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关于电影《南征北战》观后感范文5篇精选

廷峰 1172分享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连续剧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生关于电影《南征北战》观后感范文5篇精选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生关于电影《南征北战》观后感范文5篇精选(一)

  《南征北战》相信大家都看过了,这部电影主要讲的是1948年的时候战争故事。

  电影一开始主要介绍了解放区里的老百姓们的艰苦生活,刚开始是解放军的队伍在行军,他们和解放区里的老乡告了别,往后撤退。国民党的军队在后面追,后来他们之间的战斗便开始了,一路上打了好几仗。第一次他们打了5天,终于击退了国民党。第二次国民党卷土重来,带上了坦克,战场上战火纷纷,双方的战斗打得更激烈了,坦克直直向解放军开炮,解放军没有害怕,而是勇敢地去面对,他们先主动大踏步退却,然后,集中兵力把敌人一股一股地消灭了,一一把他们击破。

  最后,终于把敌人彻底打败了。解放军的这种勇敢精神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就这样解放军们打了好多仗直到他们到了凤凰山,他们当急令下立刻强占了凤凰山和摩天岭,等待着国民党的到来,果然他们来了,在凤凰山上立即开始了一场恶战,战场上战火纷纷,解放军们奋力抗敌,机枪声顿时响满整座山,尽管敌人多么强大,但解放军不怕,有的甚至拿起一个汤勺扣到敌人头上……终于经过了几回恶战解放军终于战胜了国民党,战场上顿时传来一阵阵欢呼声,解放军们各各高兴极了。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深有感触,深刻地记住了敌人是多么的狡猾,解放军是多么的勇敢,他们真了不起!还有他们不仅勇猛,而且他们也非常伟大,他们为革命,为人民献出了他们的一切!

  小学生关于电影《南征北战》观后感范文5篇精选(二)

  暑假的一天上午,我观看了一部电影:《南征北战》。 开始是解放军的队伍在行军,他们和解放区里的老乡告了别,往后撤退。国民党的军队在后面追,后来他们之间的战斗便开始了,一路上打了好几仗。后来,反攻开始了,解放军强占了凤凰山,还有摩天岭呢!双方的战斗可激烈了,“砰砰……”枪声不断。接着,凤凰山主峰又开始了一次大战斗。打得更激烈了,哦!还有一个解放军抱着一个国民党兵滚在了一起,又有一个解放军战士把一个大铁勺子扣在了国民党兵的头上,我们忍不住笑了起来,这一仗解放军又胜利了。

  国民党兵把摩天岭困了一段时间后,他们要炸毁这座山,可凤凰山的战斗一结束,敌人感到不妙,就慌忙上了车,连忙逃走。一个国民党瘸了,走路一瘸一拐地跟在后面,我们又笑了。随后,国民党的队伍逃过了河,解放军骑着大马追敌人,村里人都送给他们送吃的。忽然三颗信号弹打上天空,所有的解放军都把敌人包围了起来。打了一阵后,把敌人都消灭了,我们胜利了。我们也都欢呼起来:“我们胜利了!我们胜利了!”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摄制的第一部优秀的战争片。影片场面宏大、气势磅礴,它通过对一支具体的作战部队转战经历的描绘,同时又生动地勾画出整个战区国共两军角逐的全方位图景,形象地体现出人民解放军运动战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它是从解放后直至“”期间我国拍摄的大型战争片之一,即便在“”中几乎所有影片都被禁演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在银幕上上映,足见其影响力。《南征北战》的故事生动,情节起伏跌宕,节奏感强。同时影片又有着纪录片的纪实风格,使人感到真实可信,有强烈的时代氛围。

