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活着》观后感1000字范文五篇

廷峰 1172分享

  《活着》是由年代国际有限公司1994年出品的剧情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电影《活着》观后感1000字范文五篇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电影《活着》观后感1000字范文五篇(一)

  我是在教室和班上同学们一起看《活着》这部电影,可以从同学们的不同反应中看出他们对于这部片子的一些看法。或是笑,或是哭,或是一种不屑,或是一种震撼,我觉得这部电影教给我很多东西。

  电影是根据余华的小说《活着》改编的,但是相应地减轻了一些伤感的让人觉得很沉重的情节,以使看的人不会对生活失去希望。故事选择了40、50、60三个年代作为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经历了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时期——抗战、内战、大跃进、。 40年代,主人公徐富贵赌博输掉了祖业,从地主家的阔少爷沦落为了一个佃户,气死了父亲,随后被抓去当壮丁打仗;50年代,富贵一家经历了大跃进,生活艰苦,但是却在挤牙缝一般的日子中存活了下来,富贵的儿子有庆因意外事故夭折,可谓白发人送黑发人,其痛可知;60年代,悄然而至,在动乱中人们的生活生命毫无保障可言,富贵的战友春生被致死,女儿凤霞在生孩子时因大出血也惨死了。电影中故事到此便谢幕了,结尾是富贵夫妇和女婿外孙一起活了下来。之所以说电影的改编减轻了悲伤的情节,是因为原著中,结尾只剩下富贵一个人活着,带着一头他梦寐以求的老牛。他的妻子、女婿、外孙都相继先他而去。面对这样的影片,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伤感,又怎能不让人震撼。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姑且不去说,人只有先活着,才能去实现所谓的生命的意义。

  富贵的母亲教育他只要活着高兴,穷也不怕。少爷时代的他只知玩乐,生活颓废。穷了以后,他反倒找到了家庭的快乐,妻儿的幸福。赌博时他没想过回家,当被抓去打仗,每天踩在死人尸体上,不知道能否活着归家时,他又是如此地想家,想着家中的妻儿老母。在那种孤独绝望的时刻,人才会如此深切地想着一定要活着,一定要活着回家去。

  他们往后的日子很艰苦,生活拮据,但是他们从来没有想到过死。我看到当富贵和他的妻子为死去的一双子女号啕大哭时,教室里的部分女同学也禁不住地抽泣起来,这就是人们对生命的珍视,对死者的惋惜以及对弱者的同情吧。电影完了,我心中想着的竟是要好好活着,莫名地想起了家中的亲人。每个人都要好好活着,因为身后都会有惦记他希望他活着的人。我们要对自己负责,也要对家人负责,活着不只是自己的事,而是关系着很多人的感情和命运的事。

  《活着》这部电影,以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向人们讲述一个凄婉悲惨的命运。人们在自己的笑声中思考着生命这种东西,同时也在想着应该怎样活着。如同我,是无论如何不想过与片中人一样的生活,但是我却赞赏富贵面对打击面对挫折的勇气以及他在生活中勇于改过的精神。富贵的贤惠妻子或许在他人眼里有点儿傻,但是她的坚强却是我们都应该具备的。活着有很多的意义,每个人的想法不同,我们不必去苛求他人与自己趋同。我们所要做的便是,好好活着,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去追寻自己活着的意义。

  永远不抛弃,不放弃,珍视生命,创造价值。

  电影《活着》观后感1000字范文五篇(二)

  中国有句古话:“好死不如赖活着”,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这是一种很消极的人生观,甚至我会鄙视这种没有志气的人。而很多人也跟我一样都比较崇尚那种英雄般的壮烈的牺牲。看完《活着》这部影片后,对于这句话我却有了不同以前的理解,其实,不管怎样活着、活得怎么样,可以活着,便是一种幸福。

