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学习宝典 > 中考 > 中考考点 > 地理 >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知识点归纳整理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知识点归纳整理

梦荧0分享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知识点归纳整理免费

想学好地理,首先要有强大的记忆力。那么你知道关于八年级地理的知识点有哪些吗?以下是小编准备的一些人教版八年级地理知识点归纳整理,仅供参考。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知识点归纳整理





初二地理超详细知识点汇总

一、从世界看中国

(一)辽阔的疆域

1.我国的地理位置:位于东半球、北半球,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2.国土辽阔:陆地领土面积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① 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20000多千米,邻国14个(东朝鲜、北蒙古,东北、西北俄罗斯,西部哈、吉、塔、阿、巴,西南印度、印尼、不丹,南部缅、老、越。)

② 我国领土四至:最北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交汇处,最南是曾母暗沙(南北纬度相差49度,距离相离5500千米,因而产生了季节差异);最东是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最西是帕米尔高原(东西经度相差60度,距离相距5000千米,因而产生了晨昏差异);

③ 临海(从北到南):渤海、黄海、东海、南海。领海及内水面积37万平方千米,海域面积300万平方千米;我国最大的盐场是长芦盐场,最大的渔场是舟山渔场。

④ 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主要岛屿有台湾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和南海诸岛,有六个海上邻国(自南向北分别是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3.行政区划行政区:我国的行政区域分为三级:省、县、乡,我国共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我国的首都是北京。

本节重点:熟记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位置分布与大概轮廓(即课本7页图1.7)

(二)众多的人口

1.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人口12.95亿,占世界人口1以上,我国人口增长较快,我国人最多的省是河南省,人口最少的省是澳门,面积最大的省是新疆,面积最小是澳门。

① 我国人口的国情是: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人口东多西少。

② 会计算人口的密度(人口密度=该地区的总人口数(人)/该地区的总面积(平方千米))

2.人口东多西少:我国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500-600人每平方千米),西部地区人口密度小(10人每平方千米),面积57%,人口仅占6%,东西人口分界线:从黑龙江省的黑河市至云南省的腾冲县。

(三)多民族的大家庭

1.民族构成:我国共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占总人口数的92%,其它55个民族占总人口的8%,所以称为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有1500多万人,人口400万以上的民族有: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等。

2.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汉族的分布遍及全国各地,以东部和中部为集中,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

3.民族政策:平等、团结、互助、民族区域自治。(我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丰富多彩的文化和传统的体育活动,大多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很多民族还有自己的文字。

二、中国的自然环境特征

(一)地势和地形

1.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地势西高东低并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2.三级阶梯界线的山脉:

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界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和横断山脉;

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P23活动1——4)

3.构成各级阶梯的主要地形:第一阶梯主要有青藏高原;第二阶梯包括: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等;第三阶梯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等。掌握:课本P22图2—2、24页图2—4

4.我国的主要山脉:

⑴ 东北--西南走向,最西列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间-列是长白山-武夷山;最东列是台湾山脉,其主峰玉山是我国东南沿海最高的山峰。

⑵ 东西走向,最北列是天山-阴山;中间-列是昆仑山-秦岭;最南列是南岭。

⑶ 西北-东南走向,主要有阿尔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等。多在我国西部。

⑷ 喜马拉雅山是世界最高山脉,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为世界最高山峰,位于中国与尼泊尔交界处。

⑸ 南北走向,主要有贺兰山、横断山脉等。

6.我国的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我国的三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我国的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7.山区面积广大

(二)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

1.我国气温的特点:冬季南北温差很大(约50℃);夏季南北温差不大,(仅12℃)全国普遍高温。

2.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北→南)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高原气候区)。

3.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特点: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年降水量空间(地区)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4.根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我国分为四大干湿地区:干旱区,半干旱区,半湿润区,湿润区。

5.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划分是以夏季风能够影响的地区为标准划分的:其界线为: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P39图2——21)

6.我国季风气候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雨热同期(夏季高温多雨)

