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遥远的地方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

醒婷 1158分享

《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部军旅电视剧讲述的是在海拔5300多米的昆仑山上的边防战士守卫的艰难,奋斗,牺牲……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在那遥远的地方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方便大家学习。

在那遥远的地方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1

终于把<在那遥远的地方>这个电视看完了,有很多感慨,感慨里面的人物,感慨人物的精神,感慨边防军人的不容易,也感慨父亲的爱的表现!有很多话真的很难以形容了,最近先组织下语言,过两天把观后感写下吧,在和平时期看这个电视剧很值得一写。用一种难以形容的心情看完电视记录片《在那遥远的地方》,也让我回忆起已经变得非常模糊的过去……。

韦铁锤和袁有生曾经是某边防连搭档,在一次消灭越境叛匪的战斗中,袁有生为掩护韦铁锤负伤失去生育能力,韦铁锤把刚出生的女儿送给转业回乡的袁有生,承诺和女儿永不相见。

十八年后,韦铁锤当上昆仑军区司令,爱人桂红云当了医院科主任,女儿韦洁也在医院当护理员。袁鹰的突然到来,让韦铁锤又惊又喜,但是他不敢收留袁鹰,他向袁有生保证会遵守当年的承诺。韦铁锤向桂红云隐瞒着袁鹰就是女儿的真相,而桂红云则一直在瞒着韦铁锤寻找女儿。

袁有生和妻子翠莲赶到部队,要带袁鹰回家。袁有生怀念战友和老连队,韦铁锤带他回到圣女峰哨所,袁鹰同去。连长为袁有生举行了最隆重的升旗仪式。看着高高飘扬的国旗,重复当年“一切为了祖国,一切为了人民”的誓言,袁有生热泪盈眶。袁鹰也被深深的震撼,更坚定了留下来的决心。袁有生被女儿的信念感动,同意袁鹰留下。

吕强、丁浩天分配到圣女峰哨所,袁鹰留在医院当护理员。要分手了,他们互题临别赠言。丁浩天给袁鹰写了一首表达爱情的诗,被吕强偷去送给袁鹰。

吕强吃不了山上的苦,躲在方扬的车上下山,被丁浩天发觉,追了回来。吕强痛哭流涕,请求丁浩天和吕强为自己保密。袁鹰跟随医疗队来到圣女峰哨所,受到战士们热烈欢迎。因为高原反应,她病倒了,丁浩天为她违反纪律去寻找雪莲。丁浩天几次暗示写给袁鹰的诗。老蔫看出丁浩天的心思,告诉他男子汉看上了就要大胆的冲上去,丁浩天还是不敢明说。吕强因为逃跑的事,心里有愧,不敢面对袁鹰。袁鹰鼓励吕强坚定留在昆仑山的信念。

正直总是表达完就结束,卑鄙的小人永远都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虚伪的外表真的很难让人发现他的真正面目,但是“多行不义必自毙”,“狐狸的尾巴迟早要露出来”的,在伪装的好也有暴露的一天。因为小人心理只有自私的小天地,小人最终的目的就是得到自己想得到的,别人得到的他更想得到,一件事情看不懂一个人,十件事情可能还能看不准一个人,一百件事情的事情的时候,大家不用去看,就知道这个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小人做完一件亏心事,还能编出一套完美的假话去欺骗别人,还要找一个人来遮掩,顶替,好的全是自己,坏的全是别人。

小人永远不想吃亏,小人总是能占到便宜而且还得到赞美,但是最终他是要吃大亏的!

日久见人心,时穷节乃见,但愿大家都能减少被小人的伤害,世界上不可能没有小人,我们尽可能及时发现他们,提放就是。

在那遥远的地方大结局:韦洁闹离婚的事让韦铁锤感到丢脸,他经不住一再的打击,病倒了。袁鹰来家伺候韦铁锤,但是袁鹰就是不叫他爸爸。袁鹰考上大学了,她来到韦铁锤家,她说想当一个医生,她要学成以后还回到昆仑山,像母亲一样为战士们服务。袁鹰请求韦铁锤原谅吕强,接纳吕强,让韦洁和吕强回家住,她第一次喊了韦铁锤爸爸,韦铁锤激动得老泪纵横,说爸爸妈妈想你二十年。韦铁锤见姐妹也相认了,高兴得一下子从病床上坐起来,他的病也好了。

