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学习宝典 > 地理 > 地理试题 > 九年级 > 九年级地理期中考试题

九年级地理期中考试题

李金0分享

九年级地理期中考试题(最新版)

在九年级的学习阶段里,考试试题是考察学生知识水平的好标准。而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的教材的兴趣。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九年级地理期中考试题的内容,欢迎阅读,内容仅供参考!

九年级地理期中考试题

九年级地理期中考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选出来把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在下面的答题卡,否则不得分。每题1分,共13分)

1.下面四幅图为同一山地的等高线图,其中比例尺最大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南北对话”中的“北”指的是( )

A.北美洲国家 B.北半球国家 C.发展中国家 D.发达国家

读下图,完成3~4题。

3.地球在自转的同时绕太阳公转,公转周期是一年。6月20日,地球公转在图中的大致位

置是 ( )

A.A B.B C.C D.D

4.白银市房屋内的光照面积s最大时,地球公转的位置大致位于图中的( )

A.A B.B C.C D.D

读某城市气候资料。回答5~6题。

5.该城市的气候类型是

A.地中海气候 B.亚热带季风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 D.热带草原气候

6.该城市最有可能位于

A.中国东南沿海 B.美国西部沿海 C.非洲南端 D.巴西高原

白银市某学校的地理兴趣小组分别在一年中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当天正午时刻测量学校旗杆影子长度,并运用地图的有关知识绘制了图1和图2。读图完成7~9题。

7.旗杆位于教学楼的( )

A.正东 B.正西 C.正南 D.正北

8.在图1测得旗杆至教学楼的长度为3厘米,那么旗杆至教学楼的实地距离是( )

A.3m B.30m C.300m D.3000m

9.6月12日正午,学校旗杆的影子长度最接近图2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读图3“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完成10~12题。

10.图中①~④的地形部位名称依次是( ) X| k |B| 1 . c|O |m

A.山脊、山顶、陡崖、山谷

B.山顶、山脊、山谷、陡崖

C.山谷、陡崖、山顶、山脊

D.陡崖、山谷、山脊、山顶

11.乙河干流流向大致是( )

A.从西向东流 B.从东南向西北流 C.从北向南流 D.从西南向东北流

读①②③④四地的气温和降水统计图(图18-5),回答12~13题。

图18-5

12.关于①②③④四地气候类型,正确的是( )

A.①地是温带海洋性气候 B.②地是热带草原气候

C.③地是地中海气候 D.④地是亚热带季风气候

13.关于①②③④四地可能分布的地区,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地分布在欧洲南部 B.②地分布在西亚和北非

C.③地分布在印度半岛 D.④地分布在我国的东北平原

二、综合题(共17分)

14.读经纬网图,回答下列问题。(该小题每空0.5分,共5分)

(1)A点的经纬度:____________________,A点在B点的_______方向。

(2)A、B、C、D四点中位于北半球的是_________;位于西半球的是_________;位于中纬度的是_________;位于热带的是_________,位于东西半球分界线上的是___________。

(3)若AB、EF两段纬线的长度分别为L1、L2,那么L1、L2的大小比较为____________。

(4)用斜线标出既属于南半球又属于西半球的范围。(0.5分)

(5)f点北侧是高纬,南侧是中纬,东侧是东经,西侧是西经,在图中标出f点。(0.5分)

15.读南方地区某中学在家乡开展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读图回答下列问题。(每空1分,共8分)

(1)图中A、B两处,适合攀岩的是_____________处;适合漂流的是____________处。①河段小河的流向大致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地区最高海拔为_____米, 甲乙两地的最小高差接近_____米。图上测得甲、乙两地的直线距离约为1厘米,若要在两地间修建缆车,已知比例尺是1:100000,则缆车线路长度至少_________千米。

(3)结合右图,判断左图中C、D两山坡更适合修建梯田的是__________坡,此地适宜种植的粮食作物是_______________。

16.读A、B 两地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图18-11),及C 地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表,回答下列问题。(该小题每空0.5分,共4分)

图18-11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气温/℃ 12.8 13.6 12.9 16.4 18.9 19.9 22.5 22.7 21.7 19.2 16.7 14.1