7.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东部地区: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西北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 青藏地区:高原山地气候。

(三)河流与湖泊

1.知道内流区与外流区的概念及界线(季风界线)知道我国的主要河流。

外流区域:北段大致沿着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祁连山(东端)一线

分界线:南段沿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与季风区非季风区的界线大体相近) 占全国总面积:2/3

2.主要大河

流入太平洋: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海河、辽河、澜沧江(境外称湄公河)。

流入印度洋:雅鲁藏布江(在印度境内称布拉马普特拉河)、怒江。

流入北冰洋:额尔齐斯河。

3.黄河的治理:

4.黄河概况: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呈巨大“几”字型,向东流经青、川、甘、宁、内蒙古、陕、晋、豫、鲁九省区,注入渤海;黄河上游有丰富的水能资源(龙羊峡),中游则修渠灌溉(塞上江南宁夏平原),由于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致使下游形成地上河。

5.长江概况: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东雪山西南侧(正源沱沱河),流经青、藏、川、云、渝、鄂、湘、赣、皖、苏、沪11个省区,注入东海。(P53图2、36)是我国的第一大河:长度最长,流域面积最广,流量最大(上游:源头——湖北宜昌;中游到江西湖口;下游至入海口)

6.开发:

(1)水能宝库:长江的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上游河段(源头——宜宾段和三峡段),蕴藏量占全国的1/3,可利用量占全国的一半。

(2)黄金水道:①干流横贯东西,宜宾以下四季通航;②干支流航程近8万千米,占全国的2/3,货运量约占全国的60%。

7.治理:

(1)长江洪涝发生原因:

①夏季降水集中,汛期长、水量大;

②有三大洪水来源(宜昌以上的长江上游干支流;中游南面的洞庭湖、鄱阳湖两大水系;北面汉江);

③社会原因:围湖造田、滥伐森林、陡坡开荒等)

(2)治理措施:

①加固江防大堤;

②兴建一批分洪,蓄洪工程;

③修建许多水库;

④重点治理一些河段(如荆江,川江等);

⑤在长江上游大力植树造林,保持水土,禁止乱砍滥伐森林、滥垦草地、过度放牧、破坏生态环境;

⑥禁止围湖造田,政府应实施平垸行洪政策,落实移民建镇计划,帮助农民发展替代产来,减少抗洪压力;

⑦教育人们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⑧建设一些大型的水利枢纽工程。

8.京杭运河:

(1)起、终点 :北京到杭州 地位:世界开凿最早,最长的人工运河 长度:1800千米

(2)经过省、市:京、津、冀、鲁、苏、浙 沟通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3)航运量:浙江、江苏境内的运河段,仍是重要的运输线,年运输量在内河航运中仅次于长江。

三、中国的自然资源

(一)自然资源总量丰富 人均不足

1定义:在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土地、阳光、矿产、森林、水能的都是自然资源。

2.分类:

(1)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能够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属可再生资源。(土地、森林、水和水能等)

(2)总是用一些就少一些的自然资源属非可再生资源。(石油、矿产资源等)

3.特点:资源丰富,人均不足

(二)土地资源

1.利用类型: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等。耕地、林地、草地为农业用地。建设用地为非农业用地。

2.利用特点:各类土地所占比例不尽合理,主要是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人与耕地的矛盾突出。

3.分布: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的东部季风区。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mm的西部内陆地区。

4.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1)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乱占耕地。

(2)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3)全国土地日:6月22日

(三)水资源

1.我们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最多的是冰川,人类可以利用的是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2.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我国水资源的季节分配和地区分配很不均匀。

(1)从时间分配看,夏季我国降水集中,冬春季则降水少

(2)从空间分配看,我国水资源南丰北缺。兴建水库可以有效调控径流和水量的季节变化。跨流域调水是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匀的有效办法

(3)南水北调的路线和意义

3.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是解决我国缺水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四、中国的经济发展

(一)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

1.交通运输对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交通运输又比喻为经济发展的“先行官”。四大米市:无锡、芜湖、九江、长沙。以茶换马:甘肃天水

