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烟云》七年级读后感5篇范文

钰媚 1162分享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先生旅居巴黎时于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间用英文写就的一部长篇小说,并题献给抗战期间“英勇的中国士兵”。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京华烟云》读后感,供大家参考。

《京华烟云》读后感1

《京华烟云》以历史背景为线索,展现了姚、曾、牛三个大家族里的男男女女在动荡岁月里的悲欢离合、生离死别。完全再现了中国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家庭生活的真实面貌。在书中涉及的历史事件众多包括义和团真面目、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与北京大学、日本侵华等等。也出现了许多真实的历史人物如名画家齐白石、翻译家林琴南、教育家傅增湘以及哲学家辜鸿铭等等。真实的历史事件和真实的历史人物与小说的情节融合成一体,给人一种亦幻亦真的感觉,现实感很强,带给人一种强烈的震撼力。林语堂《京华烟云》读后感

林语堂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调侃式的描述中,不经意中流露了自己对于这些事件和人物的看法,从书中看出林语堂似乎很钦佩辜鸿铭的才华,对他的学识在书中有两次有生动的展现。林语堂对于新文化运动是持肯定的态度的,但对新文化运动中有些人对中国文化全面的否定,唯西方优胜论的思想,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北京大学能成为新思想和新思潮宣传的中心,是因为蔡元培实行“自由主义”的原则,各种思想在学生中传播、交流,最终碰撞出绚丽的火花。正是因为“自由主义”的思想才使许多的中国知识分子拿起笔,写文章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才会产生众多的文学团体,才会出现许多有自己独特鲜明风格和艺术表现力的作家。

林语堂的《京华烟云》让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古代文学产生了许多新的认识,因为这本书我开始喜欢上了道家的思想,姚思安有深厚的道家的学问,他不待见儒家思想伦理纲常的那一套,没有让木兰和莫愁裹小脚,让她们上新式的学堂,既让她们学习中国的文化,也让她们学习西方的文化。从这些例子中似乎感觉到姚思安肯定是一个理解过西方教育和西方思想的人物。但事实上姚思安奉行的只有道家的人生哲学,个性喜欢收藏文物。跟西方扯不上一丁点的关系。但姚思安却没有阻止西方先进礼貌的传播。我想林语堂之所以这样写是为了想表达并不是中国的所有的传统和文化对现代礼貌都是起阻碍作用的,不能因为儒家文化中的封建思想起了阻碍作用,便全盘否定了中国其它的传统思想文化。林语堂还把《红楼梦》融入到了自己的作品中,红玉让我想到了林黛玉,一位有才华,有个性却体弱多病的女子,最终为了成全自己心爱的人,选取了结束自己的生命。宝芬让我想到了薛宝钗,一位沉稳、冷静又有些城府的女子。阿非让我想到了贾宝玉,一个爱到处留情的男子。中卷部分的《庭院杯具》显然便是一出现代版的《红楼梦》。

在《京华烟云》不得不提的一个重要人物便是木兰了,我觉得她是中国文化和西方礼貌双重影响下构成的一个近乎于完美女人,在书中多次被木兰的肚量,才智和洒脱所感染、所折服。木兰对孔立夫的爱是真诚无暇的,对曾荪亚的爱是忠贞不渝的。虽然木兰没能和自己喜欢的人走在一齐,但木兰和曾荪亚也过得十分的幸福。木兰和曾荪亚在婚前没有感情。却在年深月久中也彼此产生了感情,虽然这感情不能占领在木兰心中孔立夫的位子,就即便是这平凡的感情,也能让木兰对曾荪亚一辈子忠贞不渝的了。当孔立夫陷害入狱,木兰为营救孔立夫所表现出的勇敢和至情至性,真是让我感叹这这真是少见的奇女子也!虽然木兰营救孔立夫的举动,遭到了曾荪亚的吃醋和猜忌。但木兰所表现出的淡定和从容,真的不是一般修养的女子能做到的。之后曾荪亚在木兰坦诚和肚量下,信任了自己的妻子,木兰的人格魅力让人折服。

《京华烟云》的下卷《秋季歌声》是全书的高潮,也是全书主题的升华,悲惨而残酷的战争场面的描述,让人震撼,人们抛弃了“家仇”,团结一致的投入到抵抗侵略中。人们期盼着当抗战胜利后,能够迎来新的天地。

《京华烟云》读后感2

假期再次翻看了《京华烟云》,不像第一次的囫囵吞枣般仓促,这次仔细翻阅了一遍,竟然又读出了许多味道……

《京华烟云》虽然是一部好几篇小说联成的长篇小说,但不因此而成一部散漫无结构的故事,而反为大规模的长篇。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之喜怒哀乐,包括过渡时代的中国,成为现代中国的一本伟大小说。林语堂的女儿林如斯曾说过《京华烟云》是一本能够随时翻看的小说,并不是必须要有闲时才看,最好是夜阑人静时独自个儿看;困倦时,起来喝口清茶自问道:“人生人生,我也是其中之一小丑否?”

