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汤达《红与黑》读书摘抄笔记

小妹 1172分享

  《红与黑》是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先驱者司汤达的代表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收集的《红与黑》读书摘抄笔记,望对你有所帮助!  

  《红与黑》读书摘抄笔记

  黑色教士服包藏着对红色拿破仑军服的向往。黑色的进阶,红色的希望;黑色的手段,红色的激情。理解了于连,就理解了法国革命。

  1.(于连)沿着一条几乎看不出来的羊肠小径,不久便登上巨大的悬崖。四顾无人,自信已离凡俗,不禁莞尔而笑。所处的这种位置同时也给他描绘出自己渴望达到的精神境界。

  2.就像一位光艳照人的十六岁少女,为了去参加舞会,竞糊涂到抹起胭脂来。

  3.舆论是一群出生在富贵人家的蠢货所决定的。

  4.一个翻越陡峭的高山来到顶峰的旅行人,坐下休息固然其乐无穷,但如果强迫他永远休息下去,他会感到幸福吗?

  5.对富有而不必工作的男女来说,婚姻很快便会使悠闲的享受变得味同嚼蜡,而只有心如死水的女人才不会另生情愫。

  6.笑脸则是真正逢场作戏的舞台。

  7.为了虚假的名誉,人会犯很多错误,常常还会犯罪。

  8.人的幸福首先是吃饱饭,然后是有件好衣服,那又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呢?当教士可以长期享受这种幸福,即吃得饱,穿得暖。

  9.他(指神甫)教于连养成据理而谈,不说废话的习惯,但却忽略了对他说,在一个不受敬重的人身上,这种习惯简直是犯罪,因为道理说得好总会伤人。

  10.一条路因为两旁有荆棘就不成其好路了吗?就让那些可恶的荆棘呆在那里好了,行人照样走路,懒得理它们。

  11.凡是大人物都有点惺惺作态,明眼人知道,这是表面上彬彬有礼,骨子里压根就瞧不起人。

  12.本可带来天上人间的美满,而靠手段才能旧情复炽,所得的充其量不过是欢愉而已。

  13.任何真正的激情总是只想着这份激情。

  14.深深的疑虑使他没法欣赏眼前这个活生生的巴黎,只有他心目中那位英雄(指拿破仑)留下的历史建筑才能打动他的心。

  15.如果不能飞黄腾达,便会被踩在脚下,没有中间道路可走。

  16.千万不要说命运,要说天意。

  17.上流社会,彬彬有礼,随着地位不同而进退有节、深浅有度,当时令人钦羡,过后便怅然若失。如非麻木不仁,定能看到其中的造作。

  18.成百个路易花钱,却为几百个法郎打官司。

  19.黄头发淡到没有颜色了,连光线都能透过去。

  20.只有被判死刑才能抬高一个人的身价,这是唯一用钱也买不到的东西。

  21.要达目的,当然可以不择手段。

  22.我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而有权去评论这些倒霉的人呢?他们一生中毕竟有过一次敢干并已经动手干了呀。

  23.一个人想扫除世上无知和罪恶就应该像暴风雨那样随意肆虐吗?

  24.为了糊口不得不身着黑衣,脸上也总是装出教士的容颜。

  25.当一个聪明的乡下人进入了社会最上层,最使他惊讶的莫过于上流社会的漂亮女人了。

  26.“我不过是汝拉山区的一个贫苦农民,注定永远穿着这件倒霉的黑衣服!唉!早生二十年,我也会像他们一样穿上军装!那时候,像我这样的人不是战死沙场就是当上将军。”

  27.此时的于连,目光凶狠,面目狰狞,一副凶相,大有以穷苦人的身份向整个社会宣战之势。

  28.“我没有高贵的出身,就必须具备伟大的品质,真材实料的,不是靠娓娓动听的言词,而要由有说服力的行动来证明……”

  29.一个英国旅客谈到他和一只老虎亲密相处的故事。这只虎是他养大的。他常常抚摸这只虎,但同时桌上总放着一把装好子弹的手枪。

  30.死亡本身他认为并不可怕,而终其一生,他只不过为这种不幸作长期的准备而已,所以并不在乎,没有把死亡看做最大的不幸。

  31.在这一崇高的时刻,他信仰起上帝来了。教士们虚伪,这又何伤大雅?难道虚伪就能抹煞上帝的存在和崇高吗?

