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感悟之读《中国文脉》有感

春燕 1172分享

  编者按:《读<中国文脉>有感》这篇文章讲述了作者在阅读《中国文脉》中读出了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古迹,从中也感受到了文化所带来的魅力,不妨一起来看看吧。

  艾瑞德国际学校以读书形成校风,引领每一位师生都能做行走中的朗读者。这学期,毛老师大力开展“以读书形成班风”活动,不仅在教室里建设了书架,让教室变成了图书馆的模样,更是引领家长也以身示范多读好书,让书香飘进每一个家庭。相信孩子们与文字结缘,家长们与书相伴,文字的芬芳一定点亮我们的生命。

  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我读过的一本好书《中国文脉》。这本书我反复读,只想全文都能背诵下来,方才觉得不负此书。

  这本书的作者是余秋雨,余老师把自古以来能代表当代历史时期的文学大家纳入“中国文脉”,梳理成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道景观。跟随他来到了连绵起伏的中国文学山峰,感受到一种令人血脉奔腾的文学气象,明白了我们民族的文化之根如此深厚。自古以来,在不同时期,不同境遇下,总能造就一些经天纬地之才。

  单就文学而言,他们涵纳百川风光,吞吐时代最强音,回声异常嘹亮。余老师把这些光华组合成中国文学之画卷,是我们中华之幸事。我想,咱们的孩子们如果有一天也能读读这本书,他们一定会融会贯通地爱上中国文学。

  读完余老师的《中国文脉》一书,我长时间沉浸在一种感动和震撼之中。书中从中国文字的起源开始,从《诗经》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楚辞,再到战国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到汉赋及“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魏晋时期的三曹及“竹林七贤”等文人雅士的诗作文采,再到唐诗宋词元曲及明清小说,从源到流,一气呵成。为我们细细梳理了中国文化的演化过程,奉上了一道文化大餐。

  余老师说:“减而见筋,减而显神,减而得脉”。在博而精的文学基础和底蕴之上,他目光如炬,深遂地穿越漫长而悠远的历史,进行了大胆而独到地取舍。把中国文学三千年的发展史中,可以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穿越时空成为不朽的经典列数出来,有理有据地阐述他对于这些名家的人物特点和作品的点评,尤为珍贵。可见余老师为此花费了不少的心血。更令人佩服的是,在文章的字里行间,还可以看到余老师作为一个当代学者对中国文化的忧虑和期待。

  余老师的担忧正是中国之现状,不是庸人自扰,更不是杞人忧天,而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消亡,发自内心的忧虑。中国近现代文学成果寥落,偌大的中国没有出过一个近似于王阳明的哲学家,也没有出过一个近似于曹雪芹的小说家。对中国当前文化的衰微,余老师发过这样的感叹:“文脉既隐,小丘称峰;健翅已远,残羽称鹏。”是啊!国之悲哀!近代中国文学强有力的脉搏不见了,震撼人心的作品少之又少。作为家长,我们怎么做才能让我们的孩子真正爱上阅读,迷上经典,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画出更精美的文学画卷呢?

  其实,这也是余老师创作《中国文脉》的初衷。如果说成年人阅读经典是给思想补漏,青少年阅读经典就是给精神筑底。余老师多么希望把“文脉”接通到年青人的身上,让他们能重建自己的文化人格,以文化继承者、传播者的责任与担当,来延续中国文脉,重新推进中国文脉走向辉煌。我们必须从世俗的烦躁和喧嚣中挣脱出来,摆脱文化的功利性目的的困扰,静心阅读。凡是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关羽戎马倥偬,在军旅间隙,他爱读《春秋》,一遍不够,十遍、百遍都不够,若要探寻其义薄云天的性情渊源何自,这部经典无疑提供了最佳线索。我们有责任培育每一个华夏子孙来做一个浮华洗净的苦读者、一个踽踽独行的求索者、一个中国文脉的传承者。

  读完这本书,现在脑海中似乎也能将名家名篇用丝线穿起来一段段了。但是,也让我明白自己的缺失,那么多的经典我还没有拜读过,因此我的新书单已经列出来。读吧!趁着春光正好!因为脚步不能丈量的地方,文字可以;眼睛到不了的地方,文字可以。孩子们,阅读经典,可以拓宽我们灵魂的广度和宽度,能让我们在跌宕起伏的生活中拥有处变不惊的内心。让我们一起传承中国文脉,延续千年书香吧!

  作者|五五班 孟思蕊妈妈

  公众号:艾瑞德国际学校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文章

    52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