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观后感最新汇总集锦

醒婷 1158分享

认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观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开国大典》观后感最新汇总集锦,方便大家学习。

《开国大典》观后感最新汇总集锦1

从1949年到2010年,中国经历了60年的风风雨雨。今年的十月一日是祖国母亲六十岁的生日了。

你一定记得1949年的那个开国大典吧!那是个难忘而又隆重的日子。那一天,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主席向全中国、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那一句话,在那一刻,一定响彻了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是多少中国人日盼夜想的事呀!当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冉冉上升时,中国也似这国旗一般,慢慢地成长起来了!

我的眼前又出现了2010年10月1日国庆节的隆重场面。当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国庆典礼正式开始后,护卫队和三军仪仗队迈着正步,登上了旗台,他们面容严肃,动作整齐。当国旗手把国旗升上去时,天安门广场里只有那雄壮的国歌声在回荡,军人、少先队员们都举起了手敬礼,群众们行注目礼。我也情不自禁地挂上红领巾,敬队礼。因为我们少先队员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希望,是祖国的接班人呀!当总书记乘坐红旗轿车检阅军队时,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许多为国捐躯的英雄人物:黄继光、董存瑞、杨静娟……。是他们,用年轻的生命,换来了我们国家的安定、和谐与美好!是他们用滚烫的鲜血浇灌了中国的土地。他们应该感到骄傲,骄傲自己为祖国奉献的一切。

祖国经历了60年的风风雨雨,却越活越年轻,仿佛初升的太阳一般,必将散发出更加强烈的光芒。

中国,我引以为豪的祖国,我爱你!

《开国大典》观后感最新汇总集锦2

影片《开国大典》是为建国40周年而拍摄的献礼片,是中国主旋律电影的扛鼎之作。由于时逢1989年,影片的出炉一波三折。最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在中南海集体看片审定,风波才告平息。

压力和亢奋

1988年7月22曰,电影剧本《开国大典》获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和中央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通过。之后,正在拍摄电视剧《血洒故都》的长影导演李前宽与妻子肖桂云接到了《开国大典》的剧本。

看了剧本后,李前宽和肖桂云心中产生了一种极大的创作冲动,这正是他们梦想中的机会。“这是一个可以撒得开的好本子,沿着老一辈足迹,跟着解放军跨过长江,打到总统府,一直拍到天安门。过瘾!”

但是冷静下来后,他们发现,拍摄困难重重,经费和时间都很紧张。

李前宽告诉记者,他当时的感觉是: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创作的亢奋心态并存。而更大的难题在于,在艺术表现上,如何找到更好的电影语言,在同类题材中有断创新和突破。他们找到的路子是:将开国大典的历史纪录片资料与拍摄的镜头剪接在一起,即纪实性与表现性相结合,形成新的电影语汇。

实际拍摄中,剧组转战全国l2个省市,动用了15万人次的群众演员。

去掉脸谱化

1988年11月11日,《开国大典》尉组在中南海颐年堂开机。

第一场戏,是实景拍摄开国大典前夜,毛泽东与毛岸英谈话的重头戏。

毛泽东对儿子回忆,1945年黄炎培在延安时曾跟他谈起过,中国历史上的历朝历代似乎都难逃“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律。

“爸爸,你找到了解决办法没有?”毛岸英问父亲。

毛泽东点了一根烟,坚定地说:“找到了,这就是‘民主’二字,人人监督政府,才不会人亡政息。”

曾在多部影片中饰演毛泽东的古月。常常以一手叉腰一手挥动的标志性动作来表现毛泽东的伟人风度。但李前宽要求他,把这些刻板动作抹去,去掉以往的脸谱化。为此,影片为毛泽东设计了一系列生活化的细微动作,比如,梳头减压、在鞋底擦火柴、一面看书一面嚼茶根等。

时任广播电影电视部副部长、陈毅之子陈吴苏一直关注着《开国大典》的创作。1989年3月,在拍摄中期,他和中央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的部分成员一起,审看了已拍的部分样片。他对剧组尊重艺术规律、“去掉脸谱化”的创作态度给予了鼓励,还对毛泽东的银幕塑造,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对毛主席的塑造,既不能和现在的认识产生大的矛盾,又要符合历史的真实,不能把后来的认识强加给他。”

一波三折

1989年____月11日,《开国大典》拍摄完成。7月份,“双片”(由两条胶片组成的工作片,一条为电影镜头,一条为台词、音乐、音响混录而成,通过声画双机同步放映)制作完成。

7月底,在北京电影制片厂的混录室,中央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审查《开国大典》双片。组长是文化部副部长丁乔,成员包括广电部相关负责人和一批党史、军史专家。

