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回忆的初三作文:我的童年

巧萍 1172分享

  编者按:童年是成长的必经过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告别迷茫和无知,了解这个世界。

  记忆深处的童年,没有过多“光彩”,只是一个漫长的“意识和认知”转变的过程。没错,这个过程尤其重要。

  穷村中的穷家

  我出生于一个教师家庭,就像其他的孩子一样,从小听着父亲的故事长大。父亲常常讲他小时候的贫困经历,十三岁的他不仅要每天劳作还要念书,甚至无论走到哪里到要带着小他5岁的叔父。不过每每谈到父亲念书的事情,他就会非常骄傲,因为他是我们那儿第一个考上大学的人。所以,“知识改变命运”的念头常常在我脑海里回荡。

  谈起我的母亲,她恰好是个与我父亲相反的例子,她小时候家境并不紧张。但她却不爱学习,以至于只是高中毕业,但母亲也有不同于人的一点,她与常人的见解不同。也正是母亲提出让我来镇原念书的,总的来说她也算是一位女强人。

  学前生活

  父亲最终在三岔落了脚跟儿,他在三岔中学教高中英语,小小的我对三岔有着独特的敬意,因为这里是主席驻扎过的地方。我们全家都住在中学的楼房里。那时我最好的也是唯一的玩伴就是李俊卿,他的母亲与我的母亲也是从小玩到大,就像亲姐妹一样,所以我俩的关系也就非同一般了。不知道为什么大我一岁的他总是被我欺负,而长大以后却相反。我俩最爱玩的就是兵器,所以经常将扫帚上的枝条拆下来,用毛线将两头连了起来就成了弓。记得有一次还被所谓的“值周”给逮住了,不过这并不能阻碍我们的热情,但确有一些扫兴。 担当“优等生”

  幼儿园的生活我连一丝都想不起,只能记起在三岔小学二年的打打杀杀,每天在学校的空闲时间我们男生都会以打架取乐。那时并未有对学习的“热爱”或者说是“好读书”。但在老师心目中我总是担当一个优等生的位置,其实不然,我每次考试的成绩都算不上优异,每次都在10多名,而我对此毫不在乎。可父母为了让我在学习方面有深造,一家子都搬到了镇原,但在那儿我可不是个“优等生”。

  融入新集体

  搬到镇原前父亲先调到那儿工作,而我有时周末也会和母亲坐班车去镇原。说来也真是可笑刚刚转到东街小学的我被这所大了三岔小学四五倍的地方给吓到了,甚至我一个厕所上的不知道自己的班在哪栋楼,哪个地方。来到镇原我很快的发现这里是截然不同的,不同于后山的淳朴。这儿的孩子也是,说话的风格,处事的行为,这儿就像个鱼龙混杂的小社会,以至于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去融入这里,让我活得游刃有余。这儿也有一些专用词,例如这个挂字,就有截然不同的两层意思。

  刚转入三六班时,我在最后一排,一下课同学们就把我围了个蒙圈。有问我从哪里转来的,有问我学习怎么样的,老实的我一一回答了。好在我是个非常健谈的人,关系好的朋友是少不了的,而我们每天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打篮球,我喜欢热血沸腾的的感觉。

  一段时间后,我倍感失望的是差距,第一次考试完我成了班上的三十二名,成了个十足的差生,也许这就是教学质量的差距吧,我开始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危机感。对此父亲对我进行了长时间的“训练”,现在想起来那段不堪回首的日子还是那么苦,每天脑子里只有卷子。不过也得感谢当年打下的基础。

  一段时间我还深深被外国文化给吸引了,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有点同学还开玩笑说我是“汉奸”。我特别对美国这个自由国家无比向往,这使我开始满腹抱怨,对出生不满,对周围环境不满,居然对祖国都有了怀疑。好像我就是个看透了世俗的高人一样,无奈地观察着世界。这种不爱国的想法一直滋生在我的心底。这想法父母倒是不知道,但最终的改变还是要谢谢我的初中班主任畅老师。也正是她平时不断的心灵鸡汤,让我明白了爱国之重要性。

  告别童年

  种种迷茫,无知,不解和我走完了小学时光,也许正是如同我哥说的:“小学关系还不错的同学上了初中,偶尔见到也只是寒暄两句罢了,好像有意避讳似的,并没有当年的热情。”这也许正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微妙之处,很难有一生到老的朋友,终究还是得自己走完自己的那一条路。

  作者:马骁

  公众号:畅筱燕作文手记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文章

    548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