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让提问更有效

庄宇 224分享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课堂提问是教育工作者在师生互动过程常用的手段之一,也是教师验证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考量指标之一。有效提问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老师需要掌握恰当的课堂提问方法。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些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让提问更有效

  1.提问要明确、清晰

  教师要把问题交代清楚,必要时将一些问题口语化,让学生听清楚教师在问什么。设计提问时要充分顾及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引起他们的兴趣。优化课堂提问首先教师要从教材中选择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热点构成提问序列,力求提问过程新颖别致,使学生喜闻乐答。

  2.提问要适时

  提问该作铺垫时就铺垫,该作归纳时归纳,要把握最佳时机提问,使之能化解难点、深化认识,要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提出相应的问题。

  3.提问不宜太多

  一堂课如果有太多的问题,让学生长时间地处在思考中,学生就会厌倦、懈怠、生成,教学的质量就会明显下降。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针对性,问题精要恰当,避免繁杂琐碎,做到精益求精,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不仅本身要经得起推敲,同时还得强调组合的最优化,就是问题与问题之间有联系、有层次,力争使教师设计的每一个问题组成一个有机的严密的整体。让学生解答这些问题时,既理解和掌握知识,又得到严格的思维训练。

  4.提问涉及面要广

  有些教师的课堂提问往往面向优等学生,很少叫中等生,后进的学生更加收到冷落。这样做教师比较省力,提问也一帆风顺,但是这与因材施教相违背。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一些难易适度的问题,对尖子生可合理“提高”,对中等生可逐步“升级”,对后进生可适当“降级”,从而使全体学生都可获取知识营养,满足其“胃口”的需要,使成绩好中差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答问。

  5.要学会倾听

  喜欢打断学生的老师回答的教师,表面上似乎时时在关注学生,提问学生,但教师并没有“领会”学生,没有领会是因为没有很好倾听。教师往往并不愿意追究:学生为什么会这么回答?是否应该从学生的思维、学生的回答出发,引导学生获得正确的结论?教师应该学会有效倾听,在这种倾听的环境中,学生的回答应该成为教师进一步追问、引导的起点和阶梯,开发并转化学生的观点,引发更复杂的回答。这样既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可以自然而然地将学生的回应转化为教学的资源,学生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而不是简单的接受者。

  6.要学会有效评价

  有效提问总是和有效评价紧密相连的。有效提问离不开有效评价,不要使用“好极了”或者“你真棒”等等这种程序化的、毫无意义的评价,真正有效的评价应该是真实而真诚的,做老师的应该尽力澄清、综合处理、扩展、修改、提升或评价学生的回答。总之,在实践中,教师要联系实际,优化提问内容,把握提问时机,讲究提问技巧,不断提高自己提问的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方法

  (一)语言准确

  要使课堂提问有效,首先问题指向要明确,针对性要强。围绕重点、难点、困惑设问,在提问时,表达要准确,语言精炼,有的放矢,如果问题过于空泛,学生便不知从何作答。如我们把“24÷8的结果怎样?”这个问题改成“24÷8商是几?它表示什么?”学生思维一下子就能打开。

  (二)設计有度

  1.教师设计的问题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比如,张老师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统计时,首先出示一张白纸,上面画有好多不同颜色的花,问:每一种有几盆?学生对于 “有几盆”不能很快答上来。这位教师及时抓住学生渴求了解每一种花有几盆的心理,很自然地引出新课。这样设计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2.设计的问题要能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

  课堂提问,就要让学生把自己的思考过程有条有理地说出来。例如张老师在教学《统计》一课时问学生“你是怎样统计出黄花有8盆的?”学生通过更深一步的思考,进一步重现了计算过程与思考方法,通过有条理的表述,使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自然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得到了更深层的发展。

  3.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例如,我在教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里的等量代换,4个篮球的钱可以买6个气排球,8个气排球的钱可以买2根跳绳,一个篮球3元,那么一根跳绳多少钱?我这样提问的“这个问题,老师看看谁解决的办法最多?”对于同一条件的事物教师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引导学生寻求多种答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逐步培养学生善于思索、敢于标新立异的学习精神。

  4.重、难点处设问——抓关键

  这种设问应根据教材内容的重难点,设计出一系列前后连贯的并有内在联系的关键性问题,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或者依据对当前事物和现象的观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通过“问”和“答”,启发他们得出正确结论。

  (三)捕捉“三种”契机,提升提问时效

  在教学中,只有在最佳时机提问效果才最好。即当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闷”状态的时候,此时,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对教师的提问能入耳入脑。

  1.当学生的思维发生障碍时,及时提问

  学生的思维发生障碍的地方,往往是教学重点所在之处。在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要通过采用铺垫性、辅助性的提问,降低坡度,减小难度,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索知识,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2.当学生的思维产生“模糊”时,及时提问

  所谓思维“模糊”,就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存在着片面性。教师在学生思维产生“模糊”时,应采用反问或点拨性提问能引起学生反思,培养学生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运用正确思维规律,全面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如一位教师教了整数加减小数后,要求学生做5-(2+1.4)等于多少。有一个学生只把整数部分相减,得出3+1.4;另一个学生先计算2+1.4得3.4,再从被减数5中减去3.4,结果在退位过程中又出现了问题,得2.4。这说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存在着片面性,有些模糊不清。在分析这两个学生做错的原因并订正后,教师没有到此为止,而是适时引问:如果要使答案是3+1.4或2.4,那么这个题目应如何改动?这一问,立即引起全班学生的兴趣,大家纷纷讨论。这一问题恰恰把整数加减小数中容易混淆或产生错误的地方暴露出来,这种问题来自学生,又由学生自己来解决的方式,不仅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裨益,而且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当学生思维缺乏深度时,及时提问

  由于学生受阅历水平的限制,他们对问题往往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只停留在一般或浅层次的认识水平上,满足于一知半解。这时教师要及时提问,步步探究,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向纵深拓展。探究性的提问,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提高思维水平。

  (四)学会等待

  学生解决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要经过一个思维过程,因此,耐心等待,让学生进行充分思考,是使课堂提问有效的一个重要的着眼点。

  (五)恰当评价

  新课标要求我们对回答问题的评价要有新思维。学习不是简单地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体验知识和感悟知识的过程。比如,课堂中学生回答对了,教师及时给予评价。学生答得不完全正确,微笑着说:“你真肯动脑,换个角度,继续想想看,相信你肯定能想出来,老师在期盼着呢。”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学习效果好,真正让学生体验到以学为乐的最高学习境界。

    732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