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缘堂随笔五年级1000字读后感

钰媚 1162分享

《缘缘堂随笔》是丰子恺先生的主要散文选。1927年,丰子恺先生皈依弘一法师,也就是他曾经的老师李叔同,他请弘一法师为自己的住所取名。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缘缘堂随笔》读后感,供大家阅读和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缘缘堂随笔》读后感1

巴金先生曾说:我的脑子里有一个“丰先生”的形象:与世无争、无所不爱、一颗纯洁无垢的孩子的心。而丰子恺先生的这本《缘缘堂随笔》便将巴金脑子里的这个“丰先生”形象表现得活灵活现。

这本书里所收的文章并不多,但篇篇精致。大都叙述他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日常接触的人和事。比如由瓜子而联想到的人生小哲理,比如小时候在私塾里的趣事,比如做学生时的寄宿生活,比如看家里的孩子们欢笑嬉戏……丰先生文风率真朴素,而又常常诙谐幽默,在不经意之间令人忍俊不禁,然而欢笑之余更多的却是让人自然而然地就拥有一种安闲而又丰腴的生活幻想。

郁达夫曾经评价过:对小孩子的爱,是丰子恺散文里的特色。的确,这本散文似乎就是写给孩童看的,里面没有暴力,没有欲望,没有纷争。反而是雍容恬静,平和悠远。文章里充溢的也是面对孩童那种真诚而又不事雕琢的笔触,这本书的取材也极为平常,所讲述的道理亦十分朴素。似乎丰子恺先生在写散文的时候就将他的读者受众确定为儿童,也或许,他觉得所有人都拥有孩子那样单纯而又不蒙尘的心灵。

读丰子恺先生的作品的时候,你会感到自己面对的是一位心地异常善良而又坦率的老者,你在听他既无保留,也无顾忌地倾吐肺腑。他会因为女儿阿宝成长为一个少女,离开儿童时代而倍感忧伤。他这样写道:“所悲者,你的黄金时代将要度尽,现实渐渐暴露,你将停止你生活的美丽的梦而开始生活的梦。旧日天真烂漫的阿宝,从此永远不得再见了。”“我怪怨你何不永远做一个孩子而定要长大起来,一刹那我心中感到深痛的悲哀。”读到这里,心中难免生出恻隐之感,为这大自然人必生老病死的法则令得一位睿智乐天派的老者伤怀而颇感心酸无奈,于是禁不住掩卷流涕。同样的悲伤之情也见于另外一篇名为《白鹅》的小文里,文中的白鹅是作者一位朋友送给他的,他亲自抱了回家,养在他在重庆自建的小屋院子中。在他居住于此屋时,这白鹅是给予他陪伴令院子里有了生气的一个朋友似的所在。而后,他卖掉了院子,将白鹅送给了另外的朋友,彼时,他写道:“这感觉与诀别一个人的时候所发生的感觉完全相同,原来一切众生,本是同根,凡属血气,皆有共感,现在我写这篇短文,就好比为一个永诀的朋友写传,写照。”丰先生对于万物来自于内心最初的博爱,由此可见一斑。

林清玄曾经说过,从丰子恺那里,我学到了朴素。在变幻莫测的世俗世界里,丰子恺先生是真实而又纯粹的。他写文着笔从不追求奇特古怪,却于平实中寓深勇之致。纵使他会表达一种惋惜哀痛之情,而在大多数时候,他还是守着他寂静的家园,平静得就像是没有波浪声的湖面。如渺渺清空,浩浩大海,平静、安详、淡泊。

宋山东道节度使李翱亲自上山登门造访药山禅师,问道,什么是“道”。药山禅师伸出手指,指上指下,李翱毫不掩饰说:不懂。药山禅师说:云在青天水在瓶。指“道”在一草一木,一山一谷。宇宙万物中,要做到淡泊高远,快乐逍遥,必须要保持本性,消除本性,消除欲望。

或许人们应该先一步找到安身立命的方式栖居大地。让精神无拘无束地漫游于天地之间,应该是我们理想的生存状态。《华严经》中有这样的四个字,叫做“不忘初心”。这样断章取义的一句话在网上有诸多解释,然而我还是倾向于理解为“不要忘记最初时候的本心,就是人之初那一颗与生俱来的善良、真诚、无邪、博爱、进取之心”。星月杳杳路迢迢,多少旧事已经消磨。所以要感谢丰子恺先生留下这本《缘缘堂随笔》,好以此唤回世人金子般的赤子之心。

