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子相同的连音怎么吹方法介绍

世芳 1172分享

  很多学习者都非常重视吐音练习,但却很忽视连音的练习,其实,连音是个更加重要的技巧,练好连音这个技巧对学好笛子具有很大的作用。

  笛子相同的连音怎么吹

  连音就是音与音之间的连接自如、流畅,完整,中间不间断,要有桥梁的感觉。连音的吹奏方法,建议多练习长音,音程、音阶及琶音,多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度的连音上下功夫。

  吹奏出的连音要连贯,圆润,音与音的连接感觉像彩虹一样,不要有棱角,运气要到位,口风集中,不要有杂音,节奏要稳,用1拍2个音或1拍4个音去演奏,注意手指不要太高,音与音之间一定要有流动感。参考练习曲目《阿莱城的姑娘》、巴赫《E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在连音的演奏中,一定要注意气的运用,口腔打开,一口气要吸满、吸深,千万不要抬双肩,上半身一定要放松,把气吸到横隔膜(丹田)位置,因为随着音的延续,存储的气会越来越少,气不够,毛病就会发生,上气不接下气,嘴型紧张,发音不干净,音准不好,也很难听。

  演奏过程中要随时调整气流的速度和角度,吹出最好的声音,加上乐感,连音就会完美。

  笛子连音练习方法

  笛子吹连音方法以下:

  刚开始可以一小节一口气或者两拍一口气,慢慢的练习之后会逐渐胜任一个连音。好好练习长音,一来保证气息,二来音色也在长音中稳固。笛子连音一般要求一口气吹完,对于有一定基础的人来说不难,但对于初学者一口气难免有点为难。

  一般来讲,连音线下面的音为一个乐句。

  连音吹不出来,是基本的指法不熟练或者指法不对,风门把握不好等原因导致。

  了解吹笛子的几个误区

  误区一:声音越大越好

  有些人吹笛子音量尽量的大,认为声音越响越好,卯着劲使劲吹,演奏的乐曲毫无轻重层次,更谈不上有美感了。这就好比演唱歌曲时,扯着嗓子使劲地嚎叫,要多难听有多难听。我认为,演奏乐曲时,轻重缓急非常重要,应该根据乐曲的需要,把握好音量层次的控制,该弱时就弱,该强时就强,轻时好似薄纸,重时如同泰山,才有可能演奏出优美的旋律来。

  误区二:音上得越高越好

  我想给笛子制作者提点建议。现在很多笛子吹超高音(例如筒音5的超高音1)很容易,即使初学者也很容易上。这一点我举双手赞成。但问题却出现了 —— 吹筒音(5)、1孔(6)的高音却不容易上了,而且1孔的高音明显偏低。高音5、6和5的颤音和历音都是经常使用的,用叉口指法很别扭,超1也很少使用。这是否是制作笛子的一个误区?

  在我的印象中,过去的笛子可不是这样的。我以前吹过一些笛子,筒音和1孔的高音都很好上,而且1孔的高音即使偏低误差也很小。但从前的笛子超高音1好上的不多,需要演奏者有些功底和气力才能顶上去。现在的笛子却反过来,该好上的不好上了。是否能同时满足筒音、1孔和超1等超高音能都比较好上?

  我现在手头有两只比较老的笛子,其中有一只至少有40多年的历史了,这两只笛子不仅筒音和1孔的高音好上,超1也好上。不知现在的笛子制作师是否还能做出这样的笛子来。

  误区三:笛子越大越好

  竹笛原本就是高音乐器,它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清脆、水灵。竹笛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笛子的大小基本固定在A调小梆笛到C调曲笛的范围内。音高最佳的是居于中间的E调笛子,这也是为什么用E调笛子演奏的独奏曲最多的原因。这完全符合人们的听觉习惯和手指张开的大小。笛子太小声音过于尖锐刺耳,我在这里暂且不论。我认为大笛子有以下缺点:

