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小学数学计算的有效教学

庄宇 224分享

  小学计算教学中计算算理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是计算教学的核心之一,算理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计算算理教学的策略

  一、创设情境,感悟算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和理解数学”,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学生的思維,使枯燥的、抽象的数学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教学情境的设置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应在一定的情境中,结合具体问题 (算式 )进行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需要,把学生引入到身临其境的环境中去,自然地生发学习需求。如教学“分一分与除法”时,我先设计了今天是小熊的生日,小熊邀请了一些好朋友到他家做客,小熊为小伙伴们准备了他们喜欢吃的食物(桃子、萝卜、骨头),你能帮助小熊分一分吗?借此引入小猴分桃这个情境,通过不同形式的分法,引导学生说出“同样多”“一样多”,初步体会平均分。接着引入小兔分萝卜这个情境,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感受平均分物活动中方法的多样性与结果的一致性(同样多),进而引入一个新的概念——平均分,这样学生对除法有了初步认识,又将平均分与除法紧密联系起来,为理解除法算理打下扎实基础。因此,课堂引入学生感兴趣的场景,不仅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使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问题就在自己的身边,数学计算来源于生活实际之中,同时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二、操作演示,理解算理

  英国教育家诺思怀特指出:“学习以感性、直觉为主,需要提供广博、生动、直观的学习内容,让学习者摄入丰富的知识营养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发展孩子的创造力”。儿童的理解来自他们对物体操作的活动。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途径之一。小学生缺乏感性经验,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动手操作,让学生在课堂上亲手做一做,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所学知识,让操作真正成为理解算理的有效平台,印象就深刻了。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孩子们动手操作,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掌握运算法则及运算定律,同时理解算理,思维能力显著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例如,教学“分香蕉”时,猴妈妈准备了12根香蕉,平均分给小猴,可以怎样分?请学生用小圆片代替香蕉,帮猴妈妈分一分。有平均分成2份每份得6根的,有平均分成4份每份得3根的,有平均分成4份每份得3根的,有平均分成6份每份得2根的,学生说出理由后根据学生的描述,教师顺势引出除法算式12÷2=6,12÷3=4,12÷4=3,12÷6=2,这样学生对除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又将平均分与除法紧密联系起来。再如,计算26+38时,先让学生用小棒摆,然后交流、讨论,说出不同的摆法,接着引导学生在在计数器上拨珠演示,个位上6颗珠和8颗珠合起来是14颗珠,14颗珠怎么表示?把14颗珠分成10颗和4颗,取出10颗,在十位上添上1颗珠,因为10个一是1个十,这一步叫做满十进一。进而引导学生用竖式计算,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在展示算理的基础上,自然总结出法则。这样把操作、表述有机地结合,使学生在手、脑、语言表达方面均得到训练,并从中理解“满十进一”算理,学生真正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培养。

  三、数形结合,突破算理

  数与形是把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结合起来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可以借助简单的图形、符号和文字所作的示意图,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协调发展,沟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根据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数与形的转化来解决数学问题,沟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从复杂的数量关系中凸显最本质的数学特征。在探究算理时,教师能利用好现有的教具,学具,巧妙地将“数”与“形”进行结合,注重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将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进行引领,促使算理和算法的有机结合,实现计算教学的轻负高效。借助图形引导学生去发现、交流、讨论,使“形”与“数”完美结合,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真正做到算理和算法的有机结合。教师在数学教学时,要有意识地抓住契机引导学生使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在数学教学中,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可以将许多抽象的算理形象化、简单化,帮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正所谓“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运用数形结合,可使复杂问题简单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适时的渗透数形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培养学生理解算理