如今我将丰子恺先生的这本《缘缘堂随笔》置于枕边,每每捧而读之,脑海和心灵都如冬日清空一般历历分明。北斗七星和北极星在它们固定的位置闪烁其辉,而丰子恺先生就恍如灵魂的先知,启明星一般地为我指引人生的方向。仿佛无论走多远,都不会忘记了回家的路。也教会我:不忘初心。

《缘缘堂随笔》读后感2

寒假里读了《缘缘堂随笔》一书,从书里认识了这位我国著名的作家和漫画家丰子恺先生,他睿智的思维和豁达的人生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敬佩万分。从书中《从孩子得到的启示》和《渐》这两篇文章,我感受到了作者对孩子无忧无虑生活的向往、对孩子纯真心灵的赞美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从孩子得到的启示》讲述了四岁小孩华瞻对“逃难”二字的理解,在他的眼中,逃难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可以坐汽车、爬假山、戏水,可以在救济院中尽情地玩耍,一九二六年是国民革命的战争时期,枪火连绵,逃难是多么恐怖和慌张的一件事,是冒着生命危险的,可是孩子们却把这看成是多么丰富多彩的事,那孩子为什么会将一件可怕的事看得如此有趣呢?我想,这是因为他们有着一颗纯真的童心,这纯真的童心让他们只看到了事物的表面,你如果拥有这么一颗纯真的童心,也许你就会发现,生活中有那么多的事物是多么美好,于是,丰子恺从华瞻的身上得到这样的启示:在世智尘劳的现实生活中,学会懂得撤去世间事物的因果关系的网,暂时看看事物本身的真相,这样或许能得到短暂的快乐,表达了丰子恺先生对孩子纯真心灵的赞美。有一句话说得好“童心无价,拥有了童心,你便会拥有天真纯洁、无私无邪的品格,拥有了童心,你便会忘记生活中的琐碎愁事,快乐地面对人生,拥有了童心,你便会懂得如何面对生活享受生活”,而大人们由于生活阅历的丰富看待事物当然要比孩子深刻得多,有时候你会发现,大人也会被很多表面现象所迷惑,可爱的童真!当一个孩子将自己的感情毫无保留地展露在你面前,你会怎么想呢?恰恰有些事的真相也许只有通过小孩子“狡黠”的目光才能发觉,“皇帝的新装”不就是吗?

但孩子的这份纯真在一个人的身上能永远保持下去吗?不能,为什么?这就要谈到《渐》了。丰子恺说:“在不知不觉之中,天真烂漫的孩子‘渐渐’变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侠的青年‘渐渐’变成冷酷的成人;血气旺盛的成人‘渐渐’变成顽固的老头子”,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是不可能再像孩子那样只看事物的表象而不探究本质的,其实《渐》这篇文章又延伸到了时间的问题,我觉得《渐》很像朱自清的《匆匆》,这两篇文章都是叹息时光来去匆匆,渐渐消逝,告诉人们要珍惜时间,是啊!“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很多事物离去了都会再回来,不管是什么,都遵循这个规律,但是世界上有一样东西,一去就再也不回来了,那就是时间,毎一天的每一刻都在流逝着,朱自清抒发了对时间的惋惜。“渐”,你看不到它的形态,只能随着光阴的推移来看出它的变化,“渐”,不可捉摸,只有等到了你尝到了滋味,才能感慨它所带给你结果,一朵花从盛开到凋落,一棵树从矮小到高大,一个人由失败走向成功,甚至一个王朝由强盛走向衰落,这都是“渐”带来的变化,“渐”的本质是时间,让人觉得比空间更为不可思议,因为空间姑且不追究它如何广大或无限,我们总可以把握其一端,认定其一点,时间则全然无把握,不可挽留,“渐”的作用,就是用每步相差极微极缓的方法来隐蔽时间的过去与事物的变迁的痕迹,使人误认其为恒久不变,这真是造物主骗人的一大诡计。

人生就是“渐”的过程,“一秒一秒地、一分一分地、一时一时地、一日一日地、一月一月地、一年一年地渐进,犹如从斜度极缓的长远的山坡上走下来,使人不察其递降的痕迹,不见其各阶段的境界,而似乎觉得常在同样的地位,恒久不变”,而“渐”无时无刻不在你身上,你却怎么也感觉不到,这也正是人生的精妙所在,从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到老态龙钟的老者,说长亦长,说短也短,回首童年,往事依稀,只有在“渐”字里悟出了生活的真谛,感叹人生的所悟之后,才知道有多少的完美和不完美,想必在苍茫人海生涯中,能悟到这种境界的也只有丰子恺、朱自清和一等僧人了吧!

