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骨气的议论文:中国人的骨气

志彬 1172分享

  编者按:文章主旨鲜明,重在谈论对联体现的精神内涵;又兼顾炼字与对联作者人格力量的褒扬,思路开阔。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篇《中国人的骨气》。

  “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十字一出,力压河山,冠绝群雄。鸟树石木,无不为其“铁肩”所绝倒;山川地缅,莫不被其“辣手”所震慑。“辣”之一字,所担的是锐意,是不甘,是杨继盛先生分明清白却以戴罪之身赴死的愤懑,是中国人不屈的骨气。

  李大钊先生为友写此联时,将“辣”改作“妙”字,于我看来,着实算得上一番“点金成铁”。“妙手著文章”仅是单单从作文者自身工于文墨的技巧与水平方面予以高度赞扬,可这一个字,却将原文中的壮志、不公、愤懑尽数抹去。华夏民族之风骨,因失掉这一个字的承载,随之烟消云散。若将修改后的对联,置于原场景以观之,其力度与情感全然不足以承载杨先生满腹忠心落空的悲壮。“绝命联”三字,反倒是落为了笑话。

  二者之天差地别,究其原因,不过在于两个字——骨气。

  纵观两千年历史长河,文人墨客中从不乏壮士。文天祥在零丁洋前以身试命,留下了千古名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其里所承载的厚重而难以割舍的民族情感,不正谓之风骨么?“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之“清白”,不正是杨先生以“铁肩”担起的道义,“辣手”著成的文章么?孟子曰:“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千千万万壮士,“固患有所不避也”,毅然赴死,奔向的“义”是什么?义,骨气也。

  窦娥以死换来的血溅白练,六月飞雪,所寄托的不过是其清白;鸦片战争、侵华战争,我军以铁器铜枪抵抗列强之坚船利炮,图的亦不过是骨气二字。杨先生铁肩所担,辣手所著,岂是平常之文章?那是为国家、为民族、为自己而作的正气与风骨。这般厚重的情感,也唯有坚不可摧的铁肩才足以抗;也唯有锋锐的辣手才可一针见血,著出绝世文章。

  炼字,不仅要讲求韵律的和谐。更重要的,还是在于关注其所承载的厚重的情感与风骨。

  辣手,著文章。辣手,方能著文章。

 

作者|廖玲玉

  公众号:之间语文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589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