  算理与计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有掌握和理解了算理,才能真正提高计算能力。比如,学生在计算时知道个位数只能和个位数相加减,十位数只能和十位数相加减,通过合并得到最后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很容易就能理解教师所教的计算规则:把相同数位对齐列出竖式,再从个位加起,满十向前一位进一。由此可以看出,算理是客观存在的计算规律,学生理解算理之后,才能掌握计算的规则和规律,从而提高计算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引导学生对于算理的理解,让学生充分感受算数规则,总结计算规则和技巧方法,从根本上提高计算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主要内容就是计算教学。小学生要学好数学知识,较强的计算能力是需要具备的素质,对后续的数学知识学习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在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教学时,还要开展计算教学,让小学生对计算规律充分掌握,不仅能够将数学知识灵活用于计算中,还可以熟练地运用计算方法完成数学计算,以便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时候对相关的数学知识起到巩固的作用。对于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要从课堂延伸到日常生活中,使其灵活地使用计算方法解决问题。通过对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进行培养,可以让小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形成良好的观察能力。将计算教学落实到小学生的生活中,还可以增强小学生的记忆力。随着数学计算能力的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也会提高,对于数字会具有更高的敏感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教学是重要的内容。小学生通过对数学计算方法充分掌握,当遇到数学问题的时候,就可以很快地找到解决途径,而且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到更多的数学知识。小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数学计算能力,就会在数学学习中产生成就感,对数学计算产生积极主动意识,由此激发数学学习兴趣。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计算能力提高,思考能力也会提高,为数学知识的探索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培养口算

  培养学生口算能力可以让学生有更快的计算速度,这对于做题和平时生活中的计算都具有很大的作用。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开始前用3至5分钟来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比如出几道相对简单的题目,让学生及时说出答案,以此来锻炼学生的口算能力。当然,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教师可以采用比赛的形式来展开训练,提出问题,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口算出答案,从而让学生完全投入到课堂中去。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掌握口算的技巧和方法,比如记忆一些常用的计算结果、较为常见的乘法表,如25×4=100、125×8=1000等。教师应该要求学生熟记这些数据,甚至要达到熟记于心、张口就来的程度,这对于加快学生的口算速度具有很好的效果。学生口算能力的提高并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有效果的,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有足够的耐心,引导学生多多训练,努力提高。数学是生活中的一部分,生活实践中随处都可以接触到数学。由于小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具有较高的敏感度,但抽象思维不强,所以很难从生活现象中抽象出与数学有关的事物。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就要将数学知识回归到现实生活中,让小学生认识到周围各种现象的变化都直接或间接地与数学有关,运用数学知识就可以更为准确地理解生活问题。但是多数的小学数学教师在计算教学中通常采用重复性计算的方法对小学生进行数学计算模式训练,使得小学生认为数学计算就是套用固定的模式,而没有从现实生活的角度理解计算的重要性,使得小学生难以把握数学计算的要领。

  三、引导学生重视估算

  估算具有速度快、计算简单的特点,因此,培养良好的估算能力是学生理应完成的任务。在日常学习中经常会用到估算,教师应该重视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打下良好的计算基础。首先是取整估算法。小学阶段,学生的计算能力相对较弱,对于较为复杂的计算仍显得较为吃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取整计算,将复杂的计算题转化为简单的口算题。

  四、培养学生习惯

  首先,引导学生认真审题,注意验算。在考试时学生经常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做题时匆匆审题,急急忙忙开始解题,写到一半发现解的并不是所求答案,浪费时间。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认真、慢慢地審题,可以在解题时适当加快速度,不能本末倒置,在答完题之后要记得验算,验证自己的计算是否错误。不论题目是否要求验算,这是学生应该养成的习惯。

  其次,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纠错。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明知道有错还不改正。小学正是学生很多习惯的养成阶段,努力纠正学生的错误和不足,才能使学生健康成长。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作用是帮助小学生巩固数学知识。数学教师要围绕着教材内容展开教学,深入研究教材中的数学知识,建立知识关联性,将数学计算体系构建起来,使得教材中的数学计算知识构成数学知识网络。所有的数学知识点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之间密切相关的。数学教师研究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目标,对小学生的數学知识掌握能力和运用能力充分了解,根据学生的知识需求确定教学内容,以重点教学内容和难点教学内容为主,并根据小学生的知识需要对计算教学模式不断地创新,注重采用引导的方式,将数学理论教学和数学计算教学相结合,以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731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