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指导之深度教学的基本命题(上)

春燕 1172分享

  编者按:《深度教学的基本命题(上)》这篇文章阐述了在教育及教学上面的一些个人看法与分析,不妨一起来看看吧。

  对话

  早在2009年,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博士生导师李松林教授、成都市锦江区教师进修学校贺慧副校长及成都市锦江区的“品质课堂”研究团队就对基于学科核心问题的深度对话教学、聚焦学科思想方法的整合性教学等问题展开研究。从2012年开始,团队依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转变学科教材理解范式的深度教学研究”,对深度教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形成了很多具有操作性的实践成果。目前,团队又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的顶层理念下,将深度教学研究向深度学习领域拓展。为了更深入地把握深度学习的理论和实践,我们开辟了此栏目以飨读者。

  【在线】教与学的关系是一种相融性的一体化关系,离开了教无所谓学,离开了学也无所谓教,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深度学习需要建立在教师深度引导的基础之上。在实践中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深度教学有哪几种范式?

  【李松林】现行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缺乏深度。着眼于学生的深度学习和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培育,深度教学才是学科课堂改进的着力点。在实践中,深度教学的基本范式可以归纳为四个基本命题:深度教学是深入学科本质的反思性教学;深度教学是触及心灵深处的对话式教学;深度教学是促进持续建构的阶梯式教学;深度教学是建构深层意义的理解性教学。

  命题一 深度教学是深入学科本质的反思性教学

  任何学科教学如果没能引导学生进入学科的深处,去领悟和把握学科的精髓和灵魂,它都将是肤浅而缺乏深度的。正如布鲁纳指出,任何学科教学都必须将学科中的那些最广泛、最强有力的适应性观念教给学生。这些观念“可以把现行的极其丰富的学科内容精简为一组简单的命题,成为更经济、更富活力的东西”,帮助学生通过对学科深层结构的理解来提升他们“分析信息,提出新命题,驾驭知识体系的能力”。学科中最广泛、最强有力的适应性观念是什么?学科的精髓和灵魂是什么?学科中最有价值的知识是什么?用中小学教师常用的术语来回答,答案便是“学科本质”。

  学科本质是什么?按照一般的理解,学科本质就是一门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所具有的独特规定性,这种独特规定性主要表现在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理论体系和学科价值等方面。针对目前教师在学科教材理解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科本质需要着重从五个方面来加以把握:①知识的产生与来源,即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例如,“乘法”是怎么产生的?“童话”是怎么产生的?“1年有12个月”是怎么来的?“极限思想”的产生背景是什么?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即引导学生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与普遍规律。例如,“浮力”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数列”的本质究竟是什么?“物态转化”的规律到底是什么?“说明文”的阅读规律都有哪些?《祝福》这篇小说的精神实质是什么?③学科的方法与思想,即引导学生领悟学科专家发现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例如,“认识乘法”一课蕴含着简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列”一课蕴含着函数的思想方法,“物态转化”一课蕴含着转化的思想方法,每篇课文都蕴含着特定的主题思想和语言方法。④知识的关系与结构,即引导学生把握知识的三重关系:前后知识之间的顺序关系;左右知识之间的并列关系;上下知识之间的层次关系。例如,“点、线、面与体”四个概念构成的是前后知识之间的顺序关系,“固态、气态与液态”三个概念构成的是左右知识之间的并列关系,居于上位的“长度”概念与居于下位的“边长”、“周长”概念构成的则是上下知识之间的层次关系。⑤知识的作用与价值,即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功能、作用以及知识背后所蕴含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例如,“乘法”的作用是加法的简化,“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有利于帮助我们找到水源和矿产资源,“寓言”的作用在于用小故事来启迪大道理,《老王》这篇课文主张的是平等与人道两大人文价值观念。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到学科本质的学习?深入学科本质的学习,既需要学生的直接认识,也需要学生的间接认识;既需要学生顺着去思考,还需要学生反过来思考;既涉及学生对学科的认识,又涉及学生对自我认识的认识。所有这些,都指向一个相同的认知环节:反思。“……反思总是去寻求那固定的、长住的、自身规定的、统摄特殊的普遍原则。这种普遍原则就是事物的本质的真理,不是感官所能把握的。”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讲,深度教学乃是深入学科本质的反思性教学。

  如何通过反思性教学引导学生把握学科本质?根据反思的思维特性,反思性教学在内容与过程上包括三个方面:①将知识作为过程加以反思,其重点是对自己知识的过程与方法进行反思。②将知识作为结论加以反思,其重点是对知识所蕴含的逻辑与根据、思想与方法、意义与价值等方面进行反思。③将知识作为问题加以反思,其重点是将已获得的知识作为问题加以质疑、拷问和批判。引导学生进行反省思维、本质思维、批判思维和辩证思维则是反思性教学的四个基本策略。其中,反省思维是引导学生对自己尝试学习和发现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进行反省,从而不断优化自己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本质思维是引导学生透过现象把握事物本质与知识内核的教学策略,其目的是帮助学生达到对知识的真正理解。批判思维是引导学生对现有知识或者其他同伴的观点、见解等进行对话和质疑,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养成质疑的意识、批判的意识和创新的意识。辩证思维是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整体与发展的观点来认识事物,既要看到事物的对立面又要看到事物的统一性,既要看到事物肯定的一面又要看到事物否定的一面。

