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小学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

庄宇 224分享

  学习活动贯穿于一个人的一生,学会学习,学会求知是当代人要适应社会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能力。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变“学会”为“会学”,使学生个性和创新意识得到充分地发展,以达到“用自己已有的数学能力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的培养目标。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数学自学能力培养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运用各种途径,激发自学兴趣

  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直接关系到自学的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来源于现实,也扎根于现实,并且广泛应用于现实。由现实生活抽象概括出数学知识,再把数学知识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必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展示数学丰富的美育因素,如形式美、概括美、简洁美、对称美、辩证美等,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极好手段。教师适时的表扬、鼓励,对学生学习给予肯定的评价,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总之,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培养起来的。只有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

  二、培养学生自学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学会自学,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在数学自学的过程中,如果只布置给学生自学的内容,没有相应的指导,是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的。一般的学生在自学时,往往只是走马观花,随便翻翻书完成任务就罢了。我认为在初始阶段教师应该利用上课时间和学生一起自学,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自学。在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来读书。告诉学生什么时候应该动手画、圈知识要点,应该标记哪些知识;要求学生多问“为什么?”并反复强化以形成一种意识;同时教师应出示具有启发性的自学提示。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就能形成一定的自学能力,也就可以将课堂上的自学转移到课前的自学,从而为探究新知做好已有知识经验准备,提供更充分的探究体验时间。

  三、指导课堂合作,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学情境,提高自学效率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指导学生课堂合作,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创设合作的机会

  课堂教学中有不少地方如果能适时引导,不仅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还可以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因此,教师要寻找机会、创造机会激励学生合作。比如,教学“步测、目测”时,教师可以设置实践活动测量操场,布置两人一组,一人走一人数,给学生合作的机会。

  2.形成合作的习惯

  有了合作的需要,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建立合作小组。根据班级情况,通常是前后桌形成一个“四人小组”,部分人数不合适的,可建立若干个“六人小组”,这样分组便于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再有意识地强化“小组”的集体荣誉感,组内就会出现“互帮互助,扶携共进”的良好氛围,达到合作的另一层意义――共同提高。

  3.提高合作的效果

  教师必须明确,自己始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对小组合作必须适时进行引导,让合作“出成效,有意义”。如:给学生设计“合作学习记录表”,要求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必须做记录,每个学生轮流当小组长、轮流做记录员、轮流发言。合作学习开始阶段,教师经常性地回收“合作学习记录表”,对操作错误的及时给予纠正,对表现优秀的更要给予肯定,激励学生把合作学习的形式逐步完善。

  四、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放手让学生自学探究

  《新课标》指出:“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也要相信自己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自学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大胆放手,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究的自学时间和空间,这样既能够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过程,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例如自学《三角形的面积》,学生已经不再像初始阶段那样只是随便看看书,而是会带着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学生会在书上用铅笔写出自己思考的问题:“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在计算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学生的思考激发了其探究的欲望,在自学时就掌握了三角形面积公式。自学检测表明学生的自学是有效的。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来验证这个公式,从而透彻地理解公式的形成过程。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提高了实践能力,形成了应用意识,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培养的方法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从心理学上来说,学习者的学习活动都是在学习动机的支配下完成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要从心理上去激发学生对自主学习的热情,也就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兴趣。一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来达到提升学生自学能力的目的。数学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深入的过程,具体到小学生而言,他们的年纪正是好奇心强、对未知世界探索欲望重的阶段。因此,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设置一些趣味性强、符合学生现阶段特点的数学悬念,引导学生去自主探索、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自学能力。二是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来达到培养自学能力的要求。事实证明,学习者在实践过程中的学习活动比单纯的理论学习要有效得多,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方面可以主动地采取一些措施让学生到实践中去学习数学知识,这样一来,学生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条件下只能依靠自己才能解决问题,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

  二、告诉学生自学方法,鼓励学生自学

  教师给学生指出自学的内容和目标后,还应告诉学生一些常用的自学方法。一般来说,以下几种自学方法会经常用到:

  1.预习法 就是教师布置学生课前去预习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大概,有疑惑的地方作上记号。预习法虽简单,长期坚持,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尝试学习法 就是教师在上课时,先出示尝试题,引发学生思考,教师不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自学课文例题,在教师的帮助和例题的启发下,理清思路,解决问题。教育家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对此作了详细的讲述。

  3.归纳整理法 单元教学结束或一个系统的教学结束,教师鼓励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使分散的知识成一系统的链条,有利于学生的长期记忆。

  4.调查收集法 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做些力所能及的调查。如在教百分数时,叫学生去调查百分数在哪些领域经常用,在教圆的周长时,可以让学生去收集祖冲之研究圆周率的经过。通过调查和收集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困难或挫折,教师在给予方法指导的同时更要鼓励学生坚持下去。战胜困难,更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三、实行分层自学,增强自学信心

  1.由于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理解能力差异较大,造成自学能力有很大差距

  对于优秀学生,他们自制能力强,理解能力强,掌握知识快,能顺利完成自学;而对于有些学生,他们自制能力弱,理解能力差,不知道怎样抓重点、难点,学不得法,思想不灵活,在自学中困难较大,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适当降低要求,低起点,设台阶,逐步引导。

  2.教师的点拨、指导是主要的

  我想,是否可利用学生的层次、水平不相同的情况,变劣势为优势:先让学生进行讨论,互相启发,其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都会在他们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这样的自学效果显然要比直接从老师那里得到要好很多。让学生通过自学,正确地对待在实践中成功与失败,要做到胜不骄、败不馁。特别要让学生从容地对待失败,树立必胜的信心,明确“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信念。

  四、优化自学评价,养成良好的自学能力

  学习评价具有导向、反馈、矫正、激励、评判、驱动等功能,正确的自学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评价观念,构建新自学评价体系,努力做到:1、评价目标多元化;2、评价内容具体化;3、评价形式多样化。自主学习评价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意评价的全面性、适应性和创造性。自学评价要从师生两个方面入手:

  1.从教师评价角度看,应重视探索激励性评价 首先,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有差异的。教师要承认学生的差异,应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自学评价标准,提出不同的自学要求,允许他们在一定时间内,逐步到位;其次,自学评价应及时准确,褒贬有度。对学生的创见,大力表扬;对学生的异见,充分理解;对学生的误见,宽容引导。切不可采用比较生硬的话语对学生进行评价,以免引起学生的反感,更不能用冷嘲热讽式的评价去摧残学生的感情,挫伤他们的自尊心。

  2.从学生评价角度看,应重视自学中学生的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的过程是学生对学习的自我监督,逐步完善的过程。开展自我评价,能使学生在自学评价中逐步完善自己的自学方法、习惯,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738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