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语文自学能力的方法有哪些

庄宇 224分享

  自学能力是一项重要的语文能力,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需要语文老师的大力培养。老师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教给他们学习的途径和方法,不仅授之以“鱼”,而且授之以“渔”,让他们学会学习,他们就可以运用自如地探求课外知识,从而形成扎实的语文根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语文自学能力培养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方法

  一、布置学生课前自学、质疑问难

  课前自学是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是小学生自主地对学习内容的先行实践究活动,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疑是人们叩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学生有了疑问,思维才有方向,才有动力。但是,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知识积累少,还处于学习的初始阶段。因此,小学生的课前自学是需要老师的帮助和指导,方法之一应于带着问题读书,读思结合,读中求疑。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敢于发言。

  例如在教学《苦柚》一课时,我让学生带着“这篇课文讲述了什么事”这一问题去自学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学生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①伯父为什么要买小姑娘的柚子?为什么一下子就要买十个,后来又把一筐柚子全买下?②伯父的家人是不是都居住在圣地亚哥?③小姑娘为什么边卖柚子边看书?④那么多人在吆喝卖柚子,伯父为什么偏问没有吆喝的小姑娘?⑤伯父为什么那么傻?在对学生敢于质疑做出肯定后,我组织学生讨论哪个问题提得好?为什么?通过讨论,学生认为第一个问题直接抓住了课文的重点,第五个问题反映了课文的中心思想。这样学生明白了不仅要敢于提问,还要善于提问,逐步提高提问质量。

  二、鼓励学生自己讨论、自己解决

  学生提出问题,这并不是课堂教学的真正目的。学生提出问题,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教给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勇于探索的精神,才是我们“教”的根本目的。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展开讨论,即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合作学习。学习在自读中自悟自得的知识,感受未能独立解决的问题,要与同学交流,取长补短。同学之间总是更容易交流些,发表意见也放得开。因此,一些比较有争议的问题更适合让学生讨论解决。比如上《倔强的小红军》一课时,我在总结课文时提出“陈赓同志说自己对不起小兄弟。你认为对得起吗?为什么?”学生有的说:“对得起”,有的说:“对不起”,双方各执己见。这时我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虽然最后仍没有达成共识,但都有自己的道理。有的说:“对不起”,因为如果他不离开先走,小鬼就不会死的。不管怎样,在讨论中,学生又一次深入地读了课文,体会了课文主人公的崇高精神。同时,在讨论问题过程中,我还给予学生“六允许”:错了允许重答、不完整的允许补充、没想好的允许再想、不同意见的允许争论、不明白的允许发问、老师错了允许提意见。这样就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自主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个性也得到发展。

  三、加强训练,加深理解

  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不仅在于加强口头语言的表达,还要充分调动学生部分感官的参与,让他们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来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些课文文质兼类,形象性强。如《快乐的节日》本身是一首歌。在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演唱,排舞蹈,然后让学生伴着音乐、自唱、自演、自说,寓理解于演唱中。而古诗寓深刻、形象的意境于语言之中,展示的都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所以教学古诗时我让学生读一读、画一画。如教学古诗《游园不值》时,我就让学生动一动手画一画“春色满园”的画面,这样就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的意境,加深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有的课文出现了一些比较难理解的词句,可以通过学生自行表演来领会。如教学《景阳冈》“武松打虎”的精彩片段中,要求学生理解“就势”和“武松”是就这什么势把大虫揪住的?上课时,我就请两位学生上台表演这个动作,剩下的学生当评委,观众。通过演示,学生从自己的肢体表演中,很快就领会了“就势”的意思。

  四、优化课堂反馈、评价

  教师要做好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关注自主学习的过程。而关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其最佳手段是优化课堂教学中的反馈与评价。评价是“自主学习”的拓展和延伸。通过评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坚定信心的自信心,交流师生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例如我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文,我就让学生学完课文后根据“小壁虎为什么借尾巴,向谁借尾巴,结果怎样?”等问题。先让学生教进行自我评价,然后,再由我进行评价。对学生答错的给予及时引导、点拨,使学生感到评论中肯,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以良好心态进入学习。因此,反馈与评价,不仅是认知过程的需要,更是凝聚师生情感的需要。

