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学习宝典 > 地理 > 地理教案 > 九年级 > 初三上册地理教案

初三上册地理教案

立博20分享

初三上册地理教案模板

编写教案的繁简,一般是有经验的教师写得简略些,而新教师写得详细些。原定教案,在上课进程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课后随时记录教学效果,进行简要的自我分析,有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初三上册地理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

初三上册地理教案1

第二课时

【投影】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①。

【复习提问】我国的四至点分别在什么地方?我国纬度位置的特点是什么?我国的纬度位置有何优越性?

【新课导入】我们伟大的祖国不仅陆地面积广大,而且还有广阔的海域。

【板书】三、广阔的海域

【投影】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②(中国的临海示意图)。

【提问】由北向南我国濒临的海洋分别是哪些?

【讲述】我国所濒临的海洋,从北至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以及台湾岛以东的太平洋洋面。渤海与黄海大致以渤海海峡为界;黄海因海水呈黄褐色而得名,长江口北岸为黄海和东海的分界线;台湾海峡的南端为东海与南海的界线;南海是我国面积,海水最深的海区。

【板书】

1.东临四海一洋

2.领海和内海

【承转】我国东临辽阔的海洋,但这些海域并不全部是我国的领海。

【提问】我国的领海宽度是多少海里?

【讲述】我国的领海是指从海岸基线向海上延伸到12海里的海域,因此,黄海、东海和南海的一部分为我国领海,12海里以外则为公海。被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环绕的渤海,以及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之间的琼州海峡则为我国的内海,其全部海域均属于我国行使主权的范围。我国的领海面积大约有300万平方千米。

请同学们在图册上找到我国的临海和内海。

【练习】在填充图册“中国疆域图”上填注出我国的海域。

【投影】世界主要国家大陆海岸线比较表。

【提问】我国大陆海岸线有多长,居世界第几位?

【讲述】我国大陆海岸线漫长曲折,约18000千米,沿海岛屿星罗棋布,共有5000多个(如果加上岛屿的海岸线,我国海岸线总长度在30000千米以上),沿海有许多优良的港湾,便于船舶停靠。

【投影】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③(中国的岛屿、半岛和海峡示意图)。

【读图】在教师指导下,找出图中的台湾岛、海南岛、南海诸岛、雷州半岛、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琼州海峡和台湾海峡等。

【练习】在填充图册“中国疆域图”上填注出上述岛屿、半岛和海峡。

【板书】3.漫长的海岸线和众多的岛屿

【读图】读“世界政区挂图”,请学生在图上找出中国、英国、蒙古和美国。

【提问】从海陆位置来看,我国与英国、蒙古有何不同;与美国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归纳】我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英国为欧洲西部的一个岛国;蒙古为欧亚大陆上的一个内陆国家;美国虽然与我国一样属于海陆兼备的国家,但是其东(大西洋)西(太平洋)临海洋,这与我国东临大洋,西靠大陆又有所不同。

【讨论】分析我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

【归纳】我国东部濒临世界上的大洋——太平洋,这使得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在夏季风湿润气流的影响下,雨量充沛,有利于农业生产。沿海地区便于发展海洋事业,以及同海外各国的友好往来。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使我国陆上交通能与中亚、西亚、欧洲直接交往,便于与周围国家的边贸往来。在这里,古代有的“丝绸之路”,现有横贯欧亚大陆的铁路线。

【板书】4.优越的海陆位置

【承转】我国不仅海岸线漫长曲折,而且还有20000多千米的陆上疆界。

【板书】四、陆上疆界和邻国

【读图】读教材中的“中国行政区划简图”,按逆时针方向,自东向西依次读出我国陆上邻国及隔海相望的国家。

【投影】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④(中国的邻国示意图)。

【归纳】结合投影片④,总结我国陆上邻国有15个,按逆时针方向依次为: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布丹、缅甸、老挝和越南。

