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学习宝典 > 政治 > 政治教案 > 高一 > 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九课教案

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九课教案

立博20分享

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九课教案范文

时间如白驹过隙般流逝,我们又将学习新的知识,有新的感受,何不为即将开展的教学工作做一个计划呢?教师应该怎么开展政治教学计划呢?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九课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

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九课教案1

教案【一】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民族节日、文化遗产地位意义、文化多样性的地位,意义,态度,原则。

理解: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运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我国为什么要重视民族节日,保护文化遗产,尊重文化多样性,及怎样做

●能力目标:

(1)准确把握为什么重视民族节日,保护文化遗产,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2)能够多角度分析为什么尊重文化多样性及如何做,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3)结合我国文化现状,提出重视民族节日、文化遗产的合理建议的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学生认识重视民族节日的重要性,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自觉地树立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

(2)树立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尊重文化多样性,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难点: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一组过“春节”“圣诞节”的图片,文化多样性,要复习新内容,同学们先了解一下整本书的体系,基本单元的体系

展示本书的整体知识体系

2.展示:第二单元的知识框架

二.复习(考点突破,深度分析)

(一)主干知识知识检测:提问学生回答

1.文化多样性集中表现在:

2.文化多样性的含义:

3.文化多样性的地位:

4.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5.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态度:

6.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则:

7.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二)知识点突破,深度分析整合

知识点一文化多样性

1.是什么---含义,多样性

【基础知识过关】

(1)含义: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

老师分析:文化文化多样性是指文化的差异,不仅是文化的形式,还指文化的内容

(2)表现: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思想理论、文学艺术、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

集中表现在: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

(强调:文化多样性可以通过很多方面表现出来,民族节日,文化遗产只是最突出的表现)

引导学生完成下列表格

(强调:文化遗产,世界遗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

(年底了,各种节日有一次来袭,你们喜欢过洋节么?喜欢过民资节日么?)我们为什么要重视自己的民族节日,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

【深度总结】

1.我们为什么要重视我们的民族节日

(引导学生从民族节日的含义,作用,民族文化的作用,文化继承发展,文化对人的作用)

①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②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领略不同民族文化韵味。

③有利于人民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增强人们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④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从而促进我国文化的发展

⑤推动世界文化发展,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⑥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

(你知道锦州有那些文化遗产?它们现在保护情况怎样呢?我们为什么要保护文化遗产)

2.我们为什么要重视文化遗产保护

(引导学生从文化遗产的地位,作用,存在问题,文化继承发展,文化作用)

①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②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③文化遗产正在遭受破坏,而且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

④文化遗产对于我们还原和客观评价历史具有史实证据价值

⑤有利于继承传统文化,促进文化发展

结合文化作用:

例如“古村落”保护,回答时可以加上“文化与经济相交融,保护古村落,还有利于发展旅游,发展经济,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

(通过总结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习效果检验】

徽派古村落,依山造屋,傍水结村,推窗见河,开门走桥,顺自然显人文。类似这样特色鲜明的古村落各地都有。我们必须保护好这些古村落,因为()

①古村落承载的乡土栖居方式已经成为多数人的选择

②各具特色的古村落展现了文化的多样性

③古村落对于研究人类文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④保护好古村落有助于全盘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B

做学案:易混易错1-2,高考真题1,2。

2.为什么

【基础知识过关】

(中国春节的年文化与圣诞文化的不同,原因)

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3.怎么办---尊重文化多样性

【基础知识过关】

(1)尊重文化多样性意义

①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②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③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能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深度总结】

【1】.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注意区别文化多样性的原因和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因)

(引导学生文化多样性的含义,地位,意义)

(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

(2)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3)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4)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5)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6)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我们必须重视自己民族文化)

【2】我们为什么要重视本民族文化?P29,P32

①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

②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每个民族文化的精粹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

③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系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常出选择题)

④尊重本民族的文化有利于增强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本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综合国力。

(2)尊重文化多样性态度

【基础知识过关】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们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繁荣进步

(3)尊重文化多样性原则

【基础知识过关】

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态度和原则,回答哪个个知识点时能够用到这两个知识点)

【深度总结】

如何尊重文化多样性

(引导学尊重生文化多样性态度,原则,文化交流,发展本民族文化)

(1)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2)原则: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3)交流: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4)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本民族的文化

(5)反对“两个错误倾向”

(注意:如何左中文化多样性的知识点也可以用到“文化交流”,“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学习效果检验】

[2012·课标全国卷]在澳门,道教、佛教、天主教、-教、伊斯兰教等几百年来和睦相处,中式建筑与西式建筑比肩而立,中式婚礼与西式婚礼、中餐与西餐相映成趣。这表明()

①澳门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多样性

②澳门文化的性质是由其地理环境决定的

③澳门文化以中华文化为主以西方文化为辅

④澳门文化具有包容性、开放性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B

知识点二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学生分析,中国春节与圣诞节的异同)一个民族的文化不仅仅是这个民族的还是世界的

【基础知识过关】

1.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

(2)文化是世界的

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世界性

(3)文化是民族的:

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没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百花园争如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民族性

2.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统一

(1)文化的世界性和民族性的关系。二者是一般与个别、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2)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3)克服错误倾向:只承认文化的民族性忽视文化的世界性,只承认文化的世界性,忽视民族性

【深度分析】

①文化的共性不是趋同,也不是相互取代;文化的个性不代表文化没有一致性

②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从生活与哲学角度看,是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学习效果检验】

[2014·江苏卷]在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我们要展示具有民族和地域色彩浓厚的东西,去讲真实的中国故事;同时,也要寻求与世界的共鸣,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这体现了()

A.文化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B.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C.不同民族文化的逐渐融合