  32.“我生不逢时,不属于你们那个阶级,在你们眼里,我不过是一个出身卑微而敢于起来抗争的乡下人。”

  33.“我曾多次夜里来到这个山洞,远眺法兰西最富庶的大好河山,心中豪情似火。这就是我的胸怀……”

  红与黑读书笔记2000字

  《红与黑》是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先驱者司汤达的代表作。司汤达是在“资产阶级胜利之后,立即就开始敏锐而明确地表现它的特征的第一个作家”,也是在法国美学领域里,提出批判现实主义理论的第一个作家。

  小说主人公于连出身卑贱,却有幸受到良好的教育,又有着杰出的智慧。在于连十九岁那年被市长聘为家庭教师,不久,和市长夫人恋爱,事情败露后被迫到 神学院投靠神父。后来在教派斗争中神父失败,于连也不能继续留在那里,于连又被介绍给宫廷大臣当秘书。从此,于连打开了进入上流社会的大门。于连十分能 干,受到侯爵的赏识,为他发了勋章,于连因此参加了贵族们的反动会议,甘愿为贵族效劳。与此同时,于连也得到了侯爵女儿玛蒂尔德的爱情,并迫使侯爵承认他 们的结合。正在这时侯爵的政敌想方法让市长夫人写了一封揭发信,侯爵接到信后断然否定了自己女儿和于连的关系。于连气愤之极,枪击了市长夫人。尽管玛蒂尔 德等人竭力营救,于连任被判处极刑……

  小说围绕主人公于连个人奋斗的经历及最终的失败,尤其是他的两次爱情的描写,广泛地展现了“19世纪初近30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小说强烈地抨击了复辟王朝时期贵族的反动、教会的黑暗和资产阶级新贵的卑鄙庸俗、利欲熏心。

  全书最耀眼、也在文学史上着名的人物自然是于连·索雷尔,“平民出身,较高文化,任家庭教师,与女主人发生恋情,事露,枪杀恋人,被判死刑”是他一 生的骨架,“追求”幸福的“热情”和“毅力”、对阶级差异的反抗所表现出近乎英雄的气概就是动人的血肉。作者着笔于人物心灵的跟踪的手法出心灵跟踪的手法 强,正是突出了于连处在冲动下追求“英雄的梦想”心理历程,这是对那个社会形态的反抗,也是对碌碌无为、虚度青春的反抗。

  于连的一生都在追求幸福。所以他日后能跻身在所谓的上流社会中。什么是幸福,怎样得到幸福,是困惑着人类几千年的问题,也同样困惑着于连。在他心目 中,幸福并没有确切的标准,只是在他的心计、在他的警觉、在他的一个又一个的“作战计划”及其实施当中的。他因为第一次摆脱了父兄的虐待而幸福,为德·莱 纳夫人面前履行“某种责任”而幸福,为骄傲的玛蒂尔德在自己面前屈服而幸福,为一次次地发迹而幸福得要命。他渴望幸福,渴望成为上流社会的一员,渴望飞黄 腾达,他发誓宁可死一千次也要飞黄腾达,他想要拥有尊贵的地位,众人的钦羡。为此,他制造了一个又一个“作战计划”,使出各种卑鄙、虚伪的手段,这一切都 使他超人的智慧发挥的淋漓尽致。但他毕竟内心还保留着真、善的一面,所以在每每幸福之时,他又会扪心自问,陷入深深的自责。因此,他的计划又总会漏洞百 出,总会让人怀疑。 开题报告

  不难发现于连的这种幸福标准是以社会和他人标准为标准的,是为了追求他人和社会的承认。实际上,他并没有获得多少快乐和幸福,反而使自己时时刻刻都 处于一种紧张状态,感受不到踏实、安定,仅仅是自己告诉自己感觉到“快乐的到了极点”,兴奋地跑来跑去,就像“野心家实现后的狂喜”,只是片刻激情而已, 剩下的就是想紧接着应该怎样制定并实施下一个计划。这些所谓的幸福仅仅是表象而已,暂时的满足,暂时的安慰,于连为了表象而牺牲了本质,迷失了自己。当他 得知德·莱纳夫人的一封揭发信断送了他的幸福,把他历经千幸万苦打开的通往上层社会的门无情的封锁时,他想到了报复,他选择了最直接、却又最愚蠢的方法 ——结束了德·莱纳夫人的生命,也把自己送上了断头台。在监狱中的那段时间,使于连想了很多,他从自己禁锢的思想中解脱出来,从社会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获 得了精神的自由,获得了灵魂的重生。他脱下了往日一切伪装的面具,找到了迷失的自我,也找到了最真实的幸福。他放弃了逃跑和上诉,能够真诚地对待每一位朋 友,坦然地面对死亡,安静的等待死后的再一次轮回。

