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追风筝的人》读后感800字900字1000字

小妹 1172分享

  追风筝的人主要讲述了两代人自我救赎的故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收集的小说《追风筝的人》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800字

  我想在这个时候来回忆两个男孩的故事。阿米尔放一只有玻璃屑的巨大菱形风筝,哈桑咧着兔唇在后方傻笑着追,天真正直得没有一点瑕疵。一场风筝比赛过后,哈桑为给阿米尔逐回落下的风筝,受到了几个孩子的殴打,而阿米尔却因为胆小而留下了一生的悔恨。阿米尔明白哈桑受到的精神与肉体上的凌辱全然是为了保护自己――阿米尔少爷,而那个躲在墙后的性格懦弱的少爷是注定不会上前帮忙的。阿米尔感受到了良心上的巨大折磨。痛苦万分之下,他用不光彩的手段逼走了哈桑一家。这一别就是二十多年。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为了赎罪,他鼓起勇气,回到故乡,在残酷现实中,找到了老朋友,在得知惊人秘密后,面临的却是更大的痛苦与更艰难的抉择。他赎罪般的努力,最终令人感动的完成了一个男人的成长。

  我想说的这两个男孩是《追风筝的人》一书中的两个主人公――富家少爷阿米尔和仆人哈桑。他们就这样活在了我的心中,尽管种族不同、地位悬殊,少年的心是贴在一起一同跳动的。从阿米尔离开阿富汗到美国,他就开始不断地成长。父亲权威的轻易堕落,父亲的不治之症,哈桑的噩耗……一个一个的灾难在阿米尔年轻的心上发生着,磨砺着他向着更坚强的方向努力生长。而在成长路上,他拥有的是接受一切沧桑的巨大勇气。只有拥有这,才会对苦难不再彷徨,不再迷惘,才会对大是大非有所触动,会对任何美好有所发现。这两个男孩,终是在人生的最后岁月,学会了原谅,完成了救赎。

  我羡慕他们的友情,可我认为做好自己,即使现在没有玩伴也不必感到孤寂,现在的我多么想拥有一颗明澈的宽容之心。生活中小小的不如意都会引起我心头不快:父辈的多话,被我理解为无聊;他人的个性,被我理解为张狂;微信朋友圈的分享,被我理解为虚荣。我眼中的世界曾被蒙上灰色的纱罩。读完这两个男孩的故事后,我想我缺少的就是这种沧桑,对世界的理解顿时发生了改变:父辈的多话是为了调剂平淡的生活,更是为了融洽亲子关系;他人的个性与朋友圈的分享都是别人自己做出的选择,这些都是谈不上对与错的,与其背地里生出不满,不如坦然接受。在阅读《追风筝的人》一书的同时,我的世界观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

  年少的我不一定经历过大风大浪,并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支持走自己的路。可书中的经历是如此宝贵,值得学习与借鉴。我一路上都在成长,在身体长高长壮的同时,为人处世也应该带上历经沧桑后的谦逊平和,阿米尔的经历让我学会了对眼前人的珍惜与理解。他人是好是坏不由我决定,我应当好好把握这一份沧桑与宽容之心,望向世界的眼神从此便格外明亮。成长路上,这两个男孩影响着我。有你们,真好!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900字

  不是挥手告别,不是转身离去,而是我与风筝,与我们的风筝,再相见。 ――题记

  “为你,千千万万遍。”因为这一句话,亿万读者从此记住了这个人――卡勒德▪胡塞尼;因为这句话,多少书友记住了这本书的名字《追风筝的人》。

  七十年代的喀布尔还算安稳,却依旧充斥着社会动乱与种族歧,孩子们在这样的一方天空下寻找自己的快乐。阿米尔和哈桑曾是很好很好的朋友,他们一同坐在树上盘算着用胡桃射狗;他们沐浴在夕阳下,阿米尔为哈桑念书;他们配合默契,在风筝比赛中获得第一名……但这一切,在阿米尔亲眼目睹了哈桑被人欺负却不敢挺身上前后,渐渐地改变了。阿米尔心中的懦弱与惭愧让他不愿面对哈桑,他与哈桑日渐疏远。在生日之时,偷偷将爸爸送给他的表藏进了哈桑的被子里,诬陷是哈桑偷了手表,哈桑终究是离开了,阿米尔也随父逃往美国。