D.文化交流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答案:A

请完成《学案》易混易错3-6,高考真题3,4。

三.课堂探究:

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普及、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且中国很多城市和乡村的年俗都不一样,有着各地的特色,如煮腊八粥、扫尘送土、张贴年画、敬祭祖先等丰富多姿的民俗活动。我们还有“中秋节”“元宵节”“端午节”“清明节”“重阳节”等民族节日,这些节日申遗成功能有利于遏制民族“节”文化的淡化消失。

(1)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我国“民族节日”申遗的必要性。

(2)请对我国如何科学地实施文化遗产保护提出合理的建议。

(1)①民族节日的重要地位(基础知识)。“民节”申遗有利于展示中华文化,保护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②文化遗产的重要地位(基础知识)。“民节”申遗有利于保护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民节”特有的文化特色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2)

①积极地将优秀文化遗产申报给联合国教科组织,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给予保护

②政府要增加投入,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

③公民要树立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自觉投入到文化遗产保护活动中去。

课后小结

通过学习文化多样性集中表现在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指导文化多样性的含义,地位,意义,态度,原则,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明确了,为什么要保护文化多样性和怎样保护文化多样性。

课后习题

【课内学习效果测评】

一.易混易错:

1.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自发形成。

2.文化就是科学,艺术

3.文化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推动社会发展。

4.文化是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的进步

5.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经济、政治的发展

6.经济、政治决定文化,因此经济政治落后,不可能产生先进文化

7.当今国际竞争是以文化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

二.高考真题演练

徽派古村落,依山造屋,傍水结村,推窗见河,开门走桥,顺自然显人文。类似这样特色鲜明的古村落各地都有。我们必须保护好这些古村落,因为()

①古村落承载的乡土栖居方式已经成为多数人的选择②各具特色的古村落展现了文化的多样性③古村落对于研究人类文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④保护好古村落有助于全盘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31.B[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多样性。古村落属于文化遗产,各具特色的古村落展现了文化的多样性,对于研究人类文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我们必须保护好这些古村落,②③符合题意。①不是保护好古村落原因,也不符合现实,排除。对中国传统文化应该批判地继承,④说法错误。故选B。

29.J1[2014·福建卷]精湛绝伦、底蕴深厚的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琴瑟齐鸣、管弦和谐的南音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魅力赢得了世人的青睐。不过有人认为,一些面临失传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顺其自然地让它们被历史淘汰。对此,正确的态度是()

A.反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保持世界文化的一致性

B.赞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特定的阶级和阶层服务

C.反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增强民族的文化认同感

D.赞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29.C[解析]本题考查文化遗产的有关知识。对待一些面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反对顺其自然地让它们被历史淘汰的观点,因为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保护文化遗产对展现文化的多样性、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作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增强民族的文化认同感,C项符合题意。A观点中“可保持世界文化的一致性”说法错误,违背了文化多样性的观点。B、D两项持赞同观点,显然错误。

24.J1[2014·江苏卷]在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我们要展示具有民族和地域色彩浓厚的东西,去讲真实的中国故事;同时,也要寻求与世界的共鸣,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这体现了()

A.文化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B.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C.不同民族文化的逐渐融合

D.文化交流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24.A[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多样性。既重视民族和地域色彩,又寻求世界共鸣,体现了A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华文化包容外来文化的信息,排除B、C两项。D项强调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要求,与题意无关。

21.K1[2012·课标全国卷]在澳门,道教、佛教、天主教、-教、伊斯兰教等几百年来和睦相处,中式建筑与西式建筑比肩而立,中式婚礼与西式婚礼、中餐与西餐相映成趣。这表明()

①澳门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多样性②澳门文化的性质是由其地理环境决定的③澳门文化以中华文化为主以西方文化为辅④澳门文化具有包容性、开放性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②④

21.B[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多样性及包容性。澳门不同宗教的和睦相处,建筑、婚礼、饮食等方面的中西借鉴、交流和融合的文化现象一方面可以说明文化是多种多样的,另一方面说明文化是相互借鉴和融合的,具有包容性,①④符合题意。澳门文化的性质不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②说法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澳门文化中西元素的主次问题,③不符合题意。

由我国艺术家杨丽萍领衔的《云南映象》在澳大利亚演出,引起轰动。这个蕴含现代文化观念、充满美丽安宁意境、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歌舞剧,在澳大利亚观众中产生了认同感和亲切感。该剧引发澳大利亚观众共鸣的根本原因是()

A.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文化构成的

B.中华文化与澳大利亚文化具有巨大的反差

C.不同国家的人民具有共同的人文情怀

D.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作品能得到世界认可

雷锋精神激励了几代中国人,并传播到世界多个国家,被称赞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这体现了文化

①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②源于实践,引导实践的发展

③能对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④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文化环境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③④

31.斯瓦西里语版的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在坦桑尼亚国家电视台热播。坦桑尼亚观众在欢笑中领略中国媳妇处理婆媳关系时的善良和智慧,在感动中体会中国“和”文化的美好。该剧成功走出国门说明

A.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可以取长补短

B.对传统文化需要继承与发扬

C.不同民族文化各具特色,又具有共通性

D.优秀文化能激励人们创造美好生活

C[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多样性。在欢笑中领略中国媳妇处理婆媳关系时的善良和智慧,在感动中体会中国“和”文化的美好,说明两国文化有共通性。中国媳妇的善良和智慧、中国的“和”文化,说明不同民族的文化各具特色。材料中没有体现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可以取长补短,A与题意不符。对优秀的传统文化要继承和发扬,B错误。D与题意无关。

