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传高中生读书笔记心得5篇

小妹 1172分享

  《周恩来传》这本书,是(英)作家迪克·威尔逊著,萨夏、海林、李维国、竺际春等译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收集的关于周恩来传高中生读书笔记心得,欢迎大家阅读! 

  周恩来传高中生读书笔记心得

  周恩来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名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名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缔造者之一,第一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

  他的生平事迹,一时半会儿还是讲不清楚的。在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更加明确地指出:新中国中央人名政府的主要人员配备,现在尚不能确定,还需要同名主人士商量,但“周恩来是一定要参加的其性质是内阁总理”。这就说明周恩来在新中国的地位了。怪不得美国前外交大臣艾登要说:“你们早晚会知道,周恩来可不是平凡的人。”

  对于外来的观察者而言,周恩来的两种角色给予了他们深刻的印象。他首先是一名伟大的外交家,他的迷人风度与机智谈吐在第一印象时就令人难以忘怀。在1943年对蒋介石政府失望透顶的费正清很容易对重庆的“周公馆”兴趣昂然,他的观感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他这样描述45岁的共产党驻重庆代表:“周恩来作为领袖人物的非凡才能,初次见面时就打动了我。这是一位英俊潇洒、有着一双黑色的大眼睛的伟人。”他的学生白修德也得出了类似的判断,他乐于在周公馆做客。多年后,都已老去的他们在北京再次见到了周,但除了模糊的记忆,一切都已改变。

  费正清在欢迎招待会上发现周恩来喜悦的面孔下“透出久经磨炼的刚毅与顽强”,在《自传》中,费这样比较周与毛的一生:“他是一位具有古典风格的总理大臣,相比之下,毛泽东更像一位真龙天子,他可以在风云变幻的云雾中恣意纵横,时隐时现,而周恩来则不同,他仿佛一直在权衡时势,

  修补残局。”周或许是其中最不像革命者的伟大革命者。至今人们仍津津乐道于他在南开中学饰演女性角色的轶事。也是在这所以开放著称的学校中,他阅读过《新青年》,熟悉孟德斯鸠,接触了亚当·斯密,中国传统的历史书籍也让他兴奋。1919年,他第一次读到了《共产党宣言》与其他一些社会主义著作,并为此激动,但他的组织才能比他的理论造诣更高一筹,在天津的学生运动中,他脱颖而出。可以想见,在一个动荡时期,这种天赋比独创性更受欢迎。他在26岁成为了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28岁时领导了上海60万工人的罢工,当时的人们或许没有耐心倾听毛泽东用湖南口音讲述的农民革命,但一定容易接受英俊的年轻人条理清晰、务实的分析。事实上,一直到1936年,周恩来始终拥有比毛更高的职位,而他在遵义会议上提供的强有力的支持,更是帮助后者重获权力。与毛泽东与蒋介石不同,周恩来小心翼翼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前二人在某种程度上都成为了畅销书作家,他们的版税都超过了他们的元首职务津贴。尽管周是世界上最有性格的政治家之一,他的自传却缺乏个性。如果你缺乏洞察力,很可能会将之仅仅视作毛的各项政策的推行者,就像日本首相田中角荣那样,在1972年会见毛泽东时,他将周描述成毛周围的“一位笨拙的小学生”。但周与毛的关系比任何人想像的都要更复杂,更相互依存。《亚洲周刊》在回顾20世纪的亚洲伟大领袖时,称周恩来是始终的第三号人物。尽管他是毛最有力的助手,比毛年轻5岁,在毛掌权后,却从未成为第二号。但是,在中共历史上,他在最高领导层的时间却无人匹敌。从20世纪30年代初到1976年逝世,他目睹着曾经的同志一个个死亡,或者被打倒,自身却保持了下来,成了中国政治历史上最著名的“幸存者”之一。

  身兼总理与外交部长的51岁的周恩来是新中国名义上的首席执行官,但其作为更像是首席运营官。一位威严的董事长通过一个庞大的董事会,有着绝对权威来做判断,而周只能做更多的权衡与协调工作,只有在其他人最陌生的外交领域,他才有更多的发展空间。

