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树》读后感范文250字

钰媚 1162分享

《爱心树》是一本由谢尔・希尔弗斯坦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无盘)图书,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爱心树》读后感,供大家参考。

《爱心树》读后感1

这个故事,讲的大概就是父母吧,尤其是妈妈。

小时候,同事送妈妈一个冰欺凌吃,妈妈藏在保温杯里面带回家给宝宝。就像她将其他所有的好东西,只要是力所能及的,都给宝宝。

后来,宝宝大了,妈妈掏出所有的积蓄,给宝宝买了一座房子。

再后来,宝宝说要去远方,妈妈虽然很不舍得,但还是将剩下的家产都变卖了,又给宝宝织了几件保暖的棉衣。她送宝宝上火车,然后一个人站了很久很久。

很多年以后,宝宝回到了家乡,这时候妈妈已经不在了,宝宝在田野里找到一座孤零零的坟墓,坟上除了一棵枝条细弱的柳树,什么都没有。

宝宝在坟上坐下,这时候他的头发已经花白,生意失败,积蓄也被朋友骗光了。他在坟前坐下,对着柳树说:我很累,现在哪里都不想去,你可以陪我吗?

风吹起柳树的枝条,拂在宝宝的脸上,他好像听见妈妈慈祥的声音,在他耳边暖暖的说:好孩子,妈妈永远欢迎你回家。

《爱心树》读后感2

记得师傅这样讲过,圣人们献出了自己的一切,财富和眼泪,他们非常爱人们,当他们一无所有穷尽自己时,面对需要帮助的人,上帝便赐予他们特殊力量,比如说从未说过的异国语言,比如预知人们的未来,还有许多难以述说的恩赐。

他们已经没有什么可给了,他们还是那么热爱来到他们面前的人,他们的心炽热悲伤,渴望帮助人,然后才有了神迹。

许多人渴望看到神迹,却不知道每个神迹都来自于深挚无比的爱,来自圣人炽热无私的心,来自唯一永恒者的直接赐予。

他们不伤害任何人,他们的心敏感到能察觉人们内心深处任何一个小伤疤,人们不知道只消一个眼神,圣人即可知道人心底的隐痛,圣人触摸人们,人们便“不自觉”地被治愈。

圣人隐藏在最冷寂的地方,无人可知,甚至被人嘲笑。

看这本书,想起师傅说的圣人们的神迹,想起长老珀飞瑞,想起长老息庐安,想起一生沉默的至洁圣母。

是啊,已经没有什么可给了,才有了神迹。

《爱心树》读后感3

《爱心树》的英文名字叫做“the Giving Tree”,也就是“给予”的意思。

这是一颗苹果树,苹果树爱着一个男孩。它喜欢男孩在自己的树荫下休息玩耍,喜欢男孩在自己的树枝上荡秋千,喜欢和男孩玩捉迷藏,把最好的果实给男孩吃。男孩也爱着苹果树。

男孩逐渐长大,开始收货一些东西,也开始失去一些东西。男孩越来越忙,可以很久都不来看苹果树。苹果树仍然爱着男孩。

当男孩没有钱的时候,苹果树把自己所有的果实送给男孩拿去卖了换钱;当男孩需要一所房子的时候苹果树把自己所有的树枝送给男孩盖房子;当男孩老去想乘着一艘木筏远行的时候苹果树把自己的树干送给了男孩做船。最终,只剩下一个木桩。

很久以后,男孩变成了一个老人回到了苹果树旁。苹果树已经把一切都送给了男孩再也没有东西可以帮到他了。男孩说自己很累,想歇一歇。

于是男孩坐在了木桩上。

苹果树奉献了一切,而男孩总是在索取,值得吗?

我想,值得!

爱不需要回报,当你爱一个人,爱本身就会让你感到快乐!当你去爱一个人,你已经是一个幸福的人!

《爱心树》读后感4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读大学时,在一个书店,随意拿起一本书:化了不到3分钟,把整整厚厚的一本书看完了,然后觉得这本书需要用一辈子来读,思绪很长很长:在其中,想起了她,当时我正暗恋一个女孩子。她是我小学的同学,从小就有特别的好感,一直到了大学,有一天,突然发现自己已经爱上了她,虽然那时也不知道什么叫做爱。

我决定把这本书送给她,告诉她“如果她是那个小男孩,我愿意是这样一棵树”。只是表达一下我的真实感受:相信这应该就是所谓爱。

后来,我真的送给她这本书,告诉她“如果她是那个小男孩,我愿意是这样一颗树”。她什么也没有说。她当时也已经有男朋友了。

再后来,她告诉我“她是在一个自修教室里翻阅这本书的,当她读到:“随着时间流逝•••”,她情不自禁地哭出声来”。

其实我想分享的只是:“每个人成长中都有一些值得记忆的东西,或是一些值得品味的感觉,这些东西很简单,很自然,其实一直存在于我们的内心,也许在紧张繁忙的成长中,工作中,已渐渐淡忘,而当有一样东西触动我们的时候,我们会突然发现我们的内心是多么的充实,多么温暧,而这些东西就是促进我们一直前行的方向以及动力。”

