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工记忆》观后感2020最新范文大全

醒婷 1158分享

你是否看过《军工记忆》这部作品,如果看过,你是否有许多不一样的感悟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军工记忆》观后感2020最新范文大全,方便大家学习。

《军工记忆》观后感2020最新范文大全1

7月27日至8月1日每晚8点,由国家国防科工局拍摄的大型电视系列纪录片《军工记忆》在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中央九台)连续播出。江南公司重点参与的兵器集团“红箭”产品的研制故事作为系列片中的一个章节,将在此期间与大家见面。

为传承军工文化,弘扬军工精神,国防科工局联合中央电视台,以军工重大历史事件为叙事背景,于近年拍摄制作并陆续播出了系列纪录片《军工记忆》。系列片以亲历者或见证者讲述精彩故事、历史资料画面等方式,回顾我国军工行业的有关重大历史事件,展现军工儿女献身军工的豪迈精神。该系列片荣获“第19届中国电视纪录片长片十佳作品奖”。

“从一无所有,到世界领先”,“红箭”产品作为中国兵器的一个品牌,创造了无坚不摧的神话,成为军工装备的重要产品之一。去年,国防科工局《军工记忆》摄制组先后两次来江南公司,历时十余天,通过人物专访、场景拍摄、资料收集等方式,采访、拍摄了红箭产品研制、生产的历程,向国人展现了江南兵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军工报国,甘于奉献,为国争光,勇攀高峰”的军工精神。

《军工记忆》观后感2020最新范文大全2

《军工记忆》,该片由中央电视台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联合出品,央视纪录频道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新闻宣传中心联合摄制,以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展示了我国研制尖端军事武器艰苦卓绝的历程,一代“军工人”将以群像的形式进入电视观众的视野,带领人们“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作为一部国防科技题材的纪录片,《军工记忆》分为《“巨浪一号”潜地导弹》、《052型导弹驱逐舰》和《“空警2000”预警机》三集,每集讲述一种武器装备的研制过程。这三种武器装备,都是中国军工尖端领域零的突破,为我国国防力量的提升作出了重大贡献。与以往同类题材的纪录片不同,该片摒弃了宣教式、歌颂式的创作思路,而是将重心放在研制武器装备中的曲折故事上,以层层揭秘的手法,让观众领略那些不平凡的历史。通过采访当事人和真实资料的穿插,将每一个项目的缘起、设计、制造、运行的过程娓娓道来,实现时间上的纵向讲述;同时,还将每一个项目置于全球军事工业的整体大环境下进行比较,呈现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如何面对现实坚持自主创新,迅速摆脱“一穷二白”的局面,最终结出丰硕成果。全片将研制武器装备的复杂性、艰巨性作为故事核心,因而使这部专业性极强的纪录片引人入胜,很具观赏性。

据总导演叶?鹏介绍,在《军工记忆》一片中,特意加入了科普性知识性的解读,增加了科研人员个人的视角,并强调了研制过程中的关键时刻和关键节点,以此引导普通观众进入“军工人”的世界。通过呈现研制过程中的一个个难关和越过难关的努力,把情感的线索隐藏在事件背后,只在适合的出口才让它爆发。他说:“我们对解说词的要求是不需要豪言壮语,更不能出现口号式的套话。对包装特效的要求是适当和恰如其分。对剪辑的要求是提炼节奏、烘托气氛。我们希望所有创作人员都对电视片的主题有深刻的理解,对‘军工人’的精神要有真诚的认同。”

