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学习宝典 > 中考 > 中考试题 > 语文 > 中考语文试卷真题及答案解析免费

中考语文试卷真题及答案解析免费

梦荧0分享

中考语文试卷真题及答案解析免费下载

对于初三学生来说,中考语文要怎么复习呢?快来做一份中考语文试卷真题吧。以下是小编准备的一些中考语文试卷真题及答案解析免费,仅供参考。

中考语文试卷真题及答案解析免费

中考语文试卷真题

一、积累与运用

1.(2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菜畦(qí) 粗犷(kuàng) 褴褛(lǚ) 戛然而止(jiā)

B.蹒跚(pán) 徘徊(huái) 颓唐(tuí) 抑扬顿挫(cuò)

C.恣睢(zì) 教诲(huì) 拯救(zhěn) 吹毛求疵(chī)

D.沉淀(diàn) 炽热(zhì) 鄙薄(pǐ) 桀骜不驯(jié)

2.(2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峻工 精粹 有恃无恐 一愁莫展

B.妨碍 震憾 再接再励 迫不及待

C.追溯 蛰伏 矫揉造作 怒不可遏

D.脉博 赝品 川流不息 谈笑风声

3.(2分)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我的家乡风光秀丽,独特的喀斯特地貌造就了风光旖旎的奇山异水。这里青山巍峨,层峦叠嶂;这里翠竹婆娑,彩蝶飞舞;这里清流湍急,惊涛拍岸,令人叹为观止……每到节假日,游客纷至沓来,络绎不绝。远远望去,游人如织,人声鼎沸,一派热闹景象。

A.风光旖旎 B.叹为观止 C.纷至沓来 D.人声鼎沸

4.(2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举办知识竞赛活动,让同学们更深刻地了解百年大党的辉煌历程。

B.能否坚持每天锻炼一小时,是一个人有健康体魄的保证。

C.实施“乡村振兴”政策,政府不但要给予乡村经济上的帮助,而且要在观念上引导农民共建美丽、富饶、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D.为规范教育惩戒行为,教育部颁布并制定了《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

5.(2分)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规范的一项是(  )

A.这所美丽的乡村小学规模不大,全校只有四、五百学生。

B.我们练书法要注意字体特点:楷书要横平竖直,结构方正。行书讲究点化萦带,笔意活泼。草书则笔画连绵,结构简省。

C.家乡熟悉的树木、村庄、桥梁……等都在不停地后退,渐渐模糊不清了。

D.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6.(2分)选出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诗人,《饮酒》是其辞官归隐后写的一组五言古诗,共20首。

B.新闻是新近发生或变动的事实信息,其基本特征是“用事实说话”,要素包括: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如何。

C.中秋节又称团圆节,主要习俗有赏月、观潮、插茱萸、吃月饼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诗人中秋之夜抒发思亲之情的名句。

D.科举考试中,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分别是解元、会元、状元,“三元及第”就是指乡试、会试、殿试中都取得第一名。

二、现代文阅读(一)

7.(4分)说明文阅读。

把核废料发送到太空?

①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太平洋海域发生地震及海啸,导致福岛核电站放射性物质泄漏到外部,造成严重的环境后果。为缓解危害,需要大量海水和淡水进行冷却,但由于其与损毁堆芯直接接触,产生了大量放射性废液。这些废液虽然已经被处理过了,但还是比核电站在正常运行下排放的普通冷却水有更高的放射性,一旦排入海中,整个太平洋沿岸的国家都可能受到影响。无怪乎日本政府近期决定以海洋排放方式处理福岛核电站的核废水,受到了本土渔业、周边国家的抗议以及多国的谴责。

②核废料对生态及人类危害极大。核废料放出的射线会对生物体造成辐射损伤,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可逆的伤害。而且,核废料的放射性不能人工消除,只能靠其自身衰变减少,对人类的威胁可以持续几万年甚至数亿年。核废料可以根据其辐射量的大小分为低、中、高级别。人们对核废料的处置也按照中低级别和高级别区别对待。

③处理中低级别的核废料相对简单,虽然它们占到了所有核废料中的99%,但它们的半衰期一般为几十年,危害相对较低。目前已有包括我国在内的多个国家成功地将中低级别的核废料封闭到核废料处置场。

④对于高放射性核废料的安全处理方法就不那么简单了。有人曾提出用火箭把高放废料送到宇宙空间;有人提出了冰盖处置法,具体做法就是把高放废料放置在南极或北极的冰盖上,由高放废料本身产生热量融化冰层,使废料桶最后沉到冰层底部,从而被永久隔离;还有人提出将核废料罐装永久沉入4000米以下的深海底部,让海床底部厚实的土质吸收放射性物质。但由于种种原因,以上这些方法目前仅停留在设想阶段。

⑤经过多年的试验与研究,目前世界上公认的最安全可行的方法就是深地质处置方法。即将高放废料保存在地下深处的特殊仓库中永久保存——绝大部分国家都是这么做的。从2004年开始,芬兰就在北极圈附近动工开建一个规模庞大的核废料永久处理库,并已于2020年年底开始投入使用。放置核废料的地下仓库,开挖于地下500米青灰色马岩层当中。按照设计,这个填埋场将放置9000吨左右的核废料,然后完全封闭。至少十万年内不会发生泄露事故。由于背靠芬兰西部的花岗岩基岩(已存在18亿年),该设施的稳定性也能得到保障。地下温度和湿度都很低,这对于核废料的安全储存非常重要。至于这些核废料究竟能否保存10万年,恐怕只有时间才能给出答案。

(选自《青年文摘》,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明确了说明对象是核废料,由此可见本文是一篇直观易懂的事物说明文。

B.本文采用了时间顺序,依次说明核废水处理事件、核废料的危害和安全处理方法三个方面。

C.第④段的画线句子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冰盖处置法的概念。

D.第⑤段的加点词“恐怕”表推测,说明其间可能还有其它因素影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下列说法与原文内容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A.日本政府近期打算向海洋排放核废水遭到抗议和谴责,因为它用于处理突发事件产生的冷却水比核电站排放的普通冷却水危害更大。

B.占到了所有核废料中的99%的中低级别的核废料,与高放废料相比,它的危害虽然相对较低,但如果不正确处理,依然会对生态及人类造成危害。

C.安全处理高放射性核废料的常用方法有:运送宇宙法、冰盖处置法、深海放置法、深地质处置法。

D.芬兰的核废料永久处理库可完全封闭9000吨左右的核废料,理论上至少10万年内不会发生泄漏事故。

8.(4分)议论文阅读。

精进之道

①成就美好人生离不开“精进”。

②什么是精进?“精”,精者无杂,是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做好一件事情。是对学习,对工作,对事业精益求精、专注投入的精神状态。“进”,是一种“锲而不舍”的钻劲,是为达到目标不懈付出努力的进取行为。“精进”也是勤勉、奋斗,不懈怠、不偷懒的代名词。

