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文人味道话题的800字优秀文章:文人只有一个味道:酸臭。百无一用是书生。

志鹏 1172分享

  孔老夫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古语又说:泰山不择细壤,故能成其高;大海不择小流,故能成其深。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有关文人话题的优秀文章,衷心希望可以帮助您解燃眉之急!

  文人的味道

  今年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主持召开了文艺工作座谈会,我国文化强国的愿望愈来愈迫切,同时,也让文风文气更加纯正,更加自由。在这种自由清正的文艺新气象中,文人可以自由的展示文人的气息,那么,到底什么才是文人该有的一种味道呢?

  首先,文人也是人,必然有人气,人的七情六欲定不可少。岑参在友人得以归京时会写下“山回路转不见君”的不舍之切切,亦会流露出“都护铁衣冷难着”的思归之情,会听到耆卿的“白衣卿相”,会听到少游的“便胜人间无数”会听到放翁“塞上长城空白许”的忧愤,会听到易安“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更会听到李后主超越千年的呼叹“人生长恨水长东。”都是人气的体现,没有一种人气的支持,怎么会有那种对世事真切的体悟?怎么会有一声呜呼的撕彻心肺?文人必定须有人气,否则不食人间五谷,不体百姓民情,不知物价几何,则所做文章必然远离当代,远离群众,而让文艺到群众中去,才是可取之道,受人气之道,文始昌于此!

  文人既冠“文”名,不会加上“武”,“侠”之类的称谓,正说明这一“文”字,即是才气,记得《世说新语》中提到“论雪”的故事,“大兄”说洒盐空中,明显就顿失美感,而谢道韫认为“柳絮因风起”,因此奠定了她的文名,“才”是文人的一大特征,文人既不是比长相,也不是比权势,左思的《蜀都赋》让洛阳纸贵,其貌却不扬;昭明太子因为《昭明文选》为后人记住,却也并非凭“太子”的身份,王荆公之“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便赢得赞声一片;贾岛论“推”“敲”;冯正中“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李中主“小楼吹彻玉生寒”并为警策,才气之重矣哉!文不在多,字妙则名,乾隆一生留诗万余,却寥寥无名,张若虚线一生唯存诗一首,却显近千年。曹丕在《典论》中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其地位也正在于此,一篇文章,立意有多高,境界有多深,字炼得有多好也是最重要的。否则,就算写得再多,也不过手纸一张。所以,才气是文人的一张通行证,证明你可能有资格成为文人。

  古有诗经,以“风”为上,“风”即“讽”,言民事,评当政,始自此也!汉清议,晋清谈,明清书院,一种站在民族文化至高点上凸起的硬骨头,不论刀剑枪炮,不论金钱美色,一种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豪气,一种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勇气,一种普天之下舍我其谁的担当,这正是文人的“骨气”。昔日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夫也。”诚能呕心沥血,不移此志乃文人,远有文天祥,近有鲁迅、闻一多,有力挽狂澜之士,有革命之志士,有民主之卫士,职业可能不尽相同,但那种文人的气味必然相近,其骨气使人凛然,读《指南录》,虽千载仍觉正气凛然;读鲁迅之阿Q,品味至今;聆闻一多之演讲,仍是铿锵有声,皆骨气使然,才气促之,若文不能载道,浮薄于世,功利至上,名利为要,则骨气之日衰也,文人的骨气,在无形之中,却可真切感受到那种硬气,胜过花言巧语,胜过巧言令色,实实在在的,像梁实秋老先生说的“绚烂之极”之后的平淡,绝不会是平庸,而是如斧斫之后的韵味,华丽的词藻,雕饰的工巧,语言的流畅,失去了文字之下的骨气,那么,一切的外表不过肉一堆!

  而于今日明星写手的盛行,浮华的上扬,不知天高地厚的叫嚣,却写不出那些时代所真正需要的有骨气的作品,正是丧失了“味道”的体现,可能有人气,但是有多少是自己内心的人气,而非无病呻吟?可能有才气,但又有多少是字字玑珠地锻烧出来的?可能有骨气,但又有多少不屈于时代,不做读者的佞臣?有多少不屈于市场,不做金钱的仆役,又有多少不屈于自己,不做贪妄的前驱。性本归真,言当世之要,传历代之绝学,浮尘不蔽于目,天子之船尤不朝,闻鹤鸣于华亭,聆上蔡之鹿呦,做真文章,不改初心,做真文人,不折骨气。

  我中华之文人啊!人气、才气、骨气,铸就你特有味道!大我中华,人杰地灵,产五味而前陈,酿百世之流芳!作为时代的先导,社会的脊梁,用中国文人那种最独特的味道,感染世人,宣扬德行,凝聚文化,积攒人心,再经过时间的熏陶,必能爆发出文化中国的书卷陈香,迸发出中国真文人的味道!