  看到这一段时,我心里挺看不起阿米尔。为什么好朋友有难不为他挺身而出呢?为什么要为了一己之利把生活了十几年的好友赶走呢?怎么能心安理得地继续享受自己的生活呢?可站在阿米尔的角度,我扪心自问:如果我的好友被欺负,我是否会丝毫不畏,替她出头呢?我默默地思考着,好像理解了阿米尔。我想,他只是自私,害怕自己受到伤害而无暇顾及别人。但一秒钟的犹豫与迟疑便是咫尺天涯,再也无法挽回。

  后来,从拉辛汉的口中,阿米尔得知了哈桑是自己的亲弟弟,得知了哈桑与妻子因为保护他的房子而被打死在大街上,得知了哈桑的孩子被送往孤儿院无依无靠。被迫接受真相的阿米尔震惊又愤怒,他拒绝相信又无可奈何。拉辛汉请他找回索尔博并好好照顾,拒绝与迟疑动摇着阿米尔的心灵,但他终于接受了这个请求。几经辗转,当阿米尔终于找到索尔博时却发现他在曾经欺负哈桑的人的手上受尽侮辱。他坚决的要带孩子走,哪怕已被打的头破血流。后来,阿米尔待心理压抑的索尔博如自己的孩子,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和他说话。当风筝再次翱翔在蓝天时,阿米尔说出了当年哈桑为他捡风筝时说的话:“为你,千千万万遍。”

  友情与赎罪,种族的歧视与社会的风气,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我曾为阿米尔的软弱感到愤怒,为哈桑的悲惨遭遇而同情,可这就是生活的真实写照。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有勇敢就必然有懦弱,有自私也必然有宽恕。它们共同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着,而你有着选择的自由。我很庆幸,阿米尔终究战胜了他内心的不安与恐惧,但他始终欠着哈桑一句“对不起”,就像是他自己说的“他知道我看到了小巷里的一切。知道我站在那儿袖手旁观。他明知我背叛了他,然而还是再次救了我,也许是最后一次。那一刻我爱上了他,爱他胜过任何人,我只想告诉他们,我就是草丛里的毒蛇,湖底的鬼怪。”宽容与信任贯穿着生命的公路牌,也许一点点隐瞒与欺骗都会使感情出现裂痕。那么请和好友一起读这本书吧,让友谊长久,让爱永存。

  为你,千千万万遍。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1000字

  追风筝的人主要讲述了两代人自我救赎的故事。主人公阿米尔为了博得父亲的喜爱,加之自己内心的懦弱,将哈桑弃置在幽深的小巷里。而他厌恶偷盗的父亲,却剥夺了自己儿子知道兄弟的权力。他们都背叛了愿意为自己付出生命的人,为你,千千万万遍,那样的承诺,如今,只有父母才会这般义无反顾。不过,他们都找到了成为好人的路。父亲通过建造孤儿院,为不认识的妇女挺身而出。拉陷入困境的人一把,救赎自己的灵魂。阿米尔则直面自己的懦弱,救出自己的侄儿,和他一起放风筝,也将心灵放飞。他们都完成了自我救赎,阿米尔更勇敢些,终究成为父亲期待的为自己负责的人。

  故事的场景设置在阿富汗,离生活很遥远,但也可以窥见战争、种族等多元因素的交织,虽然他们完成了救赎之旅,但读后内心还是沉甸甸的。

  有几个片段印象深刻,在喀布尔,他们折断树枝,拿它当信用卡。用木头到面包店去,店主用刀在木头上划痕,给他们馕饼,月底再根据树枝上的刻痕付钱。人与人之间彼此的信任,读起来很舒心。

  阿米尔母亲曾说过:“我很害怕,因为我深深地感到快乐,快乐成这样,真叫人害怕。他们只有准备要剥夺你某种东西的时候,才会让你这么快乐。”人度过一天最好的状态,没有大喜大悲,应平静温婉,虽然很难,慢慢磨砺,也许能波澜不惊。

  阿米尔在旅店里弄丢了索博拉,旅店老板提示他男孩子爱去的地方,并且载他去,不收他钱,因为他是个父亲。亲情的责任感让人慢慢学会博爱。

  索博拉讲过一个酸苹果的故事。“有一次,他很小的时候,爬上树吃那些青青的酸苹果。他的小腹痛得厉害。他妈妈说只要等到苹果熟透,就不会生病了。所以真正想要什么,能等就可以。”不能一蹴而就,慢慢等,方能水到渠成。