③“精进”体现为一个人学习、工作、做事精神态度上奋发有为的“精气神”,有“想干事”的强烈愿望,有“干成事”的专注和热情。表现为工作水平及做事技艺上的精益求精,肯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精进”的结果是出色完成工作任务,取得预期或超预期的做事结果,是“做成事”的圆满。中科院院士、“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长年在手术台工作,他用手指在病人腹腔中一摸,就能准确找到需要处理的血管。他的右手食指指尖畸形歪曲,像个钩,这是长年累月拿手术刀自然形成的。这背后,是对病患无私的大爱,是对业务长年累月的精益求精,是对工作数十年如一日燃烧似的热情。他的一生,是对“精进”精神最好的诠释。

④学习、工作、做事要“精进”,修身、立德也要“精进”。进德,你则会处理好周围的人际关系,成为一个大家敬佩的人;修业,你则会提升自己的能力,遇事有主见,是团队的主心骨,遇到什么问题都能解决,人人信赖,人人敬服。做到这两件事,你就是大家心中的强者,自带光环。把这两件事都做好,离成功的彼岸就不再遥远。

⑤大凡有成就的人,定然是精进之人。勤奋工作是精进,热爱工作,全身心投入工作是人生价值的体现,“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是勤奋工作至高境界的写照;锲而不舍是精进,做人做事都需要一种钉钉子的精神,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日行三省是精进,日日反省,时时改过,修身立德,是做人做事之本。

⑥成就美好人生离不开“精进”。“精进”之道,就是人生大道。

(摘自《金华日报》,有删改)

(1)下列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精进之道。

B.成就美好人生离不开“精进”。

C.学习、工作、做事要“精进”,修身、立德也要“精进”。

D.“精进”之道,就是人生大道。

(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论证思路清晰,结构完整,采用并列式结构展开论述。

B.第②段首句以设问形式,引出对本文论题的阐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C.第③段举吴孟超院士的事例,证明了“学习、工作、做事要‘精进’”的观点,增强了论述的说服力。

D.“曾国藩先生说过,人生只有进德、修业两件事靠得住”这句话,可以放到第④段中作为道理论据用来论证本段的观点。

三、古诗文阅读

9.(12分)文言文阅读。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②,千里之马至者三。

(《战国策•千金求马》)

【注】①涓人:国君身边的侍从。②期年:满一年。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B.食之不能尽其材/千里之马至者三买

C.其真无马邪/其首五百金

D.骈死于槽枥之间/涓人言于君曰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执策而临之(面对)

B.策之不以其道(马鞭)

C.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同“返”,返回)

D.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买)

(3)下列对【甲】【乙】文段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朗读节奏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B.【甲】文托物寓意,把贤君比作伯乐,把未被发现的人才比作千里马,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

C.与【甲】文的以议论为主不同,【乙】文以记叙为主,叙述“涓人”用重金购买死马的头,刺激各地献来宝马,不满一年即成功收获好几匹千里马的故事。

D.【甲】【乙】两文都涉及“千里马”,然而千里马的境遇却迥乎不同。【甲】文中的千里马被埋没,【乙】文中的千里马受到重视。

(4)把【甲】【乙】两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古之人君,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5)有人认为【甲】文中“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有其时代的局限性,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阐述。

10.(4分)诗词赏析。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古代诗词中不同题材的诗词为了表达不同的情感会用到不同的意象。请说说上文所属题材类别并写出两个最具代表性的意象。

(2)下列哪一项与词人的心情最接近?请加以判断并简要分析。

A.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D.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四、诗文默写

11.(8分)用课文原句填空。

(1)青青子衿, 。(《诗经•子衿》)

(2)山重水复疑无路, 。(陆游《游山西村》)

(3) ,琅琊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4)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次北固山下》一诗中,王湾在描写景物、节令时,写下了令其名声大振的蕴含着时序交替自然理趣的名句“ , 。”

(6)词一般上阕叙事写景,下阕议论抒情。《沁园春•雪》中,用“ ,

”—句在词的内容上作巧妙的转换。

五、综合性学习

12.(3分)名著阅读。

公主闻言,忙忙走出洞门来。只见行者提着两个孩子,站在那高崖之上,意欲往下掼。慌得那公主厉声高叫道;“那汉子,我与你没甚相干,怎么把我儿子拿去?他老子利害,有些差错,决不与你干休!”

(1)以上文段选自《西游记》第三十一回《猪八戒义激猴王 孙行者智降妖怪》,文中公主是 国(国名)三公主百花羞,十三年前被一阵狂风摄到山洞,被  (名字)强占为妻,生儿育女。行者抓住这两个孩子是要跟公主交换

13.(3分)名著阅读。

我一边和A谈话,一边深感兴趣地观察着他,因为在中国,像其他许多红军领袖一样,他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确乎有着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他讲英语有点迟缓,但相当准确。他对我说已有五年不讲英语了,这使我感到惊讶。

以上文段选自的《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根据实地采访写成的不朽名著,文章以作者采访为线索,在以上选文中采访了A  (人名)。全书记叙他紧接着又到保安采访了 (人名),途中从随从李长林口中了解到贺龙二三事,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贺龙凭借 建立了一个苏区的传奇故事。

14.(2分)名著阅读。

“您可以说,”船长对我说,“这人不懂得法语。”我最后看一下伤员,然后回答;“这人在两小时内就要死了。”“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救他吗?”“没有。”尼摩船长的手抖起来,几滴眼泪从他的眼中流出来了。从前我以为他是不会哭的。

以上文段选自法国作家 (人名)的《海底两万里》,请结合全文说说“我”之前为什么认为船长不会哭?

