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行测考试逻辑判断指导

成浩1254分享

一提到笔试逻辑判断部分的三段论,不少同学直呼“脑阔疼”。诚然,该部分比较考验逻辑思维,而且还涉及逻辑学的专业内容。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公务员行测考试逻辑判断指导,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公务员行测考试逻辑判断指导

(一)何为三段论三段论是指由含有两个共同项的性质判断作为前提,而得出一个新的性质判断作为结论的命题。比如:所有苹果都是水果,所有水果都是有营养的,因此,所有苹果都是有营养的。

(二)三段论四种标准形式及其特性①所有A是B+所有B是C=>所有A是C;

②有些A是B+所有B是C=>有些A是C;

③所有A是B+所有B非C=>所有A非C;

④有些A是B+所有B非C=>有些A非C。

通过这四种形式,我们也不难看出在这四种标准形式中是有一些共性特征的,即:三个词项均出现两次;前提中至少包含一个“所有”;前提中至少包含一个“是”;前提与结论中“有些”和“是”的奇偶性保持一致。这即是三段论的推理规则,而牢记这个推理规则能帮助我们更好的解题。

(三)例题分析例.在成功的道路上,所有捷径都是弯路,所有弯路都是必经之路。因此,依附强者并不是成功道路上的捷径。

补充以下哪项作为前提,可以使上述结论成立?

A.所有捷径都是必经之路 B.依附强者不是必经之路

C.所有弯路都不是捷径 D.依附强者都是弯路

【解析】B

题干跟选项中出现多个“所有”、“有些”和重复概念以及问法,我们能够明确此题考查的是三段论的前提型题目,而解决此类题目比较好用的方法就是利用三段论的推理规则进行排除。我们也可以发现,题干已经给出的两个前提恰好满足“所有A是B+所有B是C”的形式,两者可以合并得到:所有A是C,即所有成功道路上的捷径都是必经之路。由“所有成功道路上的捷径都是必经之路”得到“依附强者并不是成功道路上的捷径”,那我们可以很明显的发现:三个词项中只有“捷径”出现了两次,而“必经之路”、“依附强者”均只出现一次。根据推理规则“三个词项均需出现两次”可知,要补充的前提需要建立“必经之路”跟“依附强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先排除C项、D项。同时,前提中全都是是肯定式表达“是”,而结论里出现了否定式表达“不是”,根据“前提与结论中‘是’和‘有些’的奇偶性保持一致”可知,要补充的前提需要是否定式表达。据此排除A项,锁定答案为B项。

通过例题我们可以发现,利用好三段论的推理规则,解决此类题目还是比较轻松的,不需要我们再仔细挨着去推理,推来推去还容易把自己给弄晕了。所以,大家要牢记三段论的四种标准形式以及推理规则。当再遇到三段论前提型题目时,可以利用方法快速解题。

拓展:公务员行测考试误区盘点

误区一:常识单题分值比较低,答不答无所谓。

很多考生认为常识部分单题分值比较低。其实不然,在行测中,常识单题分值确实比较低,但也是因为行测130题,满分100分,平均每题只有0.7几分,但有些省份的行测题目为100道左右,满分100分,所以常识的单题分值为1分或者接近1分,没有考生想象的那么低。

误区二:常识反正不会,不用答,直接蒙就行。

很多考生这么想,都要抱着这样的心态:常识部分,我不会,别人也不会。其中不然,常识部分如果不做,而是直接蒙的话,正确率真的就只有25%左右,而如果能花点儿时间做的话,普遍的正确率都在50%左右。所以常识部分如果不做直接蒙,被自己的竞争对手拉下4-5分真的不是危言耸听。

误区三:常识部分题量不大,拉不开多大差距。

从试卷上来看,常识部分在17年及以前,吉林省考察20道题目,2018年增加到了25道题目。但实际真的就只有这25道题目吗?并不是,

例.流行是一种常见的心理态势,表现为社会或群体的成员在短时间内,由于追求某种生活方式而产生的相互感染或模仿。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不属于流行现象的是:

A.大街上到处都可以看到全身牛仔到处窟窿的年轻人

B.最近在网络聊天时,很多人都在使用“囧”字

C.春天来了,许多人纷纷去郊外踏青

D.APEC会议以后,很多外国人新欢上了中国的唐装

【答案】C。

本题虽然是一道定义判断题,但是实际上考察的还是常识问题。还有类比推理中也会涉及到常识问题。所以吉林省考行测中的常识并非只有单独的25题。

误区四:常识部分既然很重要,一定要花大量时间去复习。

常识部分虽然很重要,但并不需要大家花大把的时间去复习,主要靠的是积累。因为常识的考察范围比较广泛,容易无功而返。考生只需要每天早晚看一些,日积月累即可。

拓展:公考行测考试历史知识点

一、历代改革

(一)古代著名的改革

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使齐国强盛,齐桓公确立霸业。

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废除特权,奖励耕战;建立县制。秦国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国家实力增强,为秦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

公元8年王莽改制:王田私属,不许买卖;多次改变币制。改制激化了社会矛盾,以失败告终。

公元485年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实行汉化政策。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

后周周世宗改革:采取措施开垦荒田,取消苛捐杂税,重视兴修水利,整顿军队,严格纪律。后周力量增强,为后来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奠定了基础。

北宋王安石变法: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兴修水利,发展了农业,政府的收入增加,军事力量也有所增强。但是新法触犯了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而失败。

明朝张居正改革: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治理黄河,实行“一条鞭法”,采取军事改革措施。明朝经济状况得以改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国防实力增强。改革限制了大官僚地主的既得利益,最终失败。

(二)近代改革

近代历史上有三次新政,即洋务运动、百日维新(戊戌变法)、清末新政。

洋务运动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通过《天津条约》把侵略势力由沿海延伸到内地。

戊戌变法发生在《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清末新政发生在八国联军侵华之后,《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三次新政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甲午战争的惨败,宣告了标榜“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的破产。百日维新如同昙花一现,在封建顽固势力的反扑下,归于失败。清末新政没有给清朝统治者带来稳定,反而激化了国内矛盾。但三次新政都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二一九法令”,禁止买卖农奴,农民通过赎买获得一些份地。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明治维新:19世纪60年代日本明治天皇进行改革。政治上废藩置县,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四民平等”,制定宪法。经济上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文化上生活方式西化。明治维新使日本成为当时亚洲唯一独立的国家,并逐步成为列强之一。

二、历代农业经济政策

春秋: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对公田征收其收成的十分之一作为税赋,对公田之外的份田、私田同样根据其实际亩数,收取收成的十分之一作为赋税。初税亩被认为是我国古代农业税制的开端。

秦国: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禁止弃农经商。

西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士兵复员生产,归还逃亡者田宅;释放奴婢为平民;减轻田租。

东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田租;废除王莽时的苛捐杂税。

三国:蜀国诸葛亮实行减轻赋税、奖励农耕政策;曹魏重视保护农桑。

南北朝:485年,北魏颁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按性别、年龄把土地分配给农民。这些土地的主要部分只准使用,不准买卖。受田的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

唐朝:沿用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武则天奖励农业生产。

北宋:形成租佃制,确立劝农制度,对开垦荒地提供财政支持,推广先进生产技术,组织兴修水利等政策措施,成功推动农业经济较快发展。

明朝:明初奖励垦荒,减免赋役,实行屯田;推广植棉。明朝中期宰相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把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起来,折成银两,分摊到田亩上收取。

清朝:奖励垦荒;宣布“更名田”;实行“摊丁入亩”:将丁银摊入田赋征收,废除了以前的“人头税”,使无地农民和其他劳动者摆脱了千百年来的丁役负担;地主的赋税负担加重,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或缓和了土地兼并;而少地农民的负担则相对减轻。

1931年春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1947年,中共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1950年,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2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普遍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2007年出台的《物权法》确定农村耕地承包期限为30年。

2006年,我国废除了农业税。


公务员行测考试逻辑判断指导相关文章:

2022年份公务员行测考试逻辑判断题技巧

2022年份公务员行测考试命题指导

2022年份公务员行测备考逻辑判断题分析

2022年份公考行测考试资料分析细节

2022年份公务员行测考试古代科技成就盘点

2022年省考行测考试综合分析题型分析

2022年份公务员行测考试增长率问题指导

2022年份公务员行测考试竹林七贤阮籍说明

2022年份公务员笔试考试考前生活指导

2022年省考行测考试古代科技成就

    184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