故事情节不美,但故事是美的,因为发现了一些自己内心纯静世界的东西,还有最初的梦想。感谢这本书,感谢这本书带给我的这个故事,感谢所有在生命中带给我感动的人,这个人也许就是:亲人,好友,恋人,同学,甚至是一个自已都不知道姓名的陌生人。

我相信这本书能带给你价值,但愿您能真心发现在这个世界上带给你爱与感动的每一个人,告诉她(他)们,您愿意是带给她(他)快乐的那棵爱心树

我们相信:感恩与付出使这个世界更加美丽。

《爱心树》读后感5

相较于中文译名“爱心树”,我更喜欢原名“the giving tree”,无私奉献,为爱给予。

这本书,是因为TOHOSHINKI(东方神起)的允浩才看的。

他们的日文新专《Tree》,据说名字灵感来源于这本书,前几天的日巡上,允浩专门提到这本书。

允浩是个温暖的人,他推荐的书,一定也是让人温暖的。

意外的是,这本书我居然看到眼眶湿润。

一棵大树,一个孩子。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树和孩子都老了,但惟独没有改变的“大树很快乐”,不知为何的心酸,还有从始至终的“孩子”。

说不上来的五味杂陈。

一直爱着孩子,奉献了自己全部的大树。

爱着大树,接受大树馈赠的孩子。

无论是施还是受,他们都是彼此的唯一。

因为推荐人的关系,想到了东团的很多事情。

珉浩两人之间,和互相守护着的饭之间。

无论经历什么都永远不变守护着,在累了的时候有个可以回去依靠的家。

泪水再一次涌上眼眶。

找不出合适的语言来形容此刻的心情。

《爱心树》读后感6

这位天才画家作家的书就像一面镜子,照见了人类的贪婪。

优秀的作品就是这样,让你阅读时很快,思索时却很长;我只花了几分钟就看完了《爱心树》,第一感觉,那个家伙,就是开始是小男孩,后来变成少年,再后来变成男人,最后变成老人的家伙,真是个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回报的家伙。这也是,很多人不都这样吗?而且索取的理直气壮,不以为耻。适逢近期新闻,恶男杀了亲生父母,好吃懒做,问父母要钱,嫌父母不给,心生怨恨。说实话,这类新闻我看到好几个了。我不由想,如果小时候看了《爱心树》,照见并反省了人类的贪婪,又如何?再说到我们对环境的态度,不也是这样吗?大树只是希望和我们游戏,他就很满足很愉快了,我们却要得更多,要了再要,就像普希金写的那个贪婪的渔夫老太太。结果,我们还是不快乐!还是什么也没得到!

大树不是人,只会奉献;我以为如果人是这样,那是迂腐!几年前某市有个亲生儿子杀了父母而且用水泥封了起来的恶魔,被抓后警察问他,你为什么这么干?你猜他怎么说?人家娃,父母都给准备和安排好了一切,这两个笨蛋问他们要点钱都不给!听听,这可不是小时候溺爱的结果吗?

看这书时,恰好有个熟人在旁边也看了,而且是位妈妈。我献媚的说,我觉得这棵树就是你啊!朋友听后一脸灿烂的说,那当然。也许天下父母,尤其是慈母都会拿这棵树自比,不过可要小心,别那么傻,让你的孩子也看看这书,别那么贪婪,还要懂得回报。回报才是快乐的,索取永远也索不到快乐!

说起慈母,就想起我们中国那个流传很久的故事,媳妇要吃娘的心,儿子很为难,娘主动自己挖了;儿子捧着热乎乎的心一路小跑,不小心摔了一跤。那颗娘的心突然喊道:儿啊,没摔疼吧?这慈母和这爱心树简直就是一个命!

如果让你选,你是做那个不断奉献看到爱的人快乐自己就快乐,也不怕最后变成树根的爱心树呢,还是做那个动不动就不快乐要这要那只有短暂的满足的人呢?

唉,爱心哪,如果我有就好了,那样即使被爱人砍了也快乐!