  《活着》这部电影给我最深刻地印象是它跨度的时间之长,人物的经历和遭遇都深深的刻上了时代的印记。那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动荡的30年:从40年代的小赌场、国共对峙的大战场,到50年代的祖国山河一片红,再到60年代末的浩劫结束。无论是小到一盏茶杯、一本赌帐,还是大到战场上的军车、大炮,都给我们留下了很真实可信的印象,从这印象中很自然的衍生出来了一种很切合电影主题的沧桑感,一种有些悲伤、有些凄凉,还有些怀旧的沧桑感,这种沧桑感是微妙的、不易察觉的萦绕在两个多小时的电影过程中,很自然,却给人很真实、很深刻的感受。

  虽然电影《活着》在原着的基础上改动了许多,但是我觉得这部电影不但很好地符合了原着的精神,同时也不缺少导演独特的理解。这也是使得电影同样感动人的一个关键之处。可以说导演张艺谋很深刻地理解了余华这部小说的,他用他自己的方式演绎了他心目中的活着。看着电影,我不知不觉地被感动了,我开始思考什么是人,什么是活着,为什么要活着。

  电影里,故事主人公福贵是一个嗜赌如命的纨绔子弟,把家底儿全输光了,老爹也气死了,怀孕的妻子家珍带着女儿凤霞离家出走,一年之后又带着新生的儿子有庆回来了。福贵从此洗心革面,和同村的春生一起操起了皮影戏的营生,却被国民党军队拉了壮丁,后来又糊里糊涂的当了共产党的俘虏。他们约定,一定要活着回去。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平安回到家中,母亲却已去逝,女儿凤霞也因生病变哑了。

  一家人继续过着清贫而又幸福的日子。在“大跃进”中当上区长的春生不慎开车撞死了有庆,一家人伤痛欲绝,家珍更是不能原谅春生,她说:“你记着,你欠我们家一条命。”时,春生遭到迫害,妻子自杀,一天半夜他来到福贵家,把毕生积蓄交给福贵,说他也不想活了。这时家珍走出来对春生说“外面凉,屋里坐吧。”春生临走时,家珍嘱咐他,“春生,你还欠我们家一条命哪,你可得好好活着!”

  后来凤霞认识了忠厚老实的二喜,两人喜结良缘。然而不幸总是不肯放过福贵一家。不久凤霞生下一子,自己却因难产而死。凤霞的儿子取名叫馒头,聪明可爱。影片结尾,福贵对馒头说,“你是赶上好时候了,将来这日子就越来越好了。”

  而从原着来讲,作者是通过福贵的回忆来叙述的。作者在一个穷极无聊的下午,碰到了福贵和他的牛。然后一段故事从这个看似平凡的老农嘴里讲出来。国民党抓丁,,疾病,死亡。福贵的亲人一次次离开他,最后只剩一头老牛。凤霞先聋哑,然后有庆因输血过多而死,凤霞大出血死了。女婿也被砸死。老婆家珍是被饿死的。孙子苦根是被豆子撑死的(太饿了)。经过一次次死亡的考验,老人以一种超脱的姿态活在世上,没有怨天尤人,没有寻死觅活,他心里的亲人没有死,都陪伴着他,他在回忆,继续努力快乐地活着。他把他的一生,讲给作者听,竟然有些像一个哲人,但他的的确确是一个普通德再也不能普通的农民。

  可以说电影里的活着远没有小说里的凄惨,但是张艺谋加入了一些讽刺的东西,却同样让人看了心寒。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电影最后讲到凤霞生孩子的情节,那些没有经验的小红卫兵变成了医院的主治大夫,而真正有经验有技术的却被判为“反动学术权威”而关进牛棚,最后凤霞大出血,而小红卫兵却不会处理,会处理的王教授又因为被馒头噎着而不能动手术,而福贵一家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凤霞死去。这种讽刺性的情节还有很多,例如,大跃进期间,镇长到福贵家收铁,福贵的儿子有庆把福贵心爱的皮影箱拉出来,说要把那木箱上面的几根铁钉还有皮影上面的几根铁丝都拆出来。还有有庆那一句“那不解放台湾啦”,连天真无邪的孩子说的话都印上了时代的烙印。

  在看这部电影的过程中,我一直在琢磨“活着”这两个字,其实不管怎么活着,只要活着,就是一种幸福;只要活着,对家人、对朋友就是一种安慰、一种支撑。电影中,有好多个情节都让我深深地感觉到只要活着,能见到自己的家人、朋友,就是已经很幸福了。