  佛家有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讲了只要践行,就有成为好人的路。

  孔子哭颜回,不但颜回拥有“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安贫乐道的风骨,而且他“不迁怒,不贰过。”人难免会犯错,但颜回重不犯相同的错误。

  《圣经》路加福音 15:1-32讲述了三个故事,迷失的羊,失落的钱以及浪子回头。找寻回1只羊的喜悦多过于拥有的99只,找回散落的钱的喜悦能与朋友举杯相庆,而浪子回头,迎接的他是锦衣玉服和壮硕的肥牛。

  追风筝的场景首尾呼应。只要能攥牢手里的线,总能放飞起风筝,风浪又如何。

  《追风筝的人》的读后感

  两天时间看完《追风筝的人》,令人心安的是,最终阿米尔找到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并带他远离战火弥漫的喀布尔,远离索拉博惧怕的恤孤院,结束这里的非人生活。感谢阿米尔心中的公主____索拉雅,因为她的理解,她的支持,她请求移民局舅舅的帮忙,她和阿米尔一样迫切要和索拉博生活在一起,所有这些的努力源于她本就是个优雅、善良的女人,阿米尔的好妻子。感谢真主!如果真有的话。

  阿米尔在营救索拉博的过程中,经受身体被摧残差点付出生命的代价,然而,也正是这次的体无完肤给他的内心带来的却是从未有过的快乐。在阿塞夫的拳打脚踢中,在那暴风骤雨般的铁拳头下,他想到的是:自己当年因为那可怜的自尊,可怕的嫉妒心作祟,懦弱中眼睁睁地看着哈桑被阿塞夫凌辱的场面,也正是因为儿时那一次选择的逃离,让他背上一辈子的精神枷锁!所以,面对阿塞夫歇斯底里的狂揍,他选择的是不还手,他要用这丧心病狂的折磨来医治自己的心病,痛得越深,伤得越重,心病痊愈得越快。阿米尔从自己此刻的伤痛中体会哈桑那颗纯洁、忠诚的心,那颗令自己感到气急败坏的真心。在阿米尔的心中,哈桑纯洁得该死,跟他在一起,阿米尔永远觉得自己是个骗子,尤其哈桑的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感动读者,却也像魔咒一样,一直以来折磨着阿米尔,他那种对自己主人的忠诚是阿米尔挥之不去的痛。

  哈桑对阿米尔的情意干净得不含任何杂质,他把阿米尔少爷当作自己最好的朋友,尽管他们身份悬殊。他____哈桑,是阿米尔父亲仆人阿里的儿子,宗教中最弱的什叶派,阿富汗国最低贱的哈扎拉人。而阿米尔永远属于地位尊贵的普什图人,在阿米尔心里,就像阿塞夫所说的那样,阿米尔只是把哈桑当作自己无聊时的玩伴而已,讽刺的是这个玩伴随时懂得自己所需,他能填补自己无法从父亲那里得到的赏识,这一度令他无比宽心。尽管哈桑把阿米尔少爷当作尊贵的主人用全部真心侍奉,但他们之间的关系像阿塞夫说的那样:哈桑永远不配做阿米尔的朋友,他的父亲应该跪在阿米尔面前,用他的睫毛扫去阿米尔靴子上的灰尘。总之,阿米尔与哈桑之间无法跨越历史、宗教、信仰这道鸿沟,他们的友情注定没有前景。

  既然无法从内心把他当作自己的朋友,为什么在他一次次遭受猜忌、迫害的劫数时,自己又是那么在乎呢?尽管这种在乎仅仅停留在心里,没有付诸行动。这就是作者所要传达给读者的信息:外在环境是客观原因所致,骨子里阿米尔是有良知的人,要不然怎么会在书的下半部分花那么多笔墨,描写逃离到美国的阿米尔离开爱妻,远离自己那美丽、舒适的家,千里迢迢重返战火不断的阿富汗,一切只是因为时空的距离不能令他将痛苦遗忘,所以小说从第十六章一直到结尾都是在描写阿米尔的自我救赎。“重返喀布尔,犹如去拜访一个多年未遇的老朋友,发现他潦倒凄戚,无家可归,身无分文。”但他,还是来了,因为这片土地上有个叫哈桑的人。

