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大地上的事情》读书笔记范文五篇赏析

廷峰 1172分享

  《大地上的事情》是2014年5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苇岸。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于《大地上的事情》读书笔记范文五篇赏析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有关于《大地上的事情》读书笔记范文五篇赏析(一)

  曾经以为自己是个热爱自然、热爱土地上一切蓬勃生命的人,直到我看到《大地上的事情》,知道了作者苇岸,才发现,与他相比,我的所谓的热爱是多么浅薄,多么无知。

  这本书收录了苇岸的散文集《大地上的事情》、《一九九八 廿四节气》(因病离世未完成)、《去看白桦林》和他的部分日记。他的文字令我一见倾心,相见恨晚,而当我得知他早已于1999年因病离世,年仅39岁时,我更是感到了巨大的遗憾和痛惜。

  苇岸,这个真正的大地赤子,自然之子,他拥有一个高贵的、谦卑的、清澈的、善良的灵魂。他深深热爱着乡村的土地,以及土地上一切有生命的,或他认为有生命的事物(如四季、雨雪、天空、云朵)。他怀着谦卑而诚恳的心,蹲在大地上,将大地上的种种事物置于与他平等的位置,细心地观察它们,深情地描述它们。蚂蚁垒巢、蜜蜂采蜜、下雪、日出、麦子、落叶、麻雀、野兔,还有孩子等等,这些事物在普通人眼里毫无特别,人们往往熟视无睹,而在苇岸眼里,一切都充满了神奇和感动。当他用动人的文字将它们呈现在我们眼前,我们无法不睁大眼睛,暗暗叹服,仿佛重新认识到这些平凡的事物都有其独特的生命力,甚至拥有人类共同的情感。

  “大型蚁筑巢像北方人的举止,随便、粗略、不拘细节,它们将颗粒远远地衔到什么地方,任意一丢,就像大步奔走撒种的农夫。”

  “两只麻雀蹲在辉煌的阳光里,一副丰衣足食的样子。它们眯着眼睛,脑袋转来转去,毫无顾忌。它们时而啼叫几声,声音朴实而亲切。它们体态肥硕,羽毛蓬松,头缩进厚厚的脖颈里,就像冬天穿着羊皮袄的马车夫。”

  “第一束阳光,满载谷粒的色泽和婴儿的清新,照到蜂场上。大地生气勃勃,到处闪亮。”

  ……

  他的语言清新别致,充满了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像清晨的第一缕微风,像早春的第一朵野花,有一种新鲜清澈的芬芳,令人忍不住想要放声朗读出来,而朗读出来的结果更觉齿颊生香,意味无穷。他所运用的那些譬喻都那么新颖奇特,让人闻所未闻,但又那么贴切自然、形象生动,只有用心观察并发自内心的热爱才能写出这样绝妙的譬喻吧。

  可能因为从前是诗人的缘故,苇岸的散文语言充满了诗意的美,凝炼、干净、富有韵味。如:“麦子是土地上最优美、最典雅、最令人动情的庄稼。麦田整整齐齐摆在辽阔的大地上,仿佛一块块耀眼的黄金。”“雪也许是更大的一棵树上的果实,被一场世界之外的大风刮落。它们漂泊到大地各处,它们携带的纯洁,不久即繁衍成春天动人的花朵。”“三月像一只花蕾,三月本身就是开放。”这些美丽的、灵动的、诗意的文字从苇岸的笔下汩汩流出,像一条纯净的小溪,在阳光下闪亮,正如他形容托尔斯泰的文字——“最自然的词汇像流水那样随低地而行。”

  对于大地和大地上的生灵,对于传统,对于农业文明,苇岸毫不吝啬地给予他最美的文字,最深切的爱,歌颂、赞美、怀念。而对于现代工业文明,他又毫不隐瞒地表现出愤懑和抗拒,对于无法阻止的城市化进程,他表现出内心绝望的痛苦和对未来的悲观。

  “现代社会是启动的火车,节奏与速度愈来愈快,它不能与自然节律同步运行,这种与自然节律相脱节是现代人紧张、焦躁、不安的根源。”

  “水泥建筑代表物质文明。也代表无情的人际关系。原始的自然环境在消失,人类的朴素的情感在沦丧。”

  有关于《大地上的事情》读书笔记范文五篇赏析(二)

  苇岸在1988年1月11日的一则日记中写道,冬天的门窗紧闭。方方正正的阳光斜切进屋里,仿佛一块玻璃没入静水中,也可以想象是白昼伸进来的一只手,拉你离开晦暗的环境。这感觉,就像是永远停留在一个令人怀念的年代,充满诗意。我很喜欢苇岸的文风,像刚收割下来的庄稼,也像被犁铧翻开的泥土,带着大自然的洁净。他像一个预言家,早早料定我们会失去真挚,迷失在工业化的快捷和电子化的阻隔中,与此同时大地失去了野兔,庭院失去了麻雀,我们在水泥森林里走来走去,怀揣一颗空荡荡的心。