  《周恩来传》作者迪克·威尔逊所说“取得了在外交上的最伟大胜利”,他的非意识形态化的形象赢得了人们的尊重。这次会议准确印证了亨利·基辛格对外交的判断,“它仍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那些对共产主义政权保持怀疑的人在面对周恩来的个人魅力时,也努力收敛了这种怀疑。

  我们无法一一细数周恩来为这个国家作出的贡献,但在老一代人心中,他是集聚了这个民族的无数优良品德的化身,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人们知道他是一个好总理,从他的身上,人们知道什么样的官员才是“人民公仆”。

  据统计,总理的工资是400。80元,邓大姐的工资347。50元。从1958年到1976年,一共是161442。00元。用于补助亲属的36645。51元,补助工作人员和好友的共10218。67元,这两项支出占两人总收入的1/4。其中的主导思想,自己拿工资来补助,就可以减少国家的负担。至于总理的积蓄,总理也曾立了规矩:凡是积蓄够5000元,没什么用,就交党费。就这样,总共交了14000元。总理1976年1月份去世以后,两个人总共才积蓄了5100元。所以说,两位老人非常俭朴。

  这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总理去世时所留给这个世界的。

  想起周恩来说的一句话:“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他果然做到了。但是我……虽然我不能像他一样伟大,但起码我要守信用,我要说到做到,给自己定的目标,就要实现。

  周恩来传读后感作文读书笔记

  《周恩来传》这本书,是(英)作家迪克·威尔逊著,萨夏、海林、李维国、竺际春等译的。全书共分序言、正文、讲述、尾声、总结后记等四部份,其中《周恩来传》主要是通过不同的年代分两个时期讲述了周恩来崇高伟大平凡的一生。

  周恩来1898年3月5日诞生于今天的江苏省的淮安,现在到淮安,你将会被引导沿着一条白墙的胡同来到那座老房子,挂着一面新的纪念牌:“周恩来总理故居”。这不是一所宏大的房子,只有一层,但那砖墙是很厚的,支撑屋檐的木柱子雕有花纹,传统的中国灰瓦把目光引向天空。

  周恩来的父亲贻能(1877-1942)具有当时典型的漠不关心的情绪,他是一位失意但快活的绅士。当周恩来出生时,取名恩来,意思是“恩惠的到来”;周恩来的母亲叫万冬儿(1877-1907),是出身当地名门的一位有教养的姑娘,精于音乐,绘画、下棋等中国妇女的传统技艺。

  周恩来13岁时就是一位爱国者了,1913年15岁时,他从沈阳模范学校毕业,周恩来给朋友写了这样激动的话:“周恩来的童年是不平常动荡的”。

  周恩来19岁时去了日本大学,当时日本是在具有中国传统思想影响下地区中唯一全力进行西方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国家。在本国受到压制和挫折的中国青年到日本,把它看作是改革的温床,在那里可以学到现代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不幸的是周恩来来到日本的时候正赶上日本对中国的态度变得傲慢无理,它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把十分不公正的“二十一条”强加给软弱而且四分五裂的中国,随后在中国土地上广泛干涉中国内政。1919年周恩来准备回国,投身于祖国正在开始的国内斗争。周恩来回国的直接原因是在北京爆发了游行示威,以及在东京的学生反对1919年凡尔赛条约谈判时对中国的不公平待遇。这就是著名的“五四运动”。周恩来坚持主张改造社会并传播新思想,针锋相对地反对流行的悲观情绪,并领导和组织了示威游行,在1920年秋季“觉悟社的年会上,周恩来建议由李大钊领导一次北京和天津各组织的联合会议。他说:“大家一致认为,今后的救国道路,只有深入劳工群众,依靠劳动阶级,并把五四运动后在全国各地产生的大小进步团体联合起来,采取共同行动,才能挽救中国的危亡。”这是他同“觉悟社”几个成员乘船去法国之前的最后一次政治行动。