袁鹰要在上大学前再最后一次上山巡诊。她跟着医疗队上边防连了。丁浩天告诉袁鹰自己也收到了军政大学指挥系的入学通知书。丁浩天再一次向袁鹰表示要等她一辈子。袁鹰和丁浩天用石頭在山坡上砌成六个大字:“祖国在我心中”。

夜里,大雪飞扬。那是一场多年未遇的大雪。军区接到地方政府的求救,韦铁锤给各部队下命令,全力以赴抢险救灾,一切为了人民!丁浩天接到命令,带领一部分边防连战士参加抢险救灾去了,袁鹰、方扬都去了。

大雪堵住了山口,丁浩天、吕强带领战士打通道路,掩护着群众往外撤。被堵在山里的牧民被就出来了,然而袁鹰等人被雪崩埋在雪里。战士们把袁鹰救了出来,袁鹰被冻坏了,丁浩天和方扬把袁鹰往回送。雪太大,汽车被堵在路上,油箱被冻坏了,战士们冒着雪,推着载着袁鹰的军车往山下走。

韦铁锤带着韦洁往山上赶着,那漫天的飞雪又把他拉回二十年前的岁月,他抱着才出生的女儿奔向回车站,他把女儿交给袁有生,一命还一命。袁鹰在昏迷中见到母亲桂红云,她扑进桂红云的怀抱。袁鹰永远的留在了昆仑山上。与此同时,吕强一个人默默地登上火车,离开了昆仑山。

袁有生和翠莲赶到哨所,韦洁哭倒在袁鹰的墓前。韦铁锤亲手为袁鹰竖起了墓碑。韦铁锤说:几十年来,我们边防战士不怕艰苦,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奋勇向前,因为我们心中装着祖国,装着人民,我们的一切都是为了祖国,为了人民!

哨所,韦铁锤下令升旗,丁浩天将五星红旗升起来。蓝天白雪之间,五星红旗格外的鲜艳。

在那遥远的地方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2

用一种难以形容的心情看完电视记录片《在那遥远的地方》,也让我回忆起已经变得非常模糊的过去……。

我是1964年6月15日登上列车到新疆的,对新疆的困难和艰苦我是有所准备,但对新疆的未来和前途却稀里糊涂,不知所以然。这一点,从两件细碎的小事就可以表达出来。

和《在那遥远的地方》里的“上海支边青年”一样,刚上火车的头一、两天,我们特别激动和兴奋,沿途都是灿烂的阳光和秀丽的景色,对于这些大多数没有出过远门的年轻人来讲,什么都是新鲜的,但是第三天火车一开进甘肃境内就不同了,火车不管靠大站小站,立马围过来一大群要饭的,十来岁的孩子还光着屁股……,这时候大家表现得也很大方,把随身带来的粽子全部都施舍了出去。我们每人穿一身崭新的军装,一双解放鞋,确实威风。可我偏偏不一样,除了穿一身新军装之外,还穿了一双宝蓝色的园口大头布鞋,样子很滑稽,也很令人注目。这是临上火车前,邻居的阿姨们连夜赶制出来的,一时找不到黑布,就用一块蓝布凑合了,因为我想到,去新疆这么远,路上要走好些天,穿一双布鞋是很必要的。由于引人注目,也使好奇的人们对我格外关注,在同一列火车别的车厢里,经常有人问我,你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都“慎重”地告诉他们:从上海来,到“新疆军区”去(因为我们去的就是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晚上,在陕西境内遇上一个干部模样的的年轻人,他除了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之外,还问我:准备去几年?我一下子就懵了,说:“大概三、五年吧。第四天晚上,终于下火车,到达“大河沿”了。茫茫戈壁,哪有什么车站,一大队人马被领到一个大“地窝子”,说今晚就在这里休息吧,大家见没法洗脚,纷纷脱掉解放鞋准备睡觉,顿时,捂了几天的脚臭“直冲云霄”,简直让人窒息。我却在一边庆幸,幸亏我早有思想准备……。