同我国隔海相望的有6个国家: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和印度尼西亚。

【练习】看投影片④,完成练习2和练习3。

练习2.对照《中国地图册》的“中国政区图”,把“中国疆域图”中的邻国按编码写出国名:陆上接壤的国家:①朝鲜、②俄罗斯、③蒙古、④哈萨克斯坦、⑤吉尔吉斯坦、⑥塔吉克斯坦、⑦阿富汗、⑧巴基斯坦、⑨印度、⑩尼泊尔、(11)锡金、(12)布丹、(13)缅甸、(14)老挝、(15)越南。

同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①韩国、②日本、③菲律宾、④文莱、⑤马来西亚、⑥印度尼西亚。

练习3.与我国有两处接壤的邻国有俄罗斯和印度。

板书设计

第一章  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

第一节  中国的疆域

一、从世界看中国

1.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2.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二、辽阔的国土

1.面积960万平方千米

2.跨近50个纬度→南北气候差异显著→适宜发展多种农业经济

三、广阔的海域

1.东临四海一洋

2.领海和内海

3.漫长的海岸线和众多的岛屿

4.优越的海陆位置

四、陆上疆界和邻国

附表:表1世界主要国家面积比较表

初三上册地理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运用图表认识东北地区的人口、民族和城市分布。

2、学会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地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3、培养学生对图文信息的获取、处理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4、培养学生人地协调的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运用“东北地区的人口分布”图和“东北地区的面积与人口统计”表,归纳东北地区人口的分布特点。

2、运用“东北地区城市与铁路分布”图,归纳东北地区城市的分布特点。

难点:掌握本节教材所渗透的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能够在新情境中迁移运用。

三、教学流程设计

【揭示课题,直入主题】

【提出学习目标】

1、运用图表了解东北地区的人口、民族和城市分布,能从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及地理计算能力。

2、学会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地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能学以致用,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指出学习重难点】

重点:

1、运用“东北地区的人口分布”图和“东北地区的面积与人口统计”表,归纳东北地区人口的分布特点。

2、运用“东北地区城市与铁路分布”图,归纳东北地区城市的分布特点。

难点:掌握本节教材所渗透的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能够在新情境中迁移运用。

【人口分布】

教学过程:

【自学指导】看图思考(同桌之间互相协作)

完成课本P31活动题(大致5分钟)

活动第一、二题由学生直接计算。第三题引导学生先看图例明确不同颜色代表不同人口密度,然后让学生再来看东北地区人口分布图。首先找出人口密集区,人口稀疏区,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东北地区的人口分布特点。学生归纳总结出人口分布特点后,叫几名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读图分析,请说出东北地区人口密度大于100人/km2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哪里?

老师强调:中部、南部平原区,主要的平原是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

2、想一想,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学生回答,最后老师总结。影响一个地区人口的主要因素有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交通运输条件,工业与城市分布、资源分布等。

分析完这个题之后呢,让学生齐读31页课文,指导学生划出重点知识点。

教师:同学们,我们知道东北地区以前被人们叫做“北大荒”,人烟稀少,那么昔日的荒凉之地如何成为今日的人口稠密区,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呢?下面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一下造成东北人口急剧增长的原因。(我选的是一部热播电视剧《闯关东》的片头部分,它刚好讲述的是闯关东的时代背景,这样更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大家都知道东北是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区之一,请同学们在课本32页东北地区主要民族分布图上找出东北主要的少数民族所分布的位置。师生互动:老师说哪个民族让学生找哪个民族,通过看图,让学生在图中找出分布最广的民族。完成师生活动之后,让学生看多媒体,老师引导学生学习各个民族的分布。让学生对各民族的分布,有更深刻的印象。给出一张满族特色图片,吸引学生注意力。找一名学生朗读《旗袍与旗装》,增加学生课外知识。

课堂活动:

课本33页活动题以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为主,由学生小组间进行讨论,最后由一名学生代表回答相关问题。学生们回答完后,最后由老师总结归纳前面学生所回答的情况,带领学生看多媒体课件,看两个民族的习惯和传统文化以增长课外知识。

教师总结:通过我们前面的学习,我们现在会用地图和相关图表来分析一定的地理方面的问题,另外我们了解了不同少数民族它的生活习惯和文化特色,为我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城市分布】

教学过程:

教师:同学们,你们都知道东北有哪些城市吗?你们知道这些城市是怎样分布的吗?