1.[2014·重庆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近年来,中俄文化交流日益活跃。两国多次成功互办文化节、语言年、旅游年等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展示了各自的艺术、语言、服装和风俗;两国的教育、科学、音乐、舞蹈、美术相互交融,为我国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J1结合材料,谈谈中俄文化交流对发展我国文化的重要意义。

[答案]①有助于保持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②有助于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传播、交流、借鉴、融合,实现文化创新。③有助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传播。解答此题要明确设问依据:中俄文化交流。明确设问指向:分析对发展我国文化的意义。所以此题应立足文化交流,分析文化发展。立足文化交流角度,可以从尊重文化多样性,繁荣本民族文化角度来分析。立足文化发展可以从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促进文化创新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文化强国战略来分析。

(2012·江苏单科·节选)城镇化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中国。今天,中国的城镇人口已经超过了农村人口,“农耕社会,乡土中国“逐渐转变为“工业社会,城市中国”。城镇化加快了中国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一个全新的城市文明时代似乎正在悄然到来。

在城镇化的浪潮中,大批村庄被合并,许多富有特色的传统村落不断消失。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描绘的那种“一片冬麦,一片高粱,十里荷塘,十里果香”的田园景象日益不再。有人伤感地说:“不要问我从哪里来,因为我已经没有故乡。”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有人会对乡村的衰落感到惋惜。(6分)

①乡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乡村的衰落不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②乡村承载着不同地域的特色文化,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③乡村寄托了人们的乡情乡思,可以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解析]本题以城镇化建设为背景,主要考查文化多样性、传统文化继承、中华文化的作用。解答时,首先,要从乡村入手,把乡村与乡村蕴含的文化联系起来;其次,从乡村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及乡村的作用角度来分析。乡村文化的作用可以从展示地域特色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等角度分析。

【课后拓展案】

1.(2012·江苏高考)2011年9月,有着58年历史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再次成功举行。参赛人数从首届13个民族的395人,发展到如今第九届55个民族的6700多人,各民族兄弟姐妹实现了更好地交流和融合。这从侧面表明,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

A.和睦相处B.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C.一律平等D.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2.(2011·安徽高考)为加快发展民族教育事业,内地省市根据国家要求认真落实对民族地区的教育对口支援工作。落实教育对口支援工作

①是增进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政治保证②是贯彻我国处理民族关系原则的具体体现

③保障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受教育的权利④体现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3.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各族干部群众团结奋斗,艰苦创业,使民族自治区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从政治生活角度看,上述材料表明

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②民族平等是维护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

③我国各民族都应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④党的正确领导是加强民族团结和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重要保证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4.中央电视台推出的“数字十年”显示,“兴边富民”行动实施10多年来,逐步缩小了边境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各民族群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明显增强。这()。

①表明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

②说明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③表明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

④有利于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A.①③B.③④C.②④D.①②

5.2012年10月9日,国务院批准新设立新疆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实行现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政策。这一举措

①贯彻了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②巩固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③有利于消除民族差异,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④巩固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6.中华民族的历史,不仅记录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文功武略,也传扬着松赞干布、成吉思汗、努尔哈赤的旷古传奇。在我们薪火相传的记忆中,既有胡服骑射、关山飞渡,又有苏武牧羊、昭君出塞。中华民族的历史,为我们揭示了这样一条规律: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睦是繁荣昌盛的基础,和则两利,分则俱伤。这说明()

①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前提条件

②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国家和人民之福③必须十分珍惜和不断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④符合我国民族分布特点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历史形成的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7.2014年9月28日至29日,大会指出,民族地区发展,关系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关系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国家安全,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大好机遇,加快建设繁荣、富裕、和谐、稳定的民族地区。大会强调,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是新疆发展进步的基石。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的思想,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如何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文字的三级民族自治地方,13个世居民族中,除回族、满族外,其他少数民族均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在教育、科技、文化、新闻出版等各方面享有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当地的几个主要民族都有适当数量的人员在地方各级国家机关中当选领导人员。从1997年至今,中央选派了近4000名汉族干部援疆,内地41所高校分别对口支援新疆11所高校的85个相应学科。到2012年4月,19省市近千亿资金的注入,让新疆站在了“跨越式发展”的起跑点上。生活在这里的各族群众乃至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互助和共同奋斗,铸就了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进步。

结合材料,说明新疆地区的发展历程是如何体现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及其关系的。

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普及、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且中国很多城市和乡村的年俗都不一样,有着各地的特色,如煮腊八粥、扫尘送土、张贴年画、敬祭祖先等丰富多姿的民俗活动。只有申遗成功才能遏制年文化的消失。

(1)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春节”申遗的必要性。

(2)请对我国如何科学地实施文化遗产保护提出合理的建议。

(1)①民族节日的重要地位(基础知识)。“春节”申遗有利于展示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②文化遗产的重要地位(基础知识)。“春节”申遗有利于保护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春节”特有的文化特色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2)①积极地将优秀文化遗产申报给联合国教科组织,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给予保护

②政府要增加投入,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

③公民要树立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自觉投入到文化遗产保护活动中去。

板书

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九课教案2

活动背景

背景一:丰富健康的文化生活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不仅给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也使得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坚持以人为本,加快文化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着眼于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又要着眼于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和人的素质的提高,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背景二: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加快服务业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步骤;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重大举措。对实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当今世界,文化产业在社会生活和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正在迅速上升,在许多国家已经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进人小康社会后群众的文化消费进入旺盛期。据有关部门估算,到2005年,我国潜在的文化消费能力将达到6000亿元。现在,世界许多国家已盯上我国巨大的文化市场,急于抢滩登陆。如果不抓紧发展和壮大我国的文化产业,提高总体实力,很难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文化领域的进一步开放和竞争,就会给国外文化产品进人我国留下巨大空间。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各地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文化单位的产业意识明显增强,涌现出一批面向市场、创新发展的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集团。各个文化产业门类蓬勃发展,对促进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艺术生产力、增强文化单位活力,对繁荣和规范文化市场、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对丰富活跃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改善人们的生活消费结构,对扩大内需、增加就业、开辟税源、推动第三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文化产业仍处于起步、探索、培育、发展的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具体表现为文化产业发展很不充分,总量规模偏小,市场机制不完善,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和效益都需要有一个较大的提高。