片中,“巨浪一号”潜地导弹、052型导弹驱逐舰和“空警2000”预警机这些当年的尖端武器装备,它们神秘的身姿和艰难的诞生过程,将使观众大开眼界。

新中国成立后,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研制先进武器装备迫在眉睫,而这,需要大批科研人员和技术工人付出超乎常人想象的努力。在《军工记忆》中,展示了军工英雄的光辉群像,既有黄纬禄、侯世明、潘镜芙、王小谟、杜耀惟等精忠报国的一流科学家,也有徐鸿禧、刘维新等踏实肯干的建造专家和高级技师,而更多的,是无数把青春和智慧默默奉献给了国防事业的普通科技人员。他们或者白手起家、在艰难的岁月里艰苦奋斗;或者点滴积累、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迈上新的台阶;或者勇于创新、在封锁和打击的困境中冲击极限。每一种先进武器的诞生背后,都充满了预想不到的重重艰险,甚至惨痛的失败,而这些看似平凡的军工英雄们,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落后的国力、国际的封锁、薄弱的科研基础、无法匹配的工艺水平,这一切都让军工人备受失意和困苦的双重打击,而每一次的突破也因此成为一种不可思议的奇迹。

《军工记忆》采访了长久以来默默无闻的军工界人士,将首次公开珍贵的影像资料,并拍摄了军工研制和生产的精彩场面,向世人展示中国军事工业的研制步骤和细节,并传递来自几代军工人的深沉而凝重的情感力量。当您看到他们回忆往事时眼里闪烁的泪光,也许就能理解“爱国”的含义和分量。

《军工记忆》观后感2020最新范文大全3

六集电视纪录片《军工记忆》于7月27日起每晚20时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播出。该片聚焦国防科技工业重大装备型号研制历程,可谓中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此次播出的《军工记忆》系列电视纪录片包括《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巨浪一号潜地导弹》、《红箭8反坦克导弹》、《052型导弹驱逐舰》、《歼-10战斗机》、《空警____预警机》共六集。这六种装备研制时间涵盖上世纪60年代至新世纪。

八一前夕,由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和中央电视台联合出品,国防科工局新闻宣传中心和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联合摄制的系列电视纪录片《军工记忆》在央视陆续播出,纪录片用真实的史料加面对面访谈的模式在现一批为国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代表着世界最先进的军事武器制造的军工人默默奋斗在隐秘战线的历史。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抗战胜利70周年及中国的军事重心逐渐引入深海战略这个大背景下,在八一前夕推出这部《军工记忆》无疑是具有鲜明而深刻的现实意义。

面对国外的技术封锁,面对艰苦恶劣的生活环境,面对新中国成立的一穷二白,老一辈的军工人用中国人的勤勉和坚韧,临危受命,用自己的辛勤汗水和勤劳智慧在一张白纸上为新中国的军工事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描绘着新中国军工事业的未来。

自日本自编自导自演的购岛闹剧发生以来,中国在军事上的战略逐渐从陆地走向海洋,____年中国国防白皮书更是明确表示中国国防费预算较上年增加12.2%……

遭受了近百年丧权辱国的历史,“落后就要挨打”的深刻教训深深刺痛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维护一个国家主权的完整,军事力量是必要的手段之一,也是一个国家国力强盛的重要支撑,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维护世界和平的实力体现,而一个国家的军事工业是国家军力的基础保障,也是能力的体现,军工人的素质又是一个国家军工业赖以生存并能长远发展的基础,也是一个国家军事实力的魂魄。

美国这个具有200多年历史的大国,从战略层面始终把中国这个沉睡的狮子视作假想敌,为了达到“亚太再平衡”,也为了阻止中国的崛起,在亚太地区搞起“美日韩三国同盟”,同时拉拢其他周边国家从各方面制衡中国。中国又一次面临被封锁的边缘。

勿忘初心,方得始终,执着探索,死守梦想。这是一代代中国军工人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国军工人的风骨与脊梁。

上一代军工人要么已故去,要么进入耄耋之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站在二十一世纪这个新的起点,借助历史史料充分的挖掘上一辈军工人勇于担当、艰苦奋斗、精益求精的精神,借助访谈当事人的模式,走进他们的为国家、为民族的事业勤勉、忘我奋斗的内心世界,是为现阶段的年轻人学习的楷模,定将为新一代为梦想奋斗的年轻人奉献的精神大餐,我想这也是《军工记忆》摄制组的初衷吧。

《军工记忆》观后感2020最新范文大全4

当电视台播放《军工记忆——抗战硝烟》的消息发出后,在微信圈里无数次被刷屏,一次次被转发。我们的一位火炮专家、兵工老厂长周燕生的遗孀人在美国,一集不落地看完,给我发来微信,称赞《军工记忆--抗战硝烟》编的真是不错!历史上的真人真事真录像,这些健在的老人都能找到确实不容易。可见该电视片引起的反响多么强烈?