15.(6分)河池,青山绿水遍布,名胜古迹众多,民风民俗淳朴,特色美食丰富。为继承和弘扬河池的民族传统文化,学校开展以“我身边的文化遗产”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建筑、艺术品等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1)【明文化】下面是小方同学在我市境内搜集到的考察材料,请你帮他把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的选项填写到横线上并说明理由。

①红七军标语楼

②《拔哥的故事》

③彩调剧《刘三姐》

④“惟仁者寿”牌匾

非物质文化遗产:

理由:

(2)【策活动】你参与活动方案的策划,请将方案补充完整。

示例:活动项目一:探名胜古迹→活动形式一:“家乡美”摄影展

活动项目二: →活动形式二:

(3)【制名片】你外地的好朋友来河池旅游,请你参照示例,从“粽子”“豆腐圆”“河池煮粉”三种美食中任选一种,制作美食名片向他推荐。

示例:

美食:五色糯米饭

推荐语:艳丽的色彩,软糯的滋味,寄寓生活多彩、期盼五谷丰登。

美食:

 

 

推荐语:

 

 

六、现代文阅读

16.(2分)阅读下文回答以下各题。

落在童年的雨

①陪儿子从培训机构出来,暴雨已经下了近半个小时,它还在撒着怒气,丝毫没有就此罢休的苗头。

②雨水顺着马路由高坡向低处流淌,淹没了井盖,洗净了驶过的车轮,我的思绪随着雨水上涨,漫延到我的童年——

③那个骄阳似火的暑假,田野里到处散播着丰收的喜讯。父母亲望着南边犯愁,他们必须赶在那团乌云飘来前,将水稻割完,把脱粒的稻谷平铺在晒谷场和屋顶平台上,利用乌云裹挟而来的强烈热浪和强劲疾风,草草地让稻谷迅速脱水,收拢后堆放在避雨的角落。

④风越刮越猛,吹过殷实的田野,翻滚金色的巨浪。只见父亲顺着风奔跑,母亲挑着一担稻谷,艰难缓慢地挡住风吹去的方向,我扛着小半袋刚刚收获的稻谷跟在母亲背后,编织袋里汇集的泥水从最低的一角流淌出来,顺着我的肩膀,渗透我的衣服,一股掺杂着稻谷芳香和汗水咸味儿的气息扑鼻而来。

⑤风夹着清凉的湿气,父亲已经在屋顶平台上手忙脚乱,从他所站的位置,我猜想他已经完成了大部分稻谷的收拢重任。风越来越沉,被水汽拖累。风止,雨至。急切的雨子弹似的击中我的肩背,打得“啪啪”作响,一瞬间,我和母亲被蜂拥而至的雨柱团团包围,前方、后背、左边、右侧,一片片混沌不清的迷雾,一声声万马齐喑的嘈杂,一股股尘埃落定的泥腥。我紧跟着母亲,她在我前面蹒跚地行走,箩筐里的稻谷沾上雨水,担子变得越来越沉,脚下的耕基路变得泥泞不堪,每一步都变得艰难。

⑥前面是一个小土坡,母亲试图踩上去,右脚落上去时用力踩实,人和扁担歪成斜坡状,左脚想跟进时,一个踉跄,连人带筐翻倒在土坡下,稻谷洒落在泥泞的路面和稻田里。母亲瘫坐在泥里,重担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她回头看着我,强忍着没有哭出,只是长长地叹了口气。我赶紧上前把母亲扶起,和母亲一起把洒落的稻谷捧入箩筐。雨丝毫没有停息的意思,父亲出现在雨幕中,接过母亲肩上的担子,母亲接过我肩上的编织袋。父亲冲在前面,母亲紧跟其后,我踩着他们踩过的脚印。我们冒雨前行,被雨幕遮蔽,被声响掩埋,被凉气冲淡,消失在旷野的乡间骤雨中。

⑦那一刻,我懂得了父母的艰辛,懂得了生活的不易。那场雨后,我慢慢长大,慢慢变得少年老成,那年我10岁。

⑧“爸爸,我们打电话给妈妈,让她来接我们吧。”雨还在下,我和儿子站立在楼道里。一个想法急切地跳了出来,“儿子,要不我们冒雨走回家吧?”他愣了一下,然后欣然接受。

⑨我拉着儿子的手,漫步走在雨中。雨水肆无忌惮地泼洒,湿透的衣衫紧紧裹着我们的身体,雨水浸透衣服,渗入身体的每一个毛孔,清爽却带着一丝凉意。

(选自《散文选刊》,作者李零,有删改)

(1)作者在文中插叙了哪件往事?请简要概括。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第①段进行赏析,并说说本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

(3)结合语境,赏析第⑥段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父亲冲在前面,母亲紧跟其后,我踩着他们踩过的脚印。

(4)文章以“落在童年的雨”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5)第⑧段中“我”为什么“急切”地跳出一个想法?儿子为什么“愣”了一下?之后“欣然接受”说明了什么?

七、写作

17.(50分)按要求写作。

请以“自带光芒的小善”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结尾必须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积微善,成大德,看似微不足道的善事,却自带光芒!(2)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600字以上。(3)不得抄袭本试题卷中的阅读材料,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中考语文试卷真题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2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菜畦(qí) 粗犷(kuàng) 褴褛(lǚ) 戛然而止(jiā)

B.蹒跚(pán) 徘徊(huái) 颓唐(tuí) 抑扬顿挫(cuò)

C.恣睢(zì) 教诲(huì) 拯救(zhěn) 吹毛求疵(chī)

D.沉淀(diàn) 炽热(zhì) 鄙薄(pǐ) 桀骜不驯(jié)

【分析】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音。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解答】A.有误,“粗犷”的“犷”应读作“guǎng”,“戛然而止”的“戛”应读作“jiá”。

B.正确。

C.有误,“拯救”的“拯”应读作“zhěng”,“吹毛求疵”的“疵”应读作“cī”。

D.有误,“炽热”的“炽”应读作“chì”,“鄙薄”的“鄙”应读作“bǐ”。

故选:B。

【点评】字音是基础部分常考的知识点之一,平时要做好字词积累,答题时认真辨析。

2.(2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峻工 精粹 有恃无恐 一愁莫展

B.妨碍 震憾 再接再励 迫不及待

C.追溯 蛰伏 矫揉造作 怒不可遏

D.脉博 赝品 川流不息 谈笑风声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辨析。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做好积累。字形的积累尤其要注意同音字,又要注意形似字。

【解答】A.有误,“峻工”中的“峻”写作“竣”,“一愁莫展”中的“愁”写作“筹”。

B.有误,“再接再励”中的“励”写作“厉”,“震憾”中的“憾”写作“撼”。

C.正确。

D.有误,“脉博”中的“博”写作“搏”,“谈笑风声”中的“声”写作“生”。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问题,主要依靠平时的积累,对同音字和形似字分类做好整理。

3.(2分)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我的家乡风光秀丽,独特的喀斯特地貌造就了风光旖旎的奇山异水。这里青山巍峨,层峦叠嶂;这里翠竹婆娑,彩蝶飞舞;这里清流湍急,惊涛拍岸,令人叹为观止……每到节假日,游客纷至沓来,络绎不绝。远远望去,游人如织,人声鼎沸,一派热闹景象。

A.风光旖旎 B.叹为观止 C.纷至沓来 D.人声鼎沸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此题,我们平时要积累大量的成语,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

【解答】ABC.正确。

D.有误,人声鼎沸: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不符语境。

故选:D。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辨清词语的感情色彩,还要结合语境分析其运用是否恰当。

4.(2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举办知识竞赛活动,让同学们更深刻地了解百年大党的辉煌历程。