有资料显示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国民收入稳步提高当前城乡居民文教娱乐等文化消费支出的比重一路上扬,居民文化消费已经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据统计,文化产业高度发达的美国和西欧一些国家。文化消费(包括旅游)己占家庭消费的30%左右,对其他行业和整个经济产生了显著的拉动作用。专家认为,我国社会消费结构发生的重大变化,对当前的精神文化产品生产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良好的发展空间。

背景三:随着文化消费在居民生活消费中比重的增加,对文化消费.需要加强引导。目前文化消费依然存有不少的误区。主要表现为:(1)家庭消费结构的不合理。在许多居民家庭消费结构中,“物质建设”占绝对优势,“精神建设”少得可怜。(2)文化消费的品位有待提高。目前,儿童图书五花八门,电子游戏更是品种繁多,但其中良莠不齐的现象却令人忧虑,其中不乏暴力、-污染。(3)对文化消费的狭隘理解。文化、消费应走出单纯由书、电脑的狭小范围,要到科技馆;博物馆中去,到大自然中去,扩展文化消费的领域。

活动目标

1.通过本次主题活动,调查了解当地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优势、存在的问题等基本状况,预测当地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和走向,认识文化产业发展对当地经济的带动作用;调查了解当地文化消费的特点趋势及存在问题,进一步认识文化消费在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人的思想文化素质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重点调查中学生文化消费状况,了解中学生文化消费存在的种种不良现象,并为中学生的正确文化消费提出合理性建议。

2.通过调查,学会运用全面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自身的自主意识、合作意识及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学会正确认识各种文化现象,提高辨识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能力,树立科学的文化消费观;充分认识文化产业繁荣和文化消费对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增强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活动内容与过程

(一)前期准备阶段

1.明确本次活动的主要内容和进行调查的意义,学习和了解文化产业、文化消费的概念等基本知识,为本次活动作好知识方面的储备。

2.分组分工。根据本次活动的特点和要求,应将参加本次调查活动的全体同学分为三个调查组,分别进行不同方面的调查工作,保证最终完成本次调查的全部内容。具体要求是:

第一组:进行本地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的调查。

第二组:进行本地文化消费状况的调查。

第三组:重点进行中学生上网情况的调查。

3.各组分别按调查的需要做好前期准备,如指定或-选举各组负责人,进一步明确组内的分工,确定调查对象和单位,设计好调查问卷等。

(二)实践阶段

1.充分利用当地图书馆、资料室、文化馆等条件,查阅、收集有关国内外文化产业、文化消费发展状况的资料,也可通过上网查阅、-有关资料。

2.深入有关部门、企业、事业单位、学校进行调查。(分组进行)

第一组:首先,可通过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调查收集信息,掌握具体的数字和统计资料。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工商行政管理、文化局、统计局、税务局等)在自己的管理职权范围内,负责对文化产业的审批、登记、业务管理、征税纳税、有关资料的统计等。通过对这些有关部门的调查,了解掌握当地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产业布局和生产经营的基本状况。其次,选择当地一家从事文化产业经营的企业进行调查。从事文化产业经营的企业,面向市场,针对文化市场的需求从事生产或流通经营。他们对国家的产业政策、产业发展前景、企业经营状况、消费者的需求等有比较全面的了解。通过对企业的调查了解,我们可以得到上述情况的有关资料。

第二组:主要通过对当地的音像命场、影剧院、图书市场、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和学校、在校学生、居民家庭等调查了解文化消费的基本情况。另外,为了调查的方便,可事先设计不同的调查问卷,既可以缩短调查的时间,又便于今后的统计分析。调查中要遵守书店、音像店等营业场所的工作规则。有关的商业信息要予以保密。调查走访的家庭,尽可能地具有代表性,要尽量涉及不同职业,不同行业。调查中要创设友好的氛围,掌握访问的基本技巧。保证访谈的顺利进行。

第三组:重点对中学生上网情况进行调查。调查对象以本校学生为主,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多选择几所中学,使选择的对象具有一定的广泛性。调查的方法可以随机拍样调查为主,个别访谈为辅。

一般要求在所确定的调查学校中,随机抽样确定进行调查的班级,对所选中的班级学生进行编号,并可确定号码为奇数的学生为选中的调查对象。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1)是否上网;(2)每周或每天上网的时间;(3)上网的地点;(4)上网的目的;(5)上网对自己学习的影响;(6)家长对自己上网的态度;(7)个人对网络文化的认识等。调查的内容应广泛,符合调查课题的需要。所提问题应简单明确,易于回答,在抽样调查的基础上。根据所掌握的情况,选择几个具有典型性的学生进行个别访谈、调查。对调查中所需要的一些特殊数据、典型事例、意外发现进行深入了解。

(三)资料整理、统计分析和总结阶段

1.各小组分别汇总调查、收集的各种资料。首先,要对各种资料进行审核、分类整理,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其次。对有关的数据资料进行认真的统计分析,绘制图表,便于今后使用。

2.在组总结的基础上,各小组间相互交流自己的成果,一方面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另一方面,为今后撰写研究报告打下基础。