学生自由发挥

教师:好,同学们说了那么多,说的都不错,但是比较杂乱,那么今天老师带领大家从地理角度来系统分析学习东北地区的城市分布,学完之后你将有所收获。

课堂活动

合作探究:老师给出一幅东北地区城市与铁路分布图,结合课文35页活动题让学生找出相关城市。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思考课件给出的前两个问题。第三个问题,给出一张铁路分布图,让学生在图中找出东北地区主要铁路干线——京哈线、哈大线、滨州线、滨绥线,强调每条铁路干线的起止城市名称。老师引导学生总结东北城市的分布特点:东北地区是中国城市密集、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区域;城市集中在交通干线沿线分布,特别是哈大线、滨州线、滨绥线沿线地区。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及小字部分文字,归纳出哈尔滨、长春、沈阳三个省会城市的主要特点。出示课件加深记忆。

思维升华:大连是一个北方城市,为什么“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呢?在大连举办国际服装节,有哪些优势条件?

老师提示:结合前面学习人口分布特点的方法从地理位置、气候、交通运输条件等方面分析。出示课件,加深理解。

小结:给出本节课的一个学习框架,让学生填空,目的是对本节进行梳理,加强记忆。

课堂检测:

一、猜猜我是谁

1.在东北的三大平原中我的人口密度最小。我是__三江平原_______。

2.我是东北三省中人口密度的省区。我是____辽宁省___。

3.我是东北地区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我是____满族_。

4.我连接了哈大线、滨洲线和滨绥线。我是__哈尔滨_____。

二、能力提升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东北地区中南部人口较稠密的原因。

教师总结:中南部以平原为主;农耕发达;工业和交通运输发达;开发历史悠久等

这个活动的目的是检查学生对学习目标(学会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地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能学以致用,联系实际解决问题)以及重难点(理解本节教材所渗透的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在新情境中迁移运用)的掌握程度。

初三上册地理教案3

第三节 水资源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水资源是有限的,以及我国水资源的现状。

2.联系我国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特征,分析我国水资源分布特征、原因及影响;了解我国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对策。

3.从生活、生产实例出发,使学生了解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4.教育学生树立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倡导节约的资源观,培养资源保护意识。

结构分析

本节内容知识结构如下:

内容点析及教学建议

1.水是宝贵的资源

水资源是可再生资源,从地球大环境及水资源总量上看,应是可以循环永续利用的。但是一方面,水资源并不是指世界水体的全部,而仅指能供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并且,这部分淡水资源中可直接被人类利用的部分又比重极小;另一方面,在一定空间和一定时间范围内,由于自然原因(例如气候、河流分布原因),或人为原因(例如使用不合理、污染和浪费),水资源不仅有限,还可能枯竭。因此,希望学生能辩证科学地认识可再生资源的属性,了解我们生活的这个“水球”为什么也会闹“水荒”。

教材第75页图3.16和第76页漫画形象地说明了水资源之所以越来越宝贵的原因。

2.中国的水资源状况

教材中利用文字说明和“活动” 课文展示了我国水资源问题的两个主要方面:一为“水资源短缺”,二为“时空分布不均”。课文叙述方面基本依照“提出问题──图文材料补充说明──治理对策──学生活动”的体例,其知识脉络见本文“结构分析”。

“活动课文”内容拓展性较强,一类为“温故知新”,例如联系气候、河流知识,解释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原因;二类为材料分析,例如第76页活动2;三类为联系实际,例如第80页活动2和3。

建议在教学中,不要将学生活动与知识讲授割裂开来,应以学生活动为主推进课程,由学生讨论得出我国水资源问题所在,分析其影响,研究治理方案。

3.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在本课每个教学内容中都涉及或渗透着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思想,之所以在课文中以专题形式提出,是为了强调节约、保护水资源是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的核心途径。兴修水利、跨流域调水固然可有效地缓解局部地区和局部时间内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但这只能治标,不能治本。人口的增长,人类在农业、工业和生活中不合理的利用方式,才是造成水资源短缺的根本原因。