确实,该书最大的优点不在性格描述得生动,不在风景形容得宛然如在目前,不在心理描绘的巧妙,而是在其哲学好处。你一翻开来,起初觉得如奔涛,然后觉得幽妙,流动,其次觉得悲哀,最后觉得雷雨前之暗淡风云,到收场雷声霹雳,伟大壮丽,悠然而止。留给读者细嚼余味,忽恍然大悟:何为人生,何为梦也。而我乃称叹叫绝也!未知他人读毕有此感觉否?故此书非小说而已!或可说,“浮生若梦”是此书之主旨。小说给人以一场大梦的印象时,即成为伟大的小说,直可代表人生,非仅指在二十世纪初叶在北京居住的某两家的生活。包括无涯的人生,就是伟大的小说。

《京华烟云》在实际上的贡献,是介绍中国社会于西洋人。几十本关系中国的书,不如一本道地中国书来得有效。关于中国的书犹如从门外伸头探入中国社会,而描述中国的书却犹如请你进去,登堂入室,随你东西散步,领赏景致,叫你同中国人一齐过日子,一齐欢快,愤怒。此书介绍中国社会,可算是十分成功,宣传力量很大。此种宣传是间接的。书中所包含的实事,是无人敢否认的京华烟云》中描述的最出彩的是女人。古典的,现代的;年轻的,年老的;出身高贵的,身为丫鬟的;老实本分的,工于心计;各式各样的女人,个个个性鲜活,有血有肉;同一个女人,写她从待字闺中到嫁作人妇生儿育女,从女儿到母亲再到婆婆到奶奶外婆,不同阶段的女人,她们的心理变化也很真实的写出来。例如木兰和莫愁,这两姐妹在相似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木兰偏向继承了父亲的道家思想:逍遥,自由,追求理想却又不强求,善于在平淡的生活中获得乐趣,也容易满足;莫愁则偏向母亲继承了儒家之道,学会了作为妻子母亲的生活中的智慧。同为女人,木兰更适合做老婆,因为她有想不完的妙点子,能够陪你去很多的风景名胜,和她聊天,永远不会气闷;她喜欢做菜,个性爱研究新奇的菜式,对于种花养草,琴棋书画也有兴趣;既能满足你对生活上的要求,也能够陪你品茗赏月,做风雅之事;有时候可能有些过于理想化,但木兰也懂得适时调整。莫愁则适于做母亲:她方正稳重的性格会给孩子一个好榜样;莫愁最懂得以柔克刚之道,对于立夫这样个性激进易冲动的人,也能懂得什么时候予以忍让,什么时候坚持,什么时候暗暗责备,什么时候给予鼓励,恰当地顺应立夫情绪的起落,最终改变他,使他成熟稳重。相信这对于孩子要容易得多。因为莫愁有足够的耐心,也有足够的智慧,不会过分娇惯,也不会过分严厉;莫愁在文学上的造诣也足够给孩子的学习以指导,从她少女时代和立夫的几次辩论就能够明白,其实她思想锋利,见解独特,并不输于木兰,只是嫁人之后着意收敛,培养自己的稳重方正。

但这两姐妹,在很多方面,是十分相似的。就从莫愁和木兰对待丈夫外遇(立夫甚至能够不算,因为那只是精神层面的)的态度就能够看出,她们的沉着和智慧是多么的相似。同样的善解人意,同样的不动声色。但是在应对立夫被捕这件事上两人的态度迥乎不同,又能够十分好的表现她们的不同——木兰的冲动和理想化,还有莫愁的冷静稳重和忍让宽容。这两个可爱的女子,是全书的灵魂所在,或许也是林语堂心中的完美女性形象吧。

要说到让我最为佩服的人物,当然是坚强而又有主见的木兰。应对生活的变迁,应对从富家生长享用一切物质的安适到变为村妇的剧烈转变,即使最后变为普通农民,她依然能过着幽雅山居的生活,坚韧地应对所有困难,并在磨难中成长,成为忍苦,勇敢,伟大的民众大海中的一滴水。林语堂曾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可见木兰是他心中的理想女子。