《缘缘堂随笔》这部作品不仅告诉了我一种独特的人生观,还让我增长了许多见识,儒雅、随意等优美自然的风韵在这部随笔的字里行间随处可见,这是本让人受益终生的书。

《缘缘堂随笔》读后感3

郁达夫说:"对于小孩子的爱,是他散文里的特色。"他的书里让我看之笑笑的就是他描写中的那几个可爱的孩子,以及从中透露出的,他对孩子的教育和这位老人的性格脾气。

我相信这肯定是一个非常和乐,祥瑞的家庭,所以才促使丰老如此怀念缘缘堂,触发写文悼念。书中透露出来的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丰子恺,善于思考,有悲悯心,都能想象他说话应该是温柔的娓娓道来的感觉。

其实去百度搜索就能看到丰子恺的肖像,一个留着长胡须,戴着圆圆的金丝边框架眼镜,双眼皮,有着温柔眼神,温文尔雅的样子,很俊美,是个帅哥。特别有一张他老年时光的,一只猫站在他的头顶的样子,非常的可爱且透着活活生气。其实这是一位非常风趣且可爱的人。

想说生为他的孩子也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他的孩子成人后不是任中学教师,就是在大学授课,业余还帮助丰老做做翻译。当年可爱调皮,童趣十足的几个孩子,长大了应该也没有让丰老失望吧,虽然他们一个个走出了属于他们的“黄金时代”,但是从他们从事的事业可以看出,他们的脾气秉性被丰老保护的很好。

我喜欢这本书,或许缘为我家孩子刚好8个半月,每天看着家里娃的一颦一笑,与丰老书中的描述是那么的感同身受。然而,很羡慕丰老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笔触,将孩子那些珍贵的黄金时代一一记录,而我能做的却那么贫乏。孩提时的很多东西都是那么的难能可贵,这是一种初到世间,未经腐化的真实,让我们这些在滚滚红尘中摸爬滚打的人们实在非常羡慕。所以人们那么喜欢和孩子待在一起,应该是一份羡慕和向往吧。

孩子的世界是那么可爱,价格昂贵的玩具不一定喜欢,邋遢的桌角却是那么欢喜摸;雨天人们躲之不急,他看到下雨却连连尖叫,兴奋。喜欢看鸽子盘旋,树叶婆娑,小狗追闹,对这个崭新世界的一切那么真实的表露着自己的喜欢。 孩子的眼神那么清澈,盯着你看的时候没有一点闪躲;孩子的喜怒那么明显,笑起来像天使一样。有时候看着自己的孩子的时候,我很想紧紧拥住他,深怕他被这个世界腐化,失去了他的童真,也有点怕他的慢慢长大,有了生而为人的各种嗔痴贪念。

然就像《送阿宝出黄金时代》里说的一样:“我的孩子们!我憧憬于你们的生活,每天不止一次!我想委屈的说出来,是你们自己晓得。可惜到你们懂得我的话的时候,你们将不复是可以使我憧憬的人了。这是何等可悲哀的事啊! ”就像书中写到的阿宝分巧克力给弟妹吃时,我的心里也跟着又欣慰又心疼。

关于缘缘堂,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地方,是一个温馨的家,有爱的人,有爱的故事。如果在我心中要有一个家的描述,缘缘堂就可以是这样一个存在。屋前良田,有操持家务的母亲,玩闹的孩子,一屋的书本,伏案的父亲。吃蟹喝酒篇让我想到了小时候的生活,那段关于农村的回忆,那段关于夏天纳凉的故事,那时候天空还有蝙蝠和星星的光阴。