  1. 笛子太大声音显得沉闷,深沉不如箫,音色不如长笛,完全失去了笛子应有的本色。

  2. 大笛子的指孔距离往往超出了正常人手指所及范围,无法象传统的笛子一样灵活演奏,难以吹出漂亮而快速的吐音和连音。

  3. 大笛子的管子又粗又长,吹笛子费气,一口气吹下来要比吹正常笛子的时间短很多,只适合吹乐句比较短的曲子。

  即使有个别比较好的大笛子独奏曲,也不过是凤毛麟角。和正常笛子独奏曲相比,也逊色的多。这些曲子完全可以用正常笛子来演奏,而且效果可能更好。

  不知什么原因,现在吹大笛子的越来越多,好像成了一种时尚似的。

  我有时录音时用大笛子和正常笛子各录一半,然后进行比较。我的感觉是,大笛子的声音不好听!正常贴笛膜和没贴笛膜没太大区别,笛膜贴松了会发出劈材声(刺刺啦啦的杂音)。因此,大笛子只适合练气而不适合演奏。至于超大的笛子(例如三四米长的大竹筒子)也就适合做广告、或者上个吉尼斯纪录什么的,除此而外根本就没有任何用处。

  误区四:难度越大越好

  现在很多笛子大家的独奏音乐会都演奏一些难度很大的曲子,为的是炫技。难度大了到无所谓,能演奏下来证明演奏者的水平高嘛。但总不能难度虽大却难听得很,这还能叫音乐吗?我不反对吹难度大的曲子,因为攻克难关是吹笛者追求的目标之一。如果是自己偷着练,难度越大越好,那是训练技能的方法。而在音乐会上演奏类似练习曲之类的基本上不属于音乐范畴的东西,那就有悖于音乐的宗旨了。

  音乐是让听者欣赏和享受的,很多优秀的音乐作品流传了几十年、几百年,是因为那些优美的旋律深得人心,让人百听不厌。在优秀的音乐作品中,也有不少需要演奏者掌握高超的技术才能演奏的作品。而单纯为了炫技却难听至极的作品能有生命力吗?难道现在的作曲家就不能创作出既有优美的旋律、又蕴含高超技巧的乐曲吗?这样的乐曲演奏者能充分展示技能,听者也爱听,不就两全其美了吗。

  误区五:曲子越长越好

  笛子独奏曲的长度和一首歌曲的长度大致相当(3~6分钟),是符合人们生理需求和习惯的,即使超出限度,只要不过格(不超过10分钟)也是可以接受的。就好比学生上课,一课时的长度在35~45分钟比较科学一样。大大超出限度,就如同在宴席上只吃一道菜、从头至尾观看马拉松比赛一样,即使内容再好,也令人难以忍受。如果帕瓦罗蒂再世,演唱一首耗时两小时的歌曲,恐怕也没几个人愿意听。

  现在,笛子独奏曲发展的趋势是协奏曲越来越多,曲子越来越长,而且这些协奏曲中几乎就没有好听的。曲子本身就难听,时间又过长,就成了“老太太的裹脚布,又臭又长”。中国不是没有好的协奏曲,如钢琴协奏曲《黄河》、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等都非常优秀。现在为什么就创作不出好的协奏曲?而尽整些怪异、莫名其妙,哗众却不取宠的东西来。

  如果照此趋势发展下去,让裹脚布的气味蔓延下去,冗长的曲子取代正常的曲子,还有人会听笛子演奏吗。

  误区六:拜名师越多越好

  音乐界很兴拜名师,而且拜得越多、师傅名气越大越好的风气。其实拜名师的象征意义往往大于实际意义。很多人拜名师的目的恐怕不是单纯为了提高自身的水平,更主要的是为了进入某个圈子,或者靠名人来壮壮自己的名头罢了。当然,也有些人是出于无奈。记得十多年前,参加CCTV歌手大奖赛的歌手,如果不拜担任评委的某些名师,就绝对拿不到好名次,根本就获不了奖。因此,很多本来已经非常有名气的歌手,为了得第一,就必须拜名师;还有些唱得不怎么地的歌手,因为拜了名师就获得了非常好的成绩。那些本来就很优秀的歌手,拜了名师后也没见他(她)们的演唱水平有什么提高。【注:不仅要拜名师,还要为每个评委上足财礼。】现在,器乐大赛也兴这一套了。 有些人拜了一个又一个的名师,难道这对提高笛艺真的有那么大的帮助吗?我是个纯业余的笛子爱好者,甭说拜名师了,就连没名的师傅也从未拜过,对此路不是很熟悉。但我认为,当一个人的笛艺达到一定水平时,应该是一通百通,聆听和观看名家的演奏就获益不浅,能够学会名家的技法。我有一个自学美术,并且天赋极高、造诣非常深的朋友,他曾说过,他只想看看大师绘画的手法,哪怕是关键的几笔就成。我想,学吹笛子的也差不多如此。现在网上视频这么多,看大师吹笛子是很容易的事情,偷学技艺并非难事。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因此,没必要拜那么多名师。

    相关文章

    46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