠与珍珠的关系为主线。

【媒体设计】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在成长历程中,你的喜怒哀乐一定曾幻化成晶莹的泪珠。那是在什么时候?假如让你把它流泻于笔端,你会怎么写?

生活中,我们或感动或忧伤,或喜悦或悲痛,留下了滴滴泪珠,我们捡起泪珠,串成生活的收获,感恩生活的赐予,让我们的人生因丰厚而沉甸。有人说,会流泪的人,是高尚的人。今天,让我们走进台湾女作家琦君的生活,欣赏她的散文《泪珠与珍珠》。

2、介绍作者:(多媒体投影)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古人云:“题者,额也。”一篇好的文章,我们能从标题中读出许多信息,比如线索、对象、范围、题材、体裁等等。请看本文的标题“泪珠与珍珠”是什么关系?

2、从文章的题目看,这篇文章写了不少关于泪珠的故事,请跟着老师的范读,轻声朗读课文看看课文中都写了哪些“泪珠”?

【解说】有书中写到的眼泪、骨肉分离的眼泪、亲子的爱怜之泪,生命的奋斗之泪、不为一己的慈悲之泪、为人类献身的感恩之泪。(书中泪、分离泪、亲子泪、奋斗泪、慈悲泪、感恩泪)

三、自主探究:

1、有人认为本文的主旨是思乡怀人,开头写“书中泪”似乎与此关系不大,你认为呢?

【解说】开头写“书中泪”巧妙的引出了“人生必于忧患备尝之余,才能体会杜老“眼枯见骨”的哀痛”这个过渡句,为下文写“生活泪”作铺垫。

2、在“生活泪”几节里,作者已从泪水中探询到人间亲情的真谛,体悟到人生的境界。因此有人说,作品的最后作者选取了流泪观音的故事和信徒为耶稣流泪的故事,有画蛇添足之嫌。你认为呢?

【解说】如果“生活泪”主要着眼于人间亲情,那么“感恩泪”和“慈悲泪”则着眼于人生境界,使文意由前文的“一己之泪”升华为“人类之泪”。

这些泪可以分为小我的泪和大我的泪两种;眼泪由实转虚,境界由低到高,也反映了作者对“眼泪”认识的逐步提高。

3、假如把这些眼泪比做珍珠,那么贯穿起这些大大小小珍珠的线,也就是主旨句是什么?它在文中出现了几次,这几次的出现是不是简单的重复?

【解说】这句“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从结构上说起着引领贯串全文的作用;从内容上看,它代表了琦君70年的所有的人生体验,使我们眼睛更清澈,使我们心灵更明净与温厚。这些包含着人生丰富高尚的情感的泪珠,在琦君老人眼里都已幻化成世间最美丽宝贵的`珍珠,我想这也是这篇文章取名为《泪珠与珍珠》的一个原因。

4、文章题目为“泪珠与珍珠”,可文中很少谈到“珍珠”。可否把文题改为“泪珠”或“珍珠与泪珠”?如果不可以,那么“泪珠和珍珠”到底是什么关系?

【解说】本文以泪珠为物线,以“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为思想红线,这种“彩线窜珠”的结构使全文“散得开、收得拢”。本文除了思乡怀人之外,还蕴含着老人忧患和痛苦可以转化为人生财富的人生哲理。

标题中的“泪珠”和“珍珠”的关系应当是比喻关系:那种饱和着人生体悟的纯真而博大的泪珠才是晶莹剔透的珍珠。琦君正是以一颗纯真、博大的爱心热烈地拥抱人生,打动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心。

四、拓展延伸

照片是生活的真实记录。下面的照片,你能读懂哪个泪水中的情感?哪张照片可以唤起你记忆中尘封的往事?(每张用一句话概括这是什么样的泪?并说说我们能从这个泪中悟出什么呢?)

