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知识宝典 > 知识百科 > 百科知识 > 防震减灾安全常识(震前震中震后)

防震减灾安全常识(震前震中震后)

泽慧0分享

防震减灾安全常识(震前震中震后)

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发生地震大约500万次。其中,绝大多数地震很小,不用灵敏仪器便觉察不到,约占地震总数的99%,其余的1%。以下是小编收集的关于防震减灾安全常识(震前震中震后))的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

防震减灾安全常识(震前震中震后)

防震减灾安全常识

一、地震前预防

1.加强房屋坚固性。着重考量梁柱,墙壁。 可将牢固坚实的书架靠墙放置. 还可考虑增加梁柱以达到增强巩固性效果。

2.每个房间都设置一块没有 东西可以砸到您的相对安全地。头上无吊灯.身边无壁橱书柜等大型家居,无大玻璃镜大画框等悬挂物,无冰箱,热水器等杂物.无电源插座.煤气罐.水管水槽的安全地

3.预备一些罐装食品 ,瓶装水和防尘口罩面具,手摇电筒,袖珍收音机。

4.知道如何关掉煤气和主要水管。

5.教会家庭成员必要的地震安全措施和逃生技巧。

二、地震摇晃中

1.立即下蹲抱头卷曲.利用一些坚固的防护工具.如坚固的座椅。

2.房屋震荡时极容易被掉落的石块玻璃等砸伤.不要慌乱走出室外,待在直到确定可安全撤离。

3.远离书柜,衣橱等容易砸伤你的家具。

4.远离窗户. 在高楼中,等到火警警报停息后再逃离出来。

5.如果在床上,呆在原地,用枕头保护好头部。

6.如果在户外.找-一个远离建筑物.大树和高压线的空旷场所。如剧烈地震请趴在地上。

7. 如里在车内 .慢慢行驶到空旷 地直到地震结束

三、地震后

1.检查受伤情况,如有需要.参加紧急救援工作,帮助身边周围的人脱离险境。

2.检查房屋受损情况。如损坏严重,应远离房屋直到专业人士检查。

3.如果闻到煤味,立即疏散室内人群,绝对不要使用火机等危险品。确定窗户墙面等安全后;开窗流通空气。

4.如果发现断电,拔掉主要电器插头,如看到保险丝烧坏.或闻到烧焦的电源线味道.或看到插座火花,请远离.等专

业人士解决后再进入,注意远离室内有水的地方。

地震防范措施

一、地震的征兆

地震前自然界发生的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叫地震前兆。包括微观前少K和宏观前兆。常见的地震前兆现象有:地下水异常变化,动物异常反应.地壳变形.小地震活动.地声、地光、地磁变化、重力变化、地电变化、地应力变化、地下水中氡

气含量或其它化学成份的变化、地震波速度变化等。

二、室内应急

破坏性地震从人感觉振动到建筑物被破坏平均只有12秒钟,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你千万不要惊慌。如果住的是平房,那么

你可以迅速跑到门外。如果住的是楼房出不去.应立即关闭煤气和电闸. 将炉火扑灭.躲到结实的床、桌下.或躲进跨度较小的房间.如卫生间或厨房.要注意保护头部,以防异物砸伤;要用口罩捂住嘴和鼻子.身体取低位;注意千万不要跳楼.俗语说: "小震不用跑 .大震跑不了”. 因为跳窗时人在地震过程中站立行走不稳.跳楼危险性极大;不要下楼梯.不要到处跑,不要随人流拥挤,这些地方容易崩塌垮掉、发生挤压踩伤。根据唐山地震震害调查结果表明,因跳楼或逃跑而伤亡的人数在六种主要伤亡形式直接伤亡、闷压致死、跳楼或逃跑、躲避地点不当、重返危房、抢救或护理不正当等中占第三位。

三、学校避震

1、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 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

2、不要回到教室去。

3、震后应当有组织地撤离。

4、千万不要跳楼!不要站在窗外!不要到阳台上去!