  第一次觉得活着好是在福贵被国民党捉丁后,在一次战役上战友们都死光了,吃的穿的什么都没有了,福贵只想快点回家,看看自己的母亲、老婆和孩子。他把手高高地举起的时候,我是多么地替他担心,心里不禁替他祈祷,只要能活着就好,不管怎么活着,都要回家看看。

  第二次心里被活着感动是在龙二被枪毙的时候,听到那响彻街巷的五声枪响,福贵吓得尿了裤子。要知道当初如果他不是把家产都输给了龙二,那么那五枪就是福贵的了。虽然福贵那时候活得很艰苦,但是能活着看到老婆和孩子对他来说就已经很好了。

  第三次是在有庆被区长的车撞倒的墙压死了。福贵看到血肉模糊的有庆时失声痛哭,家珍悲痛欲绝。区长春生也因此无法原谅自己的过错,后来春生在中受到迫害,老婆也自杀了,他把毕生的积蓄交给福贵,一来是当作补偿,二来他觉得在世上已经没什么好留恋了,他想把钱交给福贵后就自杀。这些都被家珍听到了,她最后原谅了春生,并叮嘱春生说“你还欠我们家一条命,你要好好活着”。这是多么令人感动的质朴的感情啊!虽然儿子死了,但是善良的家珍和福贵却不希望看到自己的朋友也死去,春生能好好地活着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安慰啊!

  电影《活着》没有告诉我们悲惨的命运,里面的一次次死亡和不幸,没有使我们看到绝望,去控诉那个社会或者命运,相反每一次都告诉我们一定要好好活着,认真的活着,因为这两个字很重要。

  电影《活着》观后感1000字范文五篇(三)

  《活着》这部电影是张艺谋导演根据余华的小说《活着》改编而成的,情节有所变动,余华的《活着》是极其残酷无情的,可以说是不给福贵任何喘息的机会,家人孩子一个接着一个的在这个叫做“活着”的故事中死去;而张艺谋的《活着》是艰难悲凉却又略带温情和希望的,电影的结尾家珍和外孙馒头(小说里叫苦根)并没有离他而去,而是在那句“小鸡长大了就变成了鹅,鹅长大了就变成了羊,羊长大了就变成了牛,牛长大了就是共产主义了”的美好期盼中结束的,这个画面是温暖而令人感动的。刚刚看完电影的时候,我的感觉是没有小说好看,可能是因为先看的小说的缘故吧,但是仔细思考一下,还是觉得电影改编得很不错,它是带给我们希望的。

  在看余华的《活着》的时候我哭了无数次,看张导的《活着》的时候我哭了三次:第一次是福贵终于从战场上回来,先见到了凤霞,而凤霞却说不出话来只是边笑边哭的时候,一直受苦受累的凤霞终于见到了爸爸,却说不出话来只能拼命的笑,我既充满同情又感到十分难过,凤霞的哑是因为发烧没钱医治,被烧哑的,这里不仅可以看出福贵家里落魄之后的生活状况,以小见大,也反应出当时老百姓的生活之艰难,发烧如此简单常见的病都没有钱来医治,更不用说大病了。第二次是有庆死的时候,(这里先插一句,在余华的《活着》中,有庆是因为救春生那大出血的妻子而被抽血活活抽死的,而在张导的《活着》中,是有庆在墙角下睡着了,被春生的车撞倒的墙砸在身上而死的),当看到被人们用担架抬着,满身是血的有庆的时候,我的眼泪一下子就流了下来,我不敢相信这个下午还活蹦乱跳的小孩儿,得了跑步比赛奖项的小孩儿,爱吃饺子的小孩儿突然消失了,我不敢想象没有了儿子的家珍和福贵是怎样的伤心,也不敢想象没有了弟弟的凤霞是多么的悲伤,可生活还是要继续啊,过了不久,所谓的好时代到来了,家珍说“有庆没有福气,没有赶上好时代。”