五、仿写式默写演练:

古今中外,文人骚客无不以“泪”抒己心,洗人心。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杜甫在《蜀相》中流下了叹惋之泪以自勉:“出师未捷身先死,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在《无题》中则流下了爱情之泪以诉衷肠:“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___。”宋代词人柳永在与心上人别离之际,流下了爱情之泪以传情:“___________,竟无语凝咽。”白居易则在《琵琶行》中流下了同情泪以自勉:“_________________,江州司马青衫湿。”

现代诗人艾青在烽火连天的岁月,流下了爱国之泪以砺志:“___________?因为我爱这土地爱的深沉!”琦君女士在《虞美人》里写道:“锦书万里凭谁寄,过尽飞鸿矣。柔肠已断泪难受,总为相思不上楼。”她流下的则是海外赤子的_______之泪。

六、课文总结:

林肯作为伟人有过流泪的经历,作为一名平凡的中学生我们也有过自己暗暗流泪的时候。我们是带着泪水步入知识殿堂的。我们应该深深领悟到:流泪的过程就是不断奋斗的过程。只有从奋斗中我们才能得到最珍贵的收获。所以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泪珠就没有珍珠!

高二语文质量分析会课件精选篇4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以简介作者及后人对该文的评价导入。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无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

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 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二、指导学生疏通字词,理解全文内容

三、反复诵读课文,思考“情”在本文中有几层含义?

引导: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陈”是陈述的意思,情:(1)情况(事实);(2)衷情(孝情、苦情、忠情);(3)情理(忠孝之道)。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文,思考:为何“陈”?“陈”什么?

提示:为何陈----用原文作答:除臣洗 马,不能就职。(不想到晋朝为官)

陈什么---用原文作答:夙遭闵凶;更相为命;不能废远;愿乞终养。(陈述年幼时的孤苦及祖孙的相依为命,自己的一片孝心

二、赏析构思艺术

1.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

引导:作者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里,请大家把作者的这种矛盾境地读来。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了“孝情”?

第一段,请一二组同学朗读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忠情”?

第二段,请三四组同学朗读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2.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下面我们来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

3.思考讨论:请补写出“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后面省略的一句话,并想想作者为什么要省略这句话?

提示:故臣当终养祖母,不能废远。

引导:这是一个三段论式的推理,作者大前提,小前提,但结论却没有说,请你说出结论,并想想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个结论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宕开一笔,写自己少仕伪朝的事?

4.思考:假设你是晋武帝,正与李密面谈,此时李密直接提出了终养祖母的请求,你晋武帝能不能一两句话就把李密驳得哑口无言?

引导:晋武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

因此,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帝明白自己的忠心。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帝,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

提示:李密在分析矛盾时将孝治天下的理与祖母病笃须尽孝的情作了对照,应作什么选择其情理不言而喻。

5.朗读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投影)

6、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

引导: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总之,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许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三、赏析语言

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陈情表》明显的保留了赋的语言特点。《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人”;有人说,《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读《陈情表》你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看到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看到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你还可听少年的无助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 吟,孝子恳切的哀告,帝王严厉的呵斥……

请轻声朗读课文,把你认为好的语句画下来,读出来,然后结合文章的构思,说说这些语句有什么特点,好在哪?

(学生读书思考约3-5分钟,老师巡堂了解情况)

重点赏析语段(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效果):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引导: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 马。”

引导: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引导: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也是对偶句,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宠的感激。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都是对偶句。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在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 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

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4.提问:你能说出哪些成语出自本文吗?

引导:此文的问世,为后世提供了众多的惯用语,一直流传至今,如“躬亲抚养”“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更相为命”“生当陨首,死当草结”等,均成为人们信手拈来的语句。

5.小结:

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丰富了中国语言的词汇。

四、作品评价

(一)通过两个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认识本文构思慎密,语言精粹的特点。

1.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引导:1、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引导:2、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 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州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开放性问题,各抒已见,自圆其说。

2.讨论: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二)讨论:你如何看待李密的“忠”和“孝”或“义理”?

(三)引入前人评价,以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教案点评:

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因此,本设计便从思考“情”之内涵出发,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高二语文质量分析会课件精选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概括玛蒂尔徳的人物形象,力争对其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2.通过分析小说精巧的情节来透 视人物的性格。

能力目标

1.训练快速阅读、梳理小说情节的能力。

2.培养学生学习多角度审视、评价小说人物的能力。

情意目标

引导学生公正客观评价玛蒂尔徳的同时,发扬人性中的善和美,摒弃虚伪和丑陋。

课时: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整体把握课文,梳理情节脉络。

研读人物描写,概括玛蒂尔徳的形象。

培养学生学习多角度审视、评价小说人物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先书写作者“莫泊桑”,问:我们曾学过他的什么作品?或你曾读过他的什么作品?写得什么内容?