B.能否坚持每天锻炼一小时,是一个人有健康体魄的保证。

C.实施“乡村振兴”政策,政府不但要给予乡村经济上的帮助,而且要在观念上引导农民共建美丽、富饶、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D.为规范教育惩戒行为,教育部颁布并制定了《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

【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能力。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成分赘余等。先通读所有句子,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解答】A.有语病,成分残缺,可删去“通过”或“让”;

B.有语病,两面对一面搭配不当,可将“能否”删去;

C.正确;

D.有语病,词序不当,可将“颁布”与“制定”交换位置。

故选:C。

【点评】辨析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饰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5.(2分)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规范的一项是(  )

A.这所美丽的乡村小学规模不大,全校只有四、五百学生。

B.我们练书法要注意字体特点:楷书要横平竖直,结构方正。行书讲究点化萦带,笔意活泼。草书则笔画连绵,结构简省。

C.家乡熟悉的树木、村庄、桥梁……等都在不停地后退,渐渐模糊不清了。

D.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分析】本题考查标点符号使用正误的辨析。解答此题,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的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

【解答】A.有误。“四、五百”不用顿号。

B.有误。“楷书……;行书……;草书……”三个内容之间是并列关系,应该用分号。

C.有误。“……”省略号和“等”不能连用。

D.正确。

故选:D。

【点评】解答此题,注意熟记分号、冒号、引号、括号、叹号、问号的用法,重点注意句子中分层时逗号、顿号、分号的综合运用,以及引号和冒号的综合应用。还要根据语句关系判断标点运用是否正确。

6.(2分)选出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诗人,《饮酒》是其辞官归隐后写的一组五言古诗,共20首。

B.新闻是新近发生或变动的事实信息,其基本特征是“用事实说话”,要素包括: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如何。

C.中秋节又称团圆节,主要习俗有赏月、观潮、插茱萸、吃月饼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诗人中秋之夜抒发思亲之情的名句。

D.科举考试中,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分别是解元、会元、状元,“三元及第”就是指乡试、会试、殿试中都取得第一名。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文体知识、作家作品的识记能力。做这类题目时,学生必须对所考查的作品内容及作家十分了解。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解答】ABD.正确;

C.有误,插茱萸是重阳节的习俗。

故选:C。

【点评】解答文学常识类试题,关键在平时的识记与积累。

二、现代文阅读(一)

7.(4分)说明文阅读。

把核废料发送到太空?

①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太平洋海域发生地震及海啸,导致福岛核电站放射性物质泄漏到外部,造成严重的环境后果。为缓解危害,需要大量海水和淡水进行冷却,但由于其与损毁堆芯直接接触,产生了大量放射性废液。这些废液虽然已经被处理过了,但还是比核电站在正常运行下排放的普通冷却水有更高的放射性,一旦排入海中,整个太平洋沿岸的国家都可能受到影响。无怪乎日本政府近期决定以海洋排放方式处理福岛核电站的核废水,受到了本土渔业、周边国家的抗议以及多国的谴责。

②核废料对生态及人类危害极大。核废料放出的射线会对生物体造成辐射损伤,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可逆的伤害。而且,核废料的放射性不能人工消除,只能靠其自身衰变减少,对人类的威胁可以持续几万年甚至数亿年。核废料可以根据其辐射量的大小分为低、中、高级别。人们对核废料的处置也按照中低级别和高级别区别对待。

③处理中低级别的核废料相对简单,虽然它们占到了所有核废料中的99%,但它们的半衰期一般为几十年,危害相对较低。目前已有包括我国在内的多个国家成功地将中低级别的核废料封闭到核废料处置场。

④对于高放射性核废料的安全处理方法就不那么简单了。有人曾提出用火箭把高放废料送到宇宙空间;有人提出了冰盖处置法,具体做法就是把高放废料放置在南极或北极的冰盖上,由高放废料本身产生热量融化冰层,使废料桶最后沉到冰层底部,从而被永久隔离;还有人提出将核废料罐装永久沉入4000米以下的深海底部,让海床底部厚实的土质吸收放射性物质。但由于种种原因,以上这些方法目前仅停留在设想阶段。

⑤经过多年的试验与研究,目前世界上公认的最安全可行的方法就是深地质处置方法。即将高放废料保存在地下深处的特殊仓库中永久保存——绝大部分国家都是这么做的。从2004年开始,芬兰就在北极圈附近动工开建一个规模庞大的核废料永久处理库,并已于2020年年底开始投入使用。放置核废料的地下仓库,开挖于地下500米青灰色马岩层当中。按照设计,这个填埋场将放置9000吨左右的核废料,然后完全封闭。至少十万年内不会发生泄露事故。由于背靠芬兰西部的花岗岩基岩(已存在18亿年),该设施的稳定性也能得到保障。地下温度和湿度都很低,这对于核废料的安全储存非常重要。至于这些核废料究竟能否保存10万年,恐怕只有时间才能给出答案。

(选自《青年文摘》,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明确了说明对象是核废料,由此可见本文是一篇直观易懂的事物说明文。

B.本文采用了时间顺序,依次说明核废水处理事件、核废料的危害和安全处理方法三个方面。

C.第④段的画线句子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冰盖处置法的概念。

D.第⑤段的加点词“恐怕”表推测,说明其间可能还有其它因素影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下列说法与原文内容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A.日本政府近期打算向海洋排放核废水遭到抗议和谴责,因为它用于处理突发事件产生的冷却水比核电站排放的普通冷却水危害更大。

B.占到了所有核废料中的99%的中低级别的核废料,与高放废料相比,它的危害虽然相对较低,但如果不正确处理,依然会对生态及人类造成危害。

C.安全处理高放射性核废料的常用方法有:运送宇宙法、冰盖处置法、深海放置法、深地质处置法。

D.芬兰的核废料永久处理库可完全封闭9000吨左右的核废料,理论上至少10万年内不会发生泄漏事故。

【分析】文章介绍了核废料产生的原因、分类及处理方法。读懂文章,结合学过的说明文知识和平时的生活积累作答即可。

【解答】(1)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A.有误,本文介绍的是核废料的产生、分类及处理方法,所以是事理说明文。

B.有误,介绍核废料的产生、危害、分类及处理方法,所以是逻辑顺序。

C.有误,画线句子只是介绍了冰盖处置法的具体做法,属于作诠释,不是下定义。

D.正确。

故选:D。

(2)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ABD.正确。

C.有误,“但由于种种原因,以上这些方法目前仅停留在设想阶段”说明运送宇宙法、冰盖处置法、深海放置法都没有实现。

故选:C。

答案:

(1)D

(2)C

【点评】做此类题目要熟练掌握说明文的相关知识,对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等内容要能信手拈来,确切理解文章的含义,不能偏颇。