这段课文集中而明确地阐明和宣传了节水的重要性,又从生活实际出发,设计了实践性很强的学生活动,例如讨论水费涨价的影响,开展“用水调查”,制定家庭节水计划等。这些活动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易于引起学生的兴趣,便于学生学以致用,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特别是活动中特别针对城市和农村的差别,设计了不同的调查项目,可谓考虑周密。如果教师在活动中注意指导,精心安排,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合作能力及环保意识,达到良好的“知-情-意-行”的综合教育效果。

建议教师可不拘泥于教材所提供的活动形式,可结合本地情况,设计更有特色的水资源环保活动

初三上册地理教案4

【中东】

案例设置目的

(1)重视世界上地理问题突出地区和国家出发,从引导学生关注世界上的热点问题和热点地区出发,选择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半个多世纪里,世界上冲突、战争最频繁的热点地区;(2)围绕西亚之所以成为热点地区的原因,重要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石油资源、匮乏的水资源及宗教文化差异问题逐一铺陈展开,并采取揉和的方法,将本区的气候特征、经济发展、居民特征和国家风俗习惯等内容连带写出;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重点在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地理读图能力以及总结规律、原因分析、信息判断等项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以及人地协调的观念。

教学要求

知识目标:1.读图说明西亚地区的范围、位置;分析本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掌握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二洋三洲五海之地,东西方交通要道;丝绸之路。

2.明确西亚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及西亚石油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

3.通过读河流图及气候图,分析本区水资源状况,并讨论由此可能产生的地区争端和冲突。

4.通过阅读材料及图片,使学生了解西亚地区的文化差异和宗教矛盾。

能力目标:根据收集到的图片、新闻等一些资料,对中东地区有所了解;通过图片、地图了解三洲五海之地;将收集到的有关中东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一些地理概念。

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关注世界上地理问题突出的热点地区和热点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料观及人地协调观念;明确在各国、各民族关系中,应强调对话而非对抗,呼吁世界和平。

教学重点

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丰富的石油资源。

教学难点

西亚重要的石油运输线;

教学过程

课题导入

播放录像。教师课前搜集有关录像,如第一部分“千年争端,今日焦点”。看录像时,要求学生记录并思考:(1)西亚的地理概念是什么?(2)西亚地区的千年争端因何而起?(3)西亚成为今日焦点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一、三洲五海之地

教师提问:西亚地理位置具有什么特点,使其成为东西方势力争夺的热点?讨论并回答。向学生阐明“西亚”概念和名称起源。

引导学生指图说出“三洲五海之地”的含义和具体位置,并指出本区还有哪些重要的海域和咽喉要道。教师应特别指出“里海”与其它四海的不同,并强调“海洋”与“湖泊”以及“内流湖”在概念上的差别。

提问:读图说出“土耳其海峡”与“苏伊士运河”在地理位置上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性?

(1)同为两大洲界线;(2)土耳其与埃及因此成为地跨两大洲的国家;(3)欧洲通往印度洋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国家的海上道路因苏伊士运河而大大缩短,方便了西方国家向东方的殖民扩张和资源掠夺。如课时允许,还可对苏伊士运河的历史和与埃及经济的关系作补充介绍。

二、丰富的石油资源

提问:提到西亚就不能不提到石油,而为什么说西亚是世界石油宝库呢?建议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从地图和“活动”课文入手,从空间(分布)和数量(储量、产量、出口量)两方面探求结论。

教学中要注意不同形式地图的作用,如通过读西亚石油分布图,可使学生明确西亚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可对照世界政区图,由学生说出主要的产油国。

教师应由此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也可由此初步探讨单一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形成知识综合思维的意识和能力,并渗透能力和价值观念的培养目标。

可引导学生结合本区地形、气候图,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这些石油国在发现石油前,经济以何为主?(干旱缺水,高原山地为主──灌溉农业及牧业──经济落后贫困)

(2)石油枯竭后,他们的经济出路又在哪里?(发散讨论)

三、石油输出路线:

1、西亚——地中海和红海沿岸——西殴和北美。

2、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印度流洋——马六甲海峡——日本。

3、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印度流洋——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大西洋——西殴和北美。

四、匮乏的水资源

1、从本区气候特征入手,引导学生说出为什么在西亚地区,水资源比石油资源更宝贵?进而讨论水资源匮乏会对本区的生产生活造成什么影响?