到了1965年,我已经调去农场机关当青年干事了,开春农忙时节,让我去连队蹲点,实际上去劳动锻炼。连队团支部的活动我理所当然的参加。平时都是很晚才收工的,一个星期规定的一天休息还不一定能保证,因此团支部开会只能放在晚上进行。大家讨论的议题是如何扎根边疆、安心农场的问题,因为当时平地打埂子的任务量很大,“上海青年”来农场后的生活又出了这么大的反差,怎么可能安心呢?在连队里,每天都有人坐在地头,是一个人先唱那时时新的沪剧:“盼星星,盼月亮,左盼右盼盼亲娘……”,然后其他人就合唱,或者干脆呜呜大哭,领导简直拿他们没有办法,我们这些同是“上海青年”去劝说,根本就不起作用。不知是谁提议,我们用实际行动去“感化”和“教育”他们:每天在大部队下班以后,再在地里干半个小时。因为在座都是“上海青年”中的骨干,没有人提出异议,这个决议就算通过了。从第二天开始,每天天不亮上班,这是按制度规定的,每天天黑了好久才下班,这是“自觉自愿”加班的,就这样一直坚持到平地结束。但回到房子里,我们这几个人含辛忍苦,累得连吃饭的饭勺都拿不起来,可伙伴们“盼星星,盼月亮,左盼右盼盼亲娘……”的哀嚎声更响亮了,一点也没有减弱的意思,哪还有一点“感化”和“教育”的效果。

在那遥远的地方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3

时光荏苒六十年,对于我们来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中国在极不平坦的征程上走过了60年,已经从一个任凭列强欺凌、千疮百孔的积贫积弱之国,成长为一个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大国。

在这60年里,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文化思想,全面改革的进程逐渐展开;从沿海到沿江,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依次开启。然而国力的强盛、世界地位的提高更离不开国防建设的增强,那些守护在祖国边疆的战士们,他们为保家卫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艰苦的环境中彰显英雄本色。

《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部军旅电视剧讲述的是在海拔5300多米的昆仑山上的边防战士守卫的艰难,奋斗,牺牲……老少三代一同报效祖国,这里有战友情,亲情,军民鱼水情还有爱情,每一集的牵动着我们的心,每一段艰辛的历程都催人泪下。

在那高寒缺氧,荒芜人烟,寂寞和孤独无法想象,与莽莽昆仑雪山为伴的地方,有这样一位战士,他在恶劣的环境中一站就是几十年,还没有下山就直立的倒下,永远的长眠于昆仑山上无怨无悔,这就是可爱可敬的炊事班长。更值得我们敬佩的是司令员的女儿袁鹰,在她经过自己的努力即将走进大学校门的时候,她想再次回到昆仑上,再看看那些可爱的战士们,不幸,在下山的夜里,大雪飞扬,那是一场多年未遇的大雪。军区接到地方政府的求救,司令员韦铁锤给各部队下命令,全力以赴抢险救灾,一切为了人民!途中袁鹰为了抢救牧民,自己冻死在路上。记得袁鹰临走前在山坡上砌成六个大字:“祖国在我心中”。带着这份眷恋,她成为雪山上的一朵雪莲,高原上的一只雄鹰,军营里的一只爱的精灵!永远和昆仑山在一起。

司令亲手为袁鹰竖起了墓碑。司令说:几十年来,我们边防战士不怕艰苦,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奋勇向前,因为我们心中装着祖国,装着人民,我们的一切都是为了祖国,为了人民!

这部电视剧中还有一位可敬的人就是德才兼备的丁浩天,他总是默默的爱着女主人公袁鹰,这爱体现在一起上下学的喜悦,送给她喜欢吃的包子的经历,为了使袁鹰的伤快点好,不惜冒千里找雪莲,甚至是自己写给袁鹰的诗被别人拿去搞了替换都不知道。他的爱从来不卑微。他的爱体现出边防战士内心最真挚的爱,这种爱也许就是最浪漫的爱。

是啊,正是这些可歌可泣的战士才有了祖国美好的明天,他们将自己无私的献给了祖国,献给了中华大地,把爱传到了边疆的每一个角落。

然而今天,当我再次品味这部电视剧时,再次回顾60的历史时,我们除了感到的是骄傲与自豪之外,更应该对边防战士们产生由衷的敬意。在中华人们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日子里,也许我们会想到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的那一庄严时刻,会想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改革开放宏伟指南的新中国带来了幸福生活,会记起中华大地遭受雪灾冰封、四川地震之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爱心与决心将冰雪融化,用血肉之躯民族之魂震撼了整个世界…然而我们是否会想到,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守护在祖国的边疆,日夜守护着祖国的大门,守护着我们的安宁,这就是我们忠诚的边防战士,他们也是我们最值得赞扬的人。在我们欢庆60年的日子里,让我们也为他们送上最真挚的祝福。