2.铁路线、公路线、航线以及航空线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生命线”。

东部地区交通运输网络密度大,西部地区交通运输网络密度较小。铁路运输是我国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

3.我国的铁路干线

(1)东西:京包-包兰线;陇海-兰新线;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

(2)南北:京哈线;京哈线;京广线;京九线;焦柳线;宝成-成昆线

(3)青藏铁路

4.交通枢纽:北京、郑州、徐州、兰州、株洲、成都等经过的铁路线

5.交通方式的特点

6.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贵重或者急需的货物而又数量不大的用航空运输;容易死亡或者变质的货物,多用公路;大宗笨重货物远距离运输,一般选择铁路或者水运

(二)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1.定义和分类: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农业。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分为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

2.农作物包括粮食作物(水稻、小麦——南宜水稻北宜麦)、油料作物(长江油菜带、黄淮花生区两大生产区)、糖料作物(南种甘蔗北甜菜)、棉花(新疆南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三大棉区)。

3.农业分布

(1)种植业:东部半湿润和湿润和平原地区,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为水田,以北是旱地。

(2)牧业:西部的高原和山地,四大牧区:新疆牧区,西藏牧区,青海牧区,内蒙古牧区

(3)林业:东北林区和西南林区,东南部人工林区

(4)渔业:东部沿海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

4.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三)工业和分布与发展

1.定义和分类:工业生产主要是从自然界取得自然资源,以及对原材料(矿产品、农产品)进行加工、再加工的过程。分为重工业和轻工业。

2.地位: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国家经济自主、政治独立、国防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3.工业的分布

(1)沿铁路线,江河和沿海分布

(2)工业基地:沪宁杭(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辽中南(最大的重工业基地),京津唐(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珠江三角洲(以轻工业为主的工业基地)

4.高新技术产业是以电子和信息类产业为“龙头”的产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很高。

(1)特点:从业人员中科技人员所占比重大;销售收入中,用于研究与开发的费用比例大;产品更新换代快。

(2)分布: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多依附于大城市,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

五、中国的地理差异

(一)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1.四大区域划分:地理位置和自然人文地理特点。

2.界线:

(1)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2)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秦岭-淮河一线

(3)青藏地区: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的分界线

3.秦岭 ——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①它是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

②大致相当于我国冬季0℃等温线;

③是我国年降水量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的地主;

④是我国半湿润地区和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⑤是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

(二)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北方地区:

1.位置范围:以东渤海、黄海,以南秦岭、淮河,以西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北,内蒙古高原以南

2.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判别:湿润、半湿润。

3.农业

主要农产品粮食作物:小麦;油料作物:花生;糖料作物:甜菜;经济作物:棉花、谷子、大豆等;

植被和果树:东北天然森林、温带水果;矿产资源:铁;主要能源:煤炭、石油;

主要水果:苹果、葡萄、梨、桃、杏、柿;

4.风俗习惯

人民主食:面食(东北,华北:盛产小麦,以面食为主;黄土高原:则以小米为主);

传统民居特点:注意防寒保温(东北,华北:土坯垒墙,砖瓦房(火炕);黄土高原:窑洞);

交通工具:传统:骡马作役蓄马车;现代:铁路、公路 运动项目:溜冰

5.生态环境及治理: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

6.主要城市:北京、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石家庄、太原、西安

南方地区:

1.位置范围:以东 东海,以南 南海,以西 青藏高原,以北 秦岭、淮河

2.气候类型: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判别:最高气温28℃~30℃,最低0℃以上;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

3.农业发展及问题

主要农产品粮食作物:水稻;油料作物:油菜;糖料作物:甘蔗;经济作物:棉花;

植被和果树:亚热带、热带经济作物和林果 主要水果:甘蔗;香蕉、荔枝、龙眼、菠萝、柑橘、桂圆、椰子;

矿产资源:有色金属;主要能源:核能和水能丰富;