  苇岸的文字非常平实,冲淡,富有哲学含义;明快,像甘美的泉水;最重要的是,它一点都不造作,很符合我的脾性。读苇岸让人更加亲近大地,但这种“亲近”没有迫切感,不带有“理想主义”的煽动性。它不是叫你快,反之,他叫你放慢。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我不大喜欢和别人谈苇岸,我怕背上“老旧”和“落伍”的声名,乃至一堆伴随嘲笑的指责。实际上,在我过往的时光中,我早已备受嘲弄,皆因为我企图放慢节律,与这个时代背道而驰。

  苇岸极其详尽的描写他看到的一切,其描写的忠实程度有时候直接反应在时间这个矢量上。他甚至以一个固定的地点为“支点”,以此架起相机朝同一个方向,同一片风景按下快门,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持续下去。在这个“支点”上,他架起了对世界的观察方法,同时也勾勒出了一个生命的时间轨迹。他写庄稼地、象鼻虫、麻雀、喜鹊、野兔、鹞子、野火、乃至一头驴,就像是一个在村庄里生活了一辈子的人,他对自己世界的一切都了如指掌。他知道太阳几点升起,几点落山,时间的节点对于有些人来说只是生命的一个标记,但对另一部分人来说却是爱的刻痕。

  苇岸对自然的忠实的描写还体现在他的朴实上,太朴实了,直逼文字和人性的本真,把所有扭捏、虚伪、装饰和矫情都剔除掉了,甚至连那么一点浪漫情调也剔除在外。他的文字有一种不假辞藻修饰的美,像秋天田间剧烈开放的野花,随风招摇,遍地吐芬,掩饰不住。他这样写晚暮,从太阳降落到满天星斗,也是晚霞由绚烂到褪尽的细微变化过程。这是一个令人感叹的过程,它很像一个人,在世事里有浪漫、热情、到务实、冷漠的一生(《大地上的事情》五十六)。这句子像一粒粒砸在纸上的粮食,有着散文的衣裳,却有诗歌的躯体和哲学的灵魂。可以这样说,苇岸式的恬然除了美之外,还包含智慧,智慧意味着犀利,就像刀剑意味着杀伐,是不容回避的;

  苇岸有一双自然的眼睛,他从不自命为自然的主宰,而是看穿了人类自身的虚伪性。人类评价坏人,往往冠以动物之名,视之为禽兽,如捕捉鸟儿的时候,用一只“笼鸟”为诱饵,骗大量野鸟入网,反过来污蔑笼鸟的“鸟品”,苇岸却说人类制造的任何词语,都仅在它自己身上适用。

  有关于《大地上的事情》读书笔记范文五篇赏析(三)

  这些在许多年前触动我灵魂的文字,在此时读来,仿佛是那么的不合时宜。当我们的生活被iPad、iPhone、微信、微博……这些关键词所裹挟的时候,苇岸,永远地滞留在上个世纪,甚至,更久远的年代,为他所深爱的大地唱出生生不息的赞歌。在此时读苇岸,恰如他所说,读一本书,将满是尘埃的头脑洗干净。

  他与我们是那么的遥远,然而,作为一个爱惜驴子与赞美羊群的憨厚的浪漫主义者,他与大地,又是多么亲近。他对托尔斯泰的评论,用在他自己身上,也是那么的恰如其分:外在物象最直接的描写,在反映与被反映之间是最短的距离,最自然的词汇像流水那样随低地而行。

  对于大地上的那些事情,苇岸是一个细致入微的观察者和记录者,他像科学家一样观察蚂蚁、鸟雀、蜜蜂、星星、白桦林、玉米……他带着一种科学精神描述蚂蚁巢穴,“小型蚁筑巢,将湿润的土粒吐在巢口,垒成酒盅状、灶台状、坟冢状、城堡状或松疏的蜂房状,高耸在地面;中型蚁的巢口,土粒散得均匀美观,围成喇叭口或泉心的形状,仿佛大地开放的一只黑色花朵”。这样的文字让我想到法国人布封,热烈的昆虫爱好者。在《鸟的建筑》里,他像鸟类学家一样向我们讲解不同鸟类的各种筑巢方式。对于一年四时变化,他像一个气象学家一样,在每一个节气的同一时刻,面对同一片土地,拍下照片并且文字记录,带着一种庄重的仪式感,以一位忠实的大地观察者的身份存在。

