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须知的早教误区有哪些应注意哪些问题

嘉欣 173分享

  早期教育是对0-6岁宝宝开展的,对宝宝的智力发育和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不过也需要家长注意避免进入以下误区。下面一起来看看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家长须知的早教误区,希望你喜欢!

  家长须知的早教误区

  1.不准掰手指数数

  有些父母、幼儿园老师,教宝宝数数时,看见他们掰着手指头数,就会要求他们放下手,要求心里记。心理学家说,这种教宝宝数数的方法,并不科学。

  心理学家认为,2~5岁幼儿的数字概念发展,通常是由口头数数开始,然后是点着实物数,接下来孩子能够推算出总数,最后,才是根据抽象的语言数字拿取相等的实物。

  幼儿掌握初步的数概念,需经过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由具体到抽象是幼儿对周围事物形成各种概念的一般认识过程。所以在教的幼儿数概念时,要从具体出发。从具体出发,就是要从接触具体的事物开始,从亲自摆弄、接触、看具体事物中获得有关物体数量方面的感性经验开始。这种对数量的感性经验越丰富,就 越有利于幼儿形成抽象数概念。

  正确做法:

  数数时不妨让他们数数手指、衣扣、玩具等等,让他们从具体的东西开始。

  掰指头数数是孩子数学概念发展必经的阶段

  2.过分溺爱

  有时候,父母的精心呵护反而会“伤”了宝宝。比如,有些父母,总怕宝宝走着会摔倒,会累着,于是喜欢用车推着宝宝或是抱着宝宝。这样一来,宝宝活动量小,协调能力、大肌肉的锻炼都不够,活动能力就特别差。宝宝吃饭、穿衣、收拾玩具,家人总是包办代替,会造成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差;宝宝和小 朋友发生争执,父母挺身而出,为宝宝讨公道,这种看似对宝宝的爱,会使宝宝今后生活能力差,社交能力差不敢面对外面的社会。

  其实,孩子有着惊人的适应能力。他们需要运动和交流,甚至稍微还要有一点冒险,这样才能充分发掘他们身上的各种潜能。

  正确做法:

  放开手,让宝宝自己收玩具,自己吃饭、摔倒后自己爬起来,能使宝宝更快乐,更有成就感。

  3.过分专制

  有的父母认为管教宝宝,就要从小做起,让宝宝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宝宝想要红色的玩具,妈妈却认为绿色的好看,于是买下绿的。宝宝想看天线宝 宝,妈妈却认为另外的历史故事更有意义,一切都是家长做主,宝宝没有任何可选择的余地,不听话就会挨批评。日久天长,宝宝就会变得畏畏缩缩,心里总是处于 被压制状态,从而局限了宝宝的智力发展,宝宝变得胆小、怕事。

  正确做法:

  假如宝宝提出的要求合理,尽量尊重宝宝的选择,而不要把成人的思维强加给宝宝。

  父母的精心呵护反而会“伤”了宝宝

  4.拔苗助长

  有的家长对宝宝的智力发展和成长期望值太高,在教育宝宝的过程中操之过急,不遵循宝宝身心发展和智力成长的规律,“拔苗助长”,却往往适得其 反,造成宝宝负担过重,难以适应压力而产生消极的心理倾向和行为。比如,有的家长让2岁的宝宝学英语,让3岁的宝宝背唐诗、做数学题,这种方法不值得推 广。

  正确做法:

  对孩子来说,学就是玩,玩皮球锻炼宝宝的眼、手、脚协调能力,玩积木锻炼宝宝的创造力,玩插片锻炼宝宝的动手、动脑能力。这些能力都有利于今后的知识学习。

  5.完全照书本养孩子

  许多年轻父母多数以书为标准喂养孩子,有的过分认真地执行书本上的要求,认为这样才是科学的。比如书上说8个月会爬、1岁半会串珠子,如果自家的宝宝不会,就异常着急,以为是宝宝的智力发育有问题。其实,书本上的知识和要求不一定与孩子的实际情况相符。有的可能说话早些,有的可能走路早些,每个 宝宝的成长路线都是不一样的。

  正确做法:

  把书作为参考,一旦觉得宝宝与书上说的哪点不一样时,不要着急,综合考虑宝宝的发展,比如不会爬是不是因为穿得多啦,不会说话是不是因为没给他说话的机会。

  6.以孩子为中心

  有些父母在吃饭时,有好吃的要先给宝宝,宝宝要爱吃哪样,父母就不能动。这样一来,宝宝觉得只有这样才是正确的,如果哪天父母吃了他爱吃的东西,他会哭闹,而且宝宝会在与小朋友的交往中,也会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只有自己重要。这样的宝宝会变得不懂分享,不懂爱。