  第三次是凤霞因大出血而死的时候,也正是在那个时候,我再一次感受到母亲的伟大。在那个时代,把教授当做反动分子关进牛圈,只有一些实习的护士在医院里工作,遇到大出血的凤霞,护士们都手足无措,乱成一团,凤霞在家珍的怀中痛苦的死去,可怜的馒头一出生就没了娘。同时也体现出当时不论是医疗设备,还是医疗技术都不是很发达。

  中国有句古语“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我觉得这句话也不见得就是对的,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福贵和春生,谁又增添了福气呢。福贵的一生是艰难曲折的,春生也是一样,从死人堆里爬出来之后,福贵回家了,春生去给人开车,最后混得一个区长,生活上还算过得去,可是在去一所学校视察的时候,不料确撞死一个学生,而这个学生偏偏又是福贵的儿子,这成了春生一辈子的愧疚。在后来的中,春生被划成走资派,他老婆自杀了,春生不想活了,但是他想到自己还没有得到家珍的原谅,便逃出来去福贵家里见他们最后一面,想把一生的积蓄给福贵,也就是这时一直嘴上说没有原谅他的家珍对他说“外面冷,进屋说吧”“春生,你记着,你还欠我们家一条命呢,你得好好活着”,我想这既是最恶毒的惩罚,也是最善意的鼓励,这就是温情吧,在一个大家都要和走资派划清界限的年代。

  有人觉得福贵失去了亲人孩子,生活太苦,所以活着没有了意义,死了才是解脱;有人觉得被深爱多年的恋人抛弃,再也找不到真爱,悲痛欲绝,所以活着没有了意义,死了才是解脱;有人觉得百万富翁破产了,失去了才财富和地位,所以活着没有了意义,死了才是解脱;有人觉得整日受到病痛的折磨,医治无效又浪费钱财,所以活着没有了意义,死了才是解脱......但是余华先生说:“人活着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情而活着的”“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没错的,先生已经概括的足够好了。福贵没有问过自己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他只是觉得自己已经经历过生死,并且能够从死人堆里爬出来,还回到了家里,这就是上天对他最大的恩赐,这已经足够了,每每想到这里就会觉得只要活着就好,所以无论生活多么残酷无情的鞭打他,他都忍了。

  《活着》这部作品给人留下的思考是丰富的,每个人生活的环境不同,对活着的理解和意义自然也会不同,我想说的是不论处在怎样的环境之中,纵使活着要承担诸多难以承受的苦痛,但仍要坚韧顽强,只要活着,比什么都强,这或许就是《活着》的意义吧。

  电影《活着》观后感1000字范文五篇(四)

  相对于电视剧,我一直更喜欢电影。很少有让我从头看到尾的电视剧,却一直对电影有期盼,一部电影,一段人生,在闲暇时,虔诚的打开一部电影,专注欣赏,很享受的一件事,跟着电影哭哭笑笑,把自己代入,仿佛就是我的故事。

  我比较懒,经常看完电影,暗自发呆,沉浸剧情,自己反复感慨,有时候想着不如写下来与人分享,但是,好累,哈哈。可能今天勤快了一下,或者确实触动大到不写不行的地步。(虽然差不多就是写给自己看的)

  看这个电影前,我是隐约有预感的,一部好电影,但这仅仅因为评分,我甚至不知道主演,我想说说,观影全程,我的心里路程。

  电影一开始,一个赌场取景,四个人;福贵少爷,在旁边侍候的春生,与福贵赌博的貌似谦卑的龙二(我感觉很有心计的人),赌场里的记账的吧。福贵是有家底子的,葛优把他身上的气质表现的不可挑剔,会玩,有钱人,输的钱写了大半个账簿,签收画押满不在乎,看到这,我隐约觉得,在他身上要发生点什么。处理赌场回家路上,竟然是被仆人背回去的,有钱人真会玩,到了家,另有仆人专门掸灰,父亲骂骂咧咧,这个家早晚让他败光,一语成截。回到屋里,镜头切到女主,竟然是巩俐,我的天,更加期待。。此时的福贵身子骨可以说很虚脱了,站着摇摇晃晃,感觉要不行了的那种,日子过成这样,好像可以不过了,他对巩俐的关心,让我感觉他的人情味,原来也不是完全麻木,还有救。

