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中学生读书笔记五篇

廷峰 1172分享

  《断舍离》是日本山下英子创作的家庭生活类著作,首次出版于2009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断舍离》中学生读书笔记五篇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断舍离》中学生读书笔记五篇(一)

  昨天,我在朋友圈看到一句话----知识就像孩子,还是亲生的亲。于是,我联想到自己开通公众号的目的,恰恰在于我想在写作与思考中,将知识从“抱养”的变成“亲生”的,让自己不断成长。 最近两年,“断舍离”这个词颇为流行。身边很多朋友在讨论《断舍离》这本书,而且这本书频繁出现在各大畅销书排行榜上,我也忍不住入手了一本。

  断舍离的重点在于,以自己为主体考虑自己在当下是否需要某件物品甚至是某个人,如果不适合就果断舍去,切掉对他们的眷恋。

  女人是感性的,天生爱购物,当时冲动买下的物品后来发现并没那么需要,舍不得的“鸡肋”也越积越多。如果形成了断舍离的思想,购物前思考我要买的这件物品是否适合当下的我,我当下是否需要它,也许冲动购物的事情就会越来越少了。

  读了《断舍离》这本书, 我首先清理的是微信。打开微信,竟然发现有1140个联系人,而平时经常联系的也只有那么几个而已。于是,开始删除。首先是删除平时没有互动的,其次是删除负能量的人。

  我是一个恋旧的人,每每看到不穿的衣服,或者旧衣服,很少将其扔掉,而是依旧把它放在衣柜里,放着有用吗?其实也没用。反而家里会因为它们而变得繁乱。在看了《断舍离》这本书后,我思维上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觉得自己生活中的东西要变得更加精简。过段时间回到深圳后,会把不需要的衣服和其他东西全部丢掉,给自己的生活做一次断舍离。

  《断舍离》里还提到经济学的80/20原则,说的是“80%的营业额都是由20%的营业员达成的。” 按照这个意思,80/20原则也可以应用在我的工作外贸业务中,即80%的销售业绩是由20%的客户达成的,所以也可以对我的工作进行一次断舍离。果断放弃一些客户,只要抓住20%重要的客户就好。

  无论是《断舍离》,还是其他实用类的图书。我们从书中吸取的只是一个概念,最重要的还是要不断实践,让它内化变成自己的东西。将知识从“抱养”的变成“亲生”的,实现个人成长。

  《断舍离》中学生读书笔记五篇(二)

  以前从各种渠道听过关于断舍离的概念,我以为我是有所了解的。看完才觉得,这不仅是教我们如何整理收拾,更重要的是如果通过断舍离找到自己,在我们生活中的存在和意义。

  断——用有用的物品,舍——在当下的时间轴有价值的物品,离——将物品放在合适的场合。

  收拾的第一步就是以“我”为中心,问自己,我还需要这件物品吗?第二步是审视自己与物品之间的关系,也许是多年未曾联系的旧友?也许是一见倾心却无缘继续的前任?也许只是生命中的过客?想通这两点,就可以扔掉或者送出我们生活中的很多堆积尘封不用的东西了,心情也如此,活在当下,不去担忧未来,不去沉湎过去。

  书中说的七五一法则倒是收纳中必须了解的美感,三三法则则更能帮助我们摆脱选择恐惧和乱象,三分,然后再三分,一切井井有条。

  很喜欢书中的类比,我们的生活,就像一个水池,外界的不断有意或者无意的摄入,导致进水阀门永远开放,而大部分人,却没有将出水阀门一直打开的意识,生活中堆积了太多淤泥。必须从理念上开始意识到清除生活中不用的杂物的重要性,才能让自己轻装上阵,更好的倾听内心的声音。

  但是,为什么只给四星,是因为,和所有励志类书籍一样,这本书,给人以太大的错觉,以为我们扔掉生活中不会用到的东西,努力学习实践断舍离,就能改变自己的生活,乃至人生的现状。人生中想改变的太多,以自我为中心一刀切t自然爽快,也太过武断了。

  《断舍离》中学生读书笔记五篇(三)