  小学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方法

  一、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一个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学习,不但不会把学习当作一种负担,还会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迅速而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一)巧设疑问激起兴趣

  一般在开课伊始,教师要想办法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运用巧妙的设疑办法,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和兴趣,把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带进课堂;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时,教师因势利导,也可激起他们自学的欲望和兴趣,所以,在指导学生自学课文时,应强调学生要一边读一边想,尤其在“想”字下功夫,学会设疑,释疑。

  (二)采用多媒体教学,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在思维特点上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认识处于感性认识阶段,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直观教学。对于一些意境深远,感情强烈写景写物或抒情的课文 , 在教学时,充分利用挂图,幻灯片,远程教育等资源,采用多媒体教学把历史资料或优美景色或同学生疏的动植物再现出来,通过播放配乐课文、录音或图片展示,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养成各种良好的自学方法

  “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教儿童发现真理”德国教育家第多斯惠的话使教师受益匪浅。只有授予学生能接受的学习方法,通过训练形成学习技能,才能使学生适应时代发展,终生受益。教师在教学时要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一)勤于思考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只读书而不思考,就等于没有读书。只有有了创新思维能力,学生不仅可以学会教师讲授的知识,还可以在自己的思维实践中学到教师没有讲授的知识,甚至创造新知识,这样的学生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因此学习的好方法之一就是多思考。

  (二)新旧联系,温故知新的方法

  各门知识、各种能力都是从初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自成为一个系统的。人们要从各门知识自身的前后联系中去掌握它,要从各种能力的基本能力与复杂能力的联系中去掌握它。这就需要建立新旧联系的学习观念,需要树立温故知新的学习观念。

  (三)抓住知识点围绕其规律性进行学习的方法

  语文教材尽管篇目繁多,但只要理清文体,还是万变不离其宗的。例如记叙文的学习,围绕其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发生、发展及结果进行,掌握其中心思想、叙述顺序、表达方式等。说明文的学习,则要掌握主要特点、种类和说明的方法,把握说明的对象的特征和弄清说明的顺序。议论文的学习,围绕其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进行,掌握其最基本的结构方式和论证方法,找出论点,把握论据。应用文的学习,则要牢记其写作格式,把握写作要领等。

  三、养成各种良好自学习惯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语文自学能力的内容与标志之一。

  (一)养成自觉预习课文的习惯

  指导学生预习要从低年级抓起,要求每个学生准备好工具书(一本字典,一本词典)和一本预习笔记,并提出具体预习要求:①通过查阅工具书和资料,掌握生字、新词;②了解作者、背景;③辨认文章体裁;④划分段落,归纳中心、段意;⑤摘抄名言警句,记录疑难问题;⑥表情朗读,反复回味,加深影响。这种要求,要体现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使学生不仅养成预习习惯,而且在无意中形成自学能力。

  (二)专心学习、善疑善问的习惯

  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子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就说明了专心是成功的先决条件,学习更应该是如此,不仅要学得专心、投入、深入,而且要善疑善问才会学有所获。“学贵存疑”。一个学生,如果在他的学习过程中没有提出问题,对知识的获得没有产生过疑问,那么,可以肯定地说,他不善于学习,也学不到什么东西。只有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找出难点,不断地产生疑难,又不断地解决疑难,才能获得知识,发展思维。

  (三)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的习惯

  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学习道路上的指路明灯,有了它,学习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然而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也就是说要学习好,除了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外,还要制定一个周密可行的学习计划,用以指导自己的学习行动。

  (四)坚持阅读、积累、勤动笔的习惯

  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善于倾诉,及时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有意思的事情和事物写下来,坚持小练笔,坚持写日记,参加社会实践,办班级黑板报,编个人作文集等都是激发学生勤于动笔的好办法。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增强了参与意识,形成了良性循环。

  (五)及时复习的习惯

  孔子“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著名论断。它就深刻地阐述了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将知识长期保存在大脑里,而新知识识记过后,很快就会遗忘,因此,需要及时复习巩固。

    739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