  1922年夏,周回到巴黎参加两次重要会议,代表们在布伦涅森林召开了三天的会议,建立在欧洲的中国共产党组织,他代表在德国的学生终于在那里正式加入了共产党。

  1924年8月回到了广州,但任中国共产党两广区委委员长,兼军事部长,在对敌人的战斗中里显露出才华,是一名风云人物。宋庆玲后来回忆起当时她第一次见周恩来时说:“他象是一个年轻但已饱经风霜和多才多艺的领导人,从事革命意志坚定,态度鲜明。”蒋介石不得不提升他,被委任主管黄埔军校的军事管制办公室并兼管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

  1934年10月16日,开始了红军的战略撤退,这就是全世界闻名的长征。当时周恩来带领着约1万人离开江西,长征路上十分艰苦,周恩来从来不搞特殊,有一次警卫员为周恩来寻找食物,最后发现了一点玉米面和十个鸡蛋。由于家里没有人收钱,警卫员就先把鸡蛋拿走了,等人回来再付钱,当把饭端到周恩来面前时,他问警卫员这些食物是从那里来的,付了多少钱时,他们支支吾吾,他明白了并严厉地说,必须把这些东西送回去。但警卫员恳求周恩来说:“他们写一个条子给这家村民进行解释,并留些钱在鸡蛋篮子里,这样做是否可以呢?”周恩来同意这个意见。还有一次,周恩来坐在一棵梨树下,而拒不吃熟的梨,因为没法向人付钱。长征到云南,他们轻易地俘获了国民党的供应。一次3辆卡车深信不疑地驶向他们红军进行了一次轻易的俘获,其中一辆卡车装满了火腿、药品、茶叶和军用地图,当朱德看到这些物资时,周恩来对他说:“敌人是我们所能想要得到的最好的运输大队,他们送来了我们所需要得到的一切,而他们不要任何代价。”

  周恩来说话还非常风趣和幽默。1940年末,他在邀请美国作家白修德到一家餐厅吃饭,餐桌上的一道菜是一只肉色焦黄,皮儿脆嫩的烤乳猪,周恩来请客人第一个品尝乳猪时,白修德不禁踌躇起来,他放下筷子,用流利的汉语解释说,他作为一个犹太人,是不吃猪肉的。他这一说给在场的人为自己的失礼而一震,然而他们也清楚,这时是不可能再订制别样的美味菜肴。周恩来又举起筷子,指着桌上的菜,再次请客人说:修德,这是中国,你再看看,它看起来象是一只猪,但在中国这不是猪,而是一只鸭子。”白修德开怀大笑,在座的每一个人都笑了。这位美国人把筷子插进乳猪,撕下了一块,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吃了我一生中第一口地地道道的猪肉,从此以后我就吃猪肉了,但愿我的祖先能饶恕我的这一行为。”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作为总理的作息制度是连续伏案工作,他定下的节奏是无人能与之匹敌的。周恩来还非常清正廉洁,就拿一件小事可以看出,有一次他到一家照相馆去照出国用的照片,他要了两张单独的发票,一张给机关,一张留着给自己,因为有几张照片是自己私用。他周边的人都得适应他拒收礼品的作法。一次他家乡的党组织给他寄去了一些地方土特产食品。他把这些东西重新包好又寄了回去,并附了一张国务院禁止接受礼品规定的复印件。

  在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建设中,周恩来伟大功绩是人人皆知的。他于1976年1月8日逝世,终年78岁。他是20世纪中国最受人敬爱,最有才华、最成功,也最没有过失的政治领袖。他的逝世是中国人民的巨大损失。而且赢得世界人民的敬重。

  通过读《周恩来传》这部书,使我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对周恩来总理的敬仰。他的一生为中国人鞠躬尽瘁。留给后人自动赞扬,在当今开展反腐败的形势下,坚决同各种腐败现象作斗争,读这本书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对如何做好一名检察官,发挥检察官的作用起到激励作用。周恩来是中国人民的总理,他爱民如子,清正廉洁的高尚品德是我们永远也做不到的,因此我们要立足本职,爱岗敬业,政治上坚定、业务上勤学、作风上扎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继承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遗志,不辜负他们的期望。

