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观看赛德克巴莱的观后感

晴恩 1172分享

  赛德克·巴莱讲的是日本统治台湾期间的最后一次抗日运动中的抗日运动主体——赛德克族的故事。赛德克族是游猎民族,这样的民族往往重视部族中的精神,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以及勇士崇拜是这类族群的精神核心。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赛德克巴莱观后感!

  赛德克巴莱的观后感

  庆幸20xx年能够看到《赛德克巴莱》这部好电影,这是一部我认为本年度不能被超越的电影,感谢魏德圣同时也对他表示歉意,因为未能在影院看这部电影。

  《海角七号》当时让人们记住了魏德圣,没想到过了几年魏德圣来了一个华丽的转身拍出《赛德克巴莱》这样气势磅礴,宏伟壮丽的史诗电影。从小清新到历史沉重,魏德圣不由让人肃然起敬,不由赞叹其执导的功力。说魏德圣是台湾之光我觉得不为过,我看到了台湾电影的希望,甚至是中国电影的希望,不是说中国就没有好的导演了,只是这一代的导演中,魏德圣让我尊重,让我感觉后继有人。回望现在大陆的导演们,魏德圣的表现可以让他们相形见绌,黯然失色。大陆尚有冯小刚可以撑场面,但冯小刚拍的都是轻喜剧,拍不出有深刻意义的电影出来,魏德圣填补了中国电影“重”口味的空白。当然《赛德克巴莱》亦非一部完美的电影(没人能够做到完美),魏德圣执导也有可圈之处,但我始终坚持《赛德克巴莱》是最棒的!魏德圣是最棒的!魏导我承诺你,你下一部电影我铁定到影院看!

  其实我一直很纳闷《赛德克巴莱》为何能在大陆上映,天朝的广电总局那几位大神怎么可能放过这一部“重口味”的电影。唯一的解释就是抗日元素吧。看到第一部的开头时就把我怔住了,看到原住民打猎的场景(包括猎人)真的热血膨胀。这可是在中国电影中从未见到过的,首先感觉是惊讶,然后才感觉这是暴力。但这种暴力是维持原住民传统生活状态的动力的一种法则,这是不能被删改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种暴力与以往看到的古惑仔打斗有着天壤之别,我希望广电总局的大神是看到这一点才让影片通过而不是因为抗日。对此我才对魏德圣肃然起敬,这是需要很大的勇气才敢尝试的,而且拍得如此天然,富有感染力。

  影片分为两部,但却可以看做三部分。第一部为原住民生活介绍,第二部分为日本侵略的压迫,第三部分为出草。而我感觉拍得最好的是第一部分,但最值得思考和讨论的是第三部分。看完整部影片,我觉得这是一部没有明确的善与恶,对与错的电影,导演也没有明确地表明立场,他只是客观地站在一个高度为大家呈现一段历史,这也是所有文化工作者必须秉持的一种态度。面对历史,我们每个人都无法去评论她。赛德克族对日本人进行屠村,妇女小孩都不放过,这是一种恶,但这是对日本人的侵略和压迫的奋起反抗,这可比当时众多汉人都有骨气,这是一种义,甚至日本人都对他们肃然起敬。日本人的侵略和压迫是一种恶,但是他们对于赛德克的妇幼是采取接纳收容的,这是一种善,而赛德克人可以忍心亲手将自己的妻儿杀死……如此矛盾的世界最终在一郎身上得到了体现,他一方面向往日本的文明社会生活,但同时受到歧视,日本人不完全接纳他;一方面自己流的是赛德克人的血,不得不要为族人的抗争牺牲。最后他选择了亲手杀死自己的妻儿和了解自己的生命还换取自由的灵魂。

  战争本来是不应该出现的东西,因为每一个生命都是可贵的,但是战争往往都是掺杂了许多复杂的情感和因素在里面,让人很难判断对与错。或许我们都应该尊重每个种族各自的生活方式,尊重每个人的生活方式。日本的文明看似文明其实野蛮,赛德克的野蛮却是淳朴的自由。自由始终是人们一直追求和最终达到的东西。而世界上也有许许多多不能解释清楚的东西。可以说的问题还有许多,留着大家自己细细品味吧。

  观赛德克巴莱的感想

  我向所有朋友们,推荐一部电影,名字叫做《赛德克巴莱》,相信有的朋友已经看过了。电影分为上下两部,上部名为《太阳旗》,下部名为《彩虹桥》。影片加起来快五个小时了,是我看过的最长时间的电影了。

  说起台湾电影,其实我看过的并不多。小时候记得最清楚的,就是看的林志颖郝邵文的《祖孙情》,看完后哭的很伤心。那时候其实也看不太懂,但是还是哭了。后来又看了其他一些喜剧,到现在已经没有什么印象了。后来就是李安的《卧虎藏龙》,尽管里面主演是香港的影星,不过我还是觉得这部电影应该归属于台湾电影。再就是侯孝贤的《悲情城市》,之所以看《悲情城市》,完全是因为配乐是神思者的,音乐太好听了,所以才看的电影。但电影里的情节,即便是看过相关介绍,也还是似懂非懂。不过我到现在都记得的是,影片快结束时,梁朝伟对着镜子梳头发的片段,神思者的二胡响起,突然感觉到一股莫名的悲凉。