  山水文人

  孔老夫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古语又说:泰山不择细壤,故能成其高;大海不择小流,故能成其深。

  山与水,是中国文人永远的主题。歌咏山水,描摹山水,从山水之中感受启迪,从山水之中接受教育。山水,为文人之友,更为在下之师。

  但山水的性格是绝然不同的。

  正如孔老夫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水的灵动给人智慧,山的稳重给人敦厚。但中国的文人,从山水之间体会,感受到的并不仅仅是它们外表的灵动、敦厚,更多的是从它们长久的积蕴、深厚的积淀中透射出的内在精神。

  海水灵动却始终保持着一色的蔚蓝,而沉稳的大山四季都变幻着色彩。

  海水不言,但我从海水一色蔚蓝的灵动中,接受了教育。历史上,多少才华横溢,充满灵气的高人,深居浅出,言不高声,行不大步,从容悠闲,求贤若渴,不耻下问,一副谦恭散淡的外表之下奔涌着一腔热血,鼓荡着全副的激情,救国济民的宏愿始终未变,报国建业的大志从来不改。“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进则为良相,退则为良医”,所以,中国文人从水的灵动之中接受了灵气,也一样接受了水的含蓄,水的博大,水的柔韧,水的沉着,进退自如,笑对穷达,通达大气,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撼天动地,但又镇定冷峻,不动声色。

  大山不语,但我从大山四季变换的色彩里,感受到启迪。文人内敛自省,安静恬淡,儒雅之气十足,文弱之风俱现。但文人并非贪生怕死之辈,当民族有难,国家兴亡,文人总是首先觉醒,振臂高呼,唤民众于沉睡,拯苍生于水火。五千年的文明史,有哪一次进步,哪一次变革,不是文人先行,不是文人首倡,没有抛洒文人的泪,没有飞溅文人的血?“我自横刀向天笑,生死去留两昆仑”的谭嗣同;面对国民党特务的手枪,拍案而起的闻一多;宁愿饿死,也不领美国救济粮的朱自清,这些文人都山一样伫立在中国的历史上。四季都在变换着色彩的大山,给文人以绝好的启迪,绝好的性格,沉稳而不失生气,执着而不失灵活,迈着坚毅的步子,在崎曲的救国之路,济民之路上跋涉。

  阅读人生的味道

  “如果有人让我当最伟大的国王,一辈子住在宫殿里,有花园、佳肴、美酒、大马车、华丽的衣服和成百的仆人,条件是不允许我读书,那么我决不当国王,我宁愿做一个穷人,住在藏书很多的楼阁里,也不能当一个不能读书的国王。”这是著名历史学家麦考莱曾给一个小女孩写信中提到的。

  麦考莱宁愿做读书的穷人也不愿做不读书的富有国王,可见阅读对他而言的重要性。如果他没有在仔细考察历史古迹的同时饱览历史巨作,能了解历史吗?能更好地发现文物古迹吗?能成为著名的历史学家吗?显然阅读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也改变了他的人生。

  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旷世之作《史记》,可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其作者司马迁历尽人生沧桑,身处逆境,却坚持大量地阅读优秀文章,是阅读使他读懂了六国的兴衰,读懂了文人墨客的不懈追求,读出了“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的人生哲理。司马迁读清了历史的面貌,改变了自己的人生。李白不是天生的“诗仙”,他在阅读中感慨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诗圣”杜埔也在阅读中深有体会“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阅读成就了伟大的人。

  鲁迅弃医从文,因为他明白再好的药也只能医治肉体上的伤,无法弥补一个民族精神上的空缺,他在阅读中立下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志向,创造出了《朝花夕拾》《阿Q正传》等大量民族文学作品,使千千万万个中国人“在沉默中爆发”投身到了救国的队伍中。

  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的积累,也许就不一定有朱自清的《河塘月色》,也许就不会有矛盾的《子夜》,也可能不会有余秋雨的《文化苦旅》……

  阅读改变人生。当我走进图书馆时看见一句标语“多读一些好书,智慧一个民族”。阅读不仅是一种需要,而是陶冶性情的良药,攀登理想的阶梯,提高人生价值的途径。品味好书时我们才能更好地享有品质的生活,让我们在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时去阅读更多一些好书吧!

    622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