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初三读后感优秀作文

钰媚 1162分享

《中国近代史》是蒋廷黻先生的经典著作,他以冷静客观的态度,叙述了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这段时间的中国历史,对中国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以学术的形式表达了关切,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中国近代史读后感,供大家阅读和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1

作者认为外出多数文化水平较低的民族认为他们入主中原,仅仅是因为中华民族一时的内乱,反映了当时汉族知识分子的普遍心态,他们认为国家的衰亡,是满清统治的 无能与腐败。其实 阻碍中国进步的不是外族的统治,而是中国自身经济文化政治水平低下的束缚。外族入侵后几乎应用了中国本身的文化经济政治政策。因此汉族政权如不加以改革,他们也只会一直循环 往复,结果并不比外族政权好多少。作者过分贬低外族,抬高西方是为了排解民族情绪,将过错推于他人。

战争与改革

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便是战乱纷起,正是由于战争吞并造成的外来压力,各诸侯国开始改革内政,其中较著名的有商鞅变法, 吴起改革等。而书中所 举的三个例子,日本,俄国,土耳其 ,均是由于外在战争的失利,而萌发改革内政的念头。 战争与改革的关系由此可见一斑。

按照历史的一般经验与规律,一个国家和民族得内在改革的过程是极其缓慢的。明清末期资本主义萌芽受到农业经济和国家政策打压, 若顺其自然发展,中国不知何时才能摆脱封建社会。这是由于外来战争敲开中国的大门,迫使中国进行变革,而一旦平稳的状态被外在因素打破, 纵使公民迷茫,出于生存的本能我们开始挣扎,开始思索,想要找出一条路,带领我们走出被欺辱被压迫的难堪境地。现有道路是走不通了,于是,先进的知识分子利用他们学过得西方学术编织美好的社会蓝图。有了目标和方法,不同阶级的人也开始了不同的变革,所以战争就成为改革的动力。

当然,战争对改革的破坏也是不容小觑的,二战后的非洲等第三世界国家,他们自身的资源遭到严重掠夺,加上严酷的自然环境,想要通过改革走向富强,是非常困难的。中国近代的洋务运动出了守旧势力阻碍等众所周知的原因外,难道由于战争造成的巨额赔款,中央财政资金短缺不是缘由之一吗?新中国刚成立后抗日战争与三年国内战

争对生产交通等造成的破坏是巨大的,对国民经济的恢复也形成了许多阻碍 。

中国 若不想再次因为战争被迫进行改革,不如自己痛下杀手, 时时修剪坏枝枯叶,为中国这个具有庞大身躯的巨人更换新鲜血液,一时得手软不能换来永远的安宁。如今中国正处在改革的路上,我们都在期待着凝聚全国人民希望的改革能够触及时弊,在对待疑难杂症是能够毫不留情。

国家力量影响国际关系

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 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鸦片战争之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国人的愚昧和落后

由于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中国对外国的了解基本等于无,加上自身科学水平的落后,甚至在虎门销烟时林则徐认为:英国人腿足缠束紧密,屈身皆有不便。他认为外国人必须有茶叶,大黄,他径直茶叶大黄出口,就可以之外人的死命。而且它本身也十分盲目自信,在以前从未办过夷务的情况下,却说:“本大臣家居闽海,于外夷一切伎俩,早皆深悉其祥。”由此可见当时封建官员的自大和愚昧,他们在未经考证的情况下,胡乱断言西方人的生活习惯和国家实力。当外国人的坚船利炮到到家门口时才清醒地看到自身与他国的差距,鸦片战争时,山海关的炮仍是前明之物,技术多年未曾变革。武器的落后在林则徐的私函中也曾涉及。

徐广缙担广州总督时,曾写信问林则徐驭夷之法,林则徐回答民心可用这样的回答十分空泛,由此可见,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还停留在较古老的时代,在中国人的政治中,政治家们认为人民的力量对国家政权 是起决定性作用,儒家思想曾阐述过民重君轻,君舟民水等 思想,唐太宗也曾说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因为在那时,我们所遇到的敌人水平都是相差不大的,我们所遇到的困难通过激发人民主动性是可以克服的,我们这样的认知转换到现在的情况是不可行的,洋人的经济军事政治水平远超过我们,在面对这样一个强大的对手时,像民心这样空泛的事物, 除鼓舞人心外,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像封建官员那样把 民心当作救命的稻草是极其可笑的,况且不 提人民力量的大小,人民本身就是愚昧的。这就是政治家的失败。而且当英法联军进攻广东时,士大夫阶级所依赖的民心竟毫无力量,民众不但不抵抗,且帮助英国人把衙门的库银抬上英船。