  周恩来传的读书笔记

  每当听到“周恩来”这三个字的时候,心中总是涌起一股说不尽道不清的感觉。周恩来这名字,陪伴我们走过了一百多年的风雨历程。在他逝世三十多年后的今天,仍旧有多少人在怀念他,仍旧有多少人为他的精神所找动!人气旺盛的“周恩来青年研习会”网站的存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虽然是在小学里学习《万里长街送总理》时,周恩来那高大伟岸的形象说已深烙于心,但对他的一生有深刻而系统的认识,却是在一口气认真读完《周恩来传》之后。

  每一次提起周恩来,我们有的绝不仅仅是一种缅怀,而是一个永不褪色的人格话题,而是一座永远闪耀光芒的精神丰碑!

  周恩来一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把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献给了祖国和人民。

  每一次想起周恩来,不知大家想到的是怎样的场景?而我,不知何时起,每当想到他——我们敬爱的周总理,首先想到的,不是他那爽朗的笑声,不是他那幽默的话语,也不是他那青松一般驻立的身影和矫健行走的身影。浮现在脑海是的是一幅画。画是,总理独坐在一间黑暗的房中,窗外、室内一片漆黑。黎明前的黑夜,看不到一点光亮,只有总理桌前的台灯,散发淡淡的幽光,映出他俊逸的脸庞。总理刚刚批完最后一份文件,放下了笔,疲惫地抬起头,望向那黑暗笼罩下的窗外。瘦削的脸上满含悲楚,紧皱的眉头好像永远也舒展不开,眼中不知不觉盈满了泪水。

  在中国共产党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中,在多次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生死存亡的历史转折关头,为挽救党、为党的事业的继续与发展,周总理总是顾全大局,沉着坚定,中流砥柱,起了极为重要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在“动乱期间”,周总理以常人难以想像的大智大勇和自我牺牲精神,面对极端复杂的特殊环境,忍辱负重,极力保护党的忠诚老革命前辈,尽力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而苦撑危局。

  也是在如此复杂的特殊环境,总理不得不说出那些违心的话,写下那些违心的字时,拥有在爱的周总理心里是怎样的心情啊!只要是一个有良知的且真诚的人也会对自己说错的话,做错的事耿耿于怀,总要与人说清楚才可释怀,就像鲁迅先生念念不忘的那一只风筝。更何况是周总理这样一个大智大仁的人!那应该是颗滴血的心吧!他又能找谁释怀?

  然而,也是在这极端复杂的特殊环境,在这如此而已委屈无助的时候,周总理仍旧无一句怨言,仍旧默默努力。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需求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和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作出了卓越贡献。即使在得知自己患膀胱癌后,仍坚持工作,直到生命尽头。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就是这么一个人,我们有理由不热爱他吗?就是这么一个人,我们有理由忘却他吗?不,我们毫无理由,我们绝对不能!

  记得曾在一本研究周恩来的文集中看到编者的一段放,大意是:作为一名科学研究者,都应该对任何研究对象客观地看待,不应有任何个人感情色彩,这是一名合格的科学工作者的首要也是必要的条件。但当我们研究周恩来时,却无法坚守这一条。我们无法在研究他时,不被他的精神所感动所影响。这一点使我们的研究文集带进一许多个人的感情,也许已偏离了客观前提。但也正因为如此,也使我们的目的更明确,更坚定。

  这样的话语,比那些直接赞美的话语更有力十倍、百倍。这就是我们伟大的周恩来总理带给我们的东西——“周恩来精神”!他品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他的品德、人格、风范、情怀旱已成为中华民族一座丰厚的精神宝库。

  在这个日益喧嚣的社会,在这个容易浮躁的年代,年轻的我们有着太多无法解释的困惑和无法摆脱的迷惘。我们需要这种精神,这种能够给我们以方向和力量和精神。生活在新世纪的我们,不相信灵魂的存在,但我们坚信,总理一直以慈父般宽容的心关爱关我们,总理在等待我们年轻一代走出浮躁与迷惘,以一个后辈学人的身份,怀着一颗不染世俗风气的心,与他进行灵魂深处的对话。

  我们永远需要这种爱,我们的民族永远需要这种精神——周恩来总理,集中华民族广博的智慧于一身,扬炎黄子孙完美的魅力于中外。周恩来如一本厚厚的书,读懂他,将使我们看到自己心灵深处的卑微,直面复杂的人生;周恩来如一盏高悬的明灯,光芒穿越时空,照耀我们前行!