4.风俗习惯

人民主食:大米

传统民居特点:注意通风散热,以南北朝向为主,瓦房屋面较陡

交通工具:传统:船舶;现代:船舶

运动项目:游泳、龙舟竟赛

5.生态环境及治理:红壤和水土流失。

6.主要城市:上海

(三)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西北地区:

1.位置范围: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内蒙古自治区,新疆,宁夏,甘肃北部1、地表景观

⑴高原,盆地为主,风蚀作用显著,多沙漠,戈壁;⑵由东向西,植被变化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2.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3.灌溉农业为主。

4.主要分布地区

①内蒙古河套平原

②宁夏平原

③河西走廊

④新疆绿洲

5.地下宝藏:煤,石油,稀土的储量大。

6.西北地区人民的生活

(1)食:牛羊肉和乳制品。

(2)住:用羊毛毡搭成的易于拆卸的毡房

(3)行:马、骆驼、小毛驴。

(4)体育项目:舞蹈、摔跤、马术。

青藏地区:

1.位置范围

横断山以西,喜马拉雅山以北,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以南: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四川省西部(面积25%,人口不足1%藏族的主要居住区,青海省东部汉族人数较多。

主要河湖有:长江、黄河、支流湟水、雅鲁藏布江、青海湖(多咸水湖,干旱,蒸发量大,冰雪补给,含盐,冰川纵横,犹如固体水库)

2.自然环境特点:高寒

3. 高原农牧业: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

主要农作物:青稞,小麦,豌豆。

主要牲畜:牦牛、藏绵羊、藏山羊

4.丰富的能源与矿产资源:太阳能,地热,柴达木盆地矿产

5.青藏地区人民的生活

(1)食:青稞面作的糌粑,焦烤或煮熟的牛羊肉。

(2)住:牧区一般居住在可以自由移动的、厚重的牦牛毡搭成的帐篷中;非牧区大多数在用石头和土坯砌成的墙体厚实的房屋中。

(3)行:牦牛

(4)体育项目:舞蹈,马术

6.保护三江源:长江,黄河,澜沧江。

六、认识省级区域

(一)北京

1.地理位置: 位于华北平原北部、东部距渤海150KM,东南临天津市、其余三面被河北省包围,

2.北京的城市职能:北京是国我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的城市

3.城市现代化

(二)香港和澳门

(三)台湾

1.地理位置:位于我的的东南沿海,北临东海,东临太平洋,南临南海,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多山的海岛(山地点2/3,玉山为最高峰,平原主要分布在台湾西部和沿海)

2.资源丰富的宝岛

森林宝库(樟树);甜岛、粮仓(甘蔗、蔗糖、水稻);水果之乡(香蕉、菠萝);矿产丰富(海盐、天然硫磺、金、铜、煤、石油);水产王国(鱼类等);祖国东南海上明珠;祖国东南盐仓。

3. 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出口导向型经济)

4.人口和大城市主要分布在西部

(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地理位置:位于我国西北边陲,从东向西南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等8个国家相邻,是国我邻国最多的省级行政区。

面积:160多万平方千米,是国我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

2.自然环境:

(1)地形:三山夹两盆,阿尔金山、准噶尔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昆仑山。

(2)气候:深居内陆

(3)河流:内流河为主,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塔里木河 距海遥远→干旱→地形闭塞,山地、高原屏障

(4)植被:荒漠为主

(5)富有特色的绿洲农业:

①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高梁;

②特色农产品:棉花、甜菜、瓜果等;

③特点:产量丰富、品质优良。

七、认识省内区域

(一)珠江三角洲

1.地理位置:位于广东省的东南部,珠江下游,毗邻港澳,与东南亚地区隔海相望。被称为我国的“南大门”。

2.有利条件:

①区位因素:地形平坦、平原广阔、气候温暖湿润、水网密布、交通便利、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人口稠密、经济发展;

②人文因素:具有对外开放的历史传统,很多地方是著名的侨乡;