  戒不掉赌博,骂走前来相劝的媳妇,这让人看着可笑的嘴脸,无可救药;在老房子彻底输给龙二那晚,他难以接受的,他从来没想过这个结局,也在此时,媳妇带着闺女,怀着儿子要离开他,他站在街头,接受这一切,他明白自己现在好像一无所有了啊。他哭喊着,都没有了。我也莫名心酸,不管怎么样,人生中,体会这种失去所有的心情,每个人都是无助的。

  但是,恰恰因为此,他活了。没错,父亲气死,母亲病倒,妻子离去,失去住所,但是,他的生命,他的生活仿佛开始了。他觉悟了,戒了赌,在街头当成了小贩,举着手,变卖一些物件,让人嘲笑,又让人怜悯,又让人感叹。拥有的时候,要懂得珍惜。

  当巩俐牵着闺女,抱着儿子回来,女儿在街上找到他,牵着他往家跑的时候,我哭了。最难得不过共患难之人,这个家完整了,这就是爱情吧,她说,我就想跟你老老实实过日子,我把家里带来的首饰卖了,先给娘治病,日子会越来越好的。她一脸的无所畏惧,朴实又不平凡的她。

  当福贵对生活重燃希望,去龙二那借来一箱皮影,拉上春生搭起班子,唱出第一句的时候,我觉得很欣慰,很心酸。赌场上的露那一手,就暗示着,这一生,皮影戏离不开他了。劳苦奔波,四处唱戏赚钱,身子因为劳动,越来越壮实,越来越健康,日子越来越好。

  但是,他跟春生被抓去当壮丁了。生死不定,心里惦念着老婆孩子,他明白,什么都不如老婆孩子好。在终于回到家的那天早上,我看到,她背着孩子,带着女儿在街上挨家挨户送热水。她果然做到了,没有福贵的日子,她的日子多艰苦,不得而知,但是有一句话我一直知道,为母则刚。她是中国女性的浓缩,平凡却又伟大的母亲。

  当他看到街头突然出现的福贵时,她无限的委屈化成泪水,她哭的多响,此时就有多幸福。我为她感动,苦尽甘来,这个家又一次变得完整。

  女儿因为发烧失声了,所以即使被调皮使坏的小男孩拿着弹弓射石头,也无法言说。当弟弟在隔壁街听到动静,反应过来,疯狂往家跑的时候,我眼眶就发酸了,这就是亲情,弟弟在保护亲爱的姐姐。弟弟化身为愤怒的战斗,像个骑士。事后,又把一整碗放了很过辣椒的面全部倒到那个小男孩头顶。。。我其实是很感动的,这就是单纯的小男孩在帮她姐姐出气啊,且不管方式是否恰当,但是对于一个孩子,哪有那么多大道理呢,这是一个单纯护短有勇气的男子汉。这让我想到了我亲爱的弟弟,曾经也因为保护我,跟别人打架,我也是后来才知道的,因为那个男孩对背着我说了一些不尊重的话。这让我也很感激我的父母,让我有了除了他们之外的以血缘为纽带的我的弟弟。

  所以,当这样的弟弟出了事故,血淋漓的出现在镜头时,我像他的父母般哭的难以自抑。有一个细节,镇长引来福贵,到被血布覆盖的儿子面前,当听到远处妈妈传来的呼喊儿子的声音时,急忙让人把孩子抬走,说,不能让他妈看见,快,快抬走。我其实疑惑,为什么?是因为孩子是母亲怀胎十月,扎扎实实从妈妈身上掉下来的血肉吗,还是母亲更加软弱,父亲到底刚强一些吗。我想不清楚,却对这个妈妈,更加同情。

  后来 ,女儿就这样长大了,有了好归宿 ,除了儿子是永远的痛,埋在心底,日子过的蒸蒸日上。女儿怀孕了,剧中出现了下一代,我感受到时间的痕迹了,一代又一代。或许人生就是那么的不可预测,女儿遇到年轻,不懂医术的医术,难产去世。福贵与巩俐就这样失去了两个孩子,上天总是在考验人心接受厄运的底线,仿佛没有心一样。

