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实现小学数学预习的有效性

庄宇 224分享

  通过培养学生的数学课前预习习惯,不仅可以调高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减缓老师的压力,也能使学生对知识点有更深的理解,有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举一反三,同时对学生的全面提高有着重要帮助,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些小学数学预习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有效预习教学方法

  1.强化学生课前预习的思想意识,从观念上培养学生的自主预习习惯。

  首先要从根本上使学生认识到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因为目前很多甚至成绩较好的学生都对课前预习不够重视,要从观念上改变学生们这种“预习是浪费时间”的看法。

  2.重视对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

  有了足够的思想认识但没有好的预习方法同样于事无补,作为数学教学者更应该对此重视,教会了学生怎样有效的进行预习,也就教会了他们怎样学习数学。针对不同的年级和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的方法,要因人而异,教师可以通过布置预习任务、介绍详细预习措施、课前提问学生预习情况、邀请有经验同学介绍预习方法、运用评价激励机制等等手段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数学课前预习兴趣,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让学生逐渐懂得预习的效果和益处。

  3.为学生提供充足的预习空间,确定预习的范围。

  小学生往往处于自学意识和自学能力的萌芽阶段,所以必须给他们提供一个良好充足的空间和合适的范围,最好的提供者当然无外乎家长和老师,教师可以在课前流出一段时间供学生进行预习,同时沟通家长督促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在既定范围内引导鼓励学生进行自学预习。

  小学数学预习方法

  一、增强预习作业的可操作性

  部分家长用自己掌握的陈旧的知识指导学生预习,有很大的盲目性。如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家长习惯读成“被乘数”和“乘数”,而新教材中写作“因数”,列乘法算式时两个因数也不分先后;克和千克是质量单位,而不是重量单位等。教师应提出预习提纲,根据内容的不同有所取舍,或是年级的不同、学生预习的情况有所调整,从而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比如教师要将预习要求以若干小问题呈现,明确指出做什么,怎样做。

  如三年级的“年、月、日”这一课时,预习作业可以这样设计:

  (1)在2011年的日历上查找自己及爸爸妈妈的生日和各种节假日的具体时间。

  (2)观察2013年的年历,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写下来。

  (3)通过看书,关于年、月、日的知识,你已经知道了哪些?又有哪些问题?

  又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一个圆柱体侧面积是30平方厘米,底面半径是5厘米,求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对于这题,学生的一般解法是先求出圆柱体的高,再求出圆柱体的体积:圆柱体的高为:30÷(2×3.14×5)=150/157(厘米),圆柱体的体积为:3.14×5×5×150/157=75(立方厘米)。这样做显然较麻烦。我启发学生用拼接的方法,把一个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然后让学生将这个长方体变换位置,把拼成的长方体横放下来,并将有圆柱侧面的一半作为底面,再启发学生:这个长方体的高就是原来圆柱体的什么?学生很快回答:这个长方体的高就是原来圆柱体的底面半径。这时我再启发学生:能否用更简便的方法求出这个长方体即原来圆柱体的体积?学生立即想到这个长方体体积为:V=S侧÷2×r=30÷2×5=75(立方厘米),即这个圆柱体的体积为75立方厘米。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数学教学也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而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所以数学的预习也离不开阅读。每个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同,思维方式也存在差异,知识储备更是不尽相同,教师应根据以上情况,结合学生实际开展教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如在学习五年级数学“商的近似数”前,教师可要求学生通过生活体验购物、向他人咨询等方式了解以下几方面内容:

  (1)了解并说出一些商品的单价。

  (2)付款时应该算到哪一位?

  (3)一位顾客购买了20.65元的物品,付了21元,找回0.3元,营业员的做法是否合理?生活中这样的现象多吗?谈谈你的看法。

  三、指导预习方法

  对数学预习方法的指导可以分以下四步进行:

  1.列举身边熟悉的事例理解概念。数学概念并不是无中生有的,而是从具体的例子中抽象出来的。让学生举一些具体的例子说明概念,可以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概念。从表面上看,是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实际上学生是在用具体的例子理解概念,当量的积累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就会产生质的飞跃。

  2.动手实践感受数学。《课标》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也应该指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理解数学知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不仅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兴趣,而且很自然地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

  3.大胆尝试解答例题思考问题。在小学数学课本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的设计是以解答数学问题的形式出现的,如果不指导学生如何预习这部分内容,就很有可能造成学生读完题后看答案的现象。学生在似懂非懂的情况下不劳而获,不利于学习能力的提高。

  4.巧用对比分析关系。

  四、值得注意的问题

  通过实践,我发现培养小学生的预习能力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指导学生预习要落到实处。预习要求或预习题目的设计是否明确、是否有可操作性、是否能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直接影响着学生预习的效果。

  2.重视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少成则若性也,习惯若自然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另外,教师在引导孩子学会预习的同时,应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活动机会和活动题材,让学生探索、研究、创造性地学习新知。只要教师正确引导,把握学生知识结构,调整好教学策略,数学课堂就会异彩纷呈,生机勃勃。“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只有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的培养,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终身受益,这也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所在。

    739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