(《我的叔叔于勒》写一个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通过菲利普夫妇对至亲兄弟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的本质。)

莫泊桑很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的概括出生活的本质。他的短篇小说侧重莫写人情世态,构思布局别具匠心,细节描写惟妙惟肖,人物语言精彩生动,故事结尾耐人寻味。

(投影鲁迅之语)鲁迅曾赞《项链》“无论从形式、结构,以及表现手法来看,都达到了短篇小说的要求具备的高度。”

关于莫泊桑更详细的资料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后有关莫泊桑的“花絮”。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小说(教师板书课题)《项链》。

二、整体把握,理情节。

快速读课文,梳理情节脉络。

看作者以项链为线,写了哪些情节?(借——丢——赔——识)

你最欣赏的情节是哪个?简述理由。要求:一句话作答。

丢项链——玛蒂尔徳命运的点和转折点。

识项链——玛蒂尔徳再次受到命运的捉弄。

三、重点

3.找出在不同情节中作者对玛蒂尔徳的描写,透 视人物心理、性格发展的过程。

方式:自度和小组讨论结合。小组派代表在班级发言。

要点:

借项链前——想得人欢欣、被人羡慕、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

得到请柬——懊恼、发愁

舞会上——陶醉

舞会后——赶快逃走

丢项链后——毅然决然打定主意,要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

如何还债——辞退女仆,迁移住所。刷洗杯盘……一个铜子一个铜子的省。

十年后,还清债务,再遇女友——坦然相对

引导学生多角度审视、评价玛蒂尔徳。

①以课后练习二为依据,请同学展开讨论,要求必须从课文中找到依据。

②教师归纳

玛蒂尔徳该不该有梦想?该如何看待她的梦想?该如何评价这个人物?

从人性的角度看,这是一种正常的生活追求,符合人性中爱美、想过的好一些的心理。她参加舞会只是展示美丽,想得到羡慕,并没有损害他人,而且晚会后也并没有依靠男宾,甚至部长去解决困难。至于她那狂乱的虚荣心,是她的缺点,也是人性的弱点。她毅然决然地选择偿还债务,表现了她在命运面前的坚强、勇敢、果断。再次见到女友,坦然面对,说明他对命运无所抱怨与悲叹,有敢作敢为的自豪。她的美丽可爱表现在她的诚实守信,勤劳坚忍。

玛蒂尔徳是一个有着人性复杂性的人物形象。

四、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四,任选一题写二三百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小说结构艺术,来进一步透 视人物的性格。

2.引导学生领会情节发展偶然中的必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汇报上节课的作业,并请同学做点评,以提高听得效率;教师强调想象的情节一定要忠实于人物性格,符合情节的真实。

二、欣赏小说结构艺术

教师学法指导

这篇小说的构思可谓精巧,在我们学习的重点之中。要欣赏小说的结构艺术,应该注意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看情节安排,看线索贯穿,看铺垫伏笔,看其妙在何处。

学生自己速读浏览,体会妙之何在?

小组讨论,优势互补,选派代表发言。

班级讨论明确。

要点:①铺垫与伏笔,为情节展开提供了依据。例如,序幕写玛蒂尔徳的梦想,变为下文她为参加舞会赶制新衣和借项链作了铺垫。还有借项链时女友的慷慨,丢项链后珠宝店老板的回答,还项链时女友的随意这一系列伏笔使得“识项链”中得知项链是假的合情合理。②以项链为线贯穿全文,环环相扣。四个有关项链的情节,只有“赔项链”不具偶然性,是玛蒂尔徳对生活的选择,更好的凸显了玛蒂尔徳人性中美的一面。③戏剧性的结尾,项链是假的更耐人寻味。衬托了玛蒂尔徳的单纯善良、诚实守信,也暗示了法国上流社会的虚伪。

三、总结扩展

文学作品中有许多环环相扣的情节,如《我的叔叔于勒》中巧遇的必然性,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中的结尾,就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布置作业

建议同学课下浏览《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进一步体会。

    691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