  这本书通篇就讲了一件事,就是“扔东西”,很佩服作者,可以将这三个字扩展成一本书,并且还能让千万读者为之推崇。或许,大家喜欢这本书的原因就是每个人的生命中需要“断舍离”的东西太多了,可是好多人都不知道该怎么做。然后妄想通过读一本书来改变这种陋习。其实,这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只要不能减少内心的欲望,读多少断舍离的书,都是白搭。

  其实,从今年开始,我已经开始了物质上的断舍离了。把不重要的东西扔了一部分。然后,把我喜欢,不喜欢的书籍,全部打包放到地下室。接着把书架也拆了。书房顿时豁然开朗了许多。接着,又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把四五张银行卡全部注销了。(别问我为什么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因为银行的办事效率太低了,每次排队都一个小时以上。)手机软件也只保留最基本的,把最浪费时间的App全部删了。等我断舍离的差不多了以后,堂妹推荐了这本书,我看后,发现我的做法与书中的不谋而合。

  可是,当做完这些后,我发现内心还是不轻松。后来我才发现,物质上的断舍离好做,但是内心欲望的断舍离难舍。生活在尘世,总是被各种各样的欲望填满,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欲望,不过是虚荣心在作祟罢了。对人生的进步起步没有一丝一毫的意义。而心里的那些正能量也被这些世俗的想法消耗殆尽。鲁迅说过一句话,我感觉很有道理。他说:“到了一定年龄,必须扔掉四样东西:没意义的酒局,不爱你的人,看不起你的亲戚,虚情假义的朋友。”所以,我又从内心真正的审视自己。哪些是该拥有的,哪些是该舍弃的,一一列出来,逐一整改。

  从此,我将自己的精力聚焦。除了工作,其余的时间都用来提升自己和陪伴家人。不再违背内心去讨好那些不值得去讨好的人,不在毫无意义的饭局上喝得酩酊大醉,不再关注那些明星八卦去获得所谓的谈资,不再去趋炎附势而建立所谓的人脉。真的,当自己真正去遵从内心的想法去做这件些事情的时候,才体味到断舍离的真正的意义,才切切实实的感受到了内心的充盈和富足。物质和精神的断舍离感觉自己又一次的涅槃。真好。

  最后,用一句话结束:“我的生命已到了一个阶段,我不想再把时间浪费在一些无聊的事情上,我只专注于做自己喜欢的事,只专注于爱自己喜欢的人,只专注于读自己喜欢的书,只专注于和自己喜欢的世界朝夕相处。”

  《断舍离》中学生读书笔记五篇(四)

  二月开始读《断舍离》真是特别好的决定。中间正好有春节,本来就需要整理房间,正好对自己的物品进行一下梳理、重新思考。

  《断舍离》并不是对物品收纳整理的书籍,主要是强调人与物品的关系,把原来以物为中心的观念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站在人自身的角度去考虑物品与人的关系,延伸到人与人、人与生活的关系。

  “断”是从源头上限制物品进入自己的家,购买物品时要三思,考虑物品是否是真的“需要、舒服、合适”?注意时间轴是当下,而非过去或者将来。当然我认为如果真的必要且不久的日子一定会用到(正好有优惠),可以允许自己购买(毕竟家庭主妇是要为家里省钱的!),但是不要囤积。囤积的动作一般是来源于不安全感,要笃定地相信,将来会有将来的机会和办法。这样由行动来影响思维方式,人也会变得更加有信心。

  延伸到人与人的关系,可以理解为尽量减少无用社交。有的人认为在人群中才会体现自身价值,但无用社交虽然可能热闹,对生活是一种消耗。对于我来说需要远离流于形式、粗俗而无意义的社交活动。在参与社交之前做一定甄选鉴别,只专注有助于自我成长或加强所重视亲密联结的活动。

  在观念和想法上,“断”意味着停止消极的想法和评判。在负面想法闪现的一瞬间,尽力去掐断,因为这样的想法无益也无意义,只会自寻烦恼。关注问题本身,关注解决问题,就事论事,以结果为导向。

