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庄宇 224分享

  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数学教学的目的不是单纯的为了让学生应付考试,而是要提升实践能力,促进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策略

  1、活用教材,促进学习素材生活化

  教材是经过专家学者的研究编撰出来的,是学生数学知识学习的一个基础,同样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所以很多教师都是以教材为根本,不敢“越过雷池一步”,以为教好了教材,就相当于教好了数学,其实不然。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将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把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当然学习材料生活化也要依托现行教材,加强“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改变数学学习生活苍白无力的状态。学习材料生活化就是要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将数学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建构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例如在教学“百分数”一般应用题时,教师可以这样重组材料:一是收集信息,上课一开始就请学生描述学校周边道路环境状况。二是选择信息,在学生所列举的众多信息中选择出一条生活化很强的例子:3月12日植树节到了,学校决定在校外公路栽种树木,一共栽了200棵,成活了190棵,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三是自主探究,学生提出问题中很多是学生已知领域,让学生自己解决。四是教师引导,告诉同学们“这批树木的成活率是95%”,从而提问“成活率”和“95%”的含义,让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这样重组,贴近学生所关注的现实生活,学习材料来自师生的熟知信息,体现了生活数学的现实性。这样就能很好地解决“死知识”适应“对话教学”之间的矛盾,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2、丰富学习资源,注重培养学生收集、调查的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数学脱离现实生活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法独立存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前的预习,通过有效的预习之后进行针对教材知识的调查,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对教材的重点知识有了较好的把握之后,在正式的课堂中将不再觉得知识乏味无趣。教师要对学生的生活情况着重了解,让学生参加一些生动的实践活动,在参与的过程中积累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学会将固定的数学知识进行生活化加工,提升实际分析和操作能力。例如:在教师引入“百分数”这一概念之前,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受百分数的存在,让学生亲自去发现百分数的存在,啤酒的外包装上印有“酒精度>3%”的字样,泡面上写有加量“15%”,通过观察学生对百分数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到了一起。在进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的教授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计算学校操场面积的问题,让学生展开测量,并讨论正确的计算方法,这一过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并提高了实践能力。

  3、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实践操作的兴趣

  小学生处于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的年龄段,但同时由于年纪较小对于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在认知上可能存在偏差或理解不够透彻,因此教师在给学生引入新知识时要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自操作,并通过与同学讨论、询问教师等方式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习成为其内在需求。例如:在开展“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知识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学生分蛋糕的情境,在分蛋糕的过程中学生了解到平均分配的具体含义,但在人数不足时,会产生半个饼该如何分配的问题,教师便可以就此机会开始分数知识的教授,转变了传统的教师单方面讲解、学生简单操作的教学方式,而是在课堂中进行让学生实际分配的情景模拟,培养了学生通过实践探索数学奥秘的精神。在情境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为学生能够有效展开实践操作提供有利条件,因为在轻松的氛围中学生不受拘束,不被外界环境所干扰,没有压抑的学习。

  4、重视课外实践,引导学生将知识与生活相结合

  要想达到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目标,教师除了要在正式的课堂中为学生模拟情境、创建良好的操作条件,在课下也要引导学生开展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得以巩固,学以致用。例如在学习“比例尺”相关知识时,在学生对概念及计算方法有了较好的把握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课下的操作题: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仔细观察教室里的中国地图,并找到该地图的比例尺,用自己的尺子测量出北京———上海的直线距离,再让学生通过所学方法计算出实际中北京———上海的直线距离。教师可以在每节课后都为学生设计一些与教材知识相关的现实问题,让学生通过有趣的实践操作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

  一、培养学生对于实际操作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佳导师,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进学生对教学的强烈求知欲。教师应先培养起学生对实际动手操作的兴趣,才能进一步培养起学生的动手能力,唯有如此,方可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具有发散性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在教授“将长方形变化为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的周长与面积会出现怎样的改变”时,安排学生用教具木棒围成一个长方形,其中宽为4厘米、长为9厘米,让学生计算此长方形的周长与面积。并进行提问:“如果拉伸此长方形使其成为平行四边形,其周长与面积是否也会产生变化呢?”在提出此问题后,立即让学生产生了学习兴趣,他们都很好奇当这个图形产生变化之后,周长与面积是否也会产生变化呢?此时,教师让学生拉伸此长方形的两个对角,并安排学生对变化成的平行四边形进行细致的观察,学生们观察后得出结论,平行四边形的高,会在拉伸之后相应的缩短,按照计算公式来推论,学生也会观察到在拉伸时,平行四边形的周长不变,可是面积在逐渐缩小了。学生回答道:“平行四边形周长不变,但是面积却变小了。”教师按照此教学方式,可有效地促进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提升其动手能力,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实际动手操作的教学情境

  数学是一门较为抽象的学科,此学科又是完全源自于现实生活的,因此,将数学知识体现在现实的情境当中,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当中的发展趋势,认知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师依据其在现实生活当中的阅历与经验,来精心创设出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能够较好地认知事物的表象,并以教师对问题实质的归纳与总结,来使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入理解。由学生的动手操作递进至概括教材内容的整个过程,即为一个进行思考的过程,同时也是将形象化数学知识转化为抽象化数学知识的过程,此教学方式可较好地开发出学生的潜能,奠定了学生从理论知识向实践应用升华的坚实基础。例如,教师在教授“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此问题时,可让学生应用部分长短不一的木棍来拼成三角形,在学生实际动手操作时,可从中知道处于某些情况时,三条木棍并不能拼成一个三角形,但是可对木棍的长度进行调整之后再来拼接。如此一来,经过了学生的持续学习研究后,让学生逐渐了解了三角形的部分特点,再由教师进行适时的指导,从而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此一问题。

  三、注重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完成了动手操作之后,教师应指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在现实生活当中,以真正成为数学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给予现实进行交流互动的时间,安排学生讲述动手操作的全部过程,以此来有效地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课程时,教师应安排学生来进行相关的计算。在学习与研究的过程当中,首先不要提前讲解具体的计算方法,教师应提问道:“同学们,能够设想出几种计算方法?可通过应用教具或者是其他的方法来进行,并在学习小组当中进行讨论。”在进行学习研究时,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放置教具小棒、讲述过程,并由教师指导学生讲述自己是如何进行放置的,将全过程完整的讲述出来,并让所有的学生来评议出最好的方法是那一种。在课堂教学当中,具有热烈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课堂上讲述了自我见解,交流与分享多元化的观点,并由教师将其认为较为适合的方法进行演示,并通过公式来推论出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方式。借助实际操作、进行自主研究与合作交流,让学生思考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既促进了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提升,同时也较好地发展了学生的创新发展意识。通过了各个学习小组之间的相互评价、使学生的反思意识获得了初步发展。“学习所有知识的最好方式,是通过自我的实践去发现与认知,这样就能进入深入理解,也能便捷地掌握其中的性质与规律”因此,教师在教学当中应多安排学生进行教学用具的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并进行实际观察与测量,预留给学生较多的时间,提供给所有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当中进行学习,在操作当中积极思维,并通过此过程来进行创新与发展。

    725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