我作为一个退休的老兵工,有幸接受了该片的采访,参与了审片工作。在这里我想把我的观后感与大家一起交流。

《军工记忆——抗战硝烟》是一部人民军工再创业的历史。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官田兵工厂成立后的两三年内,人民兵工厂迅速发展到了80多个,职工近一万名。然而经过一次长征,到达陕北的老兵工仅剩下十几个人,加上陕北苏区的兵工厂总共才百十号人,这就是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提及的在吴起镇见到的那个兵工厂。抗战期间,八路军、新四军不得不重建人民军工,从头再来,进行第二次创业。到1945年初,兵工厂已达到130多个,职工2万多人,生产规模与技术水平都有了长足进步。这是人民军工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发展阶段。

《军工记忆——抗战硝烟》是一部人民军工的抗战史,人民军工既是生产队,又是战斗队,既要生产武器弹药支援前方,又要参与反扫荡,背着设备打游击。《黄崖洞保卫战》,就是人民军工配合八路军,为保卫兵工厂而展开的激战,取得了敌我伤亡6比1的著名战例。人民军工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抗战八年间除完成大量修械任务外,还生产手榴弹450万枚,地雷20万个,子弹780万发,长短枪一万多支,枪榴筒、掷弹筒6000多支,迫击炮900余门。为东方主战场长期坚持抗战 并夺取最后胜利 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军工记忆——抗战硝烟》又是一部人民军工的科技进步史。一部由修枪修炮,到造枪造炮,由复装子弹到造子弹、造炮弹、造火炸药的技术进步史。片中可以看到人民军工在毫无工业基础的山沟里,凭着他们的智慧与拼搏精神,用陶瓷缸垒起来的“缸塔法”制造硫酸,用土办法制造出现代化的无烟发射药以及烈性炸药,用焖火法解决了白口铁的韧化,生产出了铸铁的弹体。随着技术的进步,根据地兵工厂的产品品种越来越多,产量越来越高,武器弹药的威力越来越大。

《军工记忆——抗战硝烟》还是一本“抗战军工的英模谱”,一大批热血青年,一大批知识精英,从祖国各地、从海外纷纷投奔抗战根据地,壮大了人民军工的队伍,提高了队伍的素质。影片把李强、刘鼎、沈鸿、钱志道、吴运铎、赵占奎、刘贵福等众多英雄模范鲜活的形象展现在了人们面前。在他们的身后 还有无数无名的军工英烈战死于疆场,牺牲于生产事故现场,根据地一座座军工烈士纪念塔就是矗立在人们心中的历史丰碑。

《军工记忆——抗战硝烟》用五分之二的篇幅介绍了国民党统治区的抗战军工,这在历史上还是首次,使我们知道了在中缅边境的大山深处还藏着个飞机厂,使我们认识了国统区的红色兵工厂长李承干。在中国近代军工的发展史中,民国政府的军事工业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章。抗战时期,在我党倡导的抗日统一战线中,他们与根据地的人民军工是同一条战壕的战友,怀抱着同样的抗日救忘、军工报国的大志,同样为抗战作出了重大贡献和付出了重大牺牲。所有这些,历史都不会忘记,也不该忘记。