  片中的人物塑造也十分成功,从下级的军官、战士一直到两军的高级将领,都有着较为鲜明的个性化彩色,避免了概念化和脸谱化的描绘方式。其中特别是由冯喆扮演的高营长,在军人的刚毅、果敢性格中,着重突出了他的温厚、智慧,甚至是带有书卷气的一面,是早期电影中不可多得的军人形象之一。此外由陈戈、汤化达扮演的我军高级将领,由张瑞芳扮演的女村长和项堃扮演的敌张军长,白穆扮演的敌参谋长等,也都是新中国电影史上令人历久难忘的经典银幕形象。

  小学生关于电影《南征北战》观后感范文5篇精选(三)

  《南征北战》是小时候常看的打仗片,现在的孩子恐怕很少看了,我也是差不多三十年没再看了。前几天看了一段关于演员张瑞芳的文章(张瑞芳在此片中饰演根据地的一名村长兼民兵队长),从那段文章了解到这部电影有很不一般的背景。

  第一,这部片子拍于1952年,新中国成立仅三年,也许是新中国制作的第一部反映人民军队作战的大制作大场面的战争故事片。多处大场面,在90年底的《大决战》中都能看到被模仿的痕迹。另外,当时应该是人们对国家最有认同的时期,可以一窥当年军民的真实心态。

  第二,这部片子中有很多从部队中挑选的战士参演,这些战士有不少都是亲身经历过解放战争的战斗英雄,可谓自己演自己。还是真实性强

  第三,这部片子的军事戏都有部队的军事专家指导和把关,甚至林彪也参与了指导,演员在部队进行了训练,故而能比较真实的反映出解放军的各方面特点和优点。张瑞芳此前主要演的都是城市女性,在片子里首次演农民女战士,并且能完全融入角色,孙道临只有一句台词。

  之后就有了重新看一下《南征北战》的兴趣,想看看这些特殊的地方如何呈现。这一重看,果然比当年有了不一样的感觉。说实在的当年看这片子是比较腻的,当年打仗片多,作为小孩的欣赏水平就是看热闹,而结果无非都是解放军冲锋胜利,敌人不堪一击,所以并没品出《南征北战》真正的滋味。如今经历了不少事,看到了国家几十年的发展变化,再看了近年来新拍的众多历史题材电影,再品《南征北战》就有了很多新发现,也许也是那些电影主创当年想要尽力传达而我们观众却很少注意的发现。列举如下:

  1、开篇讲解放军向北退却,蒋军追击。着重表现了敌我双方对待士兵的态度差别。我方侧重表现战士思想扰动,连长感觉队伍不好带,也有情绪,营长虽然更加相信上级,但也有焦虑,行军中仔细观察士兵的状态,一方面督促连长执行命令,加强思想工作,稳定战士情绪,另方面让村干部做群众工作,减少群众情绪对战士的影响。而国民党军的军官不在乎士兵的感受如何,把士兵简单的当棋子来使用。可见当时的共产党虽然缺乏知识,但是非常善于做群众工作,群众路线走的好,尊重群众,重视群众的力量。反之,蒋军以及当年的知识精英们,虽然有知识,但是瞧不起群众。如今这种情形重新抬头了。如何对待群众应该是内战留下的宝贵财富之一,现在的党政领导真应该想一想,国民党抱美国和列强大腿那一套能救中国吗?

  2、交待民心相背。解放军士兵战斗目的明确,为了保卫土地房产,所以能顽强地在大沙河阻击了5天。国民党士兵要保自己性命,所以不会真的拼命作战,只要形势稍有不利就要为自己打算,所以攻不能攻,守不能守。比如争夺摩天岭时,解放军士兵争先恐后的向山上爬,干部拉着战士上。国民党兵则是在军官的催促下向羊群一样的上山。民兵后来破坏蒋军炸水坝时也有句台词,除了说配合解放军作战外,还喊出了“保护我们的庄稼地”,一语道破民众支持解放军的原因。这也是近年来的历史题材中绝迹的台词,近年来历史虚无得把解放战争的意义都模糊抹没了。

