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梁海战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

醒婷2 1158分享

认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观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鸣梁海战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方便大家学习。

鸣梁海战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1

《鸣梁海战》影评的这个题目是在几分钟前才决定的,起决定作用的是看到一条新闻,一对中国乘客大闹曼谷飞南京航班的相关报道,两件事情唯一的关联点可能也就是泡面了,不同的是韩国在影视剧中卯足劲推销自己的美食,那淋漓的吃相硬是把一碗泡面也弄成了人间珍馐;而中国的那两个现世活宝,却把一碗泡好的泡面泼到了空姐身上,丢尽了国人的脸。

闲言少絮,切入正题。

12月13日,在南京大屠杀第一个国家公祭日这天,我观看了由金韩民执导,崔珉植主演的韩国电影《鸣梁海战》,这部在韩国放映时票房收入超过《阿凡达》的影片,据说包括朴瑾惠在内的三分之一韩国人都看过。毋容讳言,中国内地院线的主流观众,一向对沉重宏大的叙事不买账,那些基于民族、历史大背景的史诗巨作,票房远不及打打闹闹、略带低俗的草根喜剧。上映一周的《太平轮》票房口碑双输的局面已成定势,吴导的这次“滑铁卢”和当年冯导的《1942》相映成章,两位只要一出手就知有没有的大咖都栽到了巨制史诗上了。

擅长讲爱情故事讲言情故事的韩国影视,怎样去讲好一个战争故事?

影片开篇简洁,历史背景叙述清晰形象,让观众轻松进入故事特定的时空维度而没有浪费一个多余的脑细胞。通篇分为两部分,战前准备和战役本身,两部分可谓平分秋色,不分和寡。而串联之中的主线就是李舜臣和儿子的一段谈话,面对敌200艘战舰我12艘板屋船的悬殊差距,面对象瘟疫一样蔓延于军中的恐惧,李舜臣对待恐惧的态度,即接受恐惧、研判恐惧、利用恐惧。接受恐惧就是英雄也言怕,研判恐惧就是因为不想死而对形势加以切实的分析,寻找突破口;利用恐惧就是“害怕”这种情绪在敌我阵营中都有,如何此消彼涨。这条主线使影片的每个章节都珠联璧合,呈现给观众的是“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当然,影片也有它的明显的硬伤,就是在战役是如何取胜的问题上答案模糊,有些情节设定不和常理。在朝鲜历史上,李舜臣是被视为神一样的人物,鸣梁海战更是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取得的一次神一样的胜利,这部影片好像让整个历史事件变得更加“神秘”了。

不管怎样,《鸣梁海战》总归没有落入俗套,没有按照好莱坞屡试不爽的成功模式——把“正能量”和“噱头”巧妙结合,在高科技的包裹下永远是“正义、亲情、爱”等传统价值观,虽不流于粗暴说教,但却迎合主流观众的欣赏品味。《鸣梁海战》这部影片在讲诉一段血腥战事的同时,为我们端上的是一碗心灵鸡汤,在满足了我们寡淡的味蕾后又安慰了我们的心,它告诉我们:胆怯、害怕甚至是恐惧都不丢人,就是比我们更狠毒的角色、更大的人物他们也有忍不住颤抖的时候,而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可以心怀恐惧却依然前行。

忍不住又要回头说一说开篇那两个国人。

报道说已经对当事人追究了责任,将这次事件纳入其个人不良信用记录。这样做很好但力度不够,一些国人管不住自己的嘴管不住自己的肢体就是因为犯错的成本太低了,“恐惧就是力量”这句话同样适用于这类人,因为害怕失去工作、因为害怕鞭刑而谨言慎行,对他们未必不是件好事。

想起了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这位85岁的老人在第一个国家公祭日接受采访时说:她希望听到日本人承认这段历史,她不知道能不能活到那一天,但她想努力活到那一天。日本人为什么不愿意承认不愿意道歉?这里有日本人的原因,也未必没有我们自身的原因。记得李舜臣在儿子问“如何让大家战胜恐惧”时,回答是“用我的生命”。也许我们现在真的是没什么可恐惧的了,夏淑琴老人在1937年12月13日所体味到的彻骨的恐惧似乎太遥远了;似乎也不需要有人用生命去唤醒我们战胜恐惧了,当前现实的问题是,能战胜“有钱就任性、有权就乱性”就够让我们为难的了,如此这般,那就请安安静静的把一碗泡面送到它应当去的地方吧!就这样吧 。