  不难看出,他笔下的大地,跟中国古诗中的自然相去甚远。他没有寄情山水的逍遥,也没有身处田园的闲适。他笔下的大地,有关泥土,以及从泥土中诞生的生命。他说,能够战胜死亡的事物,只有泥土。透过苇岸那些朴素的文字看过去,我们看到的不是王维,不是李白,而是这样一些闪烁的身影:梭罗、托尔斯泰、普利什文、纪伯伦、利奥波德……在谦卑、朴实、简约、平淡,甚至可以说缺乏激情的文字中,他让石头回归石头,花朵成为花朵,物象回到它们自身。他具有这样一种土地道德,用利奥波德的话来说,“土地道德是要把人类在共同体以征服者的面目出现的角色,变成这个共同体的平等的一员和公民。它暗含着对每个成员的尊敬,也包含着对这个共同体本身的尊敬。”正是怀有这种尊敬,对于人所避之的胡蜂的空巢,他说,“这是我的家徽,是神对我的奖励。”他描写白桦树,“正与直是它们赖以生存的首要条件。正是由于每棵树都正直向上生长,它们各自占据的空间才不多,它们才能聚成森林,和睦安平地在一起生活。我想,林木世界这一永恒公正的生存法则,在人类社会中也同样适用。”他像梭罗一样崇尚劳动与实干。他说自己有个愿望,一周中,在土地上至少劳动一天。“每一个人都应当与世界上的劳作保持着基本关系。劳动是上帝的教育,它使我们自己与泥土和大自然发生基本的联系。”

  对于现代文明带来的破坏,他更多的是忧思和哀伤,没有征讨与激烈的攻击,就连对抗,也是那温和的慢生活,他说他行动的缓慢,正是与现代文明对抗。他吃素,为了减少对世界的掠取。这样一个内心温柔的人,势必被点滴的人性的温暖所触动。小镇人在街上相遇,大都要伸出双手握在一起,他把这寻常的一瞬,看作是小镇的灵魂。

  有关于《大地上的事情》读书笔记范文五篇赏析(四)

  美国散文家约翰•巴勒斯说,有的人把自己像种子似的播撒在土地上。我想,苇岸便是这么一个人,一粒种子。

  是《瓦尔登湖》改变了苇岸,这不仅指从诗歌转向散文写作,更关键的是,他的生活和自然真正相遇了。在梭罗看来,文明改善了房屋,却没有同时改善房屋中的人。梭罗的思考与践行,均指向生活的意义,自然与人类文明、野性与社会发展,以及与此相关的更高的和谐。再加上诸多作家作品和岁月的洗礼,苇岸的文字越发趋近大地的美学。

  苇岸曾表示对工业文明感到悲哀,并有所抵触。事实上,他并不是无视城市的意义,以及现代文明和科技向上的一面。而现代精神,也理应包含对现代文明中负面部分的审视。他感到,一种巨大的力量在隐退,“在神造的东西日渐减少、人造的东西日渐增添的今天,在蔑视一切的经济的巨大步伐下,鸟巢与土地、植被、大气、水,有着同一莫测的命运。”神性消减,自然在远去,那些耗损甚至毁灭人类的因素不断到来。他心性柔软,葆有一种在这个时代更可能萌生也更可宝贵的、与万物交互的慈悲,向往着和宇宙保持最原始的亲密,以谦卑而审美的眼光看待生活,看待世界。

  “人的完整性”,也是苇岸所珍视的。在这方面,梭罗和托尔斯泰极具感召力,他们避开了很多,也开启了很多,内心无限缤纷。苇岸39岁的一生,未止息对自我的完善,彰显了文本、思想和真实生活三者的合一。他活得很认真:为邻居胡蜂做小传;观察太阳的道路怎么会发生弯曲;定时定点记录田地上的节气更迭;心无怨恨,相信每天所见的人都是刚刚来到这个世界的人;倾心于非暴力的思想,同时还是一个素食者,为自己重病期间未能谨守信念而懊悔……他曾编有散文选《蔚蓝色天空的黄金》,所收十人中也包括“苇岸”。他为不失时机地选了自己而“深怀愧意”。多年前的一本集子,而今看来,选谁没选谁,已不那么重要,若论文字,他当之无愧。

  “看着生动的大地,我觉得它本身也是一个真理。它叫任何劳动都不落空”;“雪也许是更大的一棵树上的果实,被一场世界之外的大风刮落”;“仿佛一条流向沙漠的河,延伸便意味着消失”……他对大地与真理的诠释,质拙而曼妙;他的诗歌生涯浅尝辄止,却留下了诗意;他的思考,素朴而悠远。他不是借景抒情,借自然言志,他写的胡蜂是真胡蜂,驴子是真驴子,田野是真田野……