  3、军官领导方式的差别。蒋军只相信美国人的武器和技术,张军长显然是那种深得老蒋器重的精英,很反动顽固也很狂妄,但他一直坐在吉普车里,看都不看那些要上阵玩命为他攒军功的士兵一眼,他只是指挥304、305那几个数字,即使陷入困境也是坐在屋子里纸上谈兵而不去前线看具体情况,而解放军的师长会在现场指挥,并且可以直接和营级干部交流情况。1营在大沙河阻击5天后,师长亲自到前线视察,了解部队状态,对一线战士进行鼓励(看到这就豁然开朗般的发现《集结号》虚无历史针对的目标就是此片,时间也是1947年,也是华东一场阻击战,结局完全相反)。片中,师首长到一线出现了多次。蒋军的军长到了一线则是讲足了排场,这让我联想起我们现在的一些领导。因此,解放军士兵即明白自己的作战目的,也明白作战的意义,一个营可以击败蒋军一个团。

  影片还透露了解放军的致胜秘密,就是强大细致的政治思想工作,官兵一致的利益取向,使战士从自发作战变为自为作战,可以宁死不屈。比如一次战斗胜利,领导先会表扬慰劳战士,然后引导战士们理解上级的战略思想,上升为对毛主席党中央的信任(也就是相信组织和阶级的力量),最后强化远景目标,比如打胜仗保卫党中央,比如解放全中国,这样士气人爆表了。但有个前提,就是党和群众是利益共同体,如果说这么玩命打仗是让一小部分人可以先富起来,比如就为了像国民党的张军长那样的住别墅喝红酒吃罐头,士兵必然无斗志。

  4、过大沙河方法上的区别,显现主创人员的严细。虽然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细节,但是主创人员不厌其繁,不惜笔墨。解放军第一次撤退过大沙河是全景,但能看到士兵都是挽着裤管光脚过河,后来一营要穿插敌后再过大沙河,就给了战士卷裤管的动作特写。后来解放军主力过大沙河也是很明显的光脚涉水。而蒋军过大沙河都是穿鞋趟水,这么有价值的细节好像以前从来没看人提起过。从这里看到解放军在战术细节方面更加考虑对士兵的保护,而蒋军的管理是很粗放的,可能因为官僚的体制导致没人花心思做这些事情。据说,很多解放军将领都有靠前指挥观察总结的习惯,比如林彪在东北就总结出三三制,大大减少了部队冲锋的伤亡,所以解放军越来越会打仗。而蒋军这方面没看到有何记载。

  5、结尾时师长讲,未来要把美帝国主义赶出中国,建设新中国,让人五味杂陈。想想近几十年,我们是在依赖着美国发展,给美国提供资源和廉价劳动力,换来一些繁荣景象。但某种程度我们是几乎仰人鼻息,近于乞讨,洋大人在中国人心中已经无比高大,学问是洋人的好,医疗是洋人的好,教育是洋人的好,马桶是洋人的好,菜刀大勺是洋人的好,人品是洋人的好,衣服是洋人的好,电影是洋人的好,酒肉奶都是洋人的好,外国月亮圆,洋人土地上空气甜。。。。。。可是,当年的豪情壮志我们不该忘掉啊,我们中国人如果团结一心是可以建成一个伟大国家的,可惜我们的人民如今已经丧失了自信,大家都打着利己主义的算盘过日子罢了。