降水量/mm 80 86 60 30 7 2 0 1 7 13 26 79

(1)根据表中数据,补绘C地12月份的降水量柱状图(图18-12)。

图18-12

(2)根据C地图表分析可知,C地气候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气候。

(3)下列大洲没有与C地相同的气候类型分布的是( )

A.亚洲 B.北美洲 C.非洲 D.南极洲

(4)根据C地各月降水量计算C地年降水量为_________毫米。

(5)A、B两地中,气温年较差大的是___________;造成A、B两地气温年较差大小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纬度、海陆、地形)。

(6)B、 C 两地中,雨热同期的是___________。

(7)在五带中, B地位于__________带。

初中地理分数提升技巧

一、如何学好初中地理

1、要明确学习的内容

是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内容,还是人口、城市等人文地理内容?还是一个区域或是一个国家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综合情况?

学会使用地图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它能将我们不能亲眼见到的广大地理环境变得一目了然。地图又是学习地理的工具,通过分析地图,可以认识地理特征、原理、成因,找到利用改造的途径,要学会读、用各种地图,首先要记住最基本的地图。对于世界地理而言,首先要记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2、要知道所学习的那个区域在什么地方

这就要充分利用地球仪和地图,知道所学上述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和空间联系。学会使用课本教科书既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工具,又是培养自学能力的依据。目录提示着全书的要领和前后的联系,要经常翻阅,以便对全书内容心中有数。精读课文、常看深思,抓住要点,记下问题,要特别重视插图和表格,领会图表所说明的问题。

3、要了解所学地理事物产生的原因

比如,为什么一个地区同另一个地区有差别,为什么有些地区又很相似?重视地理观察观察就是边思考边细看。看一看当地的地理环境的面貌,以及人们在当地是怎样活动的。通过报刊、电视节目、图片获得地理信息,锻炼我们的才智。

二、提高初中地理成绩的方法

1、直观理解

在整个地理学习过程中,都要对书上出现的各种地图彻底理解,做到看到图就知道它在说什么。心里有图,把地图和地理知识(地形、气候、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等等)对照起来,这是学好地理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要求。这一点都还没有做好的,需要理解回到课本,从头开始梳理一些课本上的各种地图。

2、综合运用

第一个层次是以地图学习为核心,适合低年级学习;第二个层次是以规律的理解为核心,适合低年级像高年级的过渡;第三个层次是把规律和地图结合起来学习,是对高年级的要求。一次做好这三个层次,我们就一定能学好地理。

学好中考地理的方法技巧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极为广泛,这就决定了这个学科的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地域性和实用性。很多同学觉得地理学很难,其实只要我们掌握了对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就会学得既简单又有趣。

一、培养空间概念,学会读图、用图

1、养成良好的读图、用图习惯。

要知道地理知识不仅存在于课本的文字当中,地图也非常重要。在地理学习中,我们要做到左图右书,注意随时运用地图,查阅地图,善于从地图中发现地理知识,寻找地理规律。长期坚持下去,你就能够做到眼中有字,心中有图,文字和图象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正确的空间想象。

2、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

读图要注意先后顺序,先看图名、图例、比例尺和方向,知道该图表现的主要内容、范围等,再观察图的具体内容。观察要仔细全面,不要漏掉每一个信息。

二、会看教材,看懂教材

1.掌握教材内容

阅读教材,首先要看明白书中所讲的内容。比如,教材在介绍某个地理区域时,一般从构成这一区域的各地理要素分别进行论述。这个区域在哪儿?这里的自然概况怎样?经济发展情况如何?

2.读出知识脉络

地理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其中任何一个地理要素的改变,都可能影响到其他要素的变化。我们应该将理清这些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头脑中形成这一地域的知识网络。

3.找出异同

地理教材所涉及的内容具有范围广、信息多等特点,但是它对同一类型知识进行描述的角度和方法,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和规律性。将差异性或相似性较明显的国家或地区,进行对比梳理,对比差异性,找到相似性。用这种方法。我们不仅要明确两个地区或两个国家之间的差异,而且也要思考这些差异是怎样形成的。

三、培养地理思维能力

培养地理思维能力,是初中地理课程的重要目标,对中学生学好地理非常重要。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的,任何地理事物的发生发展都不是由单一的因素造成的,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但是,在这诸多的地理因素中,有一、两个要素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我们应当学会找出这一关键性的因素,并以此为线索,将其他的各要素联系起来,从而正确理解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696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