活动结果与呈现

1.以“网吧文化的两面性”为主题,组织一次辩论会。通过辩论了解网吧文化两面性的具体表现,分析网吧文化对青少年学生产生的各种影响,并对网吧文化的发展提出合理的建议。

2.各调查小组,根据调查的情况分别提交一份调查研究报告。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标题。标题要明确、有针对性。

(2)导言。介绍调查的内容、调查的目地及调查的方法。

(3)报告的主体部分。主要说明调查问题的发展、变化和状况;对存在问题的描述、分析和比饺;调查研究后得出的基本结论等。

3.将有关资料和调查研究报告呈交政府有关部门和学校领导,就当地文化产业和文化消费的健康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1)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从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到现代社会的“信息高速公路”,文化现象无时不在。环顾我们身边的生活,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社区文化,还有转瞬间已不再新奇的网络文化等,文化现象无处不在。不同的区域,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无论身处繁华的都市、新兴的乡镇、还是偏居边远、古朴的村落,人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这些文化生活,无不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2)“文化”一词在实际运用中

具有多义性。在有些场合,人们用文化一词来区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区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人的活动。把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都称为“文化”。这种广义的“文化”概念与“文明”的含义相近。例如、考古学中讲的文化通常就是这种广义的文化。在有些场合,“文化”一词又被用来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这些都是狭义的“文化”。我们所讲的“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它既不同于那种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那种狭义的文。

(3)我们讲文化生活.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即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4)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5)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6)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我们阅读书籍,欣赏艺术品,参观历史文物,观察人们的社会行为,都可以从中-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看到历的和现实中的文化,认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1)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2)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1)文化与经济、政治在经济基础上相互影响。

①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其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②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如同不能简单地把精神文明看作是物质文明的派生物和附属品一样,也不能简单地认为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那种认为只要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会好起来,物质条件差一点,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的观点,不符合历史发展的事实,是不正确的。

③掀开历史的画卷,文化既有古今和地域之别,又有先进与落后、腐朽之分。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2)文化与经济、政治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相互交融。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特点,日益显著。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校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图书出版、影视音像等文化产业迅速倔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强权政治。这使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4、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1)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越来越围绕人才和知识的竞争展开,发展的优势蕴藏于和科技之中.社会财富日益向拥有知识和科技优势的国家和地区聚集,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上占优势,谁就在发展上占据主导地位。这种发展格局.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提供了利用高科技和先进知识超越传统发展模式的有利机遇,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3)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我国是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车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5、文化对人具有重要影响。

(1)文化是人创造的,文化又影响着每一个人。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人们在相互交往中,总要采取一定的方法和形式。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以及不同阶级、阶层的人们,进行各种社会交往的方式,都带有各自的文化印记。交往方式中的文化影响,有的取决于价值观念,也有的源于风俗习惯、文化程度等。人们交往方式的差异,见诸交往时使用的语言、符号、器物等,也见诸交际过程中的行为举止。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知识素养、不同的价值观念,都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影响不同思维方式的形成。思维方式是人们在认识和实践的过程中,在一定知识、观念、情感和习惯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体现各种文化影响的思维方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反过来又影响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

(3)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人们总要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生活,包括家庭的、学校的、社区的、企业的等。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人们从事文化活动,如阅读文学作品、欣赏艺术表演、外出旅游观光、参加体育活动等,或得到思想启示、精神的享受,或产生思想的困惑、精神的失落、许多是发生于潜移默比的过程之中的。

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不仅能够使人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增强劳动技能,而且能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道德素养。这些文化影响即使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的,也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语文化熏陶的过程。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文化对人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的其他各个方面,都是深远而持久的。例如,“乡音难改”就是表明经年累月形成的文化习俗对人的影响是难以抹去的。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6、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文化对人的影响之大,以至于我们可以这样说: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

(1)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例如,文化赏析,包括文学欣赏、音乐欣赏、绘画欣赏、文物欣赏等,体现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也是塑造健全人格的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空前繁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促进了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法制意识大大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文明、开拓进取、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和道德风尚,成为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

(2)文化对人的塑造,还表现在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而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历久不衰,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证程中,无论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年代,还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创建设中国将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时期,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种先进文化,总是给人以无穷的精神力量,鼓舞着一代又—代中华民族优秀儿女,谱写了—曲又一曲威武雄壮的人生乐章。

(3)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入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历史过程。

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不同时期的历史特点不同,人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的要求也不同。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人们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健康有了基本保障。随着物质生活需要逐步得到满足,人们更注重精神生活需要的满足,对文化活动表现出日渐浓厚的兴趣,文化消费在生活消费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优秀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

7、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竞争力。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在这一背景下,我们面对着世界经济和科技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也面对着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

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文化竞争力备受世界各国关注。文化是—种综台的力量,其中科技与教育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科技发展的指标,已成为衡量各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科技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无论就提高经济实力、国防实力还是增强民族凝聚力而言,教育都居于基础性的地位。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作用。科学技术实力和国民教育水平,作为衡量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日益受到各国高度重视。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自身经济安全必不可少的精神武器。现代科技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了资本、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的优化配置,给发展中国家以新的发展机遇。但是,当前经济全球化基本上是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经济“游戏规则”主要是由它们制定的,这使发展中国家面临不平等竞争的极大压力。冷战结束以后,国外敌对势力把中国当作意识形态的主要对手,加紧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以实现西化、分化我国的政治图谋。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显得更加重要。

面对21世纪激烈的国际竞争,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如何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竞争力,不能不引起当代中国青年的深刻思考

自主探究

探究活动1.