  作为一部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红与黑》并没有从概念出发,将主人公于连图解成一个追求功利的符号。相反,作者却给予了他深切的同情,通过人对欲望的执着追求与追求不到的痛苦来批判那个时代特定的社会现实,这大概也是《红与黑》流传至今,魅力长存的原因。

  对于书名人们曾经也引起了一番争论,通常,人们认为书名中的“红”是象征拿破仑时代的军服;“黑”是王政复古年代的僧侣黑衣。也有人认为,“红”是 德·莱纳夫人的鲜血,“黑“是玛蒂尔德的丧服;红与黑是象征赌盘上的黑点红点,而轮盘则象征人生的游戏等。我想红色是否还可以象征于连对人生的不懈追求, 而黑色就代表社会中形形色色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拼命奔波,却不理解自己存在真正意义、真正价值的生存状态吧!

  在社会现实重重阻碍而又想要实现抱负时只有两种选择:退缩或是反抗。那些不求上进、整天抱怨生活乏味的青年就是退缩者,他们享受着平庸的生活,最后 却难逃社会进步被淘汰的命运。能不断地树立人生目标、决心要实现人生理想的便是和于连有同样气概的反抗者。这个时代显然使不欢迎虚伪的言行、卑鄙的手段, 但仍然需要对生活的热情来反抗空虚的度日。

  我想,在人们一味的批判社会的黑暗、同情于连成为社会的牺牲品时,是不是也该想想于连的反抗精神。

  我们是否也应该在“戴着脚镣跳舞”的同时,培养适合自己的“反抗精神”。

  红与黑的读书笔记

  一开始刚看到书名“红与黑”,色觉冲击很大,“红”总是透露出一种激情,正义的色彩。而“黑”恰好相反,透露出一种堕落,邪恶的色彩。但正是因为主人公在这两种不同的价值中徘徊,才使得这本书有其独特的意义。

  《红与黑》讲述了一个法国青年怎样去追求自己所定义的幸福的过程。主人公于连出身贫贱,却向往着高贵;鲁莽,却又有高深的谋虑;他有文化,有自己构筑起来的理想世界,但是却是不现实的。种种矛盾,在他面对人生抉择时,有其痛苦的经历,但是他却始终以自我为中心,自由地选择了自己的人生道路,在我们现在看来,可能他选错了一些道路,但是,在他所处的环境下,没有对错,只有成功与失败。

  当他决定离开他的家去当一个家庭教师时,他就真正开始了为自己的命运抗争的历程。但是理想和现实的落差,让他逐渐清醒,凭借个人之力是无法完成他的丰功伟绩的,所以他要汲取各方面的力量,去成就自己的事业,他带着拿破仑式的梦想融入这个社会,为了生存,他不得不把理想藏于内心,他既自卑又藐视一切权贵,他憎恨那些高层,但又通过各种途径,一步步高升,也成了一个高层人士。他的生活,不断地被野心和抱负充斥,只是,那一种强大的野心,扭曲了他的人格,使他不断地走上极端,但是这又不能只是归罪于他自身,现实中常提到的一句话是“时世造英雄”,而正是因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他的激情和理想遭受到了压制,所以他才选择了这样的一条出路。

  在他的整个历程中,爱情无疑是他精神上最大的胜利。他与德·雷纳尔夫人之间真正爱情是他人性光辉的集中体现,虽然他的野心曾一度占据他的心,虽然他的野心曾让他举起枪。但是,在他生命最后的期限里,他无限留恋的还是曾经那一段刻骨铭心的恋情。有人说他的爱情其实只是他攀登的台阶,德·雷纳尔夫人和马蒂尔德都只是一个牺牲品。我认为不然,虽然一开始于连的动机只是出于征服,但是他也正是被爱情征服,才会有最终对爱人的悔恨。至于马蒂尔德,他们两之间就是一个交换,一开始是马蒂尔德用虚情来交换刺激,后来是于连用虚情来交换地位。虽然后来马蒂尔德真情相待,但是于连却表现出了对爱情的忠贞。在整个过程中,爱情在他心中纯洁地诞生,但又被他的野心扭曲,而后又再次回归于纯洁。

  而所有发生在他生活中的矛盾,就显示出他独特的个性,他始终以自我为中心,固执地走出自己的人生轨迹。事业路线是一路向上;精神路线却错综复杂,回肠九转;爱情路线是由无数低谷,高潮组成。而他所有的路线最终都走向了同一个终点。有必然,有惋惜,他成功过,但最终失败了,而他的失败又是带着另一种成功的意味。

  人生的无数抉择,让他痛苦,但是一旦选择了,他就坚持到底,他选择了有自尊地活着,也选择了有自尊地死去,面对死亡,他倘然处之,在他行刑之前,他说了一句“我一点也不缺乏勇气!”因为明了,所以无畏!

