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提问

庄宇 224分享

  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使用频繁的一种教学手段,具有特定的规律与功能,课堂提问的质量与水平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一、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策划者,应找准自己的位置,采取民主态度,鼓励学生思考,支持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和积极探索,为学生成长、思维创造良好的气候和土壤,特别应重视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小学数学教师应努力营造轻松、幽默、愉悦的课堂,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感到心理的安全与自由,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观察思考,学生群体才会有群情激动、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提问欲望和行为才能得到激活。

  二、创建良好的课堂教学互动场景

  创建良好的课堂教学互动场景可以有效地在学生怀有疑问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信息支持。在课堂上,真正的主人应该是学生自己。在教师进行教学活动时,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对课堂内的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使其能产生疑问并且大胆地向教师提出。

  三、让学生学会正确的提问方法

  教会学生正确的提问题的方法,是提高学生提问能力的重点。对于那些心中怀有疑问,想要提问,却因不懂如何提问的学生,教师应加强对于学生提问方法的指导。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而在课下把不同的学生分进不同的课外小组,让学生在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时,锻炼其质疑权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能使其对数学的理解更上一层楼。

  四、问题的设计要合理恰当

  问题讨论的关键在于问题的提出,在数学上,无论哪一节课,其所遵循的模式有一条是固定的,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数学的学习过程就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但是,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讲却是最重要的一步,问题提的过于简单没有任何意义,问题提得较难又达不到效果。所以,在讲课过程中,要使学生通过课本的预习先提出自己的问题,在讲课时老师在引导过程中可以把大的问题化成几个小的问题。由于数学的连贯性较强,遵循着循序渐进的原则,所以任何问题的解决都可以化为以前所学过的知识,把要弄懂的知识用以前所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是一条常用的办法。

  五、教师提问要有针对性

  教师提问要有针对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采用不同的方法。提出的问题既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把问题提得太难。学生的思维与认识对象之间,有一个“最近发展区”,教师设计问题要寻找这个“发展区”。提出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特别是要在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关键处提问。当学生的思维出现障碍时,教师要及时的点拨,像疏通河道一样,把学生的思路理顺。总之,教师要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问在疑处,点在惑时,以达到引发认知兴趣,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

  六、教师提问要有利于分层教学

  面对学生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搞“一刀切”,显然是不可取的,而且会加快两极分化。要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全面进行素质教育,分层教学是至关重要的。提问的直面性对班上的各个层次都有所关注,有利于分层教学,任务导向更加明确,确保学生学习效率。有效提问对分层教学的效果是显著的,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关注各个层次的学生的发展。真正做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七、对学生的提问进行有效评价

  小学学生由于受原有知识水平和思维水平的制约,某些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没有价值或根本不成立,作为教师,不应忽视,应及时采用鼓励性语言予以激励,激励学生提出存在和有价值的问题。对于那些提出的问题具有很高价值或创造力问题的学生,在教学中应及时进行正面的肯定性评价,并鼓励他以后提出更多、更好的问题方法,并要求全班同学向他学习,善于提出别人没有想到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就会乐于提问。在这积极评价的体验中,学生一直处于一种兴奋状态,他们为了追求一次又一次的成功,积极思考,全心投入,只要有机会有疑问,便会毫不拘束“抢着”提问,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提问的兴趣。特别是思维含量较高的问题,能帮助老师拓展教学思想,实现教学互动、教学相长,使教师、学生均能得到发展。总之,在课堂教学评价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每一位学生体会到只要自己在某个方面付出了就能获得客观公正的评价。

  有效提问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一、提问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课堂上教师的提问要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取得良好的效果。

  例如,学习“圆的认识”时,学生看课件比较了不同形状车轮的汽车后提问:“人们为什么把车轮做成圆的,而不做成方的或者三角形的呢?”学生对这种贴近生活的问题很感兴趣,在急于弄懂的心理驱动下,就会运用已学的知识去思考,去分析。

  二、提问要给学生留有探索的空间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同样课堂提问也应该要面向全体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教师所提的问题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想象能力。如果问题过小、过浅、过易,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对答如流,这样就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如果问题过大、过难,学生难以回答,就会失去思维的积极性。因此,问题要难易适中,要考虑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提问的“度”。

  例如,教学“9的乘法口诀”时,学生做到这样一组题:

  4×9+9= 6×9+9=

  5×9= 7×9=

  对二年级学生而言,只要求算出结果,那显然要求太低,但是要让他们说出每组算式间的联系就勉为其难了。在学生算完后提问:“谁能模仿这两组题自己编一组?”这一问,为学生思考两题的联系搭建“阶梯”,提供了克服困难的机会,把学生推到了探索、发现的前沿。最终,他们经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分析,取得了成功。

  三、提问要有明确的针对性

  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的问题只有明确具体,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为了使课堂提问具有针对性,教师备课时,每设计一个提问都应考虑要解决什么问题,该不该问、什么地方问、怎样问,等等。

  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圆有无数条对称轴,在第一个班级上时,笔者只是问:“圆到底有几条对称轴呢?请你们自己动手折一折。”结果学生还是折出原来自己想的条数,教学又返回到原地。在第二个班级上时笔者就问:“圆到底有几条对称轴呢?请你们自己先猜测一下,然后动手折一折,比一比谁找到的对称轴最多。”结果学生就不停地折了又折,真正感受到可以折出很多很多条,笔者就顺势说出“数也数不清,我们就说圆有无数条对称轴。”前后提问只是多了一句“比一比谁找到的对称轴最多”,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

  四、引导学生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仅仅是教学的开始,而“问题解决”的核心内容是要让学生灵活地解决问题。这样,在鼓励个性发挥的意义之下,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才成为可能。怎样丰富学生“问题解决”的实践过程,在灵活多样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尽量使每位学生发挥其思维的最大潜能,使他们感到脑力劳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已成为数学课堂教学中思考的重要课题。要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在操作探索中解决数学问题。

  五、精心设置问题情境

  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及培养,不仅有赖于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以及适宜的环境和气氛,而且还要依靠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只有科学地设置问题情景,适时、适量、适度地处理好问题材料,使学生进入适宜的教学状态,才能有利于问题意识的培养。

  要做到这一点,应充分考虑到问题设置的原则、难度。问题的设置应有一定的难度,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活动,要使他们通过努力可以“跳一跳摘挑子”的跨度,问题的设置应有主次、轻重之分,紧扣教学内容和中心环节,注意问题的内在联系以及知识的前后衔接、坡度。问题的设置要由易到难,由简入繁,由小到大,层层推进,步步深入,问题的设置应疏密有间,有一定的停顿时间,以适应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

    732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