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语言为什么要求简练

嘉馨 1172分享

  文学语言要求简练。什么叫简练?就是言少而意多。“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十个字,写出了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对立,包含着说不完的情与景。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墨子,懂得用语简练的好处。他对学生说:你们看池塘里的青蛙,没日没夜地叫喊,弄得口干舌燥,却从来没有人注意它。但是公鸡,只在黎明前啼几声,大家就知道天亮了,起了报时的作用。墨子的结论是,话不在多少,在于有用。

  俄国作家契诃夫,运用语言很有一点儿“公鸡精神”。他的辞谢小说既短又精,这同他惜墨如金是有关的。契诃夫晚年从事戏剧创作,语言仍力求简练。一次,他把新剧本《万尼亚舅舅》交给了剧院。上演时,舞台上的万尼亚舅舅扮成了蓬头散发的邋遢鬼。对此,契诃夫大为不满。剧院方面一时弄不明白,导演心想:契诃夫笔下的万尼亚舅舅,不就是一个潦倒、落魄的人物吗?让万尼亚舅舅“脏”一点儿,有什么不对吗?还有人认为契诃夫并没有把主人公的肖像、装扮写清楚。契诃夫则说:“我的剧本里一切都写得很详细了。”翻阅剧本,有关的提示只有一处,即“打着绸领带”。契诃夫认为,这简简单单的一笔,足以“很详细”地说明“一切”。契诃夫是很有道理的,万尼亚舅舅尽管一生不得志,但他毕竟是一个曾经有过很大抱负的知识分子。“打着绸领带”是精心提炼的细节,它照亮了万尼亚舅舅在服饰上的全部特点,也照亮了主人公的身份、地位和性格特征。契诃夫深知万尼亚舅舅的一切,所以有把握以一处概括一切。

  契诃夫把简练看成是天才的姊妹。他有一条重要的经验:写得好的本领,就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本领。许多作家在“删繁就简”这一方面,做了巨大的努力。

  一次俄国老编辑家奥里明斯基收到一篇报道游行的文稿,文稿的末了,写了这样的话:“在游行的地方,来了当地警察,拘捕了八个流行示威的人。”奥里明斯基做了如下的分析和处理:比如“当地”二字,难道在某城来的警察不是当地的吗?其次,“在游行的地方来了”云云,难道警察不来可以拘捕吗?至于“警察”云云,除了警察以外,谁还可以捕人呢?最后“游行示威的人”云云,自然不是母牛,也不是行人吧?所以留下排印的,仅是“八人被捕”,这才是所需要的,其余的统统删掉了。一句话删去了六分之五,读起来反而更明白。

  简练,从来就是中国文学语言的传统特色。“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作者杜甫的另一首诗《登高》,其中写道:“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细细品味,这十四个字含有八层悲意,真是“一语胜人千百”了。现在,你也来分析这两句诗,能说出这八层悲吗?

  原标题:【文学知识】墨子为什么赞扬公鸡?——文学语言要求简练

  公众号:花椒树下学作文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文章

    505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