  一切都是命运的作弄,他生既不逢时也不逢运,只能靠自己去反抗命运的不公。而一个人的力量如滴水汇入大海,根本翻不起大浪,所以他只有暗中积蓄能量,借助狂风,把自己推向人生的高潮,但是风起潮涌毕竟只是一时,当狂风消去时,一切都落幕了,唯有浩气荡乾坤!

  红与黑读书笔记

  红与黑,首先表现为军职和圣职的对立。于连生于拿破仑时代,呼吸过那个时代充满了刀光剑影和光荣功勋的空气,从少年时代起,就抱定了要出人头地的决心,做过无数英雄伟人的美梦,立志像拿破仑那样,凭借身佩的长剑摆脱卑微贫困的地位,年及三十立功于战场而成为显赫的将军。然而,正当他即将进入英姿勃发的年龄,时代风云变幻,拿破仑惨败于滑铁卢,被大革命推翻了的波旁王朝实现复辟,平民青年通过个人才智而飞黄腾达的道路即被堵塞。于连是那一代人——今天被称作“世纪儿”们中的典型代表。

  读《红与黑》是一段太过漫长的过程,因为时间已给了作家和作品最无私而又公正的评判,我的阅读态度自不能像对畅销书那样肆无忌惮,又不能像对言情小说那样不置可否。我是在用心灵去与那个时代交谈,重点也放在历史以外的探究和思考。

  引领我啃完着本书的是其本身的巨大魅力。作者从一纸简单的刑事案件资料中展示出那个时代广阔的社会画面,把一个普通的刑事罪行提高到对十九世纪初期法国资产阶级社会制度,进行历史和哲学研究的水平。小说令我看到在生硬的历史书上无法感受的,那段法国大贵族和资产阶级交替执政的关键时期的状况。我从中了解到现实主义作品的另一种艺术特色——司汤达倾心的人的“灵魂辨证法”;这与以往我从《高老头》、《欧也妮·格朗台》中体会的巴尔扎克的“造成一个人的境遇”有很大不同。

  全书最耀眼也是文学史上著名的人物自然是于连·索雷尔,“平民出身,较高文化,任家庭教师,与女主人发生恋情,事露,枪杀恋人,被判死刑”是他一生的骨架,“追求”幸福的“热情”和“毅力”、对阶级差异的反抗所表现出近乎英雄的气概就是动人的血肉。作者用淡化物质描写而突出心灵跟踪的手法强化的,正是于连处在青年的冲动下追求“英雄的梦想”经历,这是对那个社会形态的反抗,也是对碌碌无为、虚度青春的反抗。

  在社会现实阻碍实现抱负时只有两种选择:退避或是反抗。那些当着小职员不求上进、整天抱怨生活乏味的青年就是退避者,他们或许平庸得舒适却被社会的前进所淘汰。能不断树立人生目标、决定实现人生理想的便是和于连有同样气概的反抗者。这个时代当然不欢迎虚伪的言行作为手段,但仍然需要对生活的热情来反抗空虚的度日。这样,于连悲剧性的结局除了昭示“个人反抗行不通”外,就有了对当今社会更实际的意义。

  写至此,不得不引到这部小说的一个“创举”——使于连与德·雷纳尔夫人“心灵的爱情”和于连与德·拉莫尔小姐“头脑的爱情”相映成趣。尽管这两个贵族女性的爱情方式迥然不同,一个深沉,一个狂热,他们在这两个基本点上却是一致的,那就是:对本阶级的厌恶,对封建门阀制度的叛逆。记得当于连发现自己的爱情正蜕变成虚荣的工具时说“我把自己毁了”,可之后的细节是“一种高傲之间带着恶意的表情很快的代替了最真挚、最强烈的爱情的表情。”这时的贵族小姐却是摆脱了一向慢得像乌龟爬一样的生活,用丧失尊严的方法博得爱情。书中两段悲剧爱情的进展始终伴随着新贵的若即若离和于连的自卑带来的怀疑,直至生命将要终结时,爱情才爆发出无济于事的原始的火花,令人感怀。

  当我将落笔时,发现用意识写出感想的时间已可与用精神阅读原著的时间相比较了。我兴奋于自己得到反抗平庸的启示,感动于那些尽管扭曲而依然壮烈的爱情片段。当有人提及《红与黑》,我可以自豪地在回答“我读过”后面加上一句“我也掩卷沉思过”。

    909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