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的作文更加的吸引眼睛 作文写出新意的技巧

洋洋 1172分享

  一、陌生化,巧选素材

  亚里士多德说:“人们喜欢被不平常的东西所打动。……使用奇字,风格显得高雅而不平凡……他们因为和普通字有所不同而显得奇异,所以能使风格不致流于平凡。”

  人们往往会对身边的、眼前的东西习以为常故而视而不见、充耳不闻。陌生化就是要把平淡无奇的事物变得不寻常,从而增加新鲜感。比如“北京的符号”这个话题,大多数考生都是固化思维,写长城,写糖葫芦,写八大胡同,一方面可能囿于认知的欠缺,很难写出深度,一方面大多人都涉及同样的话题,很难写出新意。有个同学另辟蹊径,写的是老舍笔下的北京,素材新颖别致,且富有文化内涵,因为有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作者能够信手拈来,于是,阅卷者的目光自然就被吸引了。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陌生化”并不意味着大众不知晓,只是大家因为思维定式,很少将他们入文的材料。

  二、特殊化,陈材新用

  一些经典名著中的材料常常频繁出入于高考考生的笔下,成为高考作文素材中的“大众情人”。这些被人们习用的素材,由于与阅卷老师见面的机会比较多,就会产生审美疲劳。但当我们找不到新鲜材料时,对就有素材进行改造,也不失为一种“避熟就新”的途径——对素材的要求,如果能够找到鲜活的例子,自然很好,但如果做不到选择的素材与众不同,那么可以选择换个角度去运用素材,另辟蹊径,同样可以令人耳目一新。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皇帝的新装》里那个小孩子,来论证 “童心的无邪”,用那些不敢有自己见解的人们,来论证“盲从”,那个莫须有的规则禁锢了人们的思维,用来论证“规则”……我们会发现,就是一本安徒生童话,里面的素材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虽然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但是依然可以让人觉得很新鲜。

  也就是说,阅卷老师即使是在熟悉的地方,也能得到不是很熟悉的一点东西,也能得到不是很熟悉的一点东西,在似乎没有亮点的地方,也能找到一点亮色出来。

  三、巧组合,粗材妙用

  詹姆斯.韦伯.扬说,一个想法只不过是对各种旧元素的一种新组合,将各种旧元素组合在一起的能力,主要取决于看到事务间联系的能力。也就是说,如果能到找到素材之间的链接点,将其组合在一起,也会产生新鲜的感觉。毕竟,世界上哪有那么多不为人知的事情,而且恰恰只被你我知晓?此时不妨借助巧妙的搭配,试着拿一个已经选准的素材去和其他领域的素材做一个拼图,将生活的、历史的、艺术的等等不同门类的素材做全新的组合,从一般的思维定势中脱离出来,或利用时空关系,做并列式组合,或借助素材之间的逻辑关系,做递进式的组合等等。至于引用名言后群例叠加、点例抓细节等展开阐释的方法,比喻论证与事例的对比论证、点面结合论证之类结合在一起的“组合拳”等方法也不失为很好的组合方式。

  四、找契合,教材活用

  教材是是经过了时间积淀、被时间证明的经典,而同学们在平时学习中,对教材上的文章也有细读的过程,如此若是能这些素材与话题之间的契合点,写出来的文章对于阅卷老师来说,便是“熟悉的陌生人”——事实上,除了对作者的简单粗暴的挪用外,教材的内容被使用的频率并不是太高——如此,便能达到事倍功半。比如,有的同学在练笔中,将教材与动漫做了如下的组合:“ 很多事情都是命中注定的,就好像你会遇到什么样的人经历怎么样的伤痛,最终如何离开这个世界。”宫崎骏借《天空之城》发出自己对人生的慨叹。的确,可能无论重来多少次,宝黛注定都要相遇,小人鱼依旧会选择用声音换一双腿,承受刀尖上舞蹈的痛,祥林嫂无论如何也得不到鲁镇人民的同情与怜悯。在命运面前,人们的反抗总显得那么卑微无力,似乎,我们只能按照命运的轨迹走完这特定的一生。教材活用后的语段言之有物,文质兼美,不落俗套。

  毕竟市面上卖的素材一方面水平参差不齐,另一方面,没有深入体验的材料,单靠死记硬背,占有了材料,但不会灵活运用,导致素材 “消化不良”,从课本中来的素材也就显得格外靠谱。

  五、巧链接,针对现实

  近年的高考作文题致力于突破以往的命题思路,大大增加了与现实生活的直接关联,具有很强的探索性,在防止套作等方面实现新突破。这样,僵旧材料就没有了用武之地。作文题目本身往往就要求考生跳出为作文而作文的老路、套路,积极关注和深入思考社会问题,走出小我,关注身边的社会生活,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充分体现了文章为时而作、为事而作的经世致用思想。学生平素要关注社会民生,对生活有理性思考、感性认识,作文才不至于流于浅泛。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关注现实并不等于只关注自己身边的琐碎事情,或者任意选取,不经选择的不典型的事情。链接的现实是要契合主题,同时有独特的思考,能够彰显高中生的气度和胸怀的。

    370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