《京华烟云》向西洋人介绍了中国社会。细读之,让你有登堂入室之觉,随你东西散步,领赏景致,叫你与里头的人物一齐过日子,一齐欢快,愤怒。或许,除了一句”此书只应天上有“外,再没有更恰当的语言了。

《京华烟云》读后感3

读《京华烟云》的情绪与别的书完全不一样。紧张、愤怒、悲伤……林语堂的女儿说:“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一点不假,读者凭着这些能够全身心地融入其中。在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要木兰与红玉。木兰被称之为妙想家一点也不夸张,她继承了姚思安的道家思想:逍遥,自由,追求理想却又不强求,善于在平淡的生活中获得乐趣。荪亚娶了她,是几辈子修来的福气。

木兰是适合做老婆的,她是一个妙想家,有你想不到的妙点子;她能够与你去很多的风景名胜,和她聊天,永远不会气闷;她喜欢做菜,个性爱研究新奇的菜式,对于种花养草,琴棋书画也有兴趣;既能满足你对生活上的要求,也能够陪你品茗赏月,做风雅之事;有时候可能有些过于理想化,但木兰也懂得适时调整。对于书中的人物,我却更喜欢红玉。也许是因为出于同情,也有可能是怜香惜玉,总之,她的印象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她象一个有着许许多多烦恼的青春期少女,想减少自己的烦恼,却让自己的烦恼越来越多。阿非对宝芬的仰慕,使红玉对阿非产生误会。

红玉爱阿非太深了,加上自己将阿非的话理解错误,精神崩溃,最终跳潭自杀。她的身体与林带玉相似,多病;也像她那样专情:整日担心自己喜欢的男子不再爱自己。这部书不愧为现代版的《红楼梦》。书中的主角姚木兰有林黛玉的才智、薛宝钗的守德、史湘云的豪爽、王熙凤的精明强干、秦可卿的温和、元春的贤孝才德、迎春的忍让、探春的睿智。林语堂先生也说过:“若为女儿生,必做木兰也。”这是对木兰的最高评价了。也有人这么说:红玉就是林黛玉,木兰就是史湘云,宝芬是宝琴,莫愁是宝钗……全书就是《红楼梦》的影子。木兰,不可否认的,一个女性的完美形象,深入人心。但到底是什么,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是她的美貌?她过人的才智?她的气魄?她的胆略?……这些其实都是微不足道的。当读者看到她的宽容的时候,对她也许会有一个新的认识。

在木兰与曹丽华相见中,谁也想不到,木兰会对她丈夫的情人那么宽容。宽容是一种很普通的美德,但要真正做到它,能够说是很难很难。宽容就是一门艺术,一门做人的艺术,宽容精神是一切事物中最伟大的行为。宽容待人,就是在心理上接纳别人,理解别人的处世方法,尊重别人的处世原则。我们在理解别人的长处之时,也要理解别人的短处、缺点与错误,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和平相处,社会才显得和谐。如果木兰不宽容曹丽华,那么事情可能会变得更糟。也许孙亚会抛下木兰与曹丽华结婚,这个结果也是木兰最不想要的。但宽容也并不是说一味地纵容。木兰的宽容是有尊严的,是大气的,不是一味地纵容,抑或故作姿态,千人千面,有气度的。这种宽容才是真实的。

《京华烟云》这一本书教我的不仅仅仅是这些,这本书也许只有中国人才能体会得到它的内涵。对联,甲骨文,道家经典,诗词歌赋……充满中国文化的气息。让我再翻开书,细细品尝林语堂的最负盛名的传世之作。

《京华烟云》读后感4

首先,林语堂为书中人物取的名字我都很喜欢,尤其是木兰和莫愁。这个来自《木兰辞》的木兰,想起那句“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觉得实在是妙得很。这首乐府诗中的木兰是个巾帼英雄,《京华烟云》中的木兰又何尝不是呢?在深夜独闯将军府的那一幕里,如果她没有一定的胆量和见识,她做不到。虽然我觉得林语堂对这一幕的描写未免有些理想化了。但从这点上来看,《木兰辞》中那位女扮男装的木兰与书中娇美却有着一颗勇敢的心(即便是为了自己所爱的人)的木兰何尝不都是令人钦佩的巾帼英雄?