在那遥远的地方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4

最近闲暇时间稍多了,趁空闲看了电视剧《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部电视剧中最大的看点是昆仑上的艰苦恶劣的环境,和在那种近乎“生命禁区”保卫边疆、扎根边防的边防军人,他们无愧“最可爱的人”。

在剧中,最让人感动的是老蔫班长,那样恶劣的环境他一呆就是八年,能呆下来就很了不起,况且他年复一年的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的为弟兄们做好每一顿饭,为了让战友们喝上甘甜的水,他经常独自到几公里外的山脚下去拉冰块。当他永远的倒在拉冰块的路上的时候,那条他不知道走了多少个来回的雪路,整座昆仑山又多了一位烈士的陵墓,又多了一座永远的丰碑。在我的身边,也有几个这样的老班长,他们有十多年的兵龄,平时他们对自身的要求很严格,对待工作非常的认真,从来都是一丝不苟,这些老兵我都发自内心的尊敬他们。

最值得学习的人是丁浩天,他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勤勤恳恳,耐得住寂寞,加上他有才华,他很快就出类拔萃了,从一名普通的士兵到排长,到神女峰哨卡的连长,最后成长为一名将军,能成长为一名将军,这是军人的梦想,拿破仑说的好:“不想成为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兵”。从丁浩天的身上,我们看到一个人要成功,要有才,最重要的还是要有脚踏实地的务实态度,要能耐得住寂寞。一个急于成功的人,一个耐不住寂寞的人,一个功利心很强的人,就像剧中的吕强,最后只有一个人落寞的离开部队。吕强就像《士兵突击》中的成才。

剧中的袁鹰这个人的真实存在是让人怀疑的,现实中不会有这样天真的人。特别是头几集中,她独自扒火车去部队要求当兵,是不现实的,部队不是谁家里开的工厂,想进就能进的。当然,她的亲爹是军区司令员,她要是想当兵,用不着这么辛苦这么曲折,走点后门不就行了吗?最后她还是“走后门”进的部队。看来编剧是完全为了剧情的发展需要而虚构了袁鹰这个人。

这部以驻扎在昆仑山上的神仙湾哨卡的真实故事为背景的电视剧,描写了边防军人扎根边防献身边防的精神,全剧穿插着两条线索:一条是爱情,一条是亲情。两条线索的结局都不完美,爱情、亲情都是残缺的,丁浩天一直默默地喜欢袁鹰,但袁鹰却一直被极其自私、虚伪、狡猾的吕强所蒙骗。昆仑军分区司令员韦铁将自己的女儿送给了袁有生,而他的妻子桂红云却一直不知情,一直在寻找自己的女儿,而最后知道她的女儿就是袁鹰的时候,距她离开这个世界的日期也就不长了,最后去世的时候袁鹰都没能来得及叫她一声“妈”。透过这件事,让我们看到了韦铁这个人对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的重情重义,践行诺言的一诺千金,看到了军人身上的宝贵品质。

回到现实中来,我自己现在也是一名军人,跟剧中故事对比,颇有几分感慨。对这部电视剧,我最感兴趣的不是其中的爱情和亲情,多少带有虚构的成分,最吸引我的部分还是发生在圣女峰哨卡的那些人与事。跟这些驻扎在高原雪山上的边防部队比起来,我总觉得自己身为一个军人的遗憾与惭愧,我想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我从内心里尊敬他们,敬佩那些分到西藏、云南边境的战友。但是我又想,若真的我成为了其中的一员,我又是否能安心待在那里,像丁浩天那样踏踏实实的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同样为军人,我们身在南海之滨的湛江,条件比他们好很多,待遇也要好,但他们缺氧不缺精神,而我们不缺氧但我们缺精神。我们的抱怨太多了,抱怨太不自由了,抱怨伙食太不好了,抱怨我们的才华没有得到施展……