看完双片后,全体领导小组成员到北影厂会议室进行讨论。大家普遍认为,片子拍得很好,大气磅礴,史诗般地艺术再现了新中国诞生的历史画卷。毛泽东和蒋介石没有脸谱化,很真实,演得也好。

8月6日,还是在北影厂的混录室,《开国大典》再一次接受审查。这一次参加审查的人级别更高,包括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丁关根、中宣部部长王忍之、中共中央对外宣传小组组长朱穆之、《人民日报》社长高迪,以及中共中央党史办、文献办的领导等。

首先引起争议的,是江青的两场戏。对此,审片的领导中有人提出,江青没有资格上银幕。最终,李前宽无奈地删摔了这两场戏。

对于毛泽东和毛岸英在颐年堂谈话的那场戏,因为当时正逢敏感时期.参加审片者也提出了意见,认为应把毛泽东台词中的“民主”初“监督政府”去掉。最后,影片改为了画外音:“一个伟大的领袖,在胜烈的曙光来临之时,想到的是铋业难,守业更难。”

还有领导提出,看到战士给毛主席梳头,觉得不舒服,会让入联想到中国历史上的小李子对待老佛爷。

李前宽向领导们解释,这几场戏不是杜撰的,有史实可查。毛泽东的卫士李银桥在回忆录中写过,毛泽东指挥全国解放战争时,他每天都要端个大木桶。用温水给毛泡脚。毛靠在椅背上时,他就用梳子替他梳头,因为梳头可以舒筋活血。

而“把蒋介石从鬼蜮请回人间”,是影片最受诟病和指摘的部分。影片设计了这样一场戏:国民党江防危机之时,江阴炮台的守卫将领却在打牌赌钱,在牌桌上口出妄言:“老头子把大半个中国都输了。我这还算输?”

蒋介石正好在此时来视察江防。按过去的常规,这时候蒋会大骂“娘稀皮”,并对犯错将领施以严厉的军法处置。但这部影片却反其道而行之:蒋介石不动声色地坐下来打牌,替战战兢兢的将官李襄南赢回了所输的钱,然后说:“打牌,你不行;打仗,我不行。长江天险能否守住,全靠各位仁兄了,拜托了!”说罢含泪离去。

这是李前宽最得意的处理。他认为,这样的蒋介石更传神,更能揭示其内心世界。陈昊苏也认为,这场戏没有问题。“以前的影片往往把我方写得很高明,稳操胜券,对敌方则采用漫画式手法加以贬低,最后的效果并不好”。

但审片会最后还是提出:影片立场有问题,以家族争斗代替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编导者对蒋介石有感情,让观众恨不起蒋介石。

散会时,桌上备着的水果和茶,原封不动晾在那里。

中南海审片

不久,转机出现。

9月3日凌晨,李前宽接到电话,通知他当天下午3点,江泽民总书记和政治局常委要在中南海勤政殿看片子。

陈昊苏电话中指示李前宽,连夜把双片检查好,并且要准备一个不超过一刻钟的汇报。

第二天,中南海勤政殿的放映室里,前排依序坐着刚到北京工作不久的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乔石、李瑞环和姚依林。江泽民和乔石中间留着一个空位。李前宽猜想,郡大概是留给邓小平的。

第二排坐着五位上将:秦基伟、刘华清、洪学智、杨白冰和赵南起。

看片会由李瑞环主持,他首先让导演到前面来给大家介绍情况。

李前宽走上前,讲述了他作为导演的创作追求和心情,并表示影片有许多禾成熟的地方,希望得到各位领导的指正。最后,他代表剧组向领导鞠躬致谢。

江泽民指着身边的空位说:李导演,你坐这儿。李前宽连忙推辞,并要继续往后走。李瑞环说:李导演,工作需要你坐这儿嘛。李前宽这才忐忑入座。肖桂云坐在第二排。

影片开始后,江泽民边看边向李前宽问了一些关于电影的问题,他一一作答。

影片的结尾,是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喊“人民万岁”,礼芯中叠化出战士前仆后继倒下的身影。这时,李前宽感到,江泽民在他的手上轻轻拍了几下。他还瞥见,坐在后面的洪学智在擦眼泪。他想,片子“可能有戏”。

放映后,江泽民夸奖导演很有本事,影片拍得真假难辨。然后,他请几位身经百战的上将先发言。

高声大嗓的中央军委副秘书长洪学智首先发言:“这部片子拍得很真实,很好,当时就是那个样子。我提一点意见。人民战争离不开人民,一个战士在前面,后面有六个民工支持,建议增加一些表现民工支前的镜头。”其他几位上将都表示同意。

姚依林提出,开国前夕,全国政协会议上通过了国歌、国旗等,很多民主党派人士作出了贡献,最好加上表现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和民主人士的镜头。

江泽民作了总结。他说,这部影片的主题就是“江山来之不易”。他转头征求李前宽的意见,李前宽连说:“是,是,就是这个主题。”