鸣梁海战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2

“要把恐惧转化成巨大的能量与勇气,把恐惧发挥到极致,利用恐惧战胜我们的敌人。”几日下来脑子里一直浮现电影中李舜臣在决战前一夜对儿子说的话。

电影既没有大牌导演也没有豪华强大的明星阵容,有的只是把人物角色刻画得淋漓尽致的演员,没有香车、美女、高炫的特技,但把一场生死博弈的战争史实拍得扣人心弦、荡气回肠,算得上一部值得推崇的电影。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故事举不胜数,不论中国还是外国这样以少胜多的故事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同时也是电影界一直屡试不爽的创作蓝本,如我国的《赤壁》上下(下部还没上映),我们都知道赤壁之战是我国以少胜多战役中有名的一场,众所周知是大名鼎鼎导演吴宇森执导,电影里面的演员更不用多说全是大牌,足以博人眼球。但冗长的铺垫,博人眼球的感情戏,赚人眼球的明星阵容(梁朝伟、金城武、林志铃等养眼明星),似乎把一场士气磅礴、铮铮铁骨的战役拍得绵软柔情,且不论优秀与否,导演各有各的风格,但对于《鸣梁海战》观看后全身热血沸腾,闪现保家卫国的一念。

鸣梁海战讲述的是公元1597年朝鲜王国海军将领李舜臣指挥朝军与日军在今韩国鸣梁海峡进行的一场海战。朝军利用鸣梁海峡特殊的地理特征以十二艘板屋船击退日军战船三百三十艘,成为海战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电影中李舜臣在日军一步步逼近,陆军不肯支援,最后的救命稻草——龟甲船被自己部下烧毁的情况下,依然能沉着应对以十二艘板屋船击退日军战船三百三十艘。这是以卵击石甚至是自取灭亡,但李舜臣是一个勇敢又聪明的决策者,他利用鸣梁海峡不同时间段涨潮、退潮等水纹特征制定战略战术,以一敌百,把日本野蛮凶狠海贼王打得七窍生烟,大快人心的是当李舜臣部下把日军核心击狙手射杀下来时,李舜臣整军士气更是鼓舞,当百姓们看到李舜臣的战队消灭了一波又一波的日军战船时,民心集结到了一起,百姓们也加入到战斗中来,百姓们组成几支队伍用绳索把李舜臣的主战船拉出漩涡,此时鸣梁海峡涨潮形成漩涡,李舜臣原本想与日军在此漩涡同归于尽,但他的勇敢与坚毅感染到每一位老百姓,使得百姓也不惧恐惧和死亡愿与他一同战斗,这就是民心所向,胜过了千军万马。

当力量集结到一起时,发挥的力量不可估量,战斗之前李舜臣部下战船远远落于主战船之后,根本无心战斗甚至有弃船逃脱想法,一直按兵不动,任由李舜臣主战船在狭窄海峡处与日军浴血奋战,一度到了四艘日军战船围攻李舜臣主战船白热化阶段,看着白刃战,我的内心犹如坐过山车,让人感动的是三个僧侣也加入到白刃战中,民心所向,正义的力量是巨大的,应正了他在电影中说的把恐惧发挥到极致,用恐惧战胜敌人。最终其余十一艘战船向他驶来加入战斗,此时整军气势如虹,日军海贼王暴跳如雷决心要与李舜臣决一死战,冲向李舜臣想要把李舜臣杀死,但被李一刀将其头颅割下,悬挂在船桅杆上,此时整场战争达到了制高点,日军军心已战栗不已,恐惧充满了整个海面。朝军的坚毅与威胁也充满了整个海面。

当所有恐惧达到极致转化成勇气时,那股力量胜过千军万马,郑氏女子扯下红衬裙在悬崖边摇喊,警示日军驶来的船只有诈那一幕时,我的心提到了喉咙,也跟着紧张,我也想把外衣拿起来做警示,郑氏女子看着丈夫将与装满炸弹的船同归于尽时那心碎的表情,但她还是果敢的扯下红衬裙在悬崖边摇喊,在国难当前,一切爱恨情仇、家长里短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即使眼看情人葬身大海,也要肩负起保家卫国的责任。看到郑氏女子摇喊,百姓们也万众一心一起要喊,朝军停止进攻躲过日军的埋伏。军民团结同仇敌忾共抗敌人,胜利已不言而喻,没有龟甲船胜似有龟甲船,李舜臣本身就是一艘龟甲船,百姓们就是一艘龟甲船,每一个把恐惧转化成勇气的人都是一艘龟甲船。

