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指导应该何去何从呢

春燕 1172分享

  编者按:《语文教学,如何在与政治教学博弈中生存》这篇文章讲述了在当今社会下语文教学形势的严峻性,也写出了作者渴望语文教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提升。

  2006年6月,我有幸参与了当年的高考阅卷,参与了高考阅卷的全过程。事后,我这个数学老师却根据高考语文试卷答卷情况写了一篇关于语文教学的文章。

  11年过去了,在箱底翻出了这篇文章,大家看看,我这个行外之人乱侃了些什么。

  正确与否,权当乐子读读.

  语文教学,如何在与政治教学博弈中生存——从2006年高考全国语文试卷谈中学语文教学的缺失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于事物方向、数量、取舍等情况会有选择性的抉择,其抉择的最终结果取决于每一个人所做的选择,任何这样的情况都可以看成是博弈。所有博弈都具有三个基本要素:(1)局中人,(2)策略,(3)报酬。博弈可以是合作的,在这种情况下,局中人能够达成协议;博弈也可以是非合作的,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达成任何协议。

  面对中学语文和政治这两门课程的教学,在时间硬约束的前提下,局中人(教学主管方及教师、学生)必然会在这两科教学课时的设置、教学时间的长短、对其重要性的认识、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有所博弈并进而做出不同的策略(选择不同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取得不同的报酬(教学效果)。但在通过高考这一一致结果的指引下,局中人(教师和学生)对政治教学和语文教学的权衡决策属于合作博弈的范畴。

  一、从2006年全国语文高考试卷看语文教学的缺失

  在2006年高考全国语文试卷陕西考区的阅卷过程中,许多高质量的语文试卷令人叹为观止,但不可回避的另一个事实是:在中学语文和思想政治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学已受到了思想政治的很大冲击。以2006年高考全国语文卷现代文阅读和作文试题为例(原题见2006年高考全国语文试卷):

  1、现代文阅读选取了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的散文——《阳光的香味》,文中描述了作者在一个南方小镇与一位曾上过大学但却在发现了“阳光的香味”之后选择回家乡务农的农夫的交谈。在对城市的浮华与农村的自然、阳光下花儿的壮美与夜来香、昙花的阴香的对比描写后,告诉人们应当选择崇尚自然、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

  试题第17题要求写出本文的主旨,试卷中有相当部分的考生断章取义,未能全视于散文的整体优美而做出了如下几种形式的答卷:

  (1)、通过大学生回家当农夫的选择,说明作者警示现在的大学生要有正确的择业观,鼓励大学生要勇于回农村工作,尤其在西部大开发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2)、通过对农夫在打谷场晒谷的丰收景象的描写,说明国家在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中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3)、本文通过对城市和农村环境的对比描写,揭示了环境污染已经成为我国目前的重要问题,关注环境已是刻不容缓,告诫人们在生活生产中要注意可持续发展,以避免对环境的进一步污染和破坏。

  2、作文为材料作文,文体不限。材料为一篇寓言故事,大意为:一只乌鸦看见一只老鹰俯冲抓获了一只小羊,随后因羡慕而练习,结果在自认为练习成功之后在对一只绵羊的俯冲中,却被羊毛缠住了爪子而被农夫抓获,农夫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是什么的鸟。小孩抚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呀!

  许多考生在作文写作中突出了如下主题:

  (1)、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2)、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及发扬“八荣八耻”精神,我们就能认清自我。

  (3)、告陈水扁的一封信: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陈水扁要认清自我,不要玩火自焚。

  于作文试卷中,不可否认会看到许多闪光的文字,但令人遗憾的是,有相当数量的试卷与政治有着太为紧密的联系,在阅作文试卷的过程中,大量的篇幅似乎让人感觉不到这是作文试卷而应该是政治方面的论述。

  通过对以上两题的简要述评,似乎能够看出:在中学语文教学和政治教学的博弈中,教师和学生在对待政治的势头似乎强过了语文,从而使学生在语文答题中选择了以政治语言为重成为一种占优策略。

  这是政治教学的可喜,还是语文教学的可悲?

  >>>下一页更多精彩“语文教学指导应该何去何从呢”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

5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