当然,喜欢木兰,更因为她在待人接物上大方得体、她既聪慧又柔美,还因为她有着与史湘云一样豪迈旷达的胸怀。这种民国时代贵族阶层的女子,这个时代不会再有了。

最喜欢的,还是她的豪迈与旷达——这大概是木兰最奇特之处。在她的父亲姚思安离家七年之后回家,向他们讲述自己那七年的经历时,木兰是那么地羡慕和向往,她问她的父亲“为什么你不带上我呢?”。看到这里,不禁莞尔,想,如果此时此刻换作那位“醉眠芍药裀”的史湘云,她也一定会这样问吧?书中还有一个细节:在木兰和孙亚举家南下,路经苏州,和立夫莫愁一家摇船游玩苏州水乡时,立夫躺在甲板上,后来感到困倦的木兰也渐渐在甲板上平躺下去——这种不拘于礼节的举动不正与史湘云一模一样吗?她俩都具有魏晋名士的豪迈旷达的风度。当然,这是因为木兰深受她父亲姚思安信仰的道家观念的影响。

林语堂是这样描绘这位他理想中的女子的:“木兰对人友好,胸襟开阔,无限热情,亲密恳切,洒脱自然,穷达不变,甘苦与共。她一直对美的爱好,从未稍减,即便是女人的美,她也一样迷恋。她有极其高贵纯洁的想法,却难免为社会礼俗所不容。”仔细来看看:“对人友好,胸襟开阔,无限热情,亲密恳切”,这是来自传统儒家的教导;“洒脱自然,穷达不变,甘苦与共”却来自庄老的影响。另外一点,“她一直对美的爱好,从未稍减…”,想起《牡丹亭》中的杜丽娘说“可知我一生爱好是天然”,这种发自女性内心的对美、对好的向往,木兰一直以她纯真之心坚守着。而“她有极其高贵纯洁的想法,却难免为社会礼俗所不容”,便是指她身上有那种与众不同的魏晋名士风度了。林语堂真是个理想主义者,将这诸多美好的品质都给了木兰。所以,木兰甚至愿意为她的丈夫孙亚纳妾。读到木兰为纳妾所作的理论分辨那一段时,哑然失笑,想起林语堂曾说过他心目中最理想的女子是《浮生六记》中的芸娘,而芸娘也曾为她的夫君沈复苦苦物色合适的“妾”。那么很显然,林语堂将这一点也移植到木兰身上。可见,在那个世纪之交的时代,林语堂毕竟还是深受旧时代的影响。虽然他入读的是宣传最现代化思想的名牌学府,但一点也不影响他对“一夫多妻”的向往——当时的男权思想在他脑海里根深蒂固。

而在处理孙亚婚外情那一节上,木兰做得十分得体,以致于孙亚对她心服口服,从此不再产生婚外恋的念头。看到这一节时,我在想,如果一个女子不那么强硬和狭隘,也学学她身上那种宽容和柔韧,该变通时就变通,那么应该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挫折、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烦恼。在木兰与孙亚的婚外情对象曹丽华见面交谈、并以一颗诚挚的心写信与之交流时,我想,那位女孩子感受到的是被尊重和被理解。相应的,木兰也赢得了对方对她的敬重。此后,木兰为迎合丈夫,在衣着上和家居生活上都做出一定的改变,这便是她的聪慧之处了——并不一味强调自己的喜好,而是体贴丈夫的心意,让丈夫不再感到她的疏远和陌生。当然,也因为木兰认同莫愁说的“人心里有好多隐秘的地方”,她晓得人性的变化是难以预测的,而能把握的、有主动权的永远是自己。改变自己,让她的丈夫再次感受到家庭的温馨温暖,从而更依恋自己的家——这便是她柔韧之处。

木兰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成熟,由万人瞩目的千金小姐到渐渐汇入抗日的大潮之中,终于“泯灭于众人”,最后成为一名普通人。在全书将近结束时,作者以春夏秋冬的盛衰演变来阐述木兰的人生和心理变化历程。