西方的入侵使中国遭遇前所未有的难关。内部,吏治腐败,政治腐朽,盗贼猖獗,人民生活困苦,外部列强入侵,掠夺资源,要求赔款.封建统治面对列强与人民双重的压力.早已岌岌可危,本该走入下一个循环的中国社会在遭遇外国侵略这一外部刺激时却看到了另一个新鲜世界的光亮,几千年的大国梦幡然醒悟,中国人民带着沉重的伤痛跳出历史的宿命,去争取美好的未来。

第四篇: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近代中国不具有可比性

蒋廷黻先生在《中国近代史》的前后几次将中国与日本、俄国、土耳其相比较,认为中国若是一样接受先进的科技文化便能走上近代化。我不敢苟同,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历史积淀下来的智慧也好,残渣也好,绝非这些历史小国所能比拟的。庞大的利益集团以及利益集团间的复杂关系,坚固的传统思想基础坚定地家族意识,等等历史的产物注定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路程漫长而坎坷。

正文

“日本、俄国、土耳其的近代史大致是前面说的那个样子。这三国接受了近代的科学、机械、及民族主义,于是复兴了,富强了。”文中,蒋廷黻先生几次将中国与日本、俄国、土耳其相比较,以为中国与这几个国家类似,若是一样接受了先进的科技、文化便能一样走上富强之路。

事实果真如此吗?

怕是不见得。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国的历史绝不是世界上最长的,但其能成为四大文明古国的重要原因之一便在于其延续性,千百年来的历史积淀一方面成就了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另一方面却也造就了中国难以动摇的社会传统,比如儒家思想,比如等级森严,比如重农抑商等等。

这些传统,这些文化在很长时间以来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秦朝的一统六国、废分封设郡县以及皇权至上的中央集权制奠定千百年来中国政治的基石,汉朝的设立太学确定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正统了中国政治的走向,隋朝的科举制完善了中国的选官制度,到唐朝的各种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进而达到中国古代政治的一个高峰,可以说唐朝是中国政治的一个转折点,前一阶段主要还是中央集权制、封建制度的进步过程,而到了宋朝,交子的出现、徽商晋商队伍的庞大让我们不难感受到商业在宋朝的蓬勃发展,在明朝郑和七次出海、多种经营模式手工业的逐步发达中商业的脉搏也在逐步的强大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到资本主义的逐步成长,以及封建主义在皇权挽救之下仍然逐渐衰败的趋势。若这样的趋势正常的发展,倒也好,只是清朝政府的上台重新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继续了重农抑商的传统执政方针,将商业手工业将资本主义的萌芽扼杀,封建主义由此回光返照。

梳理古代历史的目的在于,中国的传统固然在唐朝以前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成就了我大唐王朝,然而在之后宋元明清的发展中,这些传统便成为了绊脚石,牵制了中国一步步走向近代的脚步,原地踏步,不进反退。

这一点无论是日本,亦或是俄国、土耳其所不能比拟的。更不要谈中国千百年来所形成的家族意识,王权官权背后的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又怎是这些小国所可以比拟?

我们以日本为例。其一,我们看日本的两次政治性质的变革,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无论是大化改新中的孝德天皇还是明治维新里的明治天皇,其开明程度着实高,思想也着实深远,也因而可以颠覆原来的社会制度,改变社会性质。但是我们转而来看中国,我国缺乏这样开明的皇帝吗?不是的。光绪帝眼看国力日渐衰弱,国家积贫积弱,一心励精图治,任用维新派,开始了变法之路。我们细看百日维新的细则,可以说是考虑相当全面、相当完善的,但是成功了吗?清朝主权依旧危在旦夕,农民依旧苦不堪言,国家依旧积贫积弱,戊戌变法显然没有达到变法的成效,反而激起了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为什么在我们看来相当完善的变法无法成功?有两点原因,第一,中央集权的封建思想深入人心,纵然在戊戌变法中提倡了制度改革,这违背了传统思想中根深蒂固的观念,皇上虽然严明,奈何官员不开明呢?第二,戊戌变法即便相当成功的部分,由于牵涉到权贵自身的利益,再加之当朝慈禧太后的反对,没有军权支持着变法的不可侵犯性,一层层传达的不到位,一层层利益的吞并,本来好的东西落到百姓头上却变成了负担,让维新革命派最后只能革掉自己的生命。其二,我们从变法