李舜臣坚毅的眼神、沉着的表情、冷静的指挥、巧妙的战略把日军击败得溃不成军,他岿然不动的气势充斥着整个海面,稳如泰山的气势把敌人震慑得四处逃散,以少胜多不是偶然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是有一个能把恐惧转化成力量与勇气的领导者。

鸣梁海战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3

本周哈瑞推荐了《天军》和《鸣梁海战》两部电影,后者是前者的续集,讲得都是李舜臣这个朝鲜民族英雄的故事。鸣梁海战讲的是李舜臣的成名战,在敌我实力悬殊的情况下,用他的勇气和智慧以少博多,最后击退了倭寇。而《天军》则讲述的是穿越故事:朝鲜少校江民吉和韩国少校朴政宇在争夺核武器“飞击震天雷”的时候,在彗星引力的作用下,两方队员从2005年穿越到了1572年的朝鲜,也就是18岁李舜臣生活的年代。由于他们身穿奇装异服,带来的先进武器帮朝鲜村民们击退了其他族人的入侵,被朝鲜村民们称之为“天军”。最后,在选择“穿回现代”和“留在古代与村民并肩作战”中,他们选择了留在古代,最后战死沙场。

哈瑞说本周的《鸣梁海战》是辅食,《天军》是主食,但是我个人比较喜欢《鸣梁海战》这部电影。这部电影应该是根据历史改编的,整个战争场面宏伟壮观,看得令人惊心动魄。从一影片开始我就被李舜臣这个人物所吸引,期待着他如何从一切都不利于他的局面中破局。而他也是足够的睿智和冷静,将士兵的恐惧转化为誓死一搏的勇气,同时也善于利用鸣梁独特的地理位置,同倭寇斗智斗勇。这一人物形象和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和周瑜如出一辙。

在这部电影中我感受到了几点:

一、强迫他人与以身作则影响他人。

在鸣梁海战开战前夕,李舜臣烧毁了士兵的驻扎营,他希望通过断了士兵的后路强迫士兵们向前放手一搏。因为在当时,士兵的自信心已被敌方强大的兵力所摧毁,接二连三的大将折损更是令士兵感到畏惧,恐惧感笼罩着整个军队,他们知道此次出战必输无疑。而将军烧毁了他们所有的物资,也代表着他们已经无后路可退。这个行为固然能刺激到一部分人,但是更多的人不为这种外在的强迫性行为所说服。虽然士兵们表面上附和着相信将军的能力、要和将军誓死作战,但是在士兵内心深处,却依旧害怕出战,他们不相信自己会赢。所以开战之时,只有将军的主舰迎战,而其它舰队不敢向前。

在此情形下,李舜臣只能运用他的计谋一一打败前来进攻的敌舰,当以一敌十胜利时,这时才真正提振了所有士兵的斗志,士兵们才打从心底相信他们会赢。所以后面所有舰队全力以赴,一往直前,最终击退了倭寇的进攻。

当我们想要求某些人去做某些事时,一般有两种行为:一种是强迫他人去做,另一种是通过以身作则去影响他人,最后潜移默化他。第一种虽然能快速达到我们的目的,但是强迫性的行为是难以令人信服的。有时虽然对方按你的要求去做了,但是对方却积攒着怨气,效果也不尽如人意。下一次就不一定会按你的要求去做。而第二种需要耗时比较长,但是潜移默化的方式是从一个人的潜意识层面改变他人的行为,这种改变是对方当事人自愿选择的改变,所以这种改变是持久的,也是最为行之有效的方式。

二、心理阴影会影响一个人的后续行为

倭寇的主将胁坂安治曾经是李舜臣的手下败将,曾经的失败在他心里留下了阴影。所以即使他的兵力比李舜臣的强大几十几百倍,他依旧警惕和敬畏着李舜臣,而李舜臣也巧妙地利用了他的这个心理。当李舜臣作战到最后时,已经剩下残兵败甲,如果安治继续进攻的话,估计胜利的就是日寇了。

有时我们也会经常因为一个失败的体验而一蹶不振,后面一直逃避不敢面对,亦或是给自己贴标签,然后不断地否定自己。例如我们因为数学成绩不好,就会给贴标签:我没数学逻辑,没学数学的天赋,我是学不好的。当这样的否定自我的想法越来越多时,我们就越不可能学好数学。