  命题二 深度教学是触及心灵深处的对话式教学

  就像农人会把最好的养料浇灌到农作物的根部,教学也要紧紧抓住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根本部分。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根本部分是什么?教育之道,道在心灵。心灵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根本部分,真正的教育必须走进学生的心灵。如果教学不能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就难以触发学生自身的内源性学习力,学生便难以深度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如果教学不能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各种知识、技能就难以与学生的心灵相遇、交融和贯通,学生便难以获得智慧的提升;如果教学不能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就难以将知识教学推进到学生的精神成长和意义建构领域。正是在这些意义上讲,深度教学就是触及学生心灵深处的教学。

  从本质上讲,心灵是一个意义建构体,意义性与建构性则是心灵的两大基本属性。具体地说,心灵的本质需要从两个方面加以理解:①心灵是一个意义体。一方面,心灵具有渴望和追寻意义的基本诉求;另一方面,心灵本身又是一个包括需要与兴趣、愿望与理想、意识与思想、情感与精神以及价值与信念等在内的意义结构。②心灵是一个建构体。一方面,心灵在认识与改造世界和认识与改造自我的过程中,不断建构和完善着自身的意义结构;另一方面,人对各种意义的理解与体会以及各种意义的获得最终都只能在心灵的建构活动中才能实现。作为一个意义建构体,心灵包括“官能”和“意义”两个构成部分。其中,“官能”(faculty)是指心灵活动的两个功能:心智和心事。“心智”主要是指心灵的理智/理性部分,具体表现为心灵中的科学实证、抽象思维、逻辑推理、辩证思维、批判思维等内心活动,“心事”主要是指心灵的情感/体验部分,具体表现为心灵中的感知、直观、直觉、体会、默会、内省、感悟等内心活动。“意义”是指由心智和心事两大官能共同建构起来的沉淀于心灵深处的意义结构。正是“意义”,安顿了人的心灵秩序,让人获得了生活乐趣与生命价值。

  而从实际操作的意义上讲,学生的心灵深处主要是指学生深层的兴趣、情感与思维。如何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翻开中外教育史,我们会发现:无论是孔子的启发式教学还是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无论是卢梭等人强调的发现教学还是杜威等人主张的“从做中学”,它们都毫无例外地依靠一个基本而又非常重要的教学工具——问题。从发生的意义上讲,正是问题成为学生心灵的触发器,正是问题充当着学生心灵的唤醒者,正是问题促进着学生心灵的不断完善和建构。什么样的问题能够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呢?为此,教师首先需要做好两件事情:一是依托教材,分别从新奇处、困惑处、共鸣处和挑战处四个方面,去敏锐地捕捉和定位学生心灵深处的触发点。二是基于学生兴趣、情感和思维的触发点,设计出尽量精妙、精当的问题。

  问题是触及学生心灵深处的教学工具,那么,触及学生心灵深处的教学样态又是什么呢?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指出,“训练是一种心灵相隔离的活动,教育则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真正的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在他看来,无论是教育的本质,还是教育的方式,它们都在心灵与心灵之间的交流之中。更进一步,触及学生心灵深处的教学必然是对话式教学。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对话”既包括师生之间以学科教材为中介的心灵对话,又包括学生心灵与学科教材本身的对话,还包括学生心灵与自身学习活动的对话。

  以问题情境为基础,对话式教学通过师生心灵与心灵之间的交流,通过师生之间的情感交融与思维碰撞,不断地触发、唤醒和建构着学生的心灵世界。一句话,基于问题情境的对话式教学乃是触及学生心灵深处的基本模式。从操作上讲,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分别采取问题讨论、论题争辩、成果分享、角色扮演和随机访问五种对话教学方式。其中,问题讨论式的对话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围绕某一问题展开研讨和议论,形成问题解决方案并最终解决问题。论题争辩式的对话教学重在设计两个正反论题,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引导学生通过深入辩论,最终达到对知识的真正理解。成果分享式的对话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在主动作业的基础上,将自己的学习成果表现出来,以供其他同学分享与借鉴,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与共同发展。角色扮演式的对话教学重在让学生在实际扮演相应角色的过程中,通过角色的体验、认知与交流,最终达到对知识的理解。随机访问式的对话教学重在鼓励学生自由地、随机地基于不目的,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以不同方法访问、探索和建构同一学习内容,进而引导学生展开协作交流,最终完整深刻地理解知识。

  公众号:深度学习在线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热门标签

    50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