本身来考虑,日本由于其历史上一直依附中国,其本身的东西是比较少的,其历史可以说就是一部向外界学习的历史。所以每一段思想传到日本的时候可以说都是相对成熟的,而且思想文化经过他们的选择也是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经过筛选的,他们自我演变的时期是相对较短的,其中会产生的偏差也是相对较少的。因而就其变法的基础来看,人民是开明的,他们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就变法的主导人群来看,由于牵涉的自身利益也相对较少,其变法的决心也是较为坚定的,因而变法改革的程度也是比较根本的。比较戊戌变法与大化改新,王安石变法里的政治倾向也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微调,而非大化改新的整个颠覆。改革的决心很大程度也决定了改革成功的可能性。

由此我们便也可以明白,近代中国,即便如日本一样,在受到侵袭的第一次就产生危机感,主动地去向西方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普及西方的思想文化,也绝不可能就此走向近代化,变得富强,避免外国的侵扰。

做一个简单的对比,在美国第一次入侵日本,即黑船事件发生以后,日本有两名青年出于好奇登上美国的船舶,主动前往美国学习西方文明;而与此同时,中国只有穷苦人民才会极不愿地让自己的孩子去京师同文馆,学习外国语言,并且认其为家门之一大不幸,而当权贵族们是怎么也舍不得自己的孩子到“蛮荒之地”受苦的。这反映的绝不只是两国人民对于西方文明的不同态度,更是近代化在两国推行将会受到的挫折程度。最广大的受众的态度对于改革的推行也是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的。

所以对近代中国来说,吸收科学技术,学习思想文化只是表面,绝不可能真正推动近代化的进程,只有切实的政治制度的颠覆才有可能实现近代化。没错,就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成果也正是说明,对于中国,不通过流血的无力抗争,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的摒除封建主义的指挥思想,单单靠科技的进步,一些人思想的开化,变革是不可能成功的。中国的近代史的背景与日本、俄国和土耳其是截然不同的。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2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维护国家主权,1919年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波及全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所以,不必去盲目崇拜美国、日本,我们应该崇拜我们中国人自己。

还记得,小时侯,我学会的第一首歌是《社会主义好》,歌词的最后那一句“全国人民大团结,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相信所有的中国人也都听过《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些脍炙人口的歌曲并不是凭空编造的,它们的存在是有依据的。

提到中国,又会忍不住想到让我们全体中国人自豪的“红军长征”。长征的年代已离我们远去,但“长征精神”却代代相传,就像是保存精神火种一样。

长征途中许多脍炙人口的英雄故事常常在我们的心中荡漾,那种不屈不挠,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永雄气概,那种互帮互助、亲密团结的合作精神,那种严守纪律、全心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都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我们前进。但在无数的光环下,还有许许多多同样出色的战士,他们或许没有令人们为之称赞的英勇事迹,但“长征精神”在他们身上,同样是熠熠生辉。

在这里叙述一个长征故事——“一只印着‘谢’字的干粮袋”:

这是发生在红军过草地途中的一个感人故事。有一位普通的红军叫做谢益先,过草地时,他分到了四斤干粮。在行军过程中,战士们看到了饿慌了的母子三人,小谢就瞒着队友,把自己的干粮袋给了他们,而他自己每天就吃些野菜、凉水充饥,最终,因体力不支,就这样走了。直到那母子三人来还这一只印着“谢”字的干粮袋时,部队的同志才明白了事情的原委??看了这个故事,心中感到无比沉重!谢益先明明知道,在茫茫草地上,哪怕是一小袋粮食,都是救命的“宝贝”,意味着一个人的生命!但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是毅然把自己的粮食给了那位母亲;每天,自己在饥饿中煎熬,也不愿连累队友;甚至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在询问那母子三人的情况,在得知“他们很好”的回答后,嘴角才带着微笑,离开了人世??他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谊,对战友的深厚情谊,都深深地震撼了我,让我看到了那世世代代都令我们铭记在心中的“长征精神”。