北京城历史久远,早在三千多年前,这块土地上就出现了土城。元、明、清三朝以来,北京更是贵为“国都”。六百年的皇城史使现代的北京城弥漫着浓厚的文化气息,也留下了或堂皇或精致、举世闻名的名胜古迹。其中,故宫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的宫殿群。

想领略地道的老北京的生活吗?那你可得离开威严富丽的内城,走进那些像血管一样密密麻麻遍布外城每一个角落的胡同和胡同墙内幽静的四合院。可就这并不够,你还得去天桥瞅一眼。那里有各种京味小吃,有文活、武活,有“八大怪”表演:拉洋片、说书、-、硬气功……,还有老北京的特色玩物:面人、漆器、风筝……。把这些都看过了,那你也就快成为一个地道的老北京了。

北京的魅力在于它浓厚而独特的文化氛围。这是一种在深厚的本土传统文化背景下透露出来的多种文化交融的-与活力。兼容并蓄、广纳博收,使得北京文化绚丽多彩,博大精深。

你到什么地方旅游过?见过哪些文化景观?这些文化景观各有什么不同?讲出来与大家交流。

探究活动2:

文化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读书是学习“文化”、吃饭有“饮食文化”、穿衣有“服饰文化”、住房有“建筑文化”;出行有“旅游文化”,在中心都市有“都市文化”,在周边的乡镇有“乡镇文化”,在遥远的村落有“村落文化”……当我们还在母腹中时,就已通过胎教开始接受文化的洗礼;出生后,又在咿呀学语中接受父母传递的文化信息。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常听的音乐歌曲、常看的电视节目和书刊杂志,乃至我们所创造的一切,无不是文化现象……

(1)“文化”,真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字眼了。那么文化究竟在哪里?文化到底是什么?

(2)人们为什么需要文化生活?

探究活动3:

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人们,文化生活往往也各不相同。在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人们的文化生活千姿百态。如东方与西方之间人们的文化生活就有各种各样的差异。即使在同一个国家里,不同区域的人们文化生活也各具特色。如我国沿海的岭南文化与内地的关中文化、江汉平原的荆楚文化与高原雪域的藏族文化等等,相互之间就有明显不同。

不同民族的人们,文化生活也是异彩纷呈,具有各自的民族特征。汉民族的各种传统节日、少数民族的各种民风民俗,都体现着他们各自的信仰、追求和习惯,具有不同的民族特色。在同一个民族的不同阶层内,人们的文化生活也会有所区别。如有人偏爱旅游,尽情领略四面八方的风土人情,享受风味各异的民族美食;有人喜欢音乐,经常沉浸在各种美妙的旋律之中;还有人爱好文学创作,笔耕不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1)化生活为什么各具特色?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是怎样的?

运用实践

一、选择

文化与人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回答1~3题。

1.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A.太阳和月亮B.长江和黄河C.泰山和黄山D.长城和故宫

2.“文化”一词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多义性。我们学习“文化生活”,这里的“文化”是指

A.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B.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成果

C.人类全部精神生活及其产品D.人类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享用

3.文化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之所以需要文化生活,是因为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的

③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④文化对个人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③④D.④

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回答4~6题。

4.参加村委会或居委会选举,参观自然博物馆和历史博物馆的各种展览,进行红色旅游,参加文明社区、文明城市共建活动,旁听“水电调价听证会”,这些活动难以经济、政治、文化分类。这是因为

A.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集中表现B.文化的发展与经济、政治的发展亦步亦趋

C.文化没有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D.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5.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可以感受到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影响。这表现在

A.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B.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

C.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

D.只要经济政治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会好起来

6.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特点日益显著。下列表述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

①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②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③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④文化的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越来越围绕人才和知识的竞争展开。发展的优势蕴藏于知识和科技之中,社会财富日益向拥有知识和科技优势的国家和地区聚集,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上占优势,谁就在发展上占据主导地位。回答7-8题。

7.上述材料说明

A.文化就是经济和科技B.文化是社会精神力量

C.文化就是人才和知识D.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8.依据上述材料:这种发展格局,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提供了利用高科技和先进知识超越传统发展模式的有利机遇,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这种发展格局,我们必须

①大力发展先进文化②以文化建设为全部工作的中心

③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④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二、交流讨论

有位学者曾说过,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别的东西比“文化”更令人难以捉摸了。我们不能分析它,因为它的成分无穷无尽;我们不能叙述它,因为它没有固定的形状。我们想用文字来表述它的意义,却正像把空气抓在手里似的:当我们去寻找文化时,它除了不在我们手里外,简直是无所不在。

其实,文化用不着去寻找,它就在我们身边。几乎每一种社会现象都可以用文化来冠名。我们常说的文化现象有校园文化、家庭文化、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区域文化、商业文化、企业文化乃至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网络文化、书文化、茶文化……可以说,哪里有人,哪里就有文化。

1.请以“我身边的文化生活”为题开展一次专题讨论。可从日常的衣、食、住、行或者风俗习

着眼展开讨论,注意比较各自所谈的文化生活有什么不同。

三、搜集思索:

文化是什么: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

据不完全统计,时至今日,人们关于文化是什么的答案有近三百种之多。英国人类学家泰勒认为,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美国人类学家克鲁克洪和凯利认为。文化是历史创造的生存形式系统,既包合显性形式,又包含隐性形式,并具有为整个群体或在一定时期为其某个特定部分所共事的倾向。我国1989年出版的《辞海》对“文化”一词的注释为:(1)广义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2)泛指一般知识,包括语文知识。如“学文化”即指学习文字和求取一般知识。(3)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所施的文治与教化的总称。南齐玉融《曲水诗序》:“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

1.查查你身边的相关书籍,看能找到多少种文化的定义.把你认为有代表性的定义摘抄下来,与同学交流。

2.对本课程所讲的文化概念,你是怎能样理解的?