2、引导学生分析本区水资源分布特征(分布不均,多国共用),进而分析“为什么说西亚一直在为水而战?”

3、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不依靠战争,西亚各国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水资源匮乏的问题?(建议以沙特阿拉伯的海水淡化工程和以色列的节水农业为例,加深学生对良性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协调人地关系的认识;还可以举从邻近的土耳其等富水国家输水的例子。)

五、文化差异

1、建议以录像、图片资料等直观素材介绍三大宗教文化的差异性。

2、让学生收集有关阿拉伯文化和风俗习惯的资料,在课上相互交流。

3、通过录像,活动──巴勒斯坦问题”,开展以下讨论:

(1)谈谈你对阿以冲突的认识?(或为什么说阿以冲突是西亚问题的核心?)

(2)你认为世界各国发生矛盾时,应以什么样的态度来解决才是最明智的?

教学反思

本节课紧紧围绕长期的热点地区和三洲五海之地这两个问题展开。西亚这里是世界争端的焦点,认识这里的自然地理特征,了解当地的人文文化,学习石油资源,对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是意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可以使学生学习起来事半功倍。这是地理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将对学生终身学习地理乃至其他知识产生深远的影响。“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了《西亚》这节内容,我们从中获得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对我们有用吗?从西亚经济的发展中学习可以借鉴的经验,就是对我们有用的知识。而这样的知识是极富有生命力的。

初三上册地理教案5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海洋与陆地分布的基本概况以及大陆、岛屿、半岛、海等基本概念,掌握七大洲及其分界。

使学生了解海陆形成的基本理论——板块构造学说并记住六大板块的名称和分布。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掌握读图和用图的方法,掌握画大陆轮廓略图的技能。

3.在学习“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的理论知识中,使学生认识地球表面也是在不断运动的,从而进一步理解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课型 讲授新课,

教学方法 讲授与问答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有关海洋、陆地的基本概念及分布和七大洲及其分界,难点是板块构造学说。

教学用具 自制投影片:1.南北半球的海陆分布。2.大陆漂移的三个阶段.3.大陆、半岛、岛屿示意图,世界主要火山地震的分布带

教学挂图:①《世界地形图》。②六大板块示意图。

小地球仪,每个学生一个;立体地表地球仪一个。

教学提纲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一、海洋与陆地

1.海陆的分布

2.大陆与大洲

3.洋与海

二、海陆的形成

1.大陆漂移学说

2.板块构造学说

教学过程

[出示地球仪]将立体地表地球仪置于讲台上,并演示地球自转。

引入新课 这是演示地球在自转,请同学们观察地球的表面。这些广大的地区被水覆盖着,我们称其为海洋,这些未被海水淹没的部分,我们称为陆地。我们人类就是居住在陆地上。那么,地球上的海洋与陆地是如何分布的呢?有哪些特点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章:世界的海洋和陆地。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板书)

[提问] 观察自己桌子上的地球仪,看一看海洋与陆地谁的面积大?(海洋)一、海洋与陆地(板书)

[教师总结] 1.海陆的分布(板书)

[提问] 请看教材封底的地球卫星照片,说一说从太空中看地球是什么样?(请学生描述教师总结时强调从太空中看地球,蔚蓝色,大部分为海洋水覆盖。)

[提问] 为什么地球最初未被命名为“水球”?(因为人类居住在陆地上。)

[展示投影片] 南北半球的海陆分布。

[提问] 北极和南极分别是陆地还是海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北极为海洋、南极为陆地。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

下面我们具体地学习陆地知识。

2.大陆与大洲(板书)

[展示投影片] 大陆、半岛和岛屿示意图。

[教师讲述] 讲解大陆、半岛和岛屿的概念。

[提问] 大陆、半岛和岛屿有什么区别?(面积大小和临海情况不同。)