  像作者所言:罪行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获救!阿米尔的父亲,一个把国家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商人,他只尊重合乎人情味的规则,反之他会拒绝。他尽自己所能接济每一个需要帮助的穷苦人,让他们因为自己的慷慨布施改善生活,他出资建立恤孤院,毫无建筑经验的他亲自设计施工图,耗时三年完成,给因为战乱而流浪街头的阿富汗儿童一个家,书中有句这样的话“阿富汗有很多儿童,但没有童年。”也难怪,多年以后,恤孤院的的负责人察曼先生,没有选择抛弃那些战乱中留下的孤儿,远飞到自己在巴基斯坦和伊朗的亲人那里,一直坚守在恤孤院,将毕生积蓄投入到恤孤院中,这也是阿米尔父亲的精神传承。然,这个受人尊重的“飓风男人”是因为弥补自己的罪过,积善行德、扶危济困。在他的心里,阿米尔是夺走自己那引以为荣的当大学教授的妻子的盗贼,他继承了自己尊贵的身份,但是他胆小、懦弱,不像个男人。而哈桑_____多年以后被自己好友拉辛汗告知阿米尔的事实:哈桑是阿米尔同父异母的兄弟,他继承了阿米尔父亲的勇敢强壮,正直和无私的品质。哈桑的身上流淌着来自他母亲哈扎拉人的血,他的出生又是那么的不光彩,所以,作为一个父亲,他只能隐忍,默默地关心他,带他和阿米尔一起出去玩,请名医治疗他的兔唇,直至最后当阿里说要带儿子哈桑离开他的时候,这个顶天立地的男人伤心欲绝,痛哭流涕,恳求哈里不要离开。

  阿米尔的父亲赋予哈桑的是精神性的父爱,他用这些努力给自己赎罪。那么阿米尔呢?他回阿富汗也是救赎,他要救的是自己失去的人格和逃避良心上的谴责。阿米尔儿时的那次追风筝比赛,因为有了哈桑编的那个故事,缓解了自己赛前的压力,因为哈桑为了帮自己拿回蓝风筝选择被阿塞夫凌辱,所以最终的阿米尔赢得了比赛,第一次成为父亲的骄傲,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也正是因为哈桑的隐忍和善良,因为阿米尔的的自私自利、妒忌成性,哈桑受尽折磨,短暂的人生以悲剧收场。阿米尔的内心经历一次次煎熬,成年后,这种良心的谴责不但没有削减,反而越来越强烈,就像作者书中所描述的: “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动爬上来。回首前尘,我意识到过去的二十六年里,自己始终在窥视着那荒芜的小径”。为搬开心中的那块石头,让自己的余生能解脱,阿米尔付出了险些失去生命的惨痛代价,为自己赎罪,所以,上帝原谅了他,帮他完成了一次艰难的心灵救赎。

  人在不同时期,或多或少都会有过像阿米尔一样渴望得到爸爸的专宠,或许还有事业的成功,工作的肯定,众人的焦点。所有的一切,都有可能成为我们那时心中的风筝,我们为此奔跑,一路向前,为了得到,我们也许有过放弃、隐忍,甚至有恶言相向,但回过头来,不经意间会发现,走过的是风景,迈不出的是经历。

  整本书充满着命运轮回的情节,看完以后,会发现小说原来是在为人格的追回而奔走,追风筝的人,追的其实就是迷失的人格!

  其实,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哈桑,保护好他,你就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

  《追风筝的人》优秀读后感

  “时间很贪婪——有时候,它会独自吞噬所有的细节。”对于这句话,我是承认的。自看完这本书至今,时隔几个月,对于书中的一些细节已是模糊,但我却无法消除它留下的某种情绪。或许,不会轻易被时间带走的,才是最最珍贵的。

  我一直在琢磨,《追风筝的人》给我留下的究竟是一种怎样复杂的情绪——是惋惜?是感动?亦或是欣喜?无解。我想,心境不同,感受便难相似;视角不同,情绪也会有差。为你,我仿佛有千千万万种情绪。

  好长一段时间,我都在为一件事情纠结,这种茫然的情节似乎在善意提醒着我——只要青春依旧,谁都可以迷茫。迷茫貌似成了青春的代名词,我也仿佛顺理成章地拿它当作借口,以至于做了一些当时感觉起来超级神圣、而后并不被人甚至是自己认可的抉择,我惯性似的天真以为自己可以,好像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天然的自信,却少了一份“欲戴皇冠,必承其重”的勇气,我甚至都不敢付出,这是一种怎样的怯懦!于是,我便找来一大堆理由让自己释怀,以让我觉得即便我得不到那种结果,也是情有可原。