四、理解说明

马克思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它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的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

马克思的一论述对我们理解“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有何启示?

五、分析说明

人们谈论近代资本主义革命,总是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讲起;人们谈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总是从新文化运动讲起。在中国古代,虽然曾经-为不同的政治共同体或者经济共同体,但是始终属于同一文化共同体。中华文化从来不曾中断,从来不曾-。正是统一的文化这根红线贯穿中国历史。虽然历经三国鼎立、五代十国、南北对峙,但却一次再一次地走向统一。

人们对政治革命的讨论为什么要从文化讲起?这说明了文化与政治之间怎样的关系?

六、社会传真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文化产业,是指文化部门所管理和指导的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产业,主要包括文艺演出业、影视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艺术培训业和艺术品业等。如今文化产业被视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在现代经济结构中越来越显示出其基础地位,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之一。与许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还相对滞后,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势在必行。

说明发展文化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九课教案3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国家的本质、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专政的特点。

2、理解人民-专政的本质、-与专政的关系。

3、运用生活实际说明我国-的广泛性和真实性,分析坚持人民-专政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提高辩证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发爱国热情,坚定坚持人民-专政的立场。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人民-专政的国家性质,人民-的广泛性、真实性,坚持人民-专政的意义。

教学难点:

-与专政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我国是人民-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这样性质的国家中,我们公民处于什么地位,有哪些政治权利、政治义务,如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本课将我国的国家性质、公民的权利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等方面去揭开国家政治生活的神秘面纱。

(二)进行新课

一、面对新旧社会两次特大洪灾的思考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第4页材料,同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1、从社会制度方面看,两次洪灾发生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中国废除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2、从国家政权方面看,国家政权从掌握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手中,并为其服务,转变为掌握在人民手中,为广大人民服务。

二、广泛、真实的-

1、国家的基本理论

(1)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讨论,从历看,国家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它的产生、存在有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思考问题,讨论后作出进行点评。

教师点评:国家是由于生产力发展出现私有制,从而产生阶级、阶级对抗,统治阶级为-被统治阶级反抗而建立的暴力机关。由此可见国家之本质。

(2)从本质上讲,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5页“专家点评”,了解国家性质的有关常识。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

(3)国体及其决定因素。

国家的性质又称国体,是由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性质决定的。(引导学生思考说明什么问题?)

根据国家性质不同,可分为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

2、我国的国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我国宪法对国家性质的明确规定。

教师活动: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社会各阶级、阶层在我国社会中的不同地位和相互关系。请大家思考讨论这个问题,并总结我国政权的特点。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

教师总结:国家政权的领导阶级是工人阶级,阶级基础是工农联盟。特点在于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掌握政权,享有-,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因此。政权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当家作主主要体现在人民享有的-权利上。

3、人民-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第5-6页,看看人民-的广泛性和真实性表现在哪里?分别是什么意思?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讲评。

(1)、人民-的广泛性,一是表现在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利,二是表现在-主体的广泛性。我国现阶段享有-权利的主体包括,工、农、知、干、军和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2)、人民-的真实性,一是表现在人民享有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二是表现在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实现。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链接”,思考、体会我国人民-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3)、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人民-真实性的一个重要表现。

教师活动:同学们看教材第6页“人权材料”,举例说明建国后我国人权保护取得显著成就,人权只能是具体的、相对的。

学生活动:阅读思考讨论

教师活动:总结讲评。

我国政府关于人权问题的基本观点有(略)。

2003年中国人权事业的新进展。2003年,中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国内生产总值(GDP)达116694亿元,比上年增长9.1%。全国少数民族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1000多亿元,比上年增长11.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国农村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由改革开放之初的2.5亿人下降到2003年的2900万人。人均寿命从解放前的35岁上升到71.4岁。

事实说明,建国后我国人权保护取得显著成就,人权不是空洞的一句话,而是具体的、相对的,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很多方面,但最根本的是生存权和发展权,保护人权的根本途径是经济得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4、人民-专政的专政职能

教师活动:在人民-专政的国家政权中,除了对人民实行-的职能外,还具有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的职能。请大家思考为什么要保留专政职能?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保护人民-权利不受侵犯,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5、-与专政

(1)-及其阶级性

教师活动:同学们看教材第6页-的含义,思考:应该怎样理解-的含义及其阶级性?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首先,-是一种国家制度,是同--制度相对立的。其次,-具有阶级性,他的平等原则、少数服从多数、共同管理国家,都是在一定阶级范围内的,是在统治阶级内部进行的,只能是适用于统治阶级,而不能适用于被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主要是依靠暴力进行专政。

(2)人民-专政是-与专政的辩证统一

教师活动:同学们可以看课本P7页,思考我国的-与专政,在什么地方互相区别、互相对立?在什么地方相辅相成、互为前提?并运用这一道理评析观点一、二。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对统治阶级实行-,对被统治阶级实行专政,是国家政权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这一点上,一切-国家是一样的,但我国的人民-专政是新型的-和新型专政的统一,对广大人民实行-,只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真正实现了大多数人的统治,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观点一只看到它们的相同点,观点二只看到它们的不同点,都是片面的。

三、坚持人民-专政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7页,思考下列问题:为什么要坚持人民-专政?现阶段如何坚持人民-专政?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1、坚持人民-专政的重要性

(1)坚持人民-专政是四项基本原则之一,是我国的立国之本。

(2)坚持人民-专政是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坚持人民-,才能调动人民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坚持对敌对势力的专政,才能保障人民-,维护国家安定。

2、坚持人民-专政的新的时代内容

突出经济建设服务职能;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国内外环境;重视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发展人民-,加强-制度建设。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讲述了我国的国家性质的有关知识,懂得我国是人民-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我国的人民-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是真正的大多数人的统治,必须坚持人民-专政。