  周恩来传阅读笔记

  追寻伟人的足迹,回首历历往事,一口气读完这本《周恩来传记》,令我慷慨激昂,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周总理的点点滴滴。

  总理小时候看到洋车把中国人的腿压断,可中国官员却帮洋人不帮同胞,还说那位中国人妨碍交通。周恩来感到忿忿不平,便上前说理,却被巡警斥责。这对周恩来打击很大!一次,校长问大家:“读书为了什么?” 有的同学说:“为了能发财致富。” 还有的同学说:“为了帮父母记帐。” 校长问恩来:“你呢,为什么读书?” 周恩来自信满满站起来,大声地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老师和同学们都敬佩地望着他。

  这对一个十三岁的孩童来说是十分难能可贵的。长大后即使自己已身居高位,但还是一直读书学习,他放眼于世界。周总理将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人民,他之所以这样伟大,与他少年时崇高的理想是分不开的,而我们现在有时的碌碌无为,不正是因为缺少这份理想和执着吗?!

  让我们像周恩来一样,从小树立伟大的理想,培养爱国热情,刻苦努力地学习。为国家献出自己的一份力,这才不辜负周总理的殷切希望!

  周总理最后的愿望是无声无息地把自己的骨灰撒在祖国的大好河山上。面对此情此景,我不禁心酸,周总理生前从来不准别人赞扬他,去世后也没有供人瞻仰的陵墓。然而,他那高尚的品质却永远留在人民的心中。最让我敬佩的是周总理的勤俭节约。周总理召开会议,直到中午还没结束,中午总理留大家吃午饭。餐桌上只有一盆肉丸熬白菜、豆腐,四周摆着几小碟咸菜和烧饼。身为总理和大家共同进餐,如此勤俭让我惊叹万分!周总理为祖国的地位夜以继日地工作,在世界各地积极奔走,唇枪舌剑,为新中国的外交打下了牢固的根基。这对一个举步维难的国家来说,是多么不容易啊!

  周总理一生无子无女,他与妻子邓颖超54年的爱情生活,相爱终身,没有华丽的言语,没有海誓山盟,唯有平凡的坚守与互相依靠,而这却使炙热的爱情闪闪发光。使我不禁潸然泪下。周总理逝世后没有一分一毫的积蓄。如此伟大的人,逝世后,联合国也降半旗。

  人们用孺子牛,毛驴,蜜蜂,春蚕,来比喻周总理的光辉写照。周总理把忠诚献给人民,把真爱交给亲人,把挚爱奉给战友,把热爱投入工作。我们应当继承周总理的这种精神,更认真,踏实的做人,长大后,为建设现代化强国作出贡献,我们更应该珍惜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和平时光,做一名栋梁之材!

  我为祖国拥有这样的一位伟大总理而感到自豪。

  我要为中华之崛起而勤奋读书。

  周恩来传读后感2

  每看到伟人的像,读到伟人的传记,甚至从心里敬仰伟人时,总能生发出一种强悍的生命力,一股催人前进的推动力,一种永葆青春的战斗力,鼓舞着人,去拼搏,去创造。

  读了《周恩来传》后,自我感觉自己的心志又增大了不少!周恩来时代的周恩来,及吕财云生活的时代的《周恩来传》引起我诸多的思考。

   一、时势造伟人,我如何造就自己?