其实还是很想去石门湾看看丰子恺故居的,但是就怕自己也像书中《扬州梦》一样,秉着怀古的心去,却只见现代,半点没有古人的踪影,最后败兴而归就不好了。

《缘缘堂随笔》读后感4

读缘缘堂随笔,最大的触动便是字里行间流动的那一抹禅意。

最初接触佛经是在大一。喜欢的男生爱好学佛参禅,于是在他的吸引下开始抄诵《金刚经》。来年春天又选修了王雷泉法师的坛经。望道课程论文继续做王维以禅理入诗的题目,《维摩诘经》翻到后来终于有些腻烦。于是一本本经卷就此放下,想来仍是年少轻狂。但佛法中的清净真如般若智慧,却自此在灵魂深处埋下。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而这,也正是我读《渐》时最深刻的体会。不长的一篇小文,丰子恺却反复强调“大自然的神秘的原则,造物主的微妙的工夫”——“渐”的欺骗不仅是文人骚客感慨之逝者如斯的时光荏苒,更是佛眼中瞬息流变诸行无常的大千世界。佛说,宇宙万有皆因缘和合而生,故不免有迁流变化。世间一切有为法,生住异灭,刹那不住——过去有的,现在起了变异;现在有的,将来终归幻灭。因而人生本就是一个念念不住的流转过程,如《金刚经》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但世人却不曾看破这一层——其心因执着于看似恒常实则流变的外境,“刻刻觉得我是我,似乎这‘我’永远不变,……一息尚存,总觉得我仍是我,我没有变,还是留恋着我的生,可怜受尽‘渐’的欺骗”,如坛经所指“被自念浮云盖覆自性”,是故“不得明朗”。

面对如是“全然无从把握,不可挽留,只有过去与未来在渺茫之中不觉得相追逐而已”的人生,相较“大众”之庸常忙碌,丰子恺则选择以“明达”视之。薄薄的一本散文集中,其数次言及抛却事物在尘世中繁复的联系以求“世界之真相”,即是在幻灭无常的世间寻求“看透”二字。在《秋》中他畅言,“假如要我对于世间的生荣死夭费一点词,我觉得生荣不足道,而宁愿欢喜赞叹一切的死灭。对于前者的贪婪,愚昧,与怯弱,后者的态度何等谦逊,悟达,而伟大!”这绝非对生的轻贱蔑视,而是跳脱红尘破除执着后的大醒悟、直面未来拥抱死亡的大欢喜。“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散文集前后两次引用的诗句深刻表述了其意旨:人生不过俯仰之间,但再短促的俯仰亦显示了真如实相(所谓“宇宙的大生命”),因而如婴孩般剪破尘网单纯专注于每个瞬间,才是丰子恺心之所向。

如是观之,丰子恺之爱孩童,亦并非仅如冰心之喜爱童心样简单。自然丰子恺无比珍视孩子的纯真,但其更为看重的是孩童能够解脱世俗牵绊的无碍生活方式。软软的不染著于世间尘杂、瞻瞻的不妥协于成人世界之规则——这样不执著于万千诱惑的清澈眼眸,正是禅宗所谓之“明心见性”——而这也是缘何阿难早夭后丰子恺并未悲痛难已却是发觉阿难短暂生命之可贵可敬。

也正是因了这云淡风清的醒悟与欢喜,丰子恺为画行文才能体味到事物本身的真美,将一切有情无情物形象化、生命化,其文章字句与意境也因此平和幽远,让人仿佛置身于温暖水面感受乍起的涟漪轻轻漫过身体,细腻不失张力。如同释迦摩尼拈花微笑,丰子恺亦是希冀以这种恬静而欢喜的心情看待世间一切,笑对众生,笑对万事,自然超脱。

丰子恺曾师从李叔同先生学画,“缘缘堂”三字亦是拜师所赐。因对绘画美术无甚了解,于此师徒联脉我本是不惮言一词的,但若以禅意视之,此本随笔集之冲淡明净,与弘一法师确有相继相承之妙。笔端至此,亦不禁念起法师花甲之年所作之偈语,用来结尾似亦无不可——

“问余何适,廓尔忘言;花枝春满,天心月圆。”

《缘缘堂随笔》读后感5

直每个完整的答案。或许是作者希望表达,母亲自父亲去世之后,既扮演着慈祥的母亲,却又承担着以为严父的责任,突出了对作者人生道路上的帮助很大。另外,更是强调了母亲在生活的重压之下仍能保持一颗乐观的心,并不断坚持,为生活努力的精神。

我想,有这样一位母亲,先生成为这样的人也并不是没有理由吧。

孩子——艺术品与艺术家

先生一向是喜欢孩子的,对孩子,也是一向有着很高的评价。“只有孩子能最完全地见到事物的真相。”起初我只是不解,一个孩童,以那样幼稚的思想,何以探索事物的真相?