8.(4分)议论文阅读。

精进之道

①成就美好人生离不开“精进”。

②什么是精进?“精”,精者无杂,是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做好一件事情。是对学习,对工作,对事业精益求精、专注投入的精神状态。“进”,是一种“锲而不舍”的钻劲,是为达到目标不懈付出努力的进取行为。“精进”也是勤勉、奋斗,不懈怠、不偷懒的代名词。

③“精进”体现为一个人学习、工作、做事精神态度上奋发有为的“精气神”,有“想干事”的强烈愿望,有“干成事”的专注和热情。表现为工作水平及做事技艺上的精益求精,肯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精进”的结果是出色完成工作任务,取得预期或超预期的做事结果,是“做成事”的圆满。中科院院士、“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长年在手术台工作,他用手指在病人腹腔中一摸,就能准确找到需要处理的血管。他的右手食指指尖畸形歪曲,像个钩,这是长年累月拿手术刀自然形成的。这背后,是对病患无私的大爱,是对业务长年累月的精益求精,是对工作数十年如一日燃烧似的热情。他的一生,是对“精进”精神最好的诠释。

④学习、工作、做事要“精进”,修身、立德也要“精进”。进德,你则会处理好周围的人际关系,成为一个大家敬佩的人;修业,你则会提升自己的能力,遇事有主见,是团队的主心骨,遇到什么问题都能解决,人人信赖,人人敬服。做到这两件事,你就是大家心中的强者,自带光环。把这两件事都做好,离成功的彼岸就不再遥远。

⑤大凡有成就的人,定然是精进之人。勤奋工作是精进,热爱工作,全身心投入工作是人生价值的体现,“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是勤奋工作至高境界的写照;锲而不舍是精进,做人做事都需要一种钉钉子的精神,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日行三省是精进,日日反省,时时改过,修身立德,是做人做事之本。

⑥成就美好人生离不开“精进”。“精进”之道,就是人生大道。

(摘自《金华日报》,有删改)

(1)下列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精进之道。

B.成就美好人生离不开“精进”。

C.学习、工作、做事要“精进”,修身、立德也要“精进”。

D.“精进”之道,就是人生大道。

(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论证思路清晰,结构完整,采用并列式结构展开论述。

B.第②段首句以设问形式,引出对本文论题的阐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C.第③段举吴孟超院士的事例,证明了“学习、工作、做事要‘精进’”的观点,增强了论述的说服力。

D.“曾国藩先生说过,人生只有进德、修业两件事靠得住”这句话,可以放到第④段中作为道理论据用来论证本段的观点。

【分析】文章开头第一句提出了中心论点:成就美好人生离不开“精进”。第②段首句以设问形式,引出对本文论题的阐述。第③段举吴孟超院士的事例,证明了“学习、工作、做事要‘精进’”的观点。第④段论述了“修身、立德也要‘精进’”的观点。第⑤段对第③④段进行了总结。第⑥段再次强调论点,总结全文。

【解答】(1)本题考查中心论点的概括。中心论点是议论文中作者主要表达的观点,是高度概括全文的简单明了的一句话,从句式上看中心论点是个判断句。结合题目“精进之道”,通读全文,文章开头第一句提出了中心论点:成就美好人生离不开“精进”。经过层层论证之后,最后一段再次强调中心论点,总结全文。

故选:B。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A.有误,“采用并列式结构展开论述”表述错误,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后,第②段以设问形式,引出对论题的阐述。第③④段是层层论证的方式,并非并列式结构。

BCD.正确。

故选:A。

答案:

(1)B

(2)A

【点评】明确论点的要求应满足三点:作者的观点、明确的判断、完整的句子。学会在文章中找出和概括符合观点的句子。文章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①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  ②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 ③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 ④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  ⑤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整体感知文本,进行归纳总结。

三、古诗文阅读

9.(12分)文言文阅读。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②,千里之马至者三。

(《战国策•千金求马》)

【注】①涓人:国君身边的侍从。②期年:满一年。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B.食之不能尽其材/千里之马至者三买

C.其真无马邪/其首五百金

D.骈死于槽枥之间/涓人言于君曰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执策而临之(面对)

B.策之不以其道(马鞭)

C.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同“返”,返回)

D.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买)

(3)下列对【甲】【乙】文段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朗读节奏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B.【甲】文托物寓意,把贤君比作伯乐,把未被发现的人才比作千里马,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

C.与【甲】文的以议论为主不同,【乙】文以记叙为主,叙述“涓人”用重金购买死马的头,刺激各地献来宝马,不满一年即成功收获好几匹千里马的故事。

D.【甲】【乙】两文都涉及“千里马”,然而千里马的境遇却迥乎不同。【甲】文中的千里马被埋没,【乙】文中的千里马受到重视。

(4)把【甲】【乙】两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古之人君,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5)有人认为【甲】文中“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有其时代的局限性,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阐述。

【分析】参考译文:

【甲】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虽然有名贵的马,也只能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乙】古代有一位国君,用千金的代价去买一匹千里马。三年的时间过去了,还是买不到千里马。近侍对国君说:“您把买马的任务交给我吧!”君主派他出去了三个月,买到了千里马,可马已经是死的,他用五百两金子买了那匹马的头,返回报告君主。君主大怒,说:“要你买活马,为什么用五百两金子买死马?”近侍回答说:“死马都要用五百两金子买,何况活马呢?天下的人必然知道君主您会真心买马的,千里马现在快要到了。”果然不出大臣所料,此后不到一年的时间,接连有好几个人领着千里马来见国君。国君也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千里马。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A.而:表转折/而:表转折。相同。

B.之:代词,指代千里马/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不相同。

C.其:表示反诘语气/其:代词,指代千里马。不相同。

D.于:在/于:对。不相同。

故选:A。

(2)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解释。

ACD.正确;

B.有误,“策”的意思是用马鞭驱赶。

故选:B。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有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正确的朗读节奏应该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BCD.正确。

故选:A。

(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①句的重要词语有:之,宾语前置的标志;一食,吃一顿;或,有时;尽,完;粟一石,一石粮食。整句的意思是: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②句的重要词语有:古,古代;人君,国君;以,用;求,买;得,得到。整句的意思是:古代有一位国君,用千金的代价去买一匹千里马。三年的时间过去了,还是买不到千里马。

(5)本题考查启示感悟能力。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

(1)A

(2)B

(3)A

(4)①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②古代有一位国君,用千金的代价去买一匹千里马。三年的时间过去了,还是买不到千里马。

(5)示例:我认同局限性这个观点。在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现象如同痼疾,是很难避免的,因此作者的希望很难实现。在当今这个人才辈出的时代,有了宽松的育人环境,我们在大展宏图的同时考虑的是如何增长自己的才能,为民为国做贡献。