二万五千里,在中国的土地上走了一圈,也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头走了一圈。我们红军历尽艰难,突破重围,翻雪山,过草地,渡赤水,还要飞夺泸定桥。从 1934年秋开始到1936年10月,这段历程在中国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为胜利树立起了一座无与伦比的里程碑。长征,对于我们新世纪的一代,或许已经太遥远了。我们未曾经历过这样的艰难困苦、这样的惊心动魄,但这段历史,还是带给我们无数的深思。种种永垂不朽的“长征精神”,值得我们去揣摩,去学习。当然,在新世纪,在我们学生中,这些“长征精神”,需要在学习中发扬,在校园中发扬,在做人处事中发扬,在一点一滴的成长道路上发扬,在为祖国的建设中发扬。我们要将这些精神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中,让这些瑰宝,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接班者。

历史,给我的带来震撼的不仅仅是长征,还有辛亥革命,百万雄师过长江,五四运动等等。在此就不一一叙述它们给我带来的是如何的感受了。

知史可以明得失。我们现在面对的问题大多可以从历史上找到经验或教训,这对于我们今后的为人处世是非常有意义的。 学史使人明智,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的。以史为镜,可知兴替矣。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3

刚刚开始上《中国近现代史》课时,我心里充满了疑惑:这段历史我们初中学过两遍,高中学过一遍,现在来到了大学,怎么还要学啊?而且内容都是雷同的,都是从鸦片战争讲到至今,没什么翻新嘛!

虽然嘴上没说,但心里却觉得学校如此的安排纯粹是多余。老师好象看出了我们的心思,他说:“别看你们历史学过好几遍,但我现在问你们几个问题,你们当中不一定有人能回答得上来。鸦片战争是哪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是哪年爆发的?这些问题算是简单的吧。谁能告诉我?”不出所料,听到这个问题后,全班同学都做低头苦思冥想状,半天都给不出回答。老师的这个问题让我意识到,虽然我们学的次数不少,但都没怎么用心。就算有些时候很用心,但等应付过考试后,就弃置不管了。现在脑子里的历史事件已所剩无几,跟当初没学过的一样。这样的学习是没有效果的,也没有意义。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学校安排我们再学一遍是合理的。他要我们记住:落后就要挨打!引申到我们身上就是:不求上进就会被淘汰!

这次学习,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多了解些中国近现代史,做个合格的炎黄子孙。“落后就要挨打。”在我看来,这个道理贯穿着整个历史。回顾过去,无论是鸦片战争还是日寇侵华,无一不在印证着:昔日的中国因为懦弱而受尽欺凌。虽然我们现在已经变得强大,也也逐步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摘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但却不能轻易忘记这些灾难深重的屈辱史,在这段时间里,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几百个,中国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一次又一次被打败。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是以号称当时的首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在1840年发动的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为起点的,战败后,清政府还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后又签订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和外国协定关税,外国取得了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和在通商口岸传教等特权。这些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野蛮和屈辱。

后来,英法在1856年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在抵抗失败后被迫和英法俄美四国签订了《天津条约》。此后又陆续有英法俄的《北京条约》、1885年中法的《中法新约》、1894年中日的《马关条约》、1900年八国联军的《辛丑条约》等等。

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因此我们要牢记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

如果没有这些侵略战争,我想,中国的现状可能要好得多。大批的不平等条约不知道让我们中国人倒退了多少年。但是值得肯定的是,中国建国以后的发展十分迅速,我们几十年里就完成了别的国家要几百年才能完成的任务。就像我们从制造出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到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只用了七年的时间,但美国却要花去200年。虽然我们现在和美国、英国等国还有一些差距,但要考虑到两国不同的历史背景。

其实,中国的历史,也是一部不屈不挠的抗争史。在西方列强野蛮侵略中国的同时,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不屈的华夏子孙,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有来自社会底层,也有来自清政府内部,有的是有组织的,有的是群众自发的。像林则徐、关天培、左宝贵、丁汝昌等批爱国将领的涌现,鼓舞了人民的斗志;广州三元里民众的自发的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给帝国主义主义势力造成沉重的打击,社会各阶层的团结一致,让人民看到了希望。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4

怀着崇敬的心态拜读了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一书。读完之后颇有所得。

这部书把“中国近代史”界定为“中国近代化的历史”,中国能否近代化以及如何近代化,于是就成为本书论述的主线。

近代化对于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十分迫切的课题,它在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中却又是一个缓慢和曲折的历程。蒋廷黻不可能找出为何如此缓慢和曲折的社会根源,但他却看到了我们民族的惰性。他说:“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这个话颇有分量。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在鸦片战争震撼的当初迅速走上维新抑或革命之路呢?