  然而,现实终究太过骨感。每当夜深人静,所有我说过敷衍的话便一遍一遍回荡耳边,仿佛在强调我那不可原谅的脆弱,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负罪感被体验到“刻骨铭心”的程度,当然,我无比庆幸我还有感觉,因为,麻木,才是最大的悲哀,不是吗?拉辛汗曾在阿米尔为自己的过错无比懊恼自责时,告诉他:“没有良心、没有美德的人不会痛苦。”我感到来自这世界深深的暖意,原来,过错,是可以被原谅的,尽管我知道这不是终结,那真正的终结是什么呢?

  “我们总喜欢给自己找很多理由去解释自己的懦弱,总是自欺欺人地去相信那些美丽的谎言,总是去掩饰自己内心的恐惧,总是去逃避自己犯下的罪行。但事实总是,有一天,我们不得不坦然面对那些罪恶,给自己心灵予救赎。”好像,这是阿米尔给我的答案。是的,我正以不同的形式经历着阿米尔所经历过的那一些,好像印证了一句话:所有的过错,都是同一个本质以不同的故事演绎着。只是我比他庆幸,我有机会读到他的结局,听到他最深处自我救赎的声音,于是,我便记住了它。在“不得不坦然面对那些罪恶”之前,争取转化掉那些“罪恶”,我总相信有种东西叫奇迹,可以用来代替好像已成定局的“罪恶”。

  除了作为晚辈,借鉴他的箴言之外,作为观众的我对阿米尔也有着别样的情感。我羡慕他,羡慕他有阿桑,有拉辛汗。我羡慕阿桑对他的义无反顾,对他的承诺:“为你,千千万万遍。”羡慕拉辛汗对他的始终如一,给他最大的安慰。我又是那么讨厌他,讨厌他的懦弱、自私和无情,讨厌他伤害阿桑…突然,我害怕起阿米尔来,我惊奇地发现我居然能感同身受,无奈与不知所措,我不单单是他的观众,我已经走进了角色,我说我讨厌他,我有什么权利讨厌他?我们是那么相似的一类人,一类软弱到不能眷顾甚至无情伤害爱自己和自己所爱之人的人,不是吗?他负了阿桑,而我,却正在辜负我的那群朋友和家人。还好他觉悟了:“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在年幼的时候做过一些让自己今后感到羞愧的事,这些事可能如影子一般伴随自己一生,让你只能低着头去看它。可是时光不会掉头,自己尽力地弥补,何尝不是一种自我拯救呢?”至于我,是的,我试着觉悟他的觉悟。上帝他老人家还真偷偷地给我留了一扇窗,在尝试“觉悟”的明了:我还有机会去弥补,即坦然地承担我应尽的责任,这,才是真正的解脱。原来自我救赎最好的状态便是心安地竭尽所能。至于最后的结局,我想借用徐志摩对待爱情的观点来对待:一生至少该有一次,为了某个决定而忘了自己,不求完满,不求惊喜,甚至不求有结果,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有过那么一次义无反顾的任性和真诚。

  人生总充斥着惊奇,我常这样说。为自己的事,我已忧愁了许久,难以释怀,却在“回忆”《追风筝的人》时,得到解脱,何等幸运!以前,我认为,读书可以让人的“经历”变得丰富,我可以像一位老者,看着书中的事物肆意发展而泰然自若,若稍加评论,便是极好;此刻,我发觉,原来读书真的可以让人的经历变得丰富,我需要像个小孩,跑入书中,走进角色,细细感受这一路的风雨阳光。如果恰逢男主得闲,我还可以一把篡夺女主的身份,陪他把世界观尽,还自己一个别样的世界观。

  《追风筝的人》是本美好的书,里面有太多愧宝。例如,我不懂阿富汗人是怎样的一种状态,我能看到的太表面,我的已有经历不支持我理解更深层次的东西,再次细读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不是吗?

  觉着读后感走近尾声,《追风筝的人》的情节还在萦绕,心血来潮的我突然构建起书中的某个场景,我望向长空那一只只被想象出来的风筝……惊觉:每个人都有一颗善于仰望天空的心。是否你的心中也有一个风筝?如果有,那么,无论它意味着什么,每当风筝起飞之际,让我们勇敢地追,为人,为己。阿桑的陪伴依旧:为你,千千万万遍。

    906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