  正确做法:

  把宝宝看成是家庭成员之一,吃东西时,无论父母爱吃与否,也要让宝宝分给每人一份,让宝宝学会分享,懂得关爱。

  父母多数以书本知识为标准教育孩子

  7.满足孩子的所有愿望

  宝宝想要某个玩具,想吃麦当劳,父母一定要满足他吗?不一定。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会让宝宝觉得一切太顺利,而太容易获得的东西人往往不珍惜,而且从中获得的乐趣也没了。

  正确做法:

  宝宝想要买某个玩具,可以对他说,假如坚持一周都去幼儿园,妈妈就买给你。要是宝宝想吃麦当劳,可以告诉他生日的时候在这里开生日PARTY。这样让宝宝有一种期待,有一种追求的愿望。父母要注意一定要实现自己的承诺,不能骗宝宝。

  8.父母替宝宝道歉

  二三岁的宝宝一起玩时,宝宝把别人打哭,这时有些父母会挺身而出,替宝宝道歉。这样一来,宝宝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而且也没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好。他长大后不会自己承担责任。

  正确做法:

  做错的事情,父母要及时纠正宝宝,因为宝宝不知道哪样做是正确的,哪样做是错误的,正误都需要父母指引。告诉宝宝打人是不对的,要向人道歉,让他自己承担后果,这样才能让他记住,明白对与错。

  9.与出生不久的宝宝说话没必要

  父母是孩子学习语言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语言发展有深刻影响。婴儿听觉研究专家发现,婴儿脑内的“听觉地图”大概到1岁左右完成,在此期间,给零岁婴儿输送越多的有意义的声音,越能促进婴儿脑内主管听觉的神经元的敏感性。另外,还有研究表明,婴儿获得的词汇量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母亲对婴儿 说话的数量。

  正确做法:

  当给宝宝穿衣服时,当给宝宝喂奶、换尿布时,要和宝宝说话,告诉他:“妈妈在给你换衣服,凉不凉啊?伸伸小胳膊、抬起头”等等。也就是说尽可能地与孩子多说话,这是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所必不可少的。当到了一定时候宝宝的语言会突然爆发,于是很多话都会说了。

  10.你唱红脸我唱白脸

  有些父母总是在教育宝宝上不能达成一致,因此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常有分歧。总是出现妈妈惩罚孩子,爸爸替他说情;或者爸爸对孩子发火,妈妈为孩子辩护。有的父母因为教育宝宝的问题,还会互相指责,长此以往,孩子对父母不尊重,并且孩子产生投机心理,谁护着他就找谁。

  正确做法:

  作为夫妻双方,在教育宝宝上要一致,私下多沟通,不要当着宝宝的面争吵。当一个人教育宝宝时,即使说的不对,另一方也不要当着宝宝的面指责。

  别以为父母吵架孩子听不懂,2岁孩子已经会模仿大人举动

  11.父母的冲突不会影响婴儿

  大多数爸爸妈妈都知道,夫妻当着学龄期孩子的面吵架是一件令孩子紧张的事。但他们中的许多人并不知道,当着初生婴儿或尚不会说话的婴儿争吵,也会影响到婴幼儿的思想或情绪。

  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当家庭中父母冲突升级时,8个月至2岁间的孩子都会变得非常着急,并懂得要努力去阻止父母间的冲突。2岁以上的孩子,在目睹父母之间或陌生人之间的吵架场面后,会很快地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模仿大人气势汹汹地说话和争斗,行为举止变得非常粗野。由此可见,父母应尽量避免在任何 年龄的孩子面前争吵。

  正确做法:

  当在宝宝面前时,父母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如果觉得克制不住,索性走出家门,当情绪平静了再回来。不要当着宝宝的面大吵大闹。

  12.物质奖励

  奖励孩子本质上并不是坏事,但是,你必须明智地去选择何时何地用何种奖励。如果孩子做什么事都期望获得物质奖励,那么没有得到物质奖励的时候,孩子就会变得灰心丧气,他们甚至会认为没有物质奖励的事情不值得去做。物质刺激的确能对幼儿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使孩子有高度的积极性,可是产生的效力 却是短暂的。家长只考虑物质刺激给幼儿带来的短期效应,而未考虑给幼儿造成的危害。从长远来看,这种手段注定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当幼儿受到多次物质刺激 后,就会变得越来越依赖于物质刺激,甚至做一点普通的事也是如此。因此,家长应当慎用物质刺激,而多用精神鼓励的方法,给幼儿以精神上的激励。