《爱心树》读后感7

看了最初1973年谢尔希尔福斯坦朗读的卡通,整整一天都为故事的哀怨萦绕于心。从狭义上理解,树代表了父母,永远为孩子的成长快乐的付出,唯一会让树心痛的是树的能力是有限的,因为自己不能给子女想要的一切而悲伤。“孩子,来吧,拿走拿走苹果去卖吧”。而孩子的索取是无度的,随着年月的增长和欲望的驱使,对树的要求也越来越多,而树还是用身心快乐的付出。

树真的快乐吗?当孩子得到他想要的便一去不复返,树孤独的站在那里望眼欲穿。只有到了最后,孩子老了才回到书的身边,而树剩下桩却还是为了孩子想要休息一下这个理由而付出。广义上的理解,树代表我们栖息的地球,因为人们不停索取而变得一无所有,到我们老了,回到原地,发现少年那棵森林中的树之王,只剩下短短的木桩。很遗憾,很悲伤,很内疚。

《爱心树》读后感8

我把这本绘本做成了ppt格式的电子版,免费赠送,需要的话,可以添加关注我公众号:“绘美希”,自主下载,在那里有更多精彩内容等着你!

《爱心树》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简短但却耐人寻味的故事。一棵大树很爱一个男孩,经常向他提供许多他用的着的东西。而男孩虽然经常接受大树的奉献和施舍,但却根本没把大树当一回事。最后大树被男孩整棵砍倒,只留下一小截树桩,可是却没有丝毫怨言,后来男孩事业无成,仅剩木桩的大树也依然默默无闻地给男孩当了一个能让他静静坐下来休息的座椅。

我从《爱心树》可以看出树是真心帮助小男孩。还可以看出树就像妈妈,一样可以付出一切,甚至生命。

《爱心树》读后感9

这是一本非常着名的绘本,可以说饱受赞誉。内容很简单, 是个简单的小故事, 可以从豆瓣上看到全文。

我们买到后,翻看了一下, 就把它藏起来了。 这本书有毒, 不能让孩子看。

我这样评价它, 也许会招来漫骂吧,但我不怕,现在就实实在在的说说它。

书里面的那棵树, 无限的”给予“;书里的小男孩,则无限的”索取“。小男孩固然贪得无厌,被大部分读者认为是鞭挞的对象。但那棵树的爱和给予是病态的,畸形的,这却被读者忽略了。

什么是爱? 我不能定义它, 但我知道一些爱的前提。那就是爱不能失去自我。失去自我的爱,就是病态的爱。

而那棵树在爱中彻底失去了自我,完全沉迷于对小男孩的付出,甚至付出了自己的身体。而我们没有看到,那棵树是如何对待“其他人”的。在它的身上栖息小鸟,它爱吗?被他荫庇的小狗,它爱吗?早上太阳升起来,普照大地,它爱吗?微风吹拂它的枝条,它爱吗?凤蝶前来嬉戏,它爱吗?细雨浇灌,朝露润泽,它爱吗?

我没有看到,我们只看到一个眼盲、心盲、对周围的生命和美好完全无视的强迫症患者。

健康的爱是这样的。作为一棵树,它爱大自然,它爱生命,它有自己的追求,它有自己的理想,它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依附于另一个个体的寄生虫。健康的爱幸福的,而只有独立和尊严才配能拥有幸福。

这本书却受到了非凡的热捧。看看当当和卓越,无数家长们都欢天喜地的给自己的孩子看。腰封更恶毒——“看了这本书,孩子会更爱妈妈”——靠,这是什么德性!豆瓣上文青们也有的“眼睛湿了”,有的深深的“感动”了。

嗯,这符合咱们社会的传统。父母养了孩子,父母就是孩子的所有者,孩子是父母的私有财产。旧社会以孝的名义绑架孩子,新社会换成以爱的名义罢了。

“我什么都给你了,为了你我可以付出生命。看,你怎么报答我?”

“我是一棵树,你是长在我身上的一棵小树,你是我的生命的延伸,所以你被我的爱绑架了。从此以后,我不说你要听我的,但你看着办吧。”

“你是我的全部,我没有我自己。我的人生就是为你而活。我一辈子为你操心,你一辈子为你的孩子操心。”

“你也不是你自己,你被我灵魂附体;你的指望就是再养一代孩子,操纵它,折磨它,寄全部希望于它。”

大体就是这样的。如果你是父母,如果你真爱自己的孩子,不要把这本书给他看。更不要想用爱和内疚来绑架他。

爱人先育己,育人先育己。



《爱心树》读后感范文250字相关文章:

爱心树读后感200字以上10篇

有关爱心树的200字优秀读后感

爱心树读后感300字作文10篇

小学生《爱心树》读后感200字七篇

爱心树读后感作文300字精选10篇

《爱心树》读后感300字作文

《爱心树》读后感300字左右

爱心树读后感优秀作文10篇

《爱心树》读后感作文范文精选10篇

《爱心树》读后感作文10篇

    相关文章

    225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