在学校,商店,影剧院等人群聚集的场所,可就地蹲在课桌、柜台、排椅下或柱子边、内墙角处,注意用手或其它东西

护头,注意避开玻璃门窗、吊灯、电扇等悬挂物, 决不可乱跑,否则将造成秩序混乱,相互压挤而导致人员伤亡。1970年我国通海大地震现场抢救时发现.大部分死亡者都在屋门口附近.表明地震时人们在外逃.来不及到达安全地点就被倒塌的房屋掩埋.无法凭自己的力量挣扎出来.其它震例也基本如此。

四、室外应急

在行驶的车上时.要抓牢扶手,低头.以免摔倒或碰伤;可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耐心等待停车脱险。

正在室外的人员,用合适的物件罩在头上双手也行,跑到空旷的地方。注意避开高大的建筑物; 特别是有玻璃的,还有

像烟囱、水塔、广告牌、路灯、大吊车、立交桥、过街天桥等。在楼群中躲不开可以进入路旁大楼里,底层不容易塌掉,但有被埋的危险性。地震时正在郊外的人员,应迅速离开山边、河岸及高压线、电线杆,以防滑坡、涨水等突发事件。

五、自救常识

如果被埋在废墟里.要尽量保持冷静,设法移动身边可动之物,扩大空间。用砖块、木头等加固支撑住可能塌落的重

物.以防余震。若在室内要用手中、衣服或衣袖等捂住口鼻.防止有天然气煤气泄漏或烟尘呛闷窒息。要保存体力.创造生存条件,等待救援。要相信自己.相信党!保持乐观自信!撤退时. 要把上衣脱掉. 把带有皮带扣的皮带解下来.以免中途被阻碍物挂住。

六互救常识

地震后救人.时间就是生命,救人应当先从最近处救起.此种做法可以节约时间,减少伤亡。要先救青壮年.救出一个

青年,就等于增多-份救援力量;另外还要注意先救有呼声的,先救容易救的人。营救他人时应先确定伤员的头部位置,使头部暴露,迅速清除[鼻内的尘土.再使胸腹部暴露。如有窒息.应及时施以人工呼吸。在黑暗处呆的时间长的人,出来后要避免强光的刺激。长时间处于饥饿的人.不能一下子 喂给过多食物。震后初期的抢救_工作,大多采取手挖肩扛,不可用利器刨挖挖掘过程中. 要特别注意不要造成粉尘碎物飞扬,以致误伤和窒息被营救者,必要时可采取洒水息尘的办法。

七、家庭防震准备

政府发布地震预报后,居民须做好家庭防震准备. 制定一个家庭防震计划 ,检查并及时消除家里不利防震的隐患。

1、合理放置家具、物品

固定好高大家具,防止倾倒砸人;墙.上的悬挂物要取下来,防止掉下来伤人清理好杂物,让门口、楼道畅通;阳台护墙要清理.拿掉花盆、杂物;易燃易爆和有毒物品要放在安全的地方;

2、准备好必要的防震物品

准备一个包括食品、水、应急灯、简单药品、绳索、收音机等在内的家庭防震包,放在便于取到处。

地震的时候,关火的机会有三次:

第一次机会在大的晃动来临之前的小的晃动之时在感知小的晃动的瞬间.即刻关闭正在使用的取暖炉、煤气炉等。第二次机会在大的晃动停息的时候在发生大的晃动时去关火,放在煤气炉、取暖炉上面的水壶等滑落下来.很危险,大的晃动停息后去关火更加合理。第三次机会在着火之后即便发生失火的情形.在1 -2分钟之内,还是可以扑灭的。为了能够迅速灭火,请将灭火器、消防水桶经常放置在离用火场所较近的地方。

地震简要介绍

地震,是地球内部发生的急剧破裂产生的震波,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地震(earthquake)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地震活动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表现为在一定时间段内地震活动频繁,强度大,称为地震活跃期;而另一时间段内地震活动相对来讲频率少,强度小,称为地震平静期。地震的地理分布受一定的地质条件控制,具有一定的规律。地震大多分布在地壳不稳定的部位,特别是板块之间的消亡边界,形成地震活动活跃的地震带。