[展示教学挂图] 《世界地形图》。

[练习] 请学生在图上指出面积的大陆——亚欧大陆和面积最小的大陆——澳大利亚大陆。指出世界的岛屿——格陵兰岛及我国的台湾岛和海南岛。

[教师讲述] 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起来叫大洲。

[提问] 请同学仔细观察世界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①地球上共划分哪几个大洲?(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共七个大洲。)

②哪几个大洲主体分布在东半球?哪几个大洲主体分布在西半球?(亚洲、欧洲、非洲主体分布在东半球,北美洲与南美洲主体分布在西半球。)

③赤道穿过哪几个大洲的大陆?哪几个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在北半球?哪几个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在南半球?(赤道横穿南美洲、非洲大陆。北美洲和欧洲全部在北半球,亚洲、非洲大部分在北半球,南极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大部分在南半球。)

④山脉、河流、海峡等常常成为大洲的分界,请在图上指出主要大洲的分界各是什么?(欧、亚两洲的分界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和高加索山脉。亚洲与非洲的分界是苏伊士运河。北美洲与南美洲的分界是巴拿马运河。)

[提问] 观察地球仪,注意七大洲的轮廓,按面积请说出七大洲的顺序是什么?(教师最后归纳:亚洲——4400万平方千米,非洲——3000万平方千米,北美洲——2400万平方千米,南美洲——1800万平方千米,南极洲——1400万平方千米,欧洲——1000万平方千米,大洋洲——900万平方千米)。

学完陆地基础知识,下面我们来学习洋和海。

3.洋与海(板书)

[教师指图讲述] 地球表面广大的海洋被大陆分割成彼此相连的四个大洋。按面积顺序,它们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提问] 观察地球仪,说出各大洋分别在哪些大洲之间?(学生回答时,教师在黑板上配合画出世界大洲、大洋略图)

[教师讲述] 大洋的边缘部分是海。海的面积较小,且靠近大陆,一般由半岛或岛屿把它与大洋隔开。有的海与大洋之间仅是海峡相连。海峡是沟通两个大洋或海与海、海与洋之间狭窄水道,它往往成为交通要道。

[练习] 在《世界地形图》上指出我国附近的海和海峡并在图上指出英吉利海峡、马六甲海峡与直布罗陀海峡、霍尔木兹海峡。

[练习] 完成第27—28页“做一做”。

过渡 前面我们学习了海陆的分布,那么今天的海洋与陆地的分布是怎样形成的呢?许多科学家都曾经或正在研究这个问题,他们提出了不少的学说。其中的是板块构造学说。

二、海陆的形成——板块构造学说(板书)

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和其他学说的基础上,于本世纪60年代提出的。

1.大陆漂移学说

[展示投影片] 大陆漂移的三个阶段

[指导阅读]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28—29页的“读一读”及29页最后一段,思考回答下列几个问题:

①魏格纳是怎样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

②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③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证据是什么?

④在大陆漂移过程中,面积缩小的大洋和面积扩大的大洋是什么大洋?

[教师总结] 魏格纳为了研究大陆的漂移,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正是一种科学献身精神。今天人们已经接受了魏格纳所提出的“今天的海陆分布是因为大陆漂移的结果”观点。到了本世纪60年代,人们通过进一步研究,认为大陆的漂移是因板块运动造成的,从而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

2.板块构造学说(板书)

[展示教学挂图] 六大板块示意图

[教师讲述]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

①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被分成六大板块。(请同学指出六大板块名称)

②六大板块是不断运动的。当板块运动时,地球表面分属不同板块的大陆,便出现漂移现象。(请同学注意板块的边界和板块的运动方向。)

③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带。(配合展示投影片:世界主要火山和地震分布带。)

[练习] 课文第30页“想一想”。

[提问] 看六大板块示意图,解释为什么地中海在缩小,而红海在不断扩张?(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相互靠拢,而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在相互离开。)

布置作业 绘制海陆轮廓简图,并注意掌握绘制技能,在绘图中复习本节知识。


初三上册地理教案相关文章:

2021九年级地理教案最新范文

九年级地理复习教案范文

八年级地理教案设计范文5篇

八年级地理上教案最新范文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范文

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整理)范文

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范文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教案最新范文

中图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范文

科普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范文

    32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