  春生是与福贵撘班子唱戏的搭档,是与福贵一起被抓过壮丁,共患难的兄弟,也正是撞死福贵儿子的区长。兜兜转转,他的老婆最终自杀了,或许无形中应了那句话,他欠着一条人命,如今,老婆帮她还了。他也失去了活着的欲望。最终,巩俐终于打开紧闭的房门,让春生进屋坐,她心里的结,也在此刻放下了,我感动于宽容的力量,可以融化万物,是时间最大的美德。

  故事的结尾,姥姥。姥爷。女婿。与孙子相聚一堂,姥爷给孙子讲,曾经给儿子讲过的故事。。。

  生活从来不会因为任何事情而停止一分一毫,总要抗住,活着,就有希望。或许眼前尽是绝望,未来遥遥无期,日子总会越过越好,毕竟,还会差到哪里去,眼前已经这幅光景。

  电影《活着》观后感1000字范文五篇(五)

  翻找着不能联网的电脑,想要偶遇点什么有趣的东西。翻到“电影”文件夹,太多熟悉的名称出现在眼前。点击打开《活着》,用不停的快进,又把这部电影过了一遍。

  为什么是“又”呢?很简单,之前看过。看过五遍半。

  为什么还有一个“半”呢?因为大概半年前,在出差的火车上,用手机看这部电影的第六遍。然而,看到一半的时候,再也看不下去。

  一种很奇怪的感觉,杂乱无章。不知道是对福贵人生轨迹的同理心,还是对于未来道路的无力感,抑或因为那个貌似无聊的问题,到底为什么活着。总之,那次按暂停键之后,就没有继续播放。直到今天。

  现在呢,听着窗外的雨声,混杂着室友的呼噜声,又在码字。

  小时候,很喜欢下雨,喜欢看下雨。搬个小板凳,坐在门前,看着雨由小变大,或淅淅沥沥的下个不停,或哗哗的暴雨如注。

  看着眼前的雨,或如细丝,或如豆般,从天而降。听着雨滴不断的打在水洼里的声音,感觉不到什么节奏,完全的白噪音,却又有一种自然而惬意的感觉。什么都不用想,什么我不用做,只需看着不停的雨,听着不断的嘀嗒声。

  一个个雨滴,汇集成水洼,又汇集为水流(超渗产流?蓄满产流?),越聚越大,直到流出我家,汇入更大的水流之中。如同小溪汇入江河,江河汇入大海,由小而大,奔流向前。

  我之前看到的那一个个雨滴呢?它们在哪?

  当然,小时候看雨从来没想过这么无聊的问题,那时候的感觉只有轻松,很惬意的轻松,令现在的自己心生羡慕的轻松。

  既然没了彼时的轻松,那么,那一个个雨滴呢?它们汇入了水流,水流越聚越大,而雨滴,找不见了。或者说,它们就是那水流。

  而在每一个时代中,我们每一个人,又何尝不是那一个个的雨滴?

  不论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不论是英雄造时势,还是时势造英雄,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在被一个又一个的时代裹挟着,不论是向左走,还是向右走。

  如果想要活着,我们的选择并不是很多。只需要那么一瞬间,“你家的木头”可以立刻变成“反革命”的木头。一张被水洗过的纸,也可以变成一家人安身生活的护身符。一箱子皮影,也可以感受到时代变化所带来的跌宕起伏。在时代的洪流向前奔腾的时候,如果想要活着,跟随着它不会是太坏的选择。

  在一个又一个的时代切换中,一次又一次的感受着塞翁失马的惊喜与悲伤。今天的一时潇洒,造就了明天的无家可归。却绝不会想到,有一天的自己,会庆幸曾经的一无所有。因为,它让自己活了下来。一幕幕的剧情,就像一个个的玩笑,却从来笑不出来。

  身处一个时代,爱它也好,恨它也罢,这就是我们所在的时代。也许,想要尝试改变它,把一个时代,向另一个自己所认为的更好的时代推进。也许,只是想要去适应它,在自己的坚持和妥协之间做着一次次的取舍。

  我觉得,都挺好。

  或者,换一种说法,一句挺知名的话,“一个人的命运啊,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是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行程”。

    990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