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我们的40年改革开放主题作文 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心得感悟

析娜 1172分享

  改革开放至今已有40周年,我们在40年里走过许多风风雨雨,也见证着中国的强大和人民生活的日益幸福。关于我们的四十年有哪些作文呢?今天小编在这分享一些关于2018我们的40年改革开放主题作文给大家,欢迎大家阅读!

  母亲做的石头馍

  小时候,母亲经常变着花样给我和弟妹做馍,不是糖饼子、韭菜盒,就是包子花卷,而她做的石头馍最让我牵肠挂肚。

  石头馍,也叫“石子馍”,俗称“打馍”,顾名思义,就是在石子儿上烙成的馍。每次当我们嚷嚷着要吃石头馍时,母亲便会从案板底下端出一盆指头大小的石子儿,那是我和弟妹一起去河里捡的,因为做了很多次馍,小石子也已经被油炒成了黑色。母亲先把石子用水洗干净,再放到太阳底下晾干,同时起(发酵)一大盆面粉。三四个小时后面就发酵好了,冒起了大泡泡,母亲先给盆里打上几个鸡蛋,加入碎的花椒叶、盐、调料面等,再把面全倒在大案板上,加上干面粉使劲地揉,直到成形。我在灶火里开心地添柴烧锅,母亲倒上一大锅底菜籽油,等油冒烟时把石子倒入锅里不停地翻炒,烟熏火燎的气息一会儿就将母亲笼罩,潮红的脸上满是汗水,她时不时地背过头去,用袖筒擦擦脸和眼睛。这时我就接过铲子帮母亲翻石子,母亲利索地把面团分成无数小块,擀成薄薄的圆饼,用手托着快速地翻到锅里,一次可同时放四五个面饼入锅。面饼躺在油烫的石头上,立马冒起了白气,一小会就成了形,母亲再用铲子把它翻过来,不到一分钟,锅里满是油滋滋的香味,她又麻利地把熟透的石头馍放到案板上晾凉,不到一小时就打了满满一筛子(农作物用具)金黄干脆的馍馍。

  石头馍,两面凹凸不平,焦脆油香,我和弟妹一口气能吃上好几个。等馍凉了母亲就用干净的塑料袋把它装起来锁在藏有苹果、梨、糕点的柜子里,那个年代它就成为了我们翘首以待的零食,只有过节或是用于奖励时母亲才把带有水果淡淡香味的石头馍拿出来分发给我们吃。

  还记得考学的第一年春节返校,母亲打了满满一袋子石头馍让我带上,说耐保存能吃得久一些,也可给同学们尝一尝。那一天父亲去送我,颠簸了三个多小时的山路才到了西安火车站,真是人山人海啊。父亲拉着我的手,跟着火车的鸣笛声、还有奔跑的人流,朝火车门奔去,但人太多,我们被堵得好远。年轻的小伙子扒着窗户灵活地翻进了车厢,焦急万千时突然听到有人叫我,回过头惊喜地看到是同学,她不停地向我招手,父亲快速地跑过去一把把馍袋子从窗口塞给了同学,示意她帮我收着。火车快起动了,满头汗水的父亲使劲地冲破人群,把我从人缝里硬塞上了火车,刚挤进火车门就关了,车轮慢慢地滚动起来,窗外没上来的人跟着火车小跑,怒骂哭泣地砸着窗户、车门,那是我第一次看到了什么叫“中国式春运”。瘦小的我挤在门口过道里,闻着厕所的臭味、人群的各种异味,寸步难移地站了五六个小时,才挪到了同学跟前。翻山越岭十二个小时终于到达了学校,把酥脆油香的石头馍分给同学们享用,大家惊奇地品尝着、欢笑着。我把石头馍锁进了柜子,一天吃一个,每每这时就莫名地想家.....

  如今离家快二十年了,也好久没有吃到母亲做的石头馍了,偶尔在超市看到卖的石头馍,买回来吃上几口,但没有小时候那焦脆油香的味道。但愿下次回乡,再与母亲一起做一回家乡的石头馍。

  家门口的那条“小”路

  观看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听过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后大家都热血沸腾,纷纷感慨改革开放40年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变。同事问我:“小徐,谈到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呢?”这时,老家门口的那条坑洼小路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我的老家在鲁西南的一个小乡村,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著名的南巡讲话后,我出生在了这里。前些年,在我们村里,只有一条小路连接到附近的省道上,从1999年我上学前班开始,一直到2017年大学毕业,那几乎都是我上学的必经之路。

  小学时的泥巴路。1999年8月31日,也就是我上学前班的前一天,爸爸给我买了一双绿色的小雨靴,当时雨靴对于我们村上小学的孩子们来说是一件必需品,因为一到阴雨天,我们村通向邻村学校的道路便会泥泞不堪,就连我们的小靴子有时也会被泥水淹没到一半,低年级的学生只能站在学校门口等父母来接。那个时候的泥巴路不仅限制了学生的出行,也影响着大人们的生产生活,有一年抢收花生的时候突降大雨,父亲开着家里的拖拉机帮邻居运输花生,就在这条小路靠近村头的地方,拖拉机陷进了泥坑,几名壮汉折腾了半个下午才将拖拉机拖了出来。