③政策因素:国家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实行了“对外开放,优先发展”(设特区,全开放,先富带后富)的政策。

3.经济特点:

(1)外向型经济

(2)发展的的利条件:

①地理位置优越:紧邻港澳和东南亚地区;

②海陆交通运输便利;

③很多地方是著名的“侨乡”。

(3)经济模式:“前店后厂”,“前店”指港澳地区,“后厂”指珠江三角洲地区

4.城镇的发展

(1)重要标志:土地利用方式显著变化

(2)原因:

①外向型经济日益繁荣;

②产业结构发生重在变化

(二)西双版纳

1.地理位置:位于云南省的南部,北回归线以南,地处横断山脉最南端,南部与老挝,缅甸接壤,还以澜沧江—湄公河与泰国、越南等水路相连。

2.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1)热带动植物王国;

(2)人文旅游资源: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傣族、哈尼族、布朗族等13个民族在这里合睦相处,他造并保留了各自别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如傣族的泼水节等。

(3)国家政策的鼓励、支持。

八、认识跨省区域

(一)黄土高原

1地理位置和范围: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跨越了晋、陕、甘、宁四省区。

2.黄土高原的形成:风成说:认为黄土是由其它地方由风吹来形成的。其它学说:水成说,风水雨相说。

3.严重的水土流失

(1)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

①地形一般为山区,并且坡度较大;

②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份,且多暴雨;

③黄土结构疏松,许多物质易溶于水;

④地表光秃裸露,缺少植被的保护。

人为因素:①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面植被;

②开矿、修路的基本建设不注重水土保持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同时将大量的废土石随意向河沟倾到,造成新的沙土流失。

4.生态建设措施:

①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

②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

5.解决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措施:

①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②把生态环境脆弱区的人口迁移到其它地方去,建立移民新村;

③政府部门要大力宣传,向农民提供粮食和补贴,使他们响应退耕号召,积极进行生态建设;

④黄土高原在进行生态建设过程中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发展多种经营,提高收入,解决黄土高原人多地少的问题。

(二)长江沿岸地区

1.地理位置和范围:长江沿江地带东起上海,西至四川攀枝花,东西绵延3000多千米;

2.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①地势低平,以平原、丘陵为主;

②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好;

③河网密布,湖泊众多,水资源丰富;

④自然资源丰富。

3.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

沿江地带的城市:上海、南京、武汉、重庆四个特大城市,以及以它们为中心形成的四大城市密集区。

4.沿江地带的工业:四大工业基地,四大“工业走廊” 5.生态环境及治理:

九、走向世界的中国

1.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2. 在世界中发展




初二地理会考的答题技巧

一、仔细读图,看清图示。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这几年的结业考试都非常重视对地图知识的考查,直接考图和间接考图的比重占到百分之五十左右。因此,学生应该对各类地理图像、图表的特点和作用认真掌握。在答题时认真看清图像。图表中所表现的内容,认真分析图中的组成要素,图中的有用条件和迷惑条件,特别是图中有无指向标,图例和注记等容易忽略的内容,做到准确、全面而有效地从图示材料中提取显性的和隐性的信息,并要注意将图像、图表资料与文字资料有机的结合起来,加以灵活运用。

二、 认真检查,查缺补漏。

检查答卷是保证答题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应做到:一是再审题,看看题中所给的已知条件都用上了没有,有无文不切题的情况;二是多端思维,根据一题多解的方法,想一想有无更好解题方案,多方验证答案的正确性;三是发现有错不要轻易改动,三思而后行,特别是拿不准的答案,要相信自己的第一次直觉是对的。

三、认真审题,读懂题意。

审题实际上是一个审视题意,分析解题条件的思维活动过程,考生应具备从文字和图表、数据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能够对提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和运用,解决试题中提出的问题。要达到这个要求,考生首先必须能够读懂题意,找出关键词,把握试题中心含义,以及试题做题要求,一般的我们要求在审题中做到以下几点:

1、分析题中所给的解题条件,如:明示条件、潜在条件、转换条件等,进而确定如何利用这些条件来解题,注意题中有无附加的特殊规定。

2、注意题中的方位词、数量词、连接词。

3、辨清试题类型、性质、明确答题思路、中心内容及解题方法。

4、考虑从大脑知识库中提取哪些有效知识,紧扣哪些得分点,考虑好先答什么,后答什么,应列出哪些论点论据。

四、 注意答题技巧,提高语言表述准确性。

全卷分成两次做较好。首先做容易的题,有把握的题。这样可以避开绊脚石——难题,越答越顺手,增强信心,同时把该拿的分都拿到了;然后再做难题,这样就给第二次做题留下了充足时间,想得更周全,胜率更大。做难题时要做到舍得放弃,一条思路想不通,赶快另辟蹊径,否则,冥思苦想,弄得头昏脑胀影响后面答题,得不偿失。

中学地理学习方法及技巧

一、了解知识系统掌握内容结构

区域地理的知识系统一般都是从总论到分论。总论从宏观上了解自然条件,如位置、地形、气候、河湖、生物、资源等;还有人类活动如农业、工业、商业、旅游业、交通、人口、城市等。分论按分区论述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发展状况、人文景观、人地协调发展等,以及地域之间的差异。掌握知识的层次、脉络及相互关系,绘出知识系统图或列出系统联系表,是复习的重要环节。

结构是局部知识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概括。复习时一般先要了解其组成要素,然后再考虑其相互关系,绘出结构式或关系式。如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与其他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地形包括地势、地形类型及分布、地形特征及成因、特殊地貌等;气候包括气候因素、气候要素、气候特征、气候类型、气候分布、气候资源、气象灾害等;河流包括源流概况、水文特征、各段划分、利用与改造等;湖泊包括类型、特征、演变、利用等;工业包括部门、布局、产品与市场、原料与能源、资金与技术等;农业包括类型、分布、作物或产品、耕作制度等;交通包括类型、路线、作用或意义、枢纽站或港口等;城市包括职能、规模、位置特点、发展方向等。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主要有因果关系、主次关系、并列关系、包含关系等。绘制图表时可把组成要素列在方框内,然后根据它们的关系分别用箭头、大括号、破折号等联系起来。

二、重视空间分布建立联系线索

地理事物的存在,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变化,都需要依存于一定的空间位置,在此基础上才有空间联系、空间结构,以及空间思维、空间想像的出现。这一切要密切结合有关图像,以具体的地理事物空间分布为凭借,展开想像,拓宽思路,建立联系线索,使知识多方联系,形成网络,便于提取应用。例如:七大洲和曲大洋,要从名称、位置、轮廓进行读图记忆,再了解界线及相互关系,最后还要从图上掌握通过该大洲或大洋的重要经纬线,或通过其中部的经纬线,以作为参照。

在掌握某项地理事物空间位置的基础上,即可进一步联系记忆其他地理事物,形成联系线索。如:七大洲四大洋——板块分布——全球火山地震带一年轻的褶皱山及其附近的高原——古老的高原——世界重要的平原——世界大河的分布。又如:七大洲四大洋——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洋流的分布——气候类型分布——世界自然带分布。并由此可联系植被类型的分布——农作物的分布——农业类型分布——土地利用类型等。

再如:把城市、交通线、区域三者联系起来,按点、线、面结合,点连线,线穿点,点线带面,来思考点的分布规律、线的延伸方向、面的区域特征。这都需要以图像上的地理事物分布为基础,才能分析联系、总结规律、综合特征、类比差异、了解发展变化,使地理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便于记忆、理解和应用。