  不同的时代需要不同的伟人。

  周恩来生活在一个动荡的社会里,他亲眼目睹了处在灭亡边缘的中国。在国家危在旦夕之际,具有很高觉悟的周恩来,认识到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的联系与关系,明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深刻意识到中华之崛起是所有中国人的使命,拯救中国需要自己的一份努力。当周恩来仅十二岁时,他的内心深处爆发出震撼人心的呐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那个需要文武双全的领导者的时代,周恩来应着时代和国家的要求与呼唤,踏上了拯救祖国的道路。

  现代,在我们生活的二十一世纪,国家发展的大好局势,给我们带来了富裕的生活,然而,人们却掺进了许多杂质,使精神生活的质量大打折扣。物欲横流,精神失意,造成精神生活与物资生活严重失调。这样的社会风气侵蚀着新一代,甚者能成大器的精神已被扼杀在摇篮里,这是时代的悲哀。这个时代给了我们丰厚的物资享受,却略走了我们本有的饱满而高远的精神追求。

  相比之下,当今时代给我们创造的成就伟人的客观条件很少,时代的激情已渐渐地削弱了,对于我们这个要培养领袖、成就伟人的“爱与智慧”队伍而言,迎来的时代的挑战更大,我们需要用我们的爱之心去感知,用我们的智慧之眼去发掘时代的要求与需求。

  对于我自身而言,作为“爱与智慧”的战士,在认识着我们的宗旨,在思考着当今时代“爱与智慧”为何遭遇险境,“爱与智慧”是否是当今时代的最需,无疑,发起人类追求“爱与智慧”是这个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一位“爱与智慧”的战士要如何呼应着这个时代的要求,应着队伍的宗旨,怀抱“为人类建造一座美好而坚固的精神长城”的信念,为这项伟大的事业而奋斗?

  目前,于自身,首要的是确认“爱与智慧”的崇高理想,展望未来的奋斗道路上自己所要、所应扮演的角色,转化为自己的理想、自己的追求;再者,迎接未来的挑战需要武装自己,增强战斗力,而取之之途径,在当下无疑只有爱盟最好,主要的还在自身如何认识这个团队所带来的优越的条件,如何在这条道路上锻造自己。

  也许这个时代造就伟人的条件少也是一种条件。

  时势造伟人,我得先去锻造自己。

  二、理想——强大动力与顽强意志的源头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如是说,他也如是做成了。

  周恩来在校读书期间,为了号召青年学生起来救国,他在忙于课业学习的同时,先后组织了许多学生社团,并撰写了大量的报刊、杂志,主要是宣扬爱国主义精神、鼓励学生救国、抨击并反抗当时一些的思想行为,这项工作主要落在了周恩来身上,为此,周恩来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政治活动上。周恩来为了报刊能够准时发行,他常常工作到深夜,甚至通宵达旦。如此“疯狂”的工作,他竟然还能在学习上创造出“奇迹”——毕业成绩,文科成绩全校第一,理科成绩名列前茅。周恩来为了革命理想,他的中学时光就是这样在学习与工作中,以不可阻挡的强大的动力与顽强的意志,走在振兴中华的大道上。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我呢?

  读书是获取知识的一种途径,知识是奔赴未来所必备的。对于宣誓终身服膺“爱与智慧”的队伍,这种课本知识的学习本不该成为我们前进的阻碍,理应成为我们前进的催化剂。因为“爱与智慧”的旗帜在前方的蓝天上,高高飘扬,呼唤着我们前进。

  既然已有如此高远的奋斗目标,既然已确定了人生航标的方向,那还有什么能够阻碍我们前进的呢?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让课业的学习成为我们的绊脚石?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成为一个“爱与智慧”的战士呢?

  到目前为止,社团活动和工作,一直以来是较高频率的开展着,局外人看了,会以为我们傻,认为实在活动繁多、累人,但是这对于我来说,这是充实,我们是在为我们远大的理想而奋斗着。既然已有美好而远大的理想和目前实现理想的最佳途径,我还有什么可怠慢的,我还能退却吗?周恩来面对工作与学习,他勤勉、刻苦,同样是二十四小时,周恩来总要比别人多用几个小时,而我们有何不行?

  周恩来的人生历程与他非凡的意志震撼了我,使我明白这个世界有很多东西是我“总得理”的,在这个黄金时期的我,怀抱远大的理想,满怀青春的激情,轰轰烈烈地去开辟未来的路!

    915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