  再后来就是《海角七号》《听说》《翻滚吧,阿信》直到现在的《赛德克巴莱》。看《赛德克巴莱》的时候,我心里只想着,如果你是男人,那么你应该去战斗。这就是我的最初想法,男人身上应该有着狼一样的野性,这种野性可以说,是一种为了保护自我权利和地位而必须拥有的,平时可以将锋芒隐藏起来,直到需要战斗的时候,才会爆发出来。影片里主人公莫那鲁道从一个部落英雄变成日本人手底下的野蛮番人,虽表面上被降服,可是抗争的血液从未停止流动。而他的信念只有一个,那就是:外族人滚出我的地盘。就这样。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先搜索了一下雾社事件,顺便,我联想到了台湾的民主改革。几年前,我写了一篇博文,意思是台湾问题为何迟迟不见解决。那时候搞不懂,现在依旧搞不懂。不过,无论是侯孝贤的《悲情城市》,罗大佑的《美丽岛》,魏德圣的《赛德克巴莱》,这些文艺作品里所隐含的真实事件,都在提醒我们,寻求真正的民主是需要代价的。有了先辈的抗争,才有了后辈的幸福。从这个道理来看,台湾人民,享受到现在应有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我向往,艳羡,但也并不悲观绝望,我相信互联网的崛起会加速中国大陆的政治改革,我期待有一天我能投出一张选票。

  前几天,微博上都是什邡的新闻,默默忍受和反抗维权,将会是一个多么大的区别。尽管也终须付出代价,可是毕竟是值得的。

  赛德克巴莱观感作文

  我是5月12日去看的电影。在我知晓有赛德克·巴莱这部电影的时间要比这个时间以及我参与抽奖的时间要早上许多。我一直都是怀着期待的心情等着看这部影片,但是在我得知获奖后向朋友们发出邀约以及到了电影院时,发现了解这部片子的人真的很少,我真心的失落,因为我觉得这么好这么值得期待的电影竟然近乎无人关注。我事后了解到,我身边的电影迷们(特别爱看电影,而且喜欢去电影院看电影的家伙)其实对这部片子的了解真心的少,原因是这部片子出来的时候宣传特别的少,基本上没引起任何关注。这是题外话,我发发感慨,希望以后如果能让片方看到,采取措施别让好电影埋没了。我们不仅仅喜欢看商业片和特效技术,其实在电影看多后,我们也会慢慢的提升我们观影的水平和要求。希望以后的电影会多多提升内涵,当然喽!宣传也是必不可少的。

  赛德克·巴莱讲的是日本统治台湾期间的最后一次抗日运动中的抗日运动主体——赛德克族的故事。赛德克族是游猎民族,这样的民族往往重视部族中的精神,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以及勇士崇拜是这类族群的精神核心。他们崇尚战斗、崇尚在战斗中死亡、以杀戮作为男子成年的象征,并相信勇敢战死的男子死后都会回归祖先灵魂的聚集地。因此,也造就了赛德克族作战悍不畏死的精神。

  在台湾被日本统治的时期,日本人向赛德克带来了日本的文明,这种“文明”与赛德克族的“文明”之间带来了激烈的碰撞,赛德克族当中有小一部分人接受了日本文明,大部分人因为猎场被日本占领,只能靠替日本人工作换取生活物资,而赛德克族的孩子则都被送到日本人的聚居地接受“日化教育”。赛德克人认为土地是属于占领它的部族的,他们的生活方式是游猎,这种生活方式并不与大自然发生激烈的冲突,并且保护好自然对他们部族来说是保持子孙后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所以他们不会也不可能去大量砍伐森林(因为他们用不完)。而日本人不一样,当时的日本已经经过明治维新,国家性质已经从封建国家转化为资本主义国家,虽然还带有大量的封建残余,但国家的运转方式已经西化。当时的背景已经是出现了全球资本化萌芽,资本主义列强开始大量的瓜分现已发现的殖民地,台湾作为当时日本的殖民地之一,必然会受到日本的大量掠夺。这样就成为了双方根本矛盾的所在。

  赛德克人分为十二个部族,彼此之间相互结盟或者争夺对方土地的使用权。但无论哪个部落强大到何种地步,他们都不会臣服,这是他们的精神内涵导致的,在部落里能统治部族的只有本部族的族长和祭祀。即使敌对的部族杀死了另一个部族的族长,这也并不能成为该部族臣服敌对部族的理由,被杀掉族长的部族会重新选出新的族长,并伺机复仇。能成为赛德克·巴莱的人,都是手染敌人鲜血的猎手,他们重视自己勇士的荣誉,并且喜欢割首,保留敌人的首级作为自己的战利品,用来象征自己的勇武。想要通过武力来统领一个部族,无异于是在通过武力来践踏这个部族的尊严,这样的行为可想而知会带来哪样的后果。

  影片中,赛德克人十二支部落中最终只有六只部落发动了起义,并遭到了毁灭。但他们与其他六只部落的选择也在给人们留下一个问题:是为了保留住自己的精神内涵而选择即使肉体毁灭而已在所不惜的反抗?还是服从然后慢慢的等待精神毁灭。这不经让我想到了“崖山之后再无中国,明亡之后再无华夏”一说。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涵都被别人给毁灭了,这个民族留下的除了地缘上和血缘上的区别,还有什么是值得这个民族骄傲的呢?

    465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