在那遥远的地方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5

有一个梦在我心里燃起又熄灭,熄灭又燃起,那就是我想成为一个军人,我想身着一身军装,我想走进那遥远的地方。但是由于个中原因,我却只能临渊羡鱼,只能默默的把这个心愿收藏在心底,却不忘静静地关注别人的军旅生涯。因为心中有梦,所以我喜欢看《旗舰》,向往走进庄严的军舰,走进大海;因为心中有梦,所以我喜欢看《在那遥远的地方》,梦想成为一只高飞的鹰,飞上“世界第三极”———昆仑山。

对昆仑山的最初印象来自于毕淑敏的《昆仑殇》和她笔下的“昆仑之眠”“昆仑之喝”“昆仑之吃”等系列作品。那些是女作家毕淑敏的亲身体验,是精心描绘的严酷的高原之地的军旅生活。从她的书中我可以粗略勾画出一幅完整的素描画,在海拔六千多米的高山上只有皑皑的白雪,只有冰川和雪岭,只有呼啸的暴风雪,唯一的色彩也许就只有天的蔚蓝,苍鹰的铁黑。就像毕淑敏说的那样:所有的日子都被严寒冻硬,绿色成为遥远而模糊的幻影。那时虽然想起高原病,想起“昆仑之眠是充满陷阱的黑洞,许多人在梦中永不复返”,想起一连好几个月都见不到一个人上山,会毛骨悚然,不寒而栗,但是心中还是向往有一天能够亲近昆仑山。

都说百闻不如一见,是的,想象毕竟没有现实那么生动。看了《在那遥远的地方》我真正体会到昆仑山的雄伟庄严。圣女峰哨卡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中。回想剧情,我似乎总可以倾听到遥远的西部有座虎啸龙吟的山。我的军旅梦再一次燃起,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因为圣女峰哨卡的“雄鹰们”给我太多的感动,给我太多的鼓舞,给我太多的感悟。

他们“缺氧不缺精神”的士气让我感动;他们常年吃着脱水菜,像纸一样干燥的洋葱皮,却依然自得其乐让我感动;他们不畏风雪,不惧严寒坚守阵地,始终守在祖国的边境线上让我感动;他们以青春为代价,来坚守自己的信念,让我感动。看着他们因缺维生素,嘴唇像兔子一样裂开,指甲像勺子一样凹陷,而依然无怨无悔,让我感动;看着他们望眼欲穿,执着地守在路口期盼有车上山,让我感动;看着他们从军邮车中抢着自己的信,刷刷地拆开,焦急地读取着远方亲人的消息,让我感动。老班长老蔫为了让战士们喝到甜水,坚持每天刨冰,最终因缺氧而猝死,长眠昆仑山,让我感动;年轻女战士袁鹰能够克服高原反应,主动申请上山给战士们看病,给战士们洗衣物,和老班长一起去刨冰,她的善良,她的勇敢,她的坚强,她的刚毅,让我感动。她就像一只高入云端的鹰,虽然被暴风雪所摧残,却永远不能被打败,她的灵魂与昆仑山一样永存。还有憨厚﹑忠诚、正直﹑任劳任怨的丁浩天,慈爱﹑尽职尽守的老连长,胆小却又诚恳的刘大昭,还有千千万万的战士们都深深地打动着我,让我更加向往那片纯净的圣地,让我更加敬畏那身庄严的军装。

我之所以崇拜军人,是因为有了他们,才有祖国的繁荣安定;有了他们才有人民的幸福安康。我们伟大的祖国一路走来,迎来了60岁的生日,正是无数军中绿花的甘于奉献,无数边防战士日夜坚守岗位,用他们的青春与生命守卫着共和国走过一甲子。可爱的边防战士们,就像悬崖峭壁上的鹰一样勇敢刚毅,就像刀剑一样刚强坚硬。他们虽然坚守在那遥远的地方,但却永远贴近着我们的心,离我们是那么的近,给我们的感觉是那么的亲切,他们确实是最可爱的人。

看完《在那遥远的地方》,我内心无限感慨,感慨战士们的无私,感慨战士们的以苦为乐,感慨自己作为共和国公民的幸运。我内心也无限的遗憾,遗憾无数边防英雄的长眠。我想借毕淑敏的一段话来自勉并勉人:我希望人们能记住遥远的西部,有一座雄伟的高山。在那高山之上,有无数双警惕的眼睛和赤诚的心。我们花前月下的每一次聚会,星光璀璨的每一夜安眠,歌舞升平的每一声欢笑,都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相关文章

    174550