《军工记忆——抗战硝烟》拍摄了大量的实景,采访了一百多人。尤其是数十位耄耋的老军工走上了荧屏现身说法,其中就有我们很熟悉的老兵工韩怀智、庞天仪、孙洪品、苑纪、杨渺等,着实感人至深。他们讲述着战争的残酷,他们叙述着战时生活的艰苦。他们说,开始时的兵工厂就是个铁匠铺,几台老虎钳、手摇钻。造步枪靠的是“刘贵福的榔头,沙门远的錾子,杨子山的锉刀”。他们用石碾子拉出了来福线,用“一硝二磺三两碳”制成了炸药,用陶瓷缸、陶瓷管造出了硫酸,用大鉄锅脱脂,陶瓷缸硝化,石磨压延,土炕烘干,菜刀切片,制成了硝化棉。他们冒着生命危险造出了感度极高的烈性炸药硝化甘油。从而使我们能够制造单基药、双基药等先进的无烟药,也使我们的炸药性能上了一个大台阶。他们创造了连西方记者都感到惊讶的奇迹。老军工们以亲身经历极其生动地为我们阐述了什么是老兵工精神,诠释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无私奉献”这16个字的内涵与精神实质。

《军工记忆——抗战硝烟》还告诉了人们许多朴素的真理。武器就是战士的生命,“为了缴获一挺机枪有时牺牲了一个班”,“我们既不是‘怪魔’,也不是‘愚笨’。而是因为缺乏武器弹药,不能不以血肉之躯与敌寇厮杀。”听了这些话,我们军工人有何感受?国不强就要挨打,没有强大的国防科技工业,没有先进的武器装备,我们得多流多少血?多牺牲多少人?多付出多大的代价?我们军工人肩上的责任多么的重呀!此外,国统区军工厂西迁历程的悲壮,也告诫人们,国防建设不能没有战略纵深的部署,和平时期绝不能忘记军工动员,不能不在平时做好战时的应急预案。这些用鲜血与生命换来的历史教训,永远值得我们牢记心间,并付诸于实践之中。

今天我们隆重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为的是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缅怀先烈,珍爱和平。我们绝不能忘记我们所走过的艰辛而曲折的道路,绝不能忘记无数英烈先辈们所作出的贡献和付出的牺牲。我们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为建设强大的国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而奋勇前进。中国军工任重而道远!

《军工记忆》观后感2020最新范文大全5

《军工记忆》纪录片牢牢把握“中国梦”主题,首次公开大量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采访了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132位长久以来默默无闻的军工科研专家,捕捉拍摄到许多军工研制和生产场面的精彩瞬间。

片中一组组人物故事见微知著,无一不传递出“强国必须强国防”、“强军必须强军工”的深刻内涵,传达了“强国梦、强军梦”背后的“中国梦”深刻主题,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国梦”不仅仅在当下,更是历史与未来的一脉相承,给电视观众特别是年轻人以更广阔的思考空间。由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中央电视台联袂打造的6集电视纪录片《军工记忆》将于7月27日起每晚8点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纪录片聚焦国防科技工业重大装备型号研制历程,向一直以来默默无闻的几代军工科研人员致敬。此次播出的《军工记忆》系列电视纪录片包括《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巨浪一号潜地导弹》、《红箭8反坦克导弹》、《052型导弹驱逐舰》、《歼-10战斗机》、《空警2000预警机》六集。每集时长约50分钟。纪录片讲述了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战线几代科研人员凭借“军工报国”“自力更生”的军工精神,突破国防尖端科技,成功研制军工重大型号装备的精彩故事。

这六种装备研制时间涵盖上世纪60年代至新世纪,是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本片摄制历时两年,摄制组行程数万公里,走访了30多家军工科研生产厂所,既生动展现了催人奋进的重大武器装备研制进程,又深刻勾画了感人至深的人物故事;既深入浅出的介绍了卫星、导弹、军舰、战机研制过程中的科普知识,又真实再现了特殊年代的时代背景和人文情怀。同时,纪录片在拍摄手段和创作手法上做出了多种创新的努力,具有较高的艺术和文献价值。

《军工记忆》系列电视片是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开展“回顾历史,传承精神”活动的重要载体。为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和中央实施三线建设50周年,《军工记忆——抗战硝烟》、《军工记忆——三线风云》等多部系列纪录作品也正在紧锣密鼓摄制,将陆续面世。“军工记忆”已成为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重点打造的军工特色文化品牌。

    133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