地震成因

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地壳岩层受力后快速破裂错动引起地表振动或破坏就叫地震。由于地质构造活动引发的地震叫构造地震;由于火山活动造成的地震叫火山地震;固岩层(特别是石灰岩)塌陷引起的地震叫塌陷地震。地震是一种极其普通和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但由于地壳构造的复杂性和震源区的不可直观性,关于地震特别构造地震,它是怎样孕育和发生的,其成因和机制是什么的问题,至今尚无完满的解答,但目前科学家比较公认的解释是构造地震是由地壳板块运动造成的。由于地球在无休止地自转和公转,其内部物质也在不停地进行分异,所以,围绕在地球表面的地壳,或者说岩石圈也在不断地生成、演变和运动,这便促成了全球性地壳构造运动。关于地壳构造和海陆变迁,科学家们经历了漫长的观察、描述和分析,先后形成了不同的假说、构想和学说。板块构造学说又称新全球构造学说,则是形成较晚(上世纪60年代),已为广大地学工作者所接受的一个关于地壳构造运动的学说。

地震类型

根据发生的位置分类

板缘地震(板块边界地震):发生在板块边界上的地震,环太平洋地震带上绝大多数地震属于此类。板内地震:发生在板块内部的地震,如欧亚大陆内部(包括中国)的地震多属此类。板内地震除与板块运动有关,还要受局部地质环境的影响,其发震的原因与规律比板缘地震更复杂。火山地震:是由火山爆发时所引起的能量冲击,而产生的地壳振动。

根据震动性质不同分类

天然地震:指自然界发生的地震现象;人工地震:由爆破、核试验等人为因素引起的地面震动;脉动:由于大气活动、海浪冲击等原因引起的地球表层的经常性微动。

按地震形成的原因分类

板块构造与地震、火山的关系

构造地震:是由于岩层断裂,发生变位错动,在地质构造上发生巨大变化而产生的地震,所以叫做构造地震,也叫断裂地震。

火山地震:是由火山爆发时所引起的能量冲击,而产生的地壳振动。火山地震有时也相当强烈。但这种地震所波及的地区通常只限于火山附近的几十公里远的范围内,而且发生次数也较少,只占地震次数的7%左右,所造成的危害较轻。陷落地震: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震。这种地震发生的次数更少,只占地震总次数的3%左右,震级很小,影响范围有限,破坏也较小。

诱发地震:在特定的地区因某种地壳外界因素诱发(如陨石坠落、水库蓄水、深井注水)而引起的地震。

人工地震: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人工地震。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

根据震源深度进行分类

地震构造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的地震,大多数破坏性地震是浅源地震。中源地震:震源深度为60~300公里。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在300公里以上的地震,到目前为止,世界上纪录到的最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786公里。一年中,全球所有地震释放的能量约有85%来自浅源地震,12%来自中源地震,3%来自深源地震。

按地震的远近分类

地方震:震中距小于100公里的地震。

近震:震中距为100~1000公里。

远震:震中距大于1000公里的地震。

按震级大小分类

弱震:震级小于3级的地震;

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的地震;

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的地震;

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的地震,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级的叫巨大地震。

按破坏程度分类

一般破坏性地震:造成数人至数十人死亡,或直接经济损失在一亿元以下(含一亿元)的地震;

中等破坏性地震:造成数十人至数百人死亡,或直接经济损失在一亿元以上(不含一亿元)、五亿元以下的地震;

严重破坏性地震:人口稠密地区发生的七级以上地震、大中城市发生的六级以上地震,或者造成数百至数千人死亡,或直接经济损失在五亿元以上、三十亿元以下的地震;

特大破坏性地震:大中城市发生的七级以上地震,或造成万人以上死亡,或直接经济损失在三十亿元以上的地震。

构造地震的分类

孤立型地震:有突出的主震,余震次数少、强度低;主震所释放的能量占全序列的99.9%以上;主震震级和最大余震相差2.4级以上。

主震——余震型地震:主震非常突出,余震十分丰富;最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占全序列的90%以上;主震震级和最大余震相差0.7~2.4级。

双震型地震:一次地震活动序列中,90%以上的能量主要由发生时间接近,地点接近,大小接近的两次地震释放。

震群型地震:有两个以上大小相近的主震,余震十分丰富;主要能量通过多次震级相近的地震释放,最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占全序列的90%以下;主震震级和最大余震相差0.7级以下。

    74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