(四)实例探究

[例1]下列关于国家的说法不正确地是()

A.国家是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B.国家是为社会谋利益的工具

C.国家性质是由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的D.国家的根本属性是阶级性

答案:B

[例2]“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宪法的这一规定直接表明了我国的:(1)国体(2)国家性质

(3)-的广泛性(4)-的真实性()

A.(2)B.(3)C.(1)(2)D.(3)(4)

答案:C

[例3]下列对-与专政关系的理解不正确地是()

A.对一定阶级既有-又有专政B.-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的保障

C.-与专政互为前提D.统治阶级的-就是对被统治阶级的专政

答案:A

[例4]我国人民-的真实性表现在()

A.人民享有政治、经济、文化的各方面的-权利

B.一切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建设者、爱国者都是国家的主人

C.对社会的大多数实行-,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

D.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使人民的利益得到充分实现

答案D

课后习题

用-与专政的关系,分析我国政权与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异同。

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九课教案4

一、教材分析

1.对教学目标的理解

【知识目标】了解我国国家性质和人民的范畴,懂得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知道人民和公民的区别,知道公民权利受法律确认,理解我国公民权利得以实现的法律保障体制的主要内容。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主人翁地位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对人民、公民、我国国体等概念的理解、辨别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牢固树立人民是我国国家的主人的观念,增强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和作为国家小主人的自豪感。使学生树立认真学法、守法,依法-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2.对教学重难点的认识

【教学重点】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我国公民权利的法律保障体制。

【教学难点】公民和人民的区别与联系。

二、学生分析

1.针对的问题:

国家性质、公民、人民、公民基本权利及其保障体制等概念和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平时虽有所接触,但非常有限,往往是一知半解,特别是从法律角度的理解更是非常缺乏,另外,初中生是弱势群体,又缺乏法律知识,当权利受到侵害时,不知道如何去保护。有的知道自己的权利被侵害了,但顾虑到对方是成年人,甚至是家长和老师,所以只好忍气吞声,用法律-的意识比较淡漠。

2.学生的需要

作为当代中学生了解自己国家的国家性质、能区分公民与人民的不同,树立起公民权利受法律保障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是一个合格公民所必需的常识。

三、综合设计思路

1.情境激发入新课

播放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视频片段。(附录2)

引导思考回答:听到毛主席这铿锵有力的声音,全国人民在欢呼雀跃,从心底感谢毛主席,感谢共产党,为什么?

教师小结:新中国的成立宣告,倍受压迫剥削的中国人民翻身解放,真正成了国家的主人。新中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导入新课。

2.畅所欲言话主人

(1)讨论交流:你感受到或你了解到有哪些事物或事例可以体现出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2)观察硬币上的国徽:理解国徽的内涵。由此引申出我国的国家性质和人民范畴这一知识。

3.人民公民我来辨

设问:你是人民的一员,但你同样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那么人民和公民是一回事吗?

在学生阅读教材及教材漫画、讨论回答的基础上,请学生每人画一幅体现公民与人民关系的图示。

4.公民权利谁赋予

设问:人民是国家的主人,那么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是谁赋予的呢?

学生回答——宪法和法律。引导学生用宪法中的条文来印证自己的回答。

总结出公民权利、公民的基本权利两个概念。强调公民权利是宪法和法律确认和赋予的。

5.公民权利谁保障之“你猜我猜谁是保护神”

课堂活动:猜一猜谁是保护神?

出示与未成年人保-、刑法、消费者权益保-、婚姻法等所保障权利相关的法制漫画四幅。学生分析与漫画反映权利相关的的法律保护神是谁。

总结并引导学生理解立法保障的含义。

6.公民权利谁保障之“你说我说话-”

课堂活动:列举自己或他人合法权利受到侵害后是如何-的案例。

在学生举例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并明确维护合法权利最有力的武器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总结引导学生理解司法保障的含义。强调宪法是权利保障体制的核心。

7.总结升华“法斗士”

播放Flash“法斗士”,引导学生讨论回答Flash所反映的道理。

总结升华: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法律是保障人民权利的法宝,是我们-的利剑。当你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勇敢地拿起这把利剑,你便是一位“法斗士”。

四、教学中存在的疑问

教材中出现的很多知识均较抽象,初二学生还较难接受,如人民-专政、人民和公民的区别等。另外教材在阐述“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时,P5最后一段由“人民”引入到“公民”感觉比较生硬和突然。教学时如何处理比较自然是一个问题。

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九课教案5

意识能动作用原理

【原理名称】意识能动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错误倾向】: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应用举例1】

'神七'实现了中国航天员出舱在太空行走,"我国计划于2009年到2012年,完成发射目标飞行器,同时实现飞行器空间交会对接技术。

这段材料体现了辨证唯物论什么哲学道理?

答: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我国计划于2009年到2012年,完成发射目标飞行器,同时实现飞行器空间交会对接技术体现了这点。

②说明了世界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人类具有勇气去探索未知的无限世界。

【应用举例2】

材料: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是保障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事业,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要决策。

从唯物论的角度,分析为什么要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答: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或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要求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科学发展观是正确的思想意识,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的集中体现,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起着指导作用,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有助于我国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九课教案相关文章:

2021高一政治必修一教案5篇

高一必修一政治教案范文三篇2020

高中政治优秀教学设计教案5篇

《多变的价格》教案2021必修一政治

《又好又快科学发展》教案2021必修一政治

高一上册政治教案范文精选2020

高一教案政治课最新范文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方案模板5篇

《多彩的消费》教案2021必修一政治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2021必修一政治

    39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