  6、这部电影近年来还是被致敬了许多次的。比如历史纪录片里讲到解放战争这段时,常用到一队骑兵冲上山坡的镜头就来自于这部片子的结尾处。还有《甲方乙方》里葛优有一段台词,“我为元首立过功”,模仿的是片子里张军长在车站失守后枪毙下属团长的段子。车站之战,大沙河阻击战还让我脑海中立即浮现出冯小刚拍《集结号》里的战争场景,总觉得哪个地方有点像,但冯小刚是把意思都拧了,在影视中黑解放军应该就是从冯小刚开始的。车站之战,最后紧要关头,指导员发出动员,带着党员往上冲。而《集结号》里小镇之战,指导员只会发脾气蛮干。《南征北战》里特意塑造了一个焦虑的连长(应该是符合部队真实情况的),但是也在努力控制发脾气,听说有战士要干地方也只是憋着气走了两圈(一定是部队里对干部有过教育),后来又表现了营长耐心找连长谈话,让他沉着冷静,联想到《洪湖赤卫队》里也有对指挥员过于莽撞的批评,说明这是解放军特别注意的事情,也应该算是解放军的一个特色和优点。但这种优点在近年的片子中都消失了,现在片子里的我军军官普遍患上焦虑证,狂躁证,而且片子中也不会有纠正这种狂躁的情节。

  这部片子虽然年代久远了,但是2个多小时的片子,是当之无愧的经典之作,演员表演特别到位,台词剧情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感动我的地方还很多,但我无法一一都写出来。作为一部电影,抛除政治因素,它在怎样带队伍,怎样得民心,怎样管理,怎样取舍,怎样胜利,都提供了一个典范样板,总之它传达出了很多永恒的价值。

  小学生关于电影《南征北战》观后感范文5篇精选(四)

  《南征北战》是新中国成立后摄制的第一部优秀的战争片。影片场面宏大、气势磅礴,它通过对一支具体的作战部队转战经历的描绘,同时又生动地勾画出整个战区国共两军角逐的全方位图景,形象地体现出人民解放军运动战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它是从解放后直至“”期间我国拍摄的大型战争片之一,即便在“”中几乎所有影片都被禁演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在银幕上上映,足见其影响力。

  《南征北战》的故事生动,情节起伏跌宕,节奏感强。同时影片又有着纪录片的纪实风格,使人感到真实可信,有强烈的时代氛围。片中的人物塑造也十分成功,从下级的军官、战士一直到两军的高级将领,都有着较为鲜明的个性化彩色,避免了概念化和脸谱化的描绘方式。其中特别是由冯喆扮演的高营长,在军人的刚毅、果敢性格中,着重突出了他的温厚、智慧,甚至是带有书卷气的一面,是早期电影中不可多得的军人形象之一。此外由陈戈、汤化达扮演的我军高级将领,由张瑞芳扮演的女村长和项堃扮演的敌张军长,白穆扮演的敌参谋长等,也都是新中国电影史上令人历久难忘的经典银幕形象。

  小学生关于电影《南征北战》观后感范文5篇精选(五)

  暑假的一天上午,我观看了一部电影:《南征北战》。

  开始是解放军的队伍在行军,他们和解放区里的老乡告了别,往后撤退。国民党的军队在后面追,后来他们之间的战斗便开始了,一路上打了好几仗。后来,反攻开始了,解放军强占了凤凰山,还有摩天岭呢!双方的战斗可激烈了,“砰砰……”枪声不断。接着,凤凰山主峰又开始了一次大战斗。打得更激烈了,哦!还有一个解放军抱着一个国民党兵滚在了一起,又有一个解放军战士把一个大铁勺子扣在了国民党兵的头上,我们忍不住笑了起来,这一仗解放军又胜利了。

  国民党兵把摩天岭困了一段时间后,他们要炸毁这座山,可凤凰山的战斗一结束,敌人感到不妙,就慌忙上了车,连忙逃走。一个国民党瘸了,走路一瘸一拐地跟在后面,我们又笑了。随后,国民党的队伍逃过了河,解放军骑着大马追敌人,村里人都送给他们送吃的。忽然三颗信号弹打上天空,所有的解放军都把敌人包围了起来。打了一阵后,把敌人都消灭了,我们胜利了。我们也都欢呼起来:“我们胜利了!我们胜利了!”

  看了这部电影,我更深刻地记住了敌人是多么的狡猾,解放军是多么的勇敢,他们真了不起!

    971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