  海子生前曾去苇岸处,找关于大地的书。这样的作品很少,在中国尤甚。而今有了,那首先便是苇岸的《大地上的事情》,以及他那些并不以此为名、却泛着同样光色的篇章。

  林贤治指出,苇岸作品所奔赴的“大地道德”的主题,“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具有开创的意义。”此说,有见地,亦有弹性。不过,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在自然文学、生态文学、环保主义等框架内谈论他,当然,他最早笔涉这几方面且最具实绩,人们在做研究时也不免会引入参照系,然而这种确认与强调,也可能局限和窄化了他,就像一个人喜欢《瓦尔登湖》或《禅定荒野》,与它属于什么文学有多大关系?好的文字,终将超拔于类别的外衣,令人们不断发现字里行间的美与思。

  苇岸关于编选问题的愧意与反思,还在另一维度触动我,即,一个知识分子、一个写字的人对“话语权”(无关大小)的态度。苇岸未必没有私念,没有偏执,但他所尊重并惜取的,是大于自己的存在,是一己生命之外的生命,一己才华之外的才华,是一种良善,一种土地般的温厚与旷远。这一切,化在了他的文字之中,是汉语从容而有静气地对大自然的抚摸,对人类以及“人类的身旁”的注目。

  有关于《大地上的事情》读书笔记范文五篇赏析(五)

  在一棵钻天杨树下,面朝一块田地,诗人拍摄了二十个节气时的景象。

  在新居的屋檐下,他观察胡峰筑巢的全过程,即便蜂群离去,空巢也被他视为家徽。

  在乡间小路,诗人警觉地发现树上有一只神秘的猫头鹰在日光下闪躲,并把它记入日志。

  在落日笼罩的天空下,他读着秒,观测夜星出现的节奏,直到满天繁星。

  在新年第一天,意外地目睹一大群候鸟的迁徙时,他觉得自己是得了神助的人。

  ……

  这是一个喜爱麻雀、驴子、蜜蜂、啄木鸟……的诗人,天生的诗性被土地和阳光烘托得成熟而丰盛,而当他爱上了梭罗、细读无数遍《瓦尔登湖》之后,诗性灌入流畅的散文体格,成就了一位不可多得的自然主义散文家。

  自然的一切——不只是有生命的鸟类,还有纯粹的绿色或阳光或冬季——都在他的笔下拥有了灵性。他形容三月:“三月连羔羊也会大胆,世界温和,大道光明,石头善良。三月的村庄像篮子,装满阳光……土地像待嫁的姑娘。”他形容雨水时节的雪:“雪有些塌缩、黯淡,减弱了其固有的耀眼光泽。这个现象很像刀用钝了,丧失了锋芒。”

  一个出生于乡村的中国文人,在诗的情怀中,目睹野兔在田野里消失了,目睹鸟群从天空消失了,目睹工业社会的农业生产漠视甚而悖理了自然规律,“人类已经成为他们的工具的工具了”,诗情注定归结为悲悯。

  他以梭罗为精神向导,并依循这条哲人的路,读懂了爱默生、利奥波德、赫德逊、托尔斯泰等大师的心灵。他说,梭罗是“有机”的:文字的质感是温热的,思想是借助与之对应的自然事物而得以表述的。更重要的是,他隐居湖畔乡间的那两年,不止是作为自然主义者的田野实践,还意味着他对“人的完整性”的领悟。崇尚自然、素食、有机的生活方式,这无疑是二十一世纪人类重提梭罗的原因,但真正的深意并不是浮光掠影的衣食住行,真正完整的人性,必须包含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整体道德观。

  诗人苇岸在写作和深思之后,指摘出当代人类最大的症结所在,这已超越了诗性,抵达哲学的边缘。梭罗所拥有的“源于生命的非实用主义或反物质文明倾向,以及他审美地看待世界的目光、诗意的生活态度”已沿袭到中国诗人苇岸的身心,深入骨血,哪怕他无法抵抗中国当下的经济狂潮——以及随之而来的对环境资源的侵蚀。“在神造的东西日渐减少、人造的东西日渐增添的今天,在蔑视一切的经济的巨大步伐下,鸟巢与土地、植被、大气、水,有着同一莫测的命运。”

  在诗句、警言和沉迷中阅读了苇岸积攒一生的文字,或许你也会和我一样,觉得“大地上的事情”这六个平白无华的字让人伤情动容。大地,是多么怀旧又多么未来、多么具象又多么抽象的名称啊!

    997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