  初中时的石子路。六年后,我开始到镇上读初中,也正是那一年,我们村的这条小路上铺满了石子,石子路虽不像原来那样泥泞,但也总是坑坑洼洼。那时的初中只能寄宿,每个星期才回家一次,吃厌了学校食堂的饭菜,总想着家里的美食。每个星期六上午放学后,我便骑着自行车狂蹬回家,经过村口的这段小路时则像坐过山车一样起起伏伏,有时赶上雨后,就只能推着自行车步行,因为骑过去的话肯定要溅一身泥水,回家后准得挨批。

  高中时的水泥路。2010年,我考上了县里的重点高中,要去县城上学了,回家的频率也变成了一个月一次,每个月回来的时候都要从省道的路口下车走回去。有一天,我一下车便感到眼前一亮,原来是村头的这条小路修成了水泥路,路边上还有两排整齐的路灯,当时我兴奋极了,走在结实的水泥路面上昂首挺胸,背着重重的书包回到家里竟然没觉得累。回家以后,听母亲说镇上正在实施“村村通”项目,周边村都已经通上了水泥路。过了不久,城镇公交也开通了。镇上到县里,从八块钱的公共汽车变成了两块钱的新式公交车,让村民们感觉与县城的距离一下子就变近了。

  大学时的柏油路。2013年6月,我迎来了最美的高考季,顺利被苏北的一所大学录取,不过每年只能寒暑假回家待一段时间。大三前的那个暑假,母亲给我打电话说镇里正在招商引资建设蘑菇生态小镇,为了全面提升形象,已经将村头的小路扩修成了双车道的柏油路。原本准备直接到企业实习的我决定先回趟家,坐在全新的新能源公交车上,从崭新的柏油路上经过,看着路两边修好的人行道,还有整齐的绿化带,真的不敢相信这是曾经那条坑坑洼洼的小土路。

  工作后才知道,村里的路已经四通八达。大学毕业后,我考上了江苏省委选调生,成为连云港沿海小镇上的一名基层干部,工作比较繁忙,回家的频率就更低了。今年中秋节假期,我开着自己的小汽车回家看望父母,临走时父母送我出门,我刚要启动车子,父亲跟我说:“不要再往那边走了,从村西头穿过去就到京福高速入口,都是新修的柏油路。”这时我才知道,村里的道路早已四通八达了,就连田间地头都修成了水泥路,以便大型农机出入。

  家乡这条小路虽说仅有几百米,展现的却是改革开放背景下乡村道路基础设施的巨变,透过这条“小”路,我们看到的是在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走上了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并且步伐越走越稳、路面越走越宽。

  父亲与“车”的四十年

  这几天回家看望父亲,临走的时候父亲说,“我开车送你回北京,坐坐我买的新车”,父亲五十多岁,这是他第二辆汽车,而回单位的路上父亲也和我说了他以前的“车”。父亲今年五十多岁,与车接触也有四十年了。从“牛车”到“踏板摩托车”,再到“小汽车”,每个阶段都是鲁西北人出行的生活写照,而我也从父亲口中知道了这四十年关于“车”的前世今生。

  八十年代,出行靠“牛车”。父亲小时候,爷爷有一辆“牛车”,“牛车”顾名思义,老黄牛套上绳子,把榆木制成的木车,接上两个木轮子,既能拉货也能干活。那个时候,爷爷让父亲放牛喂草,养护这台“发动机”,这台“发动机”既要犁地、耕田,也要拉土、拉货。但是黄牛上了“岁数”,就干不动活了,就得卖了,听爸爸说,卖那头黄牛的时候父亲、大伯哭得不行,因为确实有感情了,爷爷好说歹说父亲和大伯才同意。牛车虽然“节能环保”,但是效率实在不高,去走亲戚都得一两天,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家也就没有“牛车”了。

  九十年代,出行靠“踏板”。在那个时候,村里的年轻人外出打工的特别多,大家挣了钱都去买家用电器,而摩托车由于“拉风”就成了最热的消费品,各式各样的摩托车行走在鲁西北的大街小巷。“红配蓝”成了那个年代最“潮”的配色。铃木100和125成了万元户家里的“标配”。那个时候正值父亲结婚,结婚的“两大件”一个是“熊猫彩电”,一个是“轻骑踏板”。父亲每天骑去上班的时候都会用粗布擦来擦去,爱惜得很。“踏板”是见证父亲和母亲爱情的信物,爸爸每天骑着去接妈妈,无论刮风下雨,摩托车上见证了两个人的“爱情长跑”。

  千禧年到现在,出行靠“汽车”。2000年后,大家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从“大发”“哈飞”等实用车型开始,大家热衷于“开汽车”,也正式从“两个轮”向“四个轮”迈进,父亲也是用一辆“绿皮吉普”学车练车,那时候父亲下班后经常拉着我和妈妈去公园、去野外采风,边开还边说:“看我开得好吧!”我们家在2010年也正式购买了一台汽车,生活越来越红火,家里的日子也越来越好,老爸与车也正式“密不可分”了,老爸说的最多的是“亏了有改革开放,不然我怎么能‘鸟枪换炮’呢”。不知什么时候,“一辆汽车”成了每家每户的“标配”。

  时至今日,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车轮上的生活”已经不再新鲜,这四十年里,老爸也由一个少年变成了双鬓微白的中老年人,脸上皱纹也增多了。唯一不变的是脸上的笑容,和那句“可是赶上好时候了”。


改革开放40周年作文相关文章:

1.2018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观后感 关于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作文

2.以改革开放40年的变化为话题的作文

3.2018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观后感 我们一起走过致敬改革开...

4.2018政论片《必由之路》的观后心得体会

5.有关改革开放的作文:四十年的辉煌历程

    763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