两天之后,李前宽再次来到勤政殿,给另外几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放了《开国大典》。出席看片会的有李鹏、杨尚昆、姬鹏飞、吴学谦、宋任穷、王震等。

看了之后,有位领导提出,战争场面太残酷血腥,死人太多,建议删减一些。

看片会后,李前宽综合四次审片的意见,对影片进行了最后的修改。

9月21日,《开国大典》成为首届中国电影节的开幕式影片。l0月1日,《开国大典》作为国庆40周年献礼影片,在全国公映。影片以500万的投资,实现了l.7亿的票房。该片还在香港连续放映143天,这个纪录至今仍未被打破。

《开国大典》观后感最新汇总集锦3

今天,我看了《开国大典》,感受了新中国成立的艰辛;目睹了战士们浴血奋战的场景;见到了政治的策略,战斗的技巧;聆听了战士的心声;看到了万里中华那不朽的精神!

1946年,解放战争爆发了,国民党与共产党刀槍想见,最后,共产党以三大战役稳定了中国,削弱了国民党的实力。三大战役分别是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历时142天,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不是正规军的29个师,一共有154万余人之多。国民党赖以维持的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其中辽沈战役是在辽宁、沈陽、长春几个地区发动的一次大规模的战斗,双方对峙52天,最后国民党被迫撤离,期间,共产党共歼敌47万多人,使共产党定下了稳定的基础。还 有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第二个战略性进攻战役。淮海战役也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长达65天,共产党出60万大军,国民党出80万,最后共产党伤亡10多万人,而国民党,可就惨了,伤亡加被俘虏的一共50多万人,几乎全军覆没啊!这一战,共产党又定下一片基业。而平津战役,这最后一战,使共产党定下了全中国,这场战役一共64天,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进攻,以伤亡3.9万人的代价,消灭及改编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3个兵团,13个军50个师52.1万人,控制北平、天津及华北大片地区,成功的消灭了国民党的强大实力。

1949年,解放战争结束,毛主席站在北京天安门上,昭告天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响彻天下,震慑中华,是的,我们中国人民这一次真的站起来了!我们不在胆小,懦弱,我们是强者!真正的强者!

《开国大典》观后感最新汇总集锦4

每当我站在国旗下时,心中便充满了自豪。却不知道,在这自豪背后,还有多少辛酸的历史……

1860年10月6日,火烧圆明园,英法侵略者在我们心中留下了抹不去的伤疤,让我们的汗水,随着一把大火灰飞湮灭了。但是,我们走了过来。

1898年,可恶的侵略又一次出现在我们的国土上,一份不平等的条约,香港被掠走了,那时,祖国人民的心中在流血。但是,我们走了过来。

1937年7月7日,日本人开始践踏中国大地,从此,人民大众再也没有“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太平生活,多少青年上了战场,拿起冰冷的武器,走上抗日的征程。但是,我们走了过来。

……

走到了1949年10月1日,走到了新中国的建立。毛泽东强有力的声音让全世界震撼,隆隆的礼炮声唤醒了沉睡的雄师,让全世界知道:中国要强大了。

历史让我知道了祖国遭受欺辱的过去和当今太平生活的来之不易,让我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现在的新中国,经过几代人的奋斗,已经更加强大,侵略者再也不敢侵略了,但是,我们的脚步不能停息,我们要更加努力学习,把我们美丽的国家建设的更美好,让鲜艳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永远飘扬。

《开国大典》观后感最新汇总集锦5

你们知道是在哪一年成立的吗?你们知道当时的情景吗?这个学期学习了《开国大典》这一课,使我对当时的情况有一个了解。

194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开国大典在首都举行。设为会场的天安门广场呈丁字形,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赶来的群众、工人。下午三点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接着,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霎时间传遍了祖国大地。之后,开始升国旗、鸣礼炮,现场的气氛极为热烈。鲜红的五星红旗迎风招展,毛主席在国旗下宣读了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这一宣告顿时把典礼推向了一个高潮。接下来,阅兵式、群众游行,一个接一个,人们的嗓子都喊的沙哑了,直到晚上九点半钟,才渐渐散去。

是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就此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从此成为国家的主人。我国将从一个落后的、受奴役的旧中国,逐步走向安定、统一、繁荣和昌盛的强国。

新中国的成立是由无数英雄烈士的心血和生命换来的,在这美好的生活中,我们不能忘记他们,更应该懂得珍惜。

人们欢呼着,把帽子扔向了半空中;人们把手都拍麻了,但这一切又怎能表达出人民群众此时此刻心中的激动、喜悦呢?作为接班人的我们应该更加努力去学习、去奉献,我相信我们的祖国将来会更强大!

每一个中国人,都自豪,都喜悦。

    133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