三、掌握图像要领熟悉判读技能

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建立空间概念和发展形象思维都需要以图像作为主要媒介。运用地理图像是地理学习的特色和优势,也是复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学具。地理图像类型很多,如各种地理事物分布图(可分综合图与专题图)、地理原理示意图、地理景观图(单项或综合、自然或人文)、各种等值线图、各种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模式图(成因、过程、分布)、系统联系框图等。它们或展示了地理事物的分布位置,或说明了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变化过程,或展现了地理事物的具体情况,或以数据图表的形式反映它们的数量特征,或从多个侧面显示它们的内部状况、成因剖析、阶段特征、分布规律、结构关系等,以直观形象的手段帮助我们理解、记忆、分析、比较,因此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掌握主要图像的组成要素、绘图要领,并进而熟悉判读技能。

在众多图像的判读技能中,尤其要注意等值线图的判读。以等高线图的判读为例,先要阅读等高线图中的等高距数据,然后看高度递增或递减的方向,最关键的是观察线间点和线上点高度的差异,如线间点高于线上点,则线间点的连线为分水线,地形为山脊;反之,如线间点低于线上点,则线间点的连线为集水线,地形为山谷。

由以上判读要领可迁移到其他等值线的判读上。如等高线图中的分水线(地形为山脊),可相当于等压线图中的脊线,因而可判断为高压脊;在等温线图上即表示气温比同纬度地区高;在等水温线图上则表示有暖流经过。同理,等高线图中的集水线(地形为山谷)可相当于等压线图中的槽线,因而可判断为低压槽;在等温线图上即表示气温比同纬度地区低;在等水温线图上则表示有寒流经过。

此外,两条等值线之间如有一闭合曲线,其数值的判定要领是:如闭合曲线上数值与低值相同,则表示其内部比周围数值低;反之,如闭合曲线上数值与高值相同,则表示其内部比周围数值高。据此可以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或说明该项等值线所显示的特征。

对于各种统计图表的判读,要掌握绘图的要领,知道纵横坐标的含义,了解不同形式的图表所表现的内容和意义(如柱状、折线、曲线、饼状、扇状、三角形、金字塔形等),经过判读,可说明特征、比较差异、分析原因、预测趋势、根据定量分析作出定性结论。

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柱状图也是常用来分析气候特征或判断气候类型的图表。要注意先根据气温曲线的走势来判断所在半球,波峰式为北半球(7月气温高),波谷式为南半球(1月气温高);再看月平均气温数值高低来判断所在温度带,同时计算年较差来分析气温变化;根据降水的月份分配看雨季的长短和迟早,还可大致计算一下年降水总量;最后把气温和降水二者结合起来分析,得出气候特征(如终年高温多雨、雨热同季、夏干冬雨、温凉湿润、降水均匀、炎热干早等),从而判断气候类型。

四、综合区域特征类比区域差异

区域地理是多项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有机组合。复习区域地理,重要的就是要掌握区域特征,了解区域差异,并懂得因地制宜的道理。对中国区域地理不要局限于教材中的四大分区,还要外延至: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秦岭一淮河以北与秦岭一淮河以南、外流区与内流区、中国地势的三级阶梯、经济发展的三个地带,以及工业区、农业区、旅游区、高新技术产业区、经济特区等。世界地理也不要局限于教材中出现的13个分区和8个国家,也应外延至:大洲、大洋、重要海域、世界气候区、全球地形分布、自然带、工业区、农业区等。

区域特征就是自然和人文要素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体现。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于所处的位置、所具备的条件、影响的因素有别于其他地区,因此形成该地区所独有的特征。区域差异是不同地区因自然条件、历史沿革、经济发展、文化景观、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不同而形成的差异。了解认识并综合区域特征。分析比较区域差异,以便“因地制宜”地确定发展方向,制定国土开发整治或改造措施,并进而认识和理解我国地理国情、基本国策及有关政策法规。这是复习中国地理应该注意的。世界地理则应注意各大洲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与整体性,并了解资源分布与全球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对当前世界中的地缘政治敏感区、尖锐区、自然灾害多发区、经济持续增长区、高科技产业集中区、战略资源丰富区、海陆交通枢纽区、生态环境脆弱区等,应掌握一二案例进行分析。目的在于学会方法,切忌堆砌大量所谓热点焦点,进行猜题押宝,那是与“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思想背道而驰的。


    778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