但是,相反的,我们也会因为一个好的体验而不断增强自己信心。所以多给自己一些成功的、好的体验感,我们会越来越自信。

相比而言,《天军》这部电影,虽然同样是表现爱国精神,而且这部电影更加轻松幽默,但是我却觉得剧情一般,场景一般,不及《鸣梁海战》精彩。而且,我觉得选择留在古代朝鲜的那几个少将太蠢了,尤其是在现代有家庭的天军们。他们最后的逗留和牺牲不知道是出于什么目的,是想保护李舜臣将军吗?还是保护村民们?我想历史自有他的规律,不应该破坏它。另外,影片当中朴少将因为特别敬重李舜臣将军,所以当他看到18岁的李舜臣是个唯利是图,玩世不恭的小偷时,他想着改变他,想要教他练武术,鼓励他要继续参加考试。但我认为这是李舜臣将军成长历程,一个人的伟大是由他过往所有经历的总和蜕变而来的。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的失败、没落,他后面的伟大才有了更强的冲击力。所以尊重历史,尊重每个人的过往经历。

鸣梁海战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4

如若你并不甚了解《鸣梁海战》的前因后果,那么可能当看了这样一部电影真的会认为李舜臣是力挽狂澜,救国于危难的中流砥柱,诚然他确是一位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但绝非发挥了如电影般近乎决定性的作用,今日的韩国将电影定焦鸣梁虽无篡改历史之过,但却有着不近真实的言过其实。

公元1592年,也是明万历二十年壬辰倭乱爆发,朝鲜根本无力抵抗倭寇的进攻,在近乎灭国如累卵的情形下求援明朝,以此才开始了明长达七年之久的抗倭援朝战争,我国近四万将士血洒疆场,方才最终挽救了面临亡国之祸的朝鲜,才有了李舜臣还能够在鸣梁小胜的战果,而鸣梁之捷确也是全局战争中,朝鲜为数不多依靠自已能力获得的胜利,这也成为了今日韩国为何不拍真正具有决定性作用的露梁海战,而要拍《鸣梁海战》,因为如此便可完全将中国的戏份剔除殆尽,同时也能将民族意识发挥到最佳态,作为一部他国的爱国教育电影,此番手法的运用自然无权指手画脚,但如此将小胜夸大为决定性的大捷确是有失公允的。

鸣梁海战真实的战况究竟有多大?朝鲜自称死34人而损敌8000余,但据史载当时总共参加鸣梁海战的日军尚不足八千人,由此看来扭曲历史古已有之,战果显然被无线夸大了,还好估计就连今日的韩国人也觉如此去拍太过不且实际,《鸣梁海战》至少就战争场面上还未有此番如神兵天降的以一当百,电影在经过被引进大砍二十分钟仍觉庸长的文戏后,开始真正切入正题,李舜臣率领的十二搜战船迎敌船四百搜,电影为更加突李舜臣伟大的英雄气魄,设定了副将率领战船皆畏敌不前,李舜臣伊始孤舟迎战日寇的画面,战争场面的营造近战无可挑剔,但在远景的特效上仍然尚难比肩好莱坞大片,更无需谈《阿凡达》的对比,此作票房能在韩国超越前者,更多的当是源于了韩国民众的民族情怀。

不得不说韩国电影对于该如何煽情一直拿捏有道,整部电影架构并未将李舜臣这个在本国以如神的人物作为唯一贯穿始终,其间电影被穿插了多条小人物情感积淀的辅线,国恨与家仇,乱世中的生死绝恋,《鸣梁海战》所真正能以情动人的反倒不是唯有一身英雄气的李舜臣,而是那些战火中如哑女那般未被历史记载的小人物,他们的点滴化作了电影情感的脉络,同样《鸣梁海战》更未有丑化倭寇,那华丽的战国武士服,身中数箭仍能拼死相博的主将,韩国电影真正学会了尊重敌人来更为反衬自身的伟大。

《鸣梁海战》有着尚能为人的感动,却了无共鸣,那肆意夸大的胜利,被隐于真实的背景,但望有一日中国能照史拍一部一如此片的《露梁海战》,也好让韩国人看看何为历史原貌。

鸣梁海战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5

韩国电影人凭着娴熟的回炉再造和举一反三,糅合本土特色,近年佳片井喷,拎着了亚洲电影的牛耳朵。但他们也有束手无策的时候,例如遇上“大片之殇”。好莱坞很早就尝过同样的境遇,中小制作尽可以恣意妄为,万花齐放,顶级大片却多有雷同。巨额投资之下,商业回报成了重点考量,一切万全为上。《鸣梁》一片更为特殊,比追逐商业利益更重要的,是奠祭民族情怀。作为朝鲜最著名甚至是唯一拿得出手的民族英雄,李舜臣的传记电影是绝不能砸锅的。导演金韩民(好爱国的名字!)前作《最终兵器:弓》,题材冷门,拍得雷厉风行,张力万钧。一旦执掌浩大的爱国历史题材,塑造万世敬仰的千秋偶像,便不能再冒风险,或加载个人风格,唯有按部就班,中规中矩。《鸣梁》里能找到《弓》余韵的,是日方“狙击手”射旗与刺李的插曲,排除对当时枪械射程和精准的质疑,这一节拍出了高手对决的惊心。