本书以恭亲王奕訢及曾国藩、李鸿章等人领导的自强运动即洋务运动为第一个近代化方案,以康有为等人领导的变法运动即百日维新为第二个近代方案,以义和团运动或曰“拳匪运动”为第三个公式化方案……然而这些方案最终都挫败了。于是本书提出自我的观点:“近代化国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经济,并又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换句话说,我国到了近代要图生存,非全盘理解西洋文化不可。”“全盘西化”口号为胡适在一九二九年提出,意即对西方文化都不预设任何的人为限制。或许以现代的眼光来看这是不值得推崇的,然而在那个年代我们确实应为他们的勇气所折服!

此外:本书所开创的学术传统,曾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主流框架。只是在范文澜、胡绳等人的近代史研究开展之后,这个框架才被完全以意识形态要求必定中国近代史的所谓“新的学术传统”所代替。这本书不仅仅奠定了蒋氏在近代史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并且折射出他那一段受西潮冲击的学人对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之前途命运的独特理解。

大师之作,言简意赅,薄薄的小册子将中国近代史讲述的清晰明了。由于我在上高中时所受到的中国近代史教育,有太多的政治倾向,所以看到蒋先生的大作,真的是从眼睛到心灵都清澈无比。他不仅仅是从客观的角度的讲历史,更重要的是从尊重的角度讲历史。对历史的尊重,就是对人民的尊重。

我认为这本书不仅仅能够作为高中生、大学生的教材,而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读。作为教材似的史书,它将这段历史的前因后果很简便地进行了梳理,这样根本就不可能再混淆再硬背这个那个条约,赔多少款,割多少地是怎样回事了。作为每一个中国人,更应当了解这段真实原历史,太平天国的真相、为什么开放通商口岸、北洋海军的失败等等,近代化过程中这些耻辱是怎样产生的?实际上,很多伤痛或许都是我们中国人自我带给自我的。

历史值得我们深思!不知过去,无以图将来。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5

一段荡气回肠的故事,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一曲催人泪下的歌曲……让我回味无穷,百看不厌。

蒋廷黼所著的《中国近代史》,贯穿了中国近代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至20世纪抗日战争爆发前的近一个世纪历史,讲述了整整一个旧民主革命阶段——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洋务运动,甲午战争,辛丑条约……作者用着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我们描述着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翻开这本《中国近代史》,就仿佛掀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历史长卷。为何当时的中国多次被列强的铁甲钢炮给轰开了古老的大门?原因很简单,因为中国人的守旧。中国人的守旧造成了他们思想的落后,思想的落后造成了科技的落后,科技的落后造成了国防的落后,国防的落后就造成了国家不保的危险。很可惜,当时的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时,李鸿章勇敢地站了出来。

李鸿章,何许人是也?世界排行第九的北洋水师的创始人与统帅,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之一,晚清四大民臣……无数的荣耀集他一身,可谓是时势造英雄。或许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吧,李鸿章认清了仅有向西洋学习才能自强的道理。

历史就是这样公正,也是这样的残酷,它不会给予弱小者任何悲悯,也不会给予强大者任何协助。当清王朝的统治者在宫殿里享着天伦之乐之时,西方的工厂里机器正在轰鸣。李鸿章向西方学习,建工厂,设学校,成立北洋海军。虽然他自强的方式很不错,可是他自强过后却也救不了国,因为他自强的不彻底,没有认清楚清王朝落后的根本原因,思想上不改变就算是他本事再强也是没有办法的。所以说,在那个时期,想要自强是有多么的困难。

历史早已过去。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因为即便我们对历史有多么的不满,我们也无法将它改变。无论是什么年代,都是属于强者的。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都要有着强烈的职责感。如此这般,才能为祖国做出贡献。


中国近代史初三读后感优秀作文相关文章:

中国近代读后感作文800字左右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1500字心得体会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中小学生5篇范文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范文五篇

初三读后感800字优秀作文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2019关于《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5篇

初三读后感精选作文

800字读后感初中优秀作文大全

狂人日记初三读后感作文10篇

优秀作文读后感八年级5篇600字

    相关文章

    307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