  正确做法:

  当宝宝能按时起床,自己穿衣服时,父母要及时表扬,夸他:“你真棒!”或是亲一亲他。

  早教过程应该注意的问题

  现在一般说早期教育,指的是0~3岁的教育,3岁以后叫学前教育,0岁之前叫胎教。0~3岁的教育非常受重视,而且很多的关注点都放在这里,因为这个教育是今后一生教育的基础。

  在这个教育过程中有几个核心的问题。因为在这三年当中,孩子的身心发展非常快,要上几个台阶,就是几个关键期。家长应该让孩子把每一个关键期的能力掌握到手,如果过了3岁之后,还有基本能力掌握不够的话,今后的发展就会出问题。

  不追求超前从分类来讲,早教内容分几个方面,一个是身体运动的能力,一个是动手的能力,一个是语言的能力,一个是交往的能力,还有一个是要养成基本的生活习惯。这些方面,我们并不指望要超前,说2岁达到3岁,3岁达到4岁的水平,是有些超前,但我们不追求。是3岁该掌握的本领应该非常熟练地掌握到手就行了。

  实际能力有差别举例说明。3岁之前要把基本的能力掌握到手,包括很多形成的习惯。比如语言,要掌握说完整的句子,有思维能力,如果这时候没掌握好,就会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你的宝宝天生是超常的孩子,非常优秀的孩子,你别耽误他,要保证他有很好的发展。

  发展尽量全面一般来讲,不要刻意追求他把能力很好地掌握到手。3岁之内的发展实际上是和大脑结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发展要全面均衡。从出生时的370克脑重,到3岁时的1200克,这期间长了800多克,就可知这3岁是非常重要的,脑子的发育在这时候基本完成,这时候的发展是做什么活动,脑子就往哪个 方向发展,都是功能和结构的相互关系。这时候发展要全面,才能为以后学知识打下全面的基础。

  早教的根本在于过渡孩子在三年当中要学会和人交往、生存的方式,包括生存能力,即要教给他各种和周围环境发生联系的方法,并理解一些最基本的社 会行为的原则。孩子从生物人向社会人过渡要经过三年,就要走向社会了,要上幼儿园了,要遵循秩序了,这都是过渡。所以这是早期教育的根本。

  评价早教看后期怎样评价早期教育好不好?换个角度来说,如果一个个问题解决了,其后就有本能发展的冲动,他很爱学习,他的生活很有规律,这样就成功了。如果到后期的话,还有很多的问题,他不好好吃饭,出门胆小,不爱看书,别人对他有要求的话,他就反着来,所以这就需要解决了。

  对早教的误解

  误解之一

  教育对象的误解。早期教育的对象不单指对婴幼儿的教育,更是对父母与养育者的教育。因为父母与养育者教育水平与心育发挥到极致,甚至很容易将早教导向更大的误区。

  误解之二

  在调研中发现,我国70.5%的家长以为早教就是提前学习知识如英语、识字与数学等。结果,导致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从很小就产生厌学的心理。我国小学生的厌学情绪趋于低龄化,厌学率不断增高。北京某小学的调查表明,小学一小年级的厌学率两年内提高了7个百分点。而这些厌学者大都过早接受知识教育,而且往往采取这种灌输式的方法。专家解读,早期教育是身体、情感、智力、人格、精神全面成长的教育,开发智力是应该的,但它的目标不是单纯的学习知识。

  误解之三

  教育内容的误解。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多学是有好处的,多多益善。所以越来越多的家长让孩子很早就学写识,读英语,学画画,学钢琴。但这些孩子在长大后学有所成的寥寥无几。

  误解之四

  早期教育方式的误解。灌输式教育是我国教育存在的误区,究其原因可能是这些80后父母们自己就是被灌过来的,无形中就接受了这些模式,虽然他们觉得这是不对的,但又没有其他办法。专家解读,早期教育的应该是对话,互动。就算是博士的父母也习惯于对孩子进行灌输。并不说不能灌,而是不能一味的采用灌输方式。

  长久以来我国对早期教育的不解,让孩子们深受其害,他们幸福的童年被剥夺了。而错误的早期教育让孩子们在人格、情感、心志、精神层面缺乏感受力,对美、对爱、对善,缺乏热爱这才是最可怕的,也是教育的最大失足。因此,各位家长要尽早从早期教育的误区中走出来,让您的孩子健康快乐,聪明伶俐的成长,成才。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

    554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