《京华烟云》读后感5

本想在年前结束这本书,给旧的一年收尾,结果还是耽搁了,却也因此有了更多的时间细细回味,这本该称为小说还是该认为真实存在的故事……

   这故事分为上下两册印刷,共分为三卷:上卷道家女儿,木兰因小时丢失被曾家所救,也因此和荪亚结下了不解的缘分,更结识了一辈子的姐妹——曼娘,曼娘无法说她是否不幸,在那个时代从她身上的的确确看到很多人的影子,曼娘美丽、传统、端庄,就连长相也是在传统观念熏陶下的淑静美好、小家碧玉,她一生被传统束缚,但她从心底里认同传统的道德、观念,想必于她而言,她是圆满的。而木兰和莫愁是典型大家闺秀,从容大方,同样美丽不可方物,各有各的智慧。木兰诗意浪漫,有很多奇思妙想,生活永远不乏趣味,懂古玩字画,爱甲骨,更爱玉做的小动物,在这些动物身上,她找到生命的永恒;莫愁稳重现实,和姐姐一样才华横溢,她拥有世俗的智慧,打理家事想来不费力气,细心经营她的所有,幸福的一生若不是她的还能是谁的?在上卷,曼娘冲喜嫁入曾家,平亚去世只留曼娘,曼娘收养阿暄聊以此生;木兰荪亚结婚,木兰却心中暗暗爱着孔立夫;莫愁立夫订婚;体仁银屏未成白头,留有一子博雅。

   中卷:庭园悲剧。此时,各色人物登场高潮。体仁听从华太太向善,不料坠马身亡,终与银屏合葬;牛家因袁世凯败露而失势,牛怀瑜纳莺莺为妾,二人互帮左右逢源;牛素云和莺莺学坏,德行败坏被休,经亚娶暗香踏实过日子;姚家买下王府花园儿,改名“静宜园”;红玉和阿非青梅竹马,却因种种误会自溺荷池;北京城新学旧派常在静宜园聚会;阿非和宝芬结婚,姚老先生亲眼见到儿子也成家了,自认职责已尽,便去云游四海,相约十年再见。自此中卷,官场政治对人物命运的作用逐渐凸显,不像上卷只是情节推动人物发展,而新学旧派在静宜园的集会,也不禁让人嗅到风雨欲来的意味。

   下卷:秋季歌声。于悲惨中遥望光明,于愤慨中寻求希望。八国联军、清帝逊位、民国建立、袁世凯复辟、军阀割据混战……国家在多年的动荡中终于爆发最严重的危机:日本侵略,该来的历史一天也不会推迟。孔立夫因为写文章而差点遭到迫害,最后还是因得罪牛怀瑜被暗中诬陷落狱,后逃过一劫;木兰之女阿满在参与游行请愿时被当时政府屠杀。这时日寇还没有来,五四运动后民众请愿高潮迭起,常常有人组织游行,各学校都会参与,我没有身在那段历史中,无法知道当时游行的参与者是如何想的,但从阿满的游行中,我感觉并不是每个上街游行的人都是拍案而起、热血沸腾的,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学校安排等原因去的,当然他们心中,这是没有危险的,可是,在日寇未到来前,竟然出现了自己的政府射杀自己的人民这等荒唐的惨剧,不禁心寒当时无德的政府。而后,全面爆发抗日战争,在日本兵的烧杀抢掠、荒淫无度下,素云不当汉奸,被日本兵枪决,阿暄的妻子孩子惨死,曼娘自尽,经亚暗香阿非宝芬等举家躲难到上海租界,荪亚木兰阿眉坐火车归家途中遇险,幸而命大免于一死,莫愁立夫举家迁往重庆,阿暄肖夫阿通从军,不退倭寇到东海,誓不回家。其实日军侵略,什么样的惨象不用说也知道,可是书中这些人物,我一页一页翻着,感受着他们从小到大、一步一步成长,他们角色性格渐渐丰满、真实,他们是一个个我想像得到、真真实实的人,当真看着他们在日寇的侵略下力量如蝼蚁般无力,命运如浮萍般飘零,我感受着他们的呼吸,血脉喷张,我就像被唤醒了一样,不是说没有痛在己身,就与己无关,我从没有像现在这样痛恨日本人,瞧不起他们的所作所为,没有一个国家的人民逃难战争像中国人逃难日本侵略一样,恐惧、团结、鄙夷、仇恨。在这样一个自古逢秋悲寂寥的秋季,整个民族在唱着歌:“山河不重光,誓不回家乡!”


《京华烟云》七年级读后感5篇范文相关文章:

《京华烟云》5篇读后感800字范文

《京华烟云》800字读后感中学生范文

《京华烟云》读书笔记五篇精选

《京华烟云》读书笔记800字五篇

京华烟云读后感1000字优秀作文

七年级2019关于《丁立梅散文集》读后感精选范文五篇800字

《朝花夕拾》400字七年级读后感5篇

七年级寒假读《瓦尔登湖》600字读后感五篇

城南旧事七年级读后感10篇

七年级《安妮日记》500字读后感范文五篇

    相关文章

    261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