但我渐渐的,渐渐的明白,去看一件事物,更重要的,是以怎样的姿态,怎样的眼光去看,而不是看到什么。如此,正因为孩童内心的纯净,不带一丝世俗的眼光,才会看得更清吧。

书中,自然是有多篇文章与孩子有关。

《从孩子得到的启示》一文的印象更是深刻。

“傍晚,我坐在校旁的黄浦江边的青草堤上,怅望云水遥忆故乡的时候,许多小孩子采花、卧草,争着看无数的帆船、轮船的行驶,又是快乐得如入新天地了。”

这就是孩子,在非常的时刻总能做出非常的事情,令你惊诧不已。“逃难”这个词,似乎并不是一个带有欢乐的词汇,也不该是。所谓“难”,本身就意味着悲伤。而孩子们,却能一不一样的眼光去看待这件事,他们并不在意逃难所带来的悲伤,而是去找寻逃难中那些些许的欢乐,而这些,对于他们,也已是至乐了吧。

可为什么我们看到的,是苦难,悲伤。而孩子们,却能在苦难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欢乐?难道他们会比我们更加明白“苦中作乐”的道理?

“我今晚受了这孩子的启示:他能撤去世间事物的因果关系的网,看见事物的本身的真相。我在世智尘劳的实生活中,也应该懂得这撤网的方法,暂时看看事物本身的真相。唉,我要向他学习。”

的确,与其说是孩子看得更简单,不如说是孩子看的更透彻吧。孩子们的目光似乎可是穿透那些繁琐的次要的枝节,而一下子抓住事物的主干。

孩子们,似乎生来就是个艺术家。

或许,在某种程度来讲,孩子们比艺术家更像艺术家。

“孩子们!你们果真抱怨我,我到欢喜;到你们的抱怨变为感激的时候,我的悲哀来了!”

也曾在考场的阅读题上赏析过这句话,那是以为自己已经懂了。如今重读,却还是有一番新的感受。

孩子们总会把自己最真实的感受以最真实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感激,是孩子少有的情感。对先生来说,孩子闹,调皮才是艺术的表现。若是他们学会了感激,是不是也意味着他们已不再是孩子呢。

其实,孩子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罢。

缘缘堂——一个港湾,一位亲人

曾对缘缘堂有着很大的兴趣,作者曾以缘缘堂之名出版过多本书。《告缘缘堂在天之灵》初看此题,我只觉有些费解。缘缘堂仅仅是作者的家,又怎会让作者对它有这样的大的触动。

一切,从缘说起。

先生该是相信缘的,而我也相信。

钱钟书曾说过:天下没有就没有偶然,那只不过是化了妆的、戴了面具的必然。

而先生说:你本来是灵的存在。

这或许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尽管钱钟书也说的在理,我却更愿意相信先生的说法。人总要相信些什么。或许就因为这缘分,让先生更加爱上了缘缘堂。作者在文章中使用了第二人称,由此,也可看出作者对缘缘堂早已超越了对一个建筑的情感。

“故你是灵肉完全调和的一件艺术品。”将自己的家当作是一件艺术品,这是我从未有过的想法。说来也怪,人啊,越是喜欢一样东西,就越觉得它好。

“使我永远不忘。”这话,更是在各个段落中反复出现。先生想要强调的,莫过于自己对缘缘堂的怀恋。或许先生对缘缘堂的情感,已胜于友情,似于亲情了吧。

“你是我安息之所。你是我的归宿之所。我正想在你的怀里度过我的晚年,我准备在你的正寝里寿终。谁之你的年龄还不满六岁,忽被暴敌所摧残,使我流离失所,从此不得于你再见。”缘缘堂对先生,像是父母亲一样的存在。是依靠,是港湾。同时,它又像是一个孩子,依靠着先生。而缘缘堂的逝去,给先生所带来的伤痛,也不亚于父亲的逝世吧。“你做了焦土抗争的先锋,这真是何等光荣的事。最后的胜利快到了!你不就一定会复活!我们不久一定团聚,更光荣的团聚!”先生应该早就与缘缘堂团聚了,或是在梦里,又或许,是在心里吧。

总结

写到这,我想,也该差不多了。

但这些仅仅是我思索的冰山一角罢了。更多的,在我的心里,脑海里。

我相信,这些想法,也该像缘缘堂在先生心里一样,挥之不去。

而像先生这样独特的艺术家,应该也会在时代的更替中不朽,在每个读者的心中,挥之不去。


缘缘堂随笔五年级1000字读后感相关文章:

1000字五年级读后感大全5篇

1000字的读后感范文五篇

5篇1000字读后感优秀范文大全

1000字初中生5篇读后感优秀范文

读后感1000字范文五篇

1000字读后感小学生优秀大全

初中生1000字5篇读后感大全

1000字读后感四年级5篇大全范文

1000字读后感大全三年级5篇

《镜花缘》读后感范文1000字读书心得

    相关文章

    313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