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的散文:戒尺与糖,谁先谁后

志彬 1172分享

  编者按:戒尺与糖,谁先谁后?先奖励后惩罚,还是先惩罚后奖励?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篇《戒尺与糖,谁先谁后》。

  期末,语文课,复习古代诗歌。

  轮到背诵完《木兰诗》的时候,我故作深情地对全班讲到:“每当读到《木兰诗》的时候,我就想起了一件往事,每当听到《木兰诗》的时候,我就想起了那两个人,一辈子忘不了啊......”话音未落,同学们都会意地微笑,将目光投向教室后部的“那两个人”——南窗马明爽和北窗李俊然。只见马明爽耷拉着脑袋,看不到脸上的表情;李俊然木然端坐,白皙的脸一阵红。

  说说过往之事吧?好的。情节过于简单,或许满足不了你的好奇心。学习《木兰诗》的时候,恰值金风送爽的秋日,同学们陆陆续续完成了背诵任务,只剩下南窗下的马明爽和北窗下的李俊然,迟迟背不下来。金风拂袖,西风徐来,两位没有找我背;北风凛冽,雪花飘飘,两位仍没有找我背。尽管其间我也不断“触景生情”,旁敲侧击,可两位仍然无动于衷。甚至在我们红石榴文学社响堂采风之际,我还半开玩笑地对他俩讲啊,我们这趟要出远门了,需要乘坐大巴的,你俩上车时先背《木兰诗》,背下来了就上车,背不下来就跟在车后跑。结果当天上车后人物繁多,事情繁多,头绪繁多,考虑到青少年的敏感自尊,我就把这件事选择性忘记了。“那两个人”当日活蹦乱跳,玩得不亦乐乎!采风回来后《木兰诗》就淡出了我们的视线。

  估计两位早已忘得干干净净,更不会想到老师会给他们来个“朝花夕拾”(旧事重提)。不过从刚才背诵的口型上看,他俩是能够背下来的。于是,我又开口了:

  “怎么样?年底了,该给老师结下账了吧?老师脸皮薄,实在不愿意一直张口要啊,你们要主动!”

  两位不做声。我提高分贝:“说!什么时间?!”

  高分贝产生了效果,只听李俊然说:

  “下午。”

  “下午什么时候?具体点!”

  “下午放学前。”俊然又答。

  “好!我今天下午就在办公室恭候你们大驾光临!”说此句时,我故意望着马明爽纠正到:

  “不是你们,是你!马明爽还没有回答呢!”

  明爽赶紧回答:“一样。”

  “好!”

  上午过去了。午后来到学校,只见语文科代表迎向我,告诉我说:“老师,他俩都背下来《木兰诗》了。都给我背了,他们说不敢来给你背。”

  听后,站在我身旁的班长和我不禁笑了起来,可我还是强调:“还是让他们来给我背。”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日后分解,因为写此文时尚未到放学时间。

  不过,我已经准备好了一把“戒尺”,用直尺代替,因为当今真正的戒尺无处找寻。这把直尺同样用来敲打他们的掌心,对他们不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又不能主动弥补差池的惩戒。同时,我又准备了两颗糖,一人一颗,用来奖励他们的诚实守信。只是,我在犹豫:戒尺与糖,谁先谁后?先奖励后惩罚,还是先惩罚后奖励?此局至此稍显迷茫了。

  还有一个小担忧:“那两个人”——这场教育风波的主角如果不现身,又该如何是好?

  呵呵。

 

作者|茉莉芬芳

  公众号:莉莉语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589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