  “舍”是指舍弃对自己无用的物品。时间轴同样放在当下,站在人自身的角度去考虑物品是否对你来说是有价值的?注意不是“这个东西还很好”而是“它对我来说是有用的,我需要它。”这样筛选出来“无用”的物品,可以选择转赠给需要它或者能珍惜它的人,或者直接丢弃。比如,我自己有一些物质购买欲泛滥时期留下的品质并不好的衣物,每次穿在身上就觉得没有自信,浑身不舒服,但是由于没穿几次,觉得浪费舍不得扔。在践行“断舍离”过程中,果断处理掉,这个衣物虽然可能还有货币价值,但是在生活中早已无价值,还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这样的物品需要更舒适、有品质的取代品,也要相信自己配得上更好的物品。 就这样自问内心去辨别物品的过程就会让自己更了解自己的喜好,更加有利于今后在“断”的阶段准确而义无反顾。

  由于人的精力有限,没有办法兼顾太多的事情,所以需要分出来什么是最重要的。比如兴趣非常广泛的人,如果想要在某个领域得到精进,一定需要放弃一些其他的兴趣,多分配时间到这个领域,习得所需技能,提升兴趣的高度。人际维护也一样,没必要要求自己和那么多的人成为朋友,知己得二三足以。好朋友也维持在一定数量即可,允许以前的好友渐渐疏远,因为人际关系就是不断发展的过程,不需要强求,即“舍”的理念。

  “离”指的是一种状态。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做减法生活,舍弃不需要的,珍视每一件留在身边的物品,把握主动权,顺其自然,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空间。这样的习惯会让自己对生活有十足的掌控感。

  “断舍离”就是通过处理人与物品的关系,梳理自己的生活,更加彻底地了解自己并接纳最真实的自己。不断提醒自己,活在当下,而且可以活得更精致更通透。

  《断舍离》中学生读书笔记五篇(五)

  斩“断”物欲,“舍”弃废物,脱“离”执念,走在“自在·随心”的路上。

  第一次接触山下英子老师和她的《断舍离》,是在抖音好书分享会上,演员陈数关于《断舍离》的分享。

  陈数老师认为《断舍离》强调立足当下,通过整理、疏通人与物品之间的关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从根源上达到对物品的断舍离。人待物如此,人生更应如是。所以生活中,陈数老师多次让自己停下来,去感受生活,去给生活做物质的减法,精神的加法。

  因为忙碌所带来的物质,并不一定等同于现在你所看到的和获得的价值,你所以为的忙碌也许只是碌碌而为,随之带来地也仅仅只是机械式地成长,而你丢失的可能是有计划的见识,健康?亦或是因为忙碌而忽略的亲情、友情和爱情?我想这大概就是陈数老师所理解的有关断舍离的部分,舍去不必要的物质和欲念,停下来,感受生活和人生。

  而这一点很多初次尝试断舍离的大众并没有意识到,因为之前没有断舍离的意识和概念,所以并没有深刻理解山下英子老师所著书的真实目的,只是简单地实践断舍离,比如他们认为断舍离的实质就是“扔东西”,于是最直接的行为,就是拿生活中的书籍和衣物类品开刀,认为扔了就好,扔了就不乱了,没有从根源上认识断舍离的含义,长期以往无法做到坚持,最后不了了之,鲜有成就。

  其实断舍离最核心的概念并不是单纯地处理杂物,抛掉废物,而是进则出,出则进的循环反复,二者缺一不可,在实践过程中尽可能地做压缩生活的减法运算,比如“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去多余的废物,脱离对物品的执着”;为不需要的“杂物”减肥;在考虑物品是否应该被留下时,思考的主语是我,而不是物品。如果从这个层面出发,你就获得了断舍离过程中的初步成功。

  实施断舍离,实则是帮助我们剔除泛而无用的“物品价值观”,积极甩掉惰性,采取行动,促进生命中物质和精神的新陈代谢,迎来崭新的轻盈人生。而执行断舍离过程的每一步都是加分运算,尽管在实践中,每一个步骤的得分点都很低,但我相信,只要身心合一,全力集中,从细微之处着手,不断从小事上积累小成功,增加成就感,就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去完成“断舍离”和面对人生路上的大困难。

  就如《断舍离》一书中所讲的,断舍离的不是物品,而是你自己,因为你每天都在用的东西,非常容易作用于潜意识,如果你在择物交人的每一步,都做到了断舍离,相信你的人生一定简单而快乐,人生一定轻盈而丰富。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到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很应景:当你的潜意识没有进入到你的意识的时候,那就是你的命运。

    1005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