【点评】文言文翻译方法:

对,即对译法。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

增,即增添法。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

删,即删减法。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属于这两种  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

移,即移位法。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  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以调整。

留,即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

换,即替换法。不少文言文所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不是用原词表示,翻译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

10.(4分)诗词赏析。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古代诗词中不同题材的诗词为了表达不同的情感会用到不同的意象。请说说上文所属题材类别并写出两个最具代表性的意象。

(2)下列哪一项与词人的心情最接近?请加以判断并简要分析。

A.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D.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分析】《渔家傲•秋思》是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市)时写的一首抒怀词。整首词表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及艰苦生活,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范仲淹的《渔家傲》变低沉婉转之调而为慷慨雄放之声,把有关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词里,可谓大手笔。

【解答】(1)本题考查诗词的题材和表达情感意象的把握。宋仁宗年间,范仲淹被朝廷派往西北前线,承担起北宋西北边疆防卫重任。这首词作于北宋与西夏战争对峙时期。词中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和词人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同时还表现出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是一首边塞诗。“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选择典型意象“羌管”和“霜”,渲染出萧瑟肃杀的气氛,蕴含着作者的思乡之情。

(2)本题考查诗人情感的把握。这首《渔家傲》不是令人消沉斗志之词,它真实地表现了戍边将士思念故乡,而更热爱祖国,矢志保卫祖国的真情。

A.“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以“春蚕吐丝”“蜡炬成灰”来比喻对爱人至死不渝的忠贞情感。

C.“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以归雁传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D.“挥手”这一动作体现了诗人在离别之际的乐观豁达;“班马鸣”(或“萧萧“)化用典故,表达了依依不舍之情。

故选:C。

答案:

(1)边塞诗;“羌管”和“霜”。

(2)C

译文: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点评】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四、诗文默写

11.(8分)用课文原句填空。

(1)青青子衿, 。(《诗经•子衿》)

(2)山重水复疑无路, 。(陆游《游山西村》)

(3) ,琅琊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4)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次北固山下》一诗中,王湾在描写景物、节令时,写下了令其名声大振的蕴含着时序交替自然理趣的名句“ , 。”

(6)词一般上阕叙事写景,下阕议论抒情。《沁园春•雪》中,用“ ,

”—句在词的内容上作巧妙的转换。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解答】答案:

(1)悠悠我心

(2)柳暗花明又一村

(3)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4)入则无法家拂士(注意“拂”的书写)

(5)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6)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五、综合性学习

12.(3分)名著阅读。

公主闻言,忙忙走出洞门来。只见行者提着两个孩子,站在那高崖之上,意欲往下掼。慌得那公主厉声高叫道;“那汉子,我与你没甚相干,怎么把我儿子拿去?他老子利害,有些差错,决不与你干休!”

(1)以上文段选自《西游记》第三十一回《猪八戒义激猴王 孙行者智降妖怪》,文中公主是 国(国名)三公主百花羞,十三年前被一阵狂风摄到山洞,被  (名字)强占为妻,生儿育女。行者抓住这两个孩子是要跟公主交换

【分析】《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作者吴承恩。这部小说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全书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和沙僧三人,西行取经,一路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取经归来的故事。

【解答】答案:

宝象    黄袍怪    沙僧

【点评】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体裁、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等,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这样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13.(3分)名著阅读。

我一边和A谈话,一边深感兴趣地观察着他,因为在中国,像其他许多红军领袖一样,他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确乎有着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他讲英语有点迟缓,但相当准确。他对我说已有五年不讲英语了,这使我感到惊讶。

以上文段选自的《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根据实地采访写成的不朽名著,文章以作者采访为线索,在以上选文中采访了A  (人名)。全书记叙他紧接着又到保安采访了 (人名),途中从随从李长林口中了解到贺龙二三事,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贺龙凭借 建立了一个苏区的传奇故事。

【分析】《红星照耀中国》原名《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解答】答案:

【点评】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体裁、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等,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这样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14.(2分)名著阅读。

“您可以说,”船长对我说,“这人不懂得法语。”我最后看一下伤员,然后回答;“这人在两小时内就要死了。”“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救他吗?”“没有。”尼摩船长的手抖起来,几滴眼泪从他的眼中流出来了。从前我以为他是不会哭的。

以上文段选自法国作家 (人名)的《海底两万里》,请结合全文说说“我”之前为什么认为船长不会哭?

【分析】《海底两万里》主要讲述的是尼摩船长驾驶着自己设计制造的潜水艇“鹦鹉螺号”在大海中自由航行的故事。作者儒勒•凡尔纳,19世纪法国作家,著名的科幻小说和冒险小说作家,创作了许多科幻小说,其中的科学幻想如今大部分已变成现实,因此凡尔纳被誉为“科学时代的预言家”“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代表作为三部曲《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和《神秘岛》。

【解答】本题考查名著文学常识和内容掌握。从“尼摩船长”可以判断,这个文段选自《海底两万里》。《海底两万里》的作者是儒勒•凡尔纳。“从前我以为他是不会哭的”,是因为尼摩船性情阴郁,显得冷酷无情,让人觉得似乎不近人情。

答案:

凡尔纳(儒勒•凡尔纳)  因为“我”看到尼摩船长表情严肃阴郁,觉得他性格冷酷无情,不具有正常人的感情,所以认为他不会哭。

【点评】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体裁、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等,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这样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15.(6分)河池,青山绿水遍布,名胜古迹众多,民风民俗淳朴,特色美食丰富。为继承和弘扬河池的民族传统文化,学校开展以“我身边的文化遗产”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建筑、艺术品等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1)【明文化】下面是小方同学在我市境内搜集到的考察材料,请你帮他把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的选项填写到横线上并说明理由。

①红七军标语楼

②《拔哥的故事》

③彩调剧《刘三姐》

④“惟仁者寿”牌匾

非物质文化遗产:

理由:

(2)【策活动】你参与活动方案的策划,请将方案补充完整。

示例:活动项目一:探名胜古迹→活动形式一:“家乡美”摄影展

活动项目二: →活动形式二:

(3)【制名片】你外地的好朋友来河池旅游,请你参照示例,从“粽子”“豆腐圆”“河池煮粉”三种美食中任选一种,制作美食名片向他推荐。

示例:

美食:五色糯米饭

推荐语:艳丽的色彩,软糯的滋味,寄寓生活多彩、期盼五谷丰登。

美食:

 

推荐语:

 

 

【分析】(1)本题考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可知:《拔哥的故事》《刘三姐》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应为它们属于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口头传统。

(2)本题题考查活动策划。围绕“我身边的文化遗产”活动主题来策划,体现文化遗产的特点、魅力,达到宣传、保护、传承的目的。

(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制作美食名片,仿照示例,把美食的特点、文化内涵用精炼的语言描述出来。言简意赅,语言优美。