拍《鸣梁》这样的题材,不必有任何新奇招式,四平八稳打完一个套路,已是最大胜利。李舜臣击溃倭寇,对于韩国观众来说,就好比咱们看到陈真踢了虹口道场,叶问揍翻了英国拳王,霍元甲击败了俄国大力士,那是不问逻辑不求真实的情感宣泄。只不过他们没有那么多抗击外侮的偶像可以膜拜,举国热情倾注于一个李舜臣,爆发出空前的票房能量,秒杀《阿凡达》,夺回了本土冠军。全片场面到气氛俱佳,动作和特效毫不含糊,足以使韩国之外的观众也热血沸腾,然而隔着一层文化落差,总感觉故事略生硬,硬伤略碍眼。然而在韩国观众眼里,所有硬伤非但不妨碍好评,倒能自动融入传奇本身,被当做神迹的一部分来解释,更添英雄魅力与战场传奇,最后化作挤压泪腺留下的皮肉伤。

既然煽情是唯一目的,制作上也只需要求大,将一切推向极致——最多的战船,最猛的爆炸,最大的漩涡,最野蛮的白刃战,最强弱悬殊的对比,最匪夷所思的败中求胜,向死而生。配乐的音量也要最滔天,有个搞宣发的朋友极度鄙视汉斯•季默的配乐,说遮盖了对白和音效,我很想听听他对《鸣梁》的看法,那音乐比炮火齐鸣、巨船相撞更震耳欲聋,希望隔壁影厅放的不是安静的文艺片。相对的,人物弧光、演员表演则简化到近乎苍白,这大概是崔岷植近年来最没有艺术挑战的角色,他最累人的不是揣摩和再现李舜臣的智谋与勇气,而是穿着几十公斤的盔甲声嘶力竭、挥刀砍杀,甚至在片场数次晕倒。日方统帅来岛通总,冠了个海贼王的易笑场名号,看不出与李舜臣相当的实力,编剧生硬改写历史,加强他英勇捐躯的悲壮,大概是为了打入日本市场所特制。哑女挥舞衣衫,老人高呼龟船复活,固然很燃,却也单调,而且潜藏诡计笑点。场面调度也是简单粗暴,一再重复长镜头和特写,炫技和技穷各占一半。每次战局逆转,便插入李舜臣之子一脸的惊异,这演员颇为省事,整部片只需两个表情即可。

据说为了照顾中国市场,从原版删去了20分钟,改用片头的一分钟“幻灯片”匆匆带过。真是失策之举。且不说如此大的信息量很难在热身入戏之际一举消化,韩外观众本来就对李舜臣其人并不熟悉,删掉了他所向披靡的战神伟业,少了他蒙冤入狱,受尽折磨,白衣从军的屈辱史,略去他在举国存亡下临危领命的讲述,他在鸣梁一战的选择便缺了水到渠成的自然,只船进击、诱敌深入的悬念铺排,“恐惧论”的合乎情理和情感张力,也都大打折扣。

结尾彩蛋一般驶出的大明战船,据说也是中国特供的,效果也很不好。第一,没有旗帜鲜明帮大明吆喝一嗓子,戳不着爽点还令人嘀咕,哪来的船,跟李舜臣有啥关系?属于拍马屁拍到了脚后跟;第二,就算辨明国籍,要是不了解历史,还真容易被误导,1592年大明水师就让日军闻风丧胆了,怎么1597年还需要朝鲜军孤军奋战,岂不是暗示大明见死不救吗?放在阴谋论者眼里,真要给韩国电影高级黑我大中华加上一条论据了。

鸣梁海战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

认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观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鸣梁海战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方便大家学习。鸣梁海战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1《鸣梁海战》影评的这个题目是在几分钟前才决定的,起决定作用的是看到一条新闻,一对中国乘客大闹曼谷飞南京航班的相关报道,两件事情唯一的关联点可能也就是泡面了,不同的是韩国在影视剧中卯足劲推销自己的美食,那淋漓的吃相硬是把一碗泡面也弄成了人间珍馐;而中国的那两个现世活宝,却把一碗泡好的泡面泼到了空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文章

    169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