【解答】答案:

(1)②③理由:②③属于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口头传统。

(2)示例:赏民俗活动“民俗表演”晚会

(3)示例一:粽子 推荐语:软糯甜香,“粽子”谐音“中子”,人们互赠九子粽寓意为求子,寓意人丁兴旺。“粽”谐音“宗”,所以也有光宗耀祖之意”。

示例二:豆腐圆 推荐语:白玉无瑕,嫩软洁净,营养丰富,它形似桔子,象征吉庆团圆。

示例三:河池煮粉 推荐语:配菜繁多,筋道爽口,寓意和谐、爽利。

【点评】综合读写题就是给出一段材料,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而且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设置的专题,更多的是会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六、现代文阅读

16.(2分)阅读下文回答以下各题。

落在童年的雨

①陪儿子从培训机构出来,暴雨已经下了近半个小时,它还在撒着怒气,丝毫没有就此罢休的苗头。

②雨水顺着马路由高坡向低处流淌,淹没了井盖,洗净了驶过的车轮,我的思绪随着雨水上涨,漫延到我的童年——

③那个骄阳似火的暑假,田野里到处散播着丰收的喜讯。父母亲望着南边犯愁,他们必须赶在那团乌云飘来前,将水稻割完,把脱粒的稻谷平铺在晒谷场和屋顶平台上,利用乌云裹挟而来的强烈热浪和强劲疾风,草草地让稻谷迅速脱水,收拢后堆放在避雨的角落。

④风越刮越猛,吹过殷实的田野,翻滚金色的巨浪。只见父亲顺着风奔跑,母亲挑着一担稻谷,艰难缓慢地挡住风吹去的方向,我扛着小半袋刚刚收获的稻谷跟在母亲背后,编织袋里汇集的泥水从最低的一角流淌出来,顺着我的肩膀,渗透我的衣服,一股掺杂着稻谷芳香和汗水咸味儿的气息扑鼻而来。

⑤风夹着清凉的湿气,父亲已经在屋顶平台上手忙脚乱,从他所站的位置,我猜想他已经完成了大部分稻谷的收拢重任。风越来越沉,被水汽拖累。风止,雨至。急切的雨子弹似的击中我的肩背,打得“啪啪”作响,一瞬间,我和母亲被蜂拥而至的雨柱团团包围,前方、后背、左边、右侧,一片片混沌不清的迷雾,一声声万马齐喑的嘈杂,一股股尘埃落定的泥腥。我紧跟着母亲,她在我前面蹒跚地行走,箩筐里的稻谷沾上雨水,担子变得越来越沉,脚下的耕基路变得泥泞不堪,每一步都变得艰难。

⑥前面是一个小土坡,母亲试图踩上去,右脚落上去时用力踩实,人和扁担歪成斜坡状,左脚想跟进时,一个踉跄,连人带筐翻倒在土坡下,稻谷洒落在泥泞的路面和稻田里。母亲瘫坐在泥里,重担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她回头看着我,强忍着没有哭出,只是长长地叹了口气。我赶紧上前把母亲扶起,和母亲一起把洒落的稻谷捧入箩筐。雨丝毫没有停息的意思,父亲出现在雨幕中,接过母亲肩上的担子,母亲接过我肩上的编织袋。父亲冲在前面,母亲紧跟其后,我踩着他们踩过的脚印。我们冒雨前行,被雨幕遮蔽,被声响掩埋,被凉气冲淡,消失在旷野的乡间骤雨中。

⑦那一刻,我懂得了父母的艰辛,懂得了生活的不易。那场雨后,我慢慢长大,慢慢变得少年老成,那年我10岁。

⑧“爸爸,我们打电话给妈妈,让她来接我们吧。”雨还在下,我和儿子站立在楼道里。一个想法急切地跳了出来,“儿子,要不我们冒雨走回家吧?”他愣了一下,然后欣然接受。

⑨我拉着儿子的手,漫步走在雨中。雨水肆无忌惮地泼洒,湿透的衣衫紧紧裹着我们的身体,雨水浸透衣服,渗入身体的每一个毛孔,清爽却带着一丝凉意。

(选自《散文选刊》,作者李零,有删改)

(1)作者在文中插叙了哪件往事?请简要概括。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第①段进行赏析,并说说本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

(3)结合语境,赏析第⑥段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父亲冲在前面,母亲紧跟其后,我踩着他们踩过的脚印。

(4)文章以“落在童年的雨”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5)第⑧段中“我”为什么“急切”地跳出一个想法?儿子为什么“愣”了一下?之后“欣然接受”说明了什么?

【分析】本文由“我”接儿子回家遇暴雨,引出童年时与父母冒雨收获稻谷艰辛经历的回忆,得出童年苦难有利于人生成长的感悟。于是,“我”带儿子冒雨回家。

【解答】(1)本题考查概括事件的能力。此题可按“什么人什么事”的模式进行概括。第③至⑦段属于插叙的内容,人物是“我”和父母,事件是童年时,在暴雨中收获稻谷。

(2)本题考查段落赏析及其作用。第一问要求从修辞角度着手,“它还在撒着怒气,丝毫没有就此罢休的苗头”将暴雨人格化,是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写出雨的猛烈。第二问,结构上,正是这样猛烈的雨,“我”回忆起童年往事,首段有引出下文的作用。并且首段的“暴雨”与题目中的“雨”形成照应,与末尾“雨水肆无忌惮地泼洒”形成首尾照应。

(3)本题考查词语的表达效果。“冲”表示父亲动作快,有勇敢、悲壮之感,这里写出一家之首的父亲在雨中前行的勇敢无畏和劳动的艰辛。“跟”,母亲紧跟父亲,可见母亲配合的默契。“踩”,“我”年纪还小,只能跟随在父母身后,顺着他们的脚印行走。三个动词,生动地写出一家人默契配合、雨中劳动的情景,表现了劳动的艰辛。

(4)本题考查对标题的赏析。标题通常有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作为行文线索、点明文章主旨、设置悬念吸引阅读兴趣等作用。“落在童年的雨”概括了本文回忆“我”10岁时跟随父母收稻谷遇雨的经历。结合文中“那一刻,我懂得了父母的艰辛,懂得了生活的不易。那场雨后,我慢慢长大,慢慢变得少年老成”可知,“童年的雨”还指童年经历的苦难,题目暗含着童年的艰难经历有促进成长的作用,因此题目有提示中心的作用。“落在童年的雨”是怎么回事?题目有设置悬念,吸引阅读兴趣的作用。

(5)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第一问,结合“那场雨后,我慢慢长大,慢慢变得少年老成,那年我10岁”可知,通过回忆童年往事,“我”突然萌生了让儿子也经历淋雨后获得成长的想法。第二问,儿子提出“我们打电话给妈妈,让她来接我们吧”,这是正常的做法,可“我”却提出“我们冒雨走回家吧”,这个提议令儿子感到意外,因此“愣了一下”。第三问,儿子愣了一下后欣然接受,体现了儿子对父亲的信任,相信父亲提出这样的建议有一定的道理,可见儿子懂事。也有孩子对新鲜做法感兴趣的一面。

答案:

(1)“我”10岁时和父母在暴雨中收获稻谷。

(2)①这一段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暴雨的猛烈和持久。

②结构上,这一段照应标题和结尾,并引出下文插叙的内容。

(3)“冲”字写出父亲快步走在前面,在雨中前行的无畏和劳动的艰辛;“跟”写母亲默契地配合父亲;“踩”写出童年的“我”顺着父母的脚印行走。这三个动词,生动地描写了一家人在雨中艰难、无畏地担稻谷回家的情景,写出三人配合的默契和劳动的艰辛,为下文“我”带领儿子雨中漫步作铺垫。

(4)题目概括了文章回忆童年往事的主要内容,含蓄提示了童年苦难对人生的成长有重要作用的主旨,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5)①通过回忆童年往事,“我”突然萌生了让儿子也经历淋雨后获得成长的想法。

②儿子对爸爸冒雨回家的提议感到意外。

③儿子对爸爸的信任,懂事。也有儿子对新鲜做法的新奇、感兴趣。

【点评】在记叙文中标题有如下作用:

1、交代文章写作对象(人或物);2、点明文章中心思想;3、交代文章写作情感;4、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5、作为文章的线索。

七、写作

17.(50分)按要求写作。

请以“自带光芒的小善”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结尾必须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积微善,成大德,看似微不足道的善事,却自带光芒!(2)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600字以上。(3)不得抄袭本试题卷中的阅读材料,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分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题干要求以“自带光芒的小善”为题目,写一篇文章。善良会给我们自身以及他人的生活带来意义,善良意味着有同情心、有爱心,更有帮助别人的正能量。做一个善良的人是一件很美好的事,善良的人总会自带光芒!“小善”意味这件善事很小,很不起眼,但是意义却很大,因为它自带光芒,对我们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回忆自己走过的路,谁做了一件很小却又意义很大的事情,为什么会自带光芒?文章可以以记叙为主,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议论、抒情、描写相结合,会让文章更有深度。文章要前后照应,结构层次分明,思路清晰,锤炼语言,使文章增色。注意结尾必须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积微善,成大德,看似微不足道的善事,却自带光芒!

【解答】自带光芒的小善

在我们的身边,有一些平凡的人,也许他们的工作岗位很低微,外表和着装不起眼,但是他们总是默默无闻地为我们做出奉献。

在我们的小区里就有一位这样的人,她是一位清洁工,姓张。我总是瞧不起她,嘲笑她,嫌她脏。

有一件事,让我改变了对她的看法。一个星期六早上,我在小区下面散步,手里拿着一张准备送给妈妈的卡片。这时张阿姨经过了,目不转睛地望着我手里的卡片,我瞪了她一眼,心里嘀咕着:看什么看!

突然,一阵大风夹着沙子吹过,我连忙松开手护住眼睛,风停了,而卡片却不见了。顿时,我脑子一片空白,比油锅里的蚂蚁还要焦急:怎么办?明天就是母亲节了!我赶紧朝着刚才刮风的方向寻找去,发现贺卡正好卡在面前一棵树的树枝上,树下还有一条臭水沟,要是一不留神就会掉进去。何况树上还有许多虫子和小刺呢,怎么办?怎么办?

这时,张阿姨悄悄地来了,笑眯眯地对我说:“孩子,让我来吧,我既不怕脏,也会爬树,力气也比你大。”说完,张阿姨用手抓住树枝,双脚夹住树干,吃力地爬上去,小心翼翼地把卡片放在口袋里。下来后,张阿姨把卡片递给我,这时我发现她的手擦伤出血了。我接了卡片,心里很不是滋味:我以前总是瞧不起她,嫌她脏,说她坏话。可是,她一点也不计较,还很热心地帮我……想着想着,泪水湿透了我的双眼,我吞吞吐吐地对她说:“张阿姨,谢……谢您,我,我错了。”张阿姨不但不放在心上,还爽快地对我说:“没事了,下次要小心,有什么事就找我帮忙哦!”说完了便转身走了,看着她远去的背影,觉得越来越高大……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很多像张阿姨这样平凡的人,他们都拥有着一颗朴素而高尚的心灵,做着平凡而让人感动的事情。这就是平凡中的美!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积微善,成大德,看似微不足道的善事,却自带光芒!

【点评】本文开篇即点出主题:我们身边有一些平凡的人,总是默默无闻地为我们做出奉献,体现出“身边的美好”。文章用小区的一位平凡的女清洁工张阿姨为我爬树拿卡片的故事,用先抑后扬的手法,体现了张阿姨“平凡中的美好”的品质。结尾点题,总结全文,升华了主题。

中考语文答题技巧

基础知识题:信语感,多比较

这一块包括语音、字形、词语运用、标点符号、病句辨析等。做这一块中考语文题的基本原则是信语感,多比较。我们已经作了充足的准备,我们已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因此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就可以应付这些中考语文题目。

首先,相信自己看到中考语文题时的直觉:有些词语相信在以前已经出现过好几次,即使你还有所犹豫,索性不要怀疑。相信自己的第一直觉就是正确答案。

其次,一定要克服还没有看完整道题就急于选出答案的习惯:因为中考语文题没有绝对的正确和错误。第一部分的都是一些基础题,仔细认真一些就可以拿到全部的分数,不要无谓的失分。

文言文阅读:联系课文,联系上下文

中考语文文言文可能是有些人比较困扰的板块,但是要知道中考的选拔性没有那么大,出卷老师不会特意出一些怪僻的题目为难考生,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一定是在课本中出现过的,考察的意义和用法也一定是常用的。一些选择题你只要把选项一个个带入,再看语句和逻辑的通顺性就不难了。

因此,平常复习要着重课本中的文言文的复习,做中考语文题时也一定要联系课本做判断。其次,文言文一般中考察的是人物传记类的文章,这类文章故事性强,我们可以根据文章的上下文来推测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科技文阅读:抓信息,会比照

中考语文科技文比起其他类型的阅读更难的是因为他没有思维逻辑性,缺少故事性,考生不能选择带入性做题。

科技文不是考察我们对这个知识的掌握,也不是考察了解这个内容多少。它考察的是我们的筛选信息的能力。所以,我们要快速阅读文章,了解文章大义和作者写作思路,做